版花的碎念:
(2013.9.25)無明資料整理中.....


龍應台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80505-20080506)

     為「四郎」哭泣吧

      任何圖表和統計都可能有欺騙性,任何學說都可能被推翻,這些學者以現代性作為衡量文化價值的標準,是否偏頗,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強烈反對的人也很多,但是韋伯和被韋伯所影響的學者們顯然都希望為文化的重要找出一個科學的、甚至可以量化的方法,來解釋文化的重要。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可能找得出一百個方式來回答「文化為什麼重要」這個問題,但是我願意從一場戲說起。

     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別帶了八十五歲的父親去聽。從小聽他唱「我好比籠中鳥,有翅難展;我好比虎離山,受了孤單;我好比淺水龍,困在了沙灘……」,老人想必喜歡。

     遙遠的十世紀,宋朝漢人和遼國胡人在荒涼的戰場上連年交戰。楊四郎家人一一壯烈陣亡,自己被敵人俘虜,娶了聰慧善良的鐵鏡公主,在異域苟活十五年,日夜思念母親。悲劇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潛回宋國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漢賊不兩立」的政治鬥爭之間,在愛情和親情無法兩全之間,在個人處境和國家利益嚴重衝突之間,四郎跪在地上對母親痛哭失聲:「千拜萬拜,贖不過兒的罪來 ……

     我突然覺得身邊的父親有點異樣,側頭看他,發現他已老淚縱橫,泣不成聲。

     父親十六歲那年,在湖南衡山鄉下,挑了兩個空竹簍到市場去,準備幫母親買菜。路上碰見國民黨政府招兵,這十六歲的少年放下竹簍就跟著去了。此後在戰爭的砲火聲中輾轉流離,在兩岸的鬥爭對峙中倉皇度日,七十年歲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見到那來不及道別的母親。

     他的眼淚一直流。我緊握著他的手。

     然後我發現,流淚的不只他。斜出去前 一兩 排一位白髮老人也在拭淚,隔座陪伴的中年兒子遞過紙巾後,將一隻手環抱著老人瘦弱的肩膀。

     謝幕以後,人們紛紛站起來,我才發現,啊,四周多得是中年兒女陪伴而來的老人家,有的拄著柺杖,有的坐著輪椅。他們不說話,因為眼裡還有淚光。

     中年的兒女們彼此不識,但是在眼光接觸的時候,沈默中彷彿已經交換了一組密碼。是曲終人散的時候,人們正要散走四方,但是在那個當下,在那一個空間,這些互不相識人是一個溫情脈脈、關係緊密的群體。

     在那以後,我陪父親去聽過好幾次的「四郎探母」,每一次都像是一場靈魂的洗滌,感情的療傷,社區的禮拜。

     從「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頂似地發覺,是的,我懂了為什麼「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兩千年仍讓人震撼,為什麼「李爾王」在四百年後仍讓人感動。

     文化,或者說,藝術,做了什麼呢?

      它使孤獨的個人為自己說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義。少小離家老大不回的老兵們從四郎的命運裡認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處境,認出了處境中的殘酷和荒謬,而且,四郎的語言──「千拜萬拜,贖不過兒的罪來」──為他拔出了深深札進肉裡無法拔出的自責和痛苦。文化洗了他的靈魂,療了他的傷口。

     它使孤立的個人,打開深鎖自己的門,走出去,找到同類。他發現,他的經驗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體的經驗,他的痛苦和喜悅,是一個可以與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悅。孤立的個人因而產生歸屬感。

      人是散落一地的珠子,文化是串絲線

      它使零散的、疏離的各個小撮團體找到連結而轉型成精神相通、憂戚與共的社群。「四郎」把本來封鎖孤立的經驗變成共同的經驗,塑成公共的記憶,從而增進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會的文化認同。白髮蒼蒼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兒女,原本不屬於這段歷史的外人,在經驗過「四郎」之後,已經變成一個擁有共同情感而彼此體諒的社會。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公民社會,因為不倚賴皇權或神權來堅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會最重要的黏合劑。

     政治人物可以喊一萬次口號,要漢人尊重弱勢的少數民族,但是一萬個口號比不上一支歌。我記得一場露天的原住民詩歌晚會,我們邀請了一位長老,從東部山區部落特別北上來唱原住民的古曲。他開唱時,突然雷電交加,大雨傾盆而落,雨水打在長老皺紋很深的臉上,他全身濕透、仰臉向天,閉著眼睛繼續歌唱,沒有樂器伴奏的原音,蒼老而悠遠,交織在嘩嘩雨聲中。滿滿的人群在雨中站立,雨水從頭髮流下來,流進人們的眼睛,但是沒有一個人離去。

     我看見年輕的原住民毫不遮掩地流著眼淚,眼淚和雨水混在一起──可能是一個孤獨的城市打工浪子被歌聲激起了自己對家鄉部落的無限深情。大部分仍是漢人,淋著大雨聽歌,深深被歌聲震動。

     雨夜中的一首歌,我相信,讓漢人認識了原住民,讓原住民認識了他自己。

     我也記得公元兩千年九月在台北市森林公園一場晚上的音樂會。幾天前,九月二十一日,兩千多人死於地震,倖存的孩子在瓦礫堆裡哭泣。音樂會上只有素白的野薑花,散發著甜美的近乎哀傷的香氣。夜色一沈,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入,在草坡上默默坐下。沒有政治人物的致詞,沒有明星主持人的串場,從頭到尾只有音樂和詩歌。兩旁的螢幕上寫著:「同胞,你的名字我們記得」。死難者的名字,一個一個出現。白底黑字,無言地出現。

     好安靜的夜晚。燭光裡,人們的眼淚沒有聲音地一直流,為自己其實不認識的人。

     音樂會過後,我收到很多市民的來信,其中一封,沒有署名,只有幾行樸素的字:

      我從來不知道「同胞」是什麼意思

      一直到森林公園那個晚上。

      我明白了。

      強權做不到的

      是文化的力量,將無意義的碎片組成有意義的拼圖。

      藝術,或文學,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它一方面突出個人和群體之不同──任何藝術表達都是個人創造力的舒張和個人能量的釋放,另一方面它卻又把孤立的個人結合成群體。

     你說,創造力舒張,個人能量解放,而社會卻為什麼不走向分崩離析?為什麼反而走向「有意義的拼圖」?也就是說,一個多元分歧的社會,依賴什麼來凝聚?

     除了文化的力量,還有什麼呢?

     在一個大廳裡為「四郎探母」流淚的人群,在一個廣場上為泰雅族長老的古曲頂著大雨不去的人群,在一個公園裡聽樂團演奏悲愴「江河水」紀念死難同胞的人群,或者是,在一個圖書館裡聆聽一場詩歌朗誦的人群,在政府大樓前面用行動劇來抗議示威的人群,在校園裡為一個熱門樂團尖叫暈眩的人群,其實是在進行一個重要的儀式:他們正在一個「社會共識體驗營」裡認識彼此,加深感情,建立共同的價值觀。表面上是音樂的流動、影像的演出,語言的傳遞,更深層的,其實是「生命共同體」意識的萌芽,文化認同的逐漸成形,公民社會的塑造。

     如果個人創造力和想像力被容許奔放,那麼這個社會的總體創造力也會是生機蓬勃、創意充沛的。如果這個社會的共同價值觀的形成,是透過公民的深度參與和彼此碰撞激盪而逐漸形成的,那麼這個社會的共識──也就是身份認同,也會是凝聚而堅定,向心力強大的,不易解體。反過來說,如果個人創造力和想像力是受到約束的──書可能被封,歌可能被禁,作家可能被放逐,學者可能被監禁,異議者可能被打斷脊椎,那麼這個社會的總體創造力必定是敗絮其中的。在其中,社會共識不會來自人民的想像力和自發意志而來自從上而下的政治權力的恐嚇和操縱,「生命共同體」的情感不易產生,共同承擔未來的公民意識也難以發展。這樣的社會,即使表面上和諧先進,其實脆弱得不堪一擊。

     使互不相干的陌生人成為「同胞」,使「同胞」彼此扶持,相互承擔,政治強權是做不到的。文化,才是是公民社會的基礎。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由自主的就是想推薦龍應台的文章,雖然有很多人批評他,雖然他文章的論點我也不盡然認同,但我仍是固執的想把她的文章與人分享。這終究是我的主觀,然而我總覺得她的文章總是能提起人的思考,對這個議題的思考與關想。by碧人
龍應台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80505-20080506)

      長期關懷台灣文化生態的作家龍應台,既曾經擔任過首任台北文化局局長(約四年),卸任公職後講學香港(約三年),再返回台灣任教於清大,並創辦基金會,積極從事國際交流,邀請各國文化界人士來訪,與台灣互相認識。這樣豐富的文化實務經驗,以及多元的,包括兩岸三地華人和國際文化相異的體驗,讓她對於「文化政策、文化資源」感受尤其深刻。在新舊政府交替,政經議題沸沸揚揚之際,文化層面幾乎乏人問津。我們特別從今起刊載龍應台的文化議題專文,分兩部份,今明發表第一部份,下週一推出第二部份「文化政策,為什麼?」。 ──編者

       冬夜清晨三時,台北

      曾經有一個特別難忘的場合,做為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長的我被要求當場「簡單扼要」地說出來,「文化是什麼?」

      一九九九年九月,第一次以官員身份踏進台北市議會,開始了長達四個月的質詢期,每天坐在議會裡四五個小時接受議員輪番問政。議員發言多半用一種怒吼咆哮的聲音,透過麥克風擴大音量,耳朵嗡嗡作響,一天下來,我總是在半暈眩的狀態下回到辦公室,再批公文到半夜。交通局長原是台大教授,他說他的症狀是胃絞痛,嘔吐。

     到了十二月底,事情變得迫切了,因為預算必須完成「三讀」通過,一月份開始的政務才能執行。咆哮了四個月的議會為了要表現「戮力為公」,很戲劇化地總是拖到十二月的最後 一兩 天再以「通宵不寐」的方式審查預算,從下午兩點開始連審二十四或四十八小時。在這個過程中,五十二個議員可以分批輪流上陣,回去小睡一場或者吃個酒席再回來,每個局處的首長官員卻得寸步不離地徹夜死守。

     我坐在大廳一隅,看著窗外冬夜的雨濕濕地打在玻璃窗上,戚戚作響,覺得全身徹骨的寒意。

     就在這樣的一個陰冷寒濕、焦灼不安,而且荒謬透頂的清晨三點鐘,我突然發現「龍應台局長」被喚上了質詢台,為台北市的文化預算辯護。一個議員,剛從外面進來,似乎喝了點酒,滿臉紅通通地,大聲說,「局長,你說吧,什麼叫做文化?」

     對著空蕩蕩的議事大廳,冬夜的清晨三點,台北市文化局長說:

     文化?它是隨便一個人迎面走來,他的舉手投足,他的一顰一笑,他的整體氣質。他走過一棵樹,樹枝低垂,他是隨手把枝折斷丟棄,還是彎身而過?一隻滿身是癬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憐憫地避開,還是一腳踢過去?電梯門打開,他是謙抑地讓人,還是霸道地把別人擠開?一個盲人和他並肩路口,綠燈亮了,他會攙那盲者一把嗎?他與別人如何擦身而過?他如何低頭繫上自己鬆了的鞋帶?他怎麼自賣菜的小販手裡接過找來的零錢?

     如果他在會議、教室、電視螢幕的公領域裡大談民主人權和勞工權益,在自己家的私領域裡,他尊重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嗎?他對家裡的保母和工人以禮相待嗎?

     獨處時,他,如何與自己相處?所有的教養、原則、規範,在沒人看見的地方,他怎麼樣?
     文化其實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如何對待他人,對待自己、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在一個文化厚實深沈的社會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智慧。

     品味、道德、智慧,是文化積累的總和。

      那微醺的議員事後告訴我,他以為我會談音樂廳和美術館,以為我會拿出艱深的學術定義。

      我當然沒有,因為我實在覺得,文化不過是代代累積沈澱的習慣和信念,滲透在生活的實踐中。

     
粉牆下一株薔薇

      清晨三時的議會其實不容許我把話說得透徹;否則,我想我會慢條斯理地繼續說:

      胡蘭成描寫他所熟悉的鄉下人。儉樸的農家婦女也許坐在門檻上織毛線、撿豆子,穿著家居的粗布褲,但是一見鄰居來訪,即使是極為熟悉的街坊鄰居,她也必先進屋裡去,將裙子換上,再出來和客人說話。穿裙或穿褲代表什麼符號因時代而變,但是認為「禮」是重要的──也就是一種對自己和對他人的尊重,卻代代相傳。農婦身上顯現的其實是一種文化的底醞。什麼叫底醞呢,不過就是一種共同的價值觀,因為祖輩父輩層層傳遞,因為家家戶戶耳濡目染,一個不識字的人也自然而然陶冶其中,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於焉形成,就是文化。

     小時候我住在台灣農村,當鄰家孩子送來一籃自家樹種出的棗子時,母親會將棗子收下,然後一定在那竹籃裡放回一點東西,幾顆芒果、一把蔬菜。家裡什麼都沒有時,她一定將籃子填滿白米,讓鄰家孩子帶回。問她為什麼,她說,「不能讓送禮的人空手走開。」

     農村的人或許不知道仲尼曾經說過「爾愛其羊,吾愛其禮」,但是他可以舉手投足之間,無處不是「禮」。

      希臘的山從大海拔起,氣候乾燥,土地貧瘠,簡陋的農舍錯落在荊棘山路中,老農牽著大耳驢子自橄欖樹下走過。他的簡單的家,粉牆漆得雪白,牆角一株薔薇老根盤旋,開出一簇簇緋紅的花朵,映在白牆上。老農不見得知道亞里斯多得如何談論詩學和美學,但是他在刷白了的粉牆邊種下一株紅薔薇,顯然認為「美」是重要的,一種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環境的做法。他很可能不曾踏入過任何美術館,但他起居進退之間,無處不是「美」。

      在台灣南部鄉下,我曾經在一個廟前的荷花池畔坐下。為了不把裙子弄髒,便將報紙墊在下面。一個戴著斗笠的老人家馬上遞過來自己肩上的的毛巾,說,「小姐,那個紙有字,不要坐啦,我毛巾給你坐。」字,代表知識的價值,斗笠老伯堅持自己對知識的敬重。

     對於心中某種「價值」和「秩序」的堅持,在亂世中尤其黑白分明起來。今天我們看見的巴黎雍容美麗一如以往,是因為,佔領巴黎的德國指揮官在接到希特勒「撤退前徹底毀掉巴黎」的命令時,決定抗命不從,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保住一個古城。梁漱溟在日本軍機的砲彈在身邊轟然炸開時,靜坐院落中,繼續讀書,思索東西文化和教育的問題。兩者後果或許不同,抵抗的姿態一致,對「價值」和「秩序」有所堅持。抵抗的力量所源,就是文化。

     日子怎麼過,就是文化

      十五歲那年,我們從台灣中部苗栗的農村搬到高雄海邊的漁村。第一次進入漁村,驚詫極了:怎麼跟農村那麼不一樣?

      如果說農村是寧靜的一抹黛綠,那麼漁村就是熱鬧的金粉。原來這世界上有那麼多的神,每一位神都有生日,每一個生日都要張燈結彩、鑼鼓喧天地慶祝。漁村的街道突然變成翻滾流動的彩帶,神輿在人聲鼎沸中光榮出巡。要辨識漁村的季節嗎?不必看潮水的漲落或樹葉的枯榮,只要數著諸神的生日,時歲流年便歷歷在前。廟前廣場有連夜的戲曲,海灘水上有焚燒的王船,生活裡有嚴格遵守的禁忌,人們的心裡有信仰和寄託。在農人眼中,漁人簡直「迷信」極了。而十五歲的我,就這樣開始了「人類文化學」的啟蒙課:農村文化和漁村文化是不一樣的。

     不一樣的背面,有原因。漁人生活在動盪的大海上,生命的風險很高,未知數很多。尤其在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時代裡,以國家安全為理由,台灣政府甚至不准許漁民擁有基本的現代海上通訊設備,怕漁民「通匪」;於是風暴一來,救援的能力很低。夜裡摸黑上船「討海」的年輕父親,並不知道自己清晨是否一定會回來看見家裡還在溫暖被子裡的幼兒。所謂「迷信」,不過是在無可奈何中面對茫茫世界的一種自救方式,為無法理解的宇宙尋找一個能安慰自己的一套密碼檢索。

     所以文化,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在特定的地理、歷史、經濟、政治條件中形成。農民不吃牛肉,因為對他而言,牛不是家畜禽獸而是一個事業合夥人。漁民在餐桌上不准孩子翻魚,因為人在吃魚神在看,他不能冒任何即使只是想像的危險。

     這個意義上的文化,我們很難說文化有高或低,厚或薄,好或壞,它是什麼就是什麼。

     但是文化還有另一個層次的意義。

     文化決定社會發展

      同樣是祭鬼酬神,為什麼有的留在「迷信」的層次,有的卻從酬神的野台戲中提煉出偉大的戲劇,從土砌的廟宇教堂中發展出精緻的建築美學,從祭祀的儀式裡觀悟出舞蹈和音樂的藝術,而祈禱經文的唸誦轉化出雋永的文學、深刻的哲學?

      人,對於自身「存在」處境自覺的程度,以及他出於這種自覺而進行反思,而試圖表達,在自覺和表達之間所激發的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強弱,就造成文化和文化之間的不同。人的自覺程度越高,反思的能力越強,表達的衝動越大,創造力和想像力的空間就越大。在這一個靈魂探索的過程裡,思想的內涵和美學的品味逐漸萌芽、摸索、發展、而成型。

     從這一個層次上來談,文化是一種特別的品質,它可能高度發展也可能嚴重萎縮。有些社會結構適合文化的發展而有些結構會造成文化的停滯。連年戰爭屠殺或是長期的獨裁暴政對文化所可能帶來的傷害,歷史裡有太多明顯的例證。龔自珍所看見的十九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就是一個因為集權控制思想到極致,整體國民創造力被侏儒化到了連盜賊都沒有創意的地步。而即使在太平的日子裡,不同社會結構裡人們在文化藝術裡滲透的程度也不同。是在這樣一個語境裡,我們可能做價值的評比,認為某些文化豐富多元,某些則呆滯而單調,某些文化充滿活潑的創造力正走向高峰,某些文化停留在一個靜態水平或者正從繁華豐盛走向一潭死水。我們也可能說,某一個歷史朝代是文化盛世而另一個朝代是文化的荒原。

     如果個人創造力和想像力被容許奔放,那麼這個社會的總體創造力也會是生機蓬勃、創意充沛的。如果這個社會的共同價值觀的形成,是透過公民的深度參與和彼此碰撞激盪而逐漸形成的,那麼這個社會的共識──也就是身份認同,也會是凝聚而堅定,向心力強大的,不易解體。

      是因為文化可能蓬勃發展也可能呆滯停頓,人的自覺的水平和努力的程度,對於文化的發展確實會造成不同,所以我們才會去強調文化多麼重要,但是,文化「呆滯停頓」有什麼不好呢?為什麼一定要「蓬勃發展」的文化呢?文化究竟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不同?也就是說,文化究竟是真的重要,或者它其實只是政治人物的美容術語,文化人的一廂情願?如果我們可以相當清楚地說出科學、經濟、醫學、科技為什麼重要,我們是否也能用同樣乾淨俐落、邏輯清朗的語言說出,文化為什麼重要?

      二十世紀初韋伯曾經用基督教文化裡的價值觀來解釋為什麼許多基督教國家發展出資本主義的經濟繁榮。以韋伯的理論為基礎,哈瑞森、福山、杭廷頓、普特南、英格哈特等等研究現代化的學者都不斷提出論證,認為文化在形塑一個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行為上,是一個關鍵元素。

     文化價值觀上愈重視個人自主和多元開放的地區,經濟力愈強大;愈強調集體意識、國家或宗族權力的地區,愈是窮困。文化價值觀影響人們的經濟行為。 也就是說,是的,文化很重要,因為它決定了一個社會如何面對現代化的挑戰──與自由市場能否接軌、全球化的競爭能否適應、政府管治的清廉與否、公民意識的建立有無等等。有些文化很輕易就過關,有些卻長期陷在傳統歷史的制約泥沼中,無能自拔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
連著好幾天的熱逼出了不少的汗。走進辦公室,奇異的發現電風扇沒在運轉。「好熱喔!」我說。眾人聞聲抬頭看我,微笑。臉上的表情顯透出的意思是:「會嗎?」然後毓璿說:「我們都不覺得熱,你會覺得熱是因為你從外面走進來,一直走進走出的。」一副理所當然的語氣。是嗎?我心存疑問。然後繼續我的動作:進進出出。(唉,我也不知道我在幹嘛~)

(1)
我的座位後方有「一尊」工業用電扇,放在牆邊少說也有一個多學期之久,一直沒用過。原因很簡單:它壞了。(夠乾脆了吧。)但是琪園老師不知道,有次熱得受不了時啟用,卻發現自己怎麼切都沒辦法使電風扇動起來,直到我回辦公室後才真相大白。(實在抱歉哪!誤導了大家。)為什麼要用「尊」來形容它呢?因為它占的位置實在有夠大。曾經,我要求學生處理(丟到資源回收場),三拖四請,每次的回答不是靜默就是敷衍式的「好」,然後──不了了之,沒有「然後」。

放著放著,冬去春來,不知不覺中,夏天就要到了。天氣變化劇烈,教室內的兩支工業用大扇外加教師用扇原本堪可使用的。(對前排同學而言。)自從某次我在講台上倒退著走到講台邊緣以致重心不穩進而碰到了大扇後,那「堪」可使用的大扇之葉(學生想辦法修理好的,好像是「肉包」弄的吧),瞬間,與扇身脫離,跌落在前扇罩之上,「卡」死。嗚呼哀哉!

很尷尬,譴責的音浪頓起,只好打哈哈的隨意應付過去:「唉呦,反正它本來就是壞的嘛!」(現在也不過是恢復原狀罷了!OS in my heart.)然後轉移話題。有此前因,天氣開始轉熱的時候,看著同學們揮汗如雨的萎靡樣,實在於心不忍,所以把教師用扇轉給了他們。(當然,我還是要吹的。畢竟他們坐著,我站著;他們不動,我行動,可比他們熱多了。)然而,原本堪可忍受的熱氣,近日卻讓後排人士陷入了宛如煉獄般的火熱中。雖然如此,一直在討論的「買新扇」一事總沒下文,直到昨日。

濕漉漉(汗濕)的「香香」在下課的前一分鐘問:「老師,什麼時候買新電扇?」熱烈的討論頓起,音量大到在隔壁辦公室的毓璿以為我們在吵架。要買當然是要買的呀,但是班導可是有條件的:辦公室內及教室前的兩尊大扇得先處理好啊,不然兩尊大型人工垃圾實在是有礙觀瞻、難以入眼。接著,下課。

下午的下課時間,有男同學搬椅子坐在風扇前(那風扇想必開到最大級數),張著嘴,仰身向上,迎著風扇製造的人工風力,享受。就像熱過頭的小狗狗,張大嘴巴喘氣,舌頭都吐出來散熱一般。見了實在於心不忍(再次),遂決心加快腳步的進行比價的程序。

(2)
今天早上開完了會,有點火氣。詳情不必多說,瞭解內情的人自然能夠會意。

心情,有點煩躁,像是文火慢燒,卻無出路傾洩,那悶,難以言喻,更多的是「問號」。該有的教學進度不如預期的可在時間內完成,突然又聽說需要增加額外的工作量來應付近來的學校活動,自覺沒必要沒時間沒精力去照做卻似乎得被逼著去完成的態勢,簡直是在火上加油啊!心情,更不穩定,(但還是耐下心來,就事論事的先解決部分突來的問題。這點,我可是很自豪的平心靜氣。)加上濕漉漉的香香在熱氣蒸騰(不誇張,真的可以看到熱氣上升的樣子)的教室中發問,讓我決心出校去為同學們「謀福利」──兼散「心」。

(3)
繞了繞,晃了晃,有了底。

決定還是尊重一下「受害者」的意見。問代表:香香,然後,拍板定案。

迅雷不及掩耳的,也讓學生們意外的敲定了送貨時程,機器還在門口時,機敏的香香便出來接手啦。可以感覺得出來同學們對有新電扇一事是多們的快樂,──兼意外,意外班導何以動作如此快速?──不是說下星期才要進行採買的嗎?──呵呵,這當然是沒收「槍枝」的「補償」啦!

不知是天氣熱的關係還是怎的。同學們玩水槍、水仗玩得非常開心!沁涼的尖叫與笑鬧聲不絕於耳,往往上課時,許多學生都是濕漉漉的,實在分辨不出到底是汗濕的還是射濕的?私心裡,老師們一致認為這群高中生是「童心」未泯,(OS:都高中了還這麼幼稚!)但考慮到被射學生的心理因素與天氣變化所導致的健康問題,再加上屢說教不聽的結果,「暫時保管」的策略出籠了。雖然如此,至少下午他們是開心的。

(4)
星期五的下午,不開心應該很難吧。卻苦了七、八節有課的我。

很想搖頭嘆氣,也多次訓斥、怒吼。明明快基測了,卻因為剛考完模擬考而顯得完全放鬆。我與那群國中生介於明顯的鴻溝兩側。我為了基測將至焦心不已,他們為了模擬考結束及假日將至而歡欣。中間的衝突與不滿話語,我不想再回憶,只覺得大熱天的,我越發的「冷」「靜」。無力,漉過我心。

放學鐘聲未響,剩十分鐘。多數已收拾好書包準備衝出去。鐘聲一響,不顧我還在台上奮力的、聲嘶的說解題目,自自然然的站起向外衝去。話,講到一半;未完。我,頓止。若是以前,我必定會把該講的話講完,今天是第一次冷靜的──更正確的說,是冷眼的──看著他們歡欣離去。未盡的話珠在舌尖,在這將出未出之際,卻突然渙散於無形,很自然的。

幾分鐘不到,教室內只留下一個用功的學生慢慢的在收書包,和我。100分鐘的熱烈氣氛恍若不曾出現過,現場的寂靜氛圍再次浸漉了整個空間。我慢慢收拾東西,盡人事的交代(即使心知這樣的場景恐怕不太可能發生)):「如果沒有時間問問題的話,可以跟我約時間,我可以在放學後留下來教你。」語重心長的。

煩悶,重回心頭。

心是冷的,代溝是深的。我冷眼看著周遭學生快樂回家的身影,慢慢踱回辦公室。沒想到回到辦公室後所聽到的消息,卻讓我又心頭火起。煩悶,更劇。

(end)
那漉過心頭的,就像慢熬的溫水,就像冒泡的泥沼,似欲衝出身體的桎梏盡情宣洩而不得,迴旋、衝撞、反彈、漫舞,一點點一點點的慢慢累積,是會蓄積在心頭等著哪天越過臨界點而爆炸呢?還是如流水般,雖流動緩慢卻仍能找到出口而消滅?我不知道,只知道:心浸漉過後,將不復原貌。

by 碧人、鮮漓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碧人:心有戚戚焉!

【聯合報張啟疆】2008.04.30 04:10 am

 「各位同學,我們來玩造句遊戲。」我用力扭動啤酒肚、菠蘿臀,讓自己看起來像綜藝一哥。

 「題目是卡——

 「老師!我知道我知道!」爭先恐後的小觸鬚,亂石崩雲,有人等不及老師指名,趁亂偷跑:「你娘卡好?」

 哄堂大笑中,前排的王小胖順勢接棒:「不對不對!我爸常說『妹妹卡哇伊啦!』」笑聲未歇,火藥彈又被一記冷槍接走:「老師的『卡川』菠蘿屁。」沖天一響,引爆掀屋碎瓦的叫鬧聲。

 卡川?尻川?唉!自從被他們取了不堪的綽號,每回沐浴時攬鏡自憐:又大又扁,鬆弛肉塊上遍布粉刺、斑痕和疣點……

 「停——」我擺出指揮家兩手頓停的姿勢:「老師話還沒說完,題目是『卡片』。」

 「我知道!我媽說『銀行聲稱協助卡債族都是騙人的。」

 「老師,我阿公說『麥肖想咱台灣人卡好騙。』」

 「算了算了!換個題目。」我趕忙出聲,遏阻疫情的蔓延:「有同學提到『卡債』……

 「我媽把我的酷鬥卡鎖在抽屜裡。」後排那位過動兒整個人躍起,還比出灌籃的動作。

 「同學,『卡』和『債』不能拆開——

 「老師我知道!」有人將槍口指向隔壁的男生:「他尿尿把雞雞卡在拉鍊裡。」又是一陣騷亂,男同學們紛紛互扯對方的褲頭。

 我是在教阿拉伯文嗎?還是面對著一群活躍於直立人之前的小小巧人?

 「安靜!你們有沒有聽說最近的綠卡……

 「我阿嬤常說,你卡差不多咧!」你卡?綠卡?諧音諧得太硬了吧。搖頭。

 距離我最近的小女生高舉右手,晃動雪腕上的一輪縹碧:「老師!我戴綠卡迪亞錶。」

 「不對不對!同學,『綠卡』的字義也不能任意拆解、轉接或硬拗,它是形名結構的合義複詞,有專屬的定義和效力。」抿著嘴搖頭再搖頭。

 「老師,今年的寒假很熱。」嗯?插話的是右後排美術資優班的女同學。「因為,我把窗外的綠卡在寒假作業裡。」

 我愣了愣。雖然一時間沒弄清楚這番話的斷句方式、修辭技巧,以及譜出的弦外之音。

 「我也會,老師!」班上公認程度最差的小傢伙也發難了。「一片碧綠卡在爛泥巴裡。這就是『出淤泥而不染』,對不對?」

 我居然,點頭了。第一次,教學失敗的 國文老師沉浮在既痛且癢、忽上忽下的,哭笑不得。

 
2008/04/30 聯合報】@ http://udn.com/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1世紀是新世紀。許多影響20世紀深遠的名人,竟不約而同的、或先或後的辭世。強烈的衝擊使人體認到20世紀真的遠去了。蔣宋美齡也好,孫立人、張學良也好,甚或是柏楊,不管我們對他們陌生抑或熟識,終究,他們隨著20世紀消逝了。遠揚的影子毫不留戀的在世上徒留嘆息。  by碧人

 


 【聯合報楊照】2008.04.30 04:10 am

         年代 柏楊先生開始進行他的《資治通鑑》白話版大工程時,我是個在大學裡自認為努力研讀史學的學生,也曾花過不少時間念完《資治通鑑》,寫過報告分析司馬光的史學方法與史學立場。白話版《資治通鑑》一出版,我馬上找了書來讀,讀後覺得大失所望。柏楊根本沒有什麼歷史上的創見嘛!他的白話翻譯小心翼翼,卻不見得注意到一些比較麻煩的字句解釋,而且他的評論,不脫一般的常識的歷史教訓方向。

      那個年代,同時也是個解嚴鬆綁的年代。柏楊因政治理由下獄,他早年用「郭衣洞」本名寫的小說連帶被查禁多年,到那個時候終於得以重見天日。我又熱心地將書找來讀了,還是頗感失望。郭衣洞的小說,有五年代清楚的時代氣味,卻沒有強烈的個人風格,更沒有小說技藝上的實驗突破。換句話說,跟他的歷史見解一樣,充滿了可以預見的常識看法。

     由於這樣的閱讀經驗,好多年我將對柏楊的印象,分成兩塊。一塊是寫《醜陋的中國人》、批判「醬缸文化」的柏楊,尖銳犀利,既帶點憤世嫉俗的衝動,又具備信手拈來的諷刺言詞幽默。另外一塊,則是早年寫小說的「郭衣洞」和後來翻譯《資治通鑑》的柏楊,相反地有點溫吞有點陳腐,和一般常識牽扯得很近很近。

     不必說,我欣賞佩服前一個柏楊,卻疏離後一個柏楊,而且認為理解柏楊最大的問題應該是解釋:為什麼同一個人,會表現出如此不同的兩種人格風格呢?

     抱持著這樣的困惑,我讀了 柏楊先生後來出版的回憶錄。回憶錄還沒讀完,我領悟了自己完全走錯方向問錯問題。我以為斷裂存在的兩個柏楊,其實是再堅實不過的一個整體啊!柏楊徹頭徹尾就是個常識感常識判斷強烈的人,他的常識是非價值概念讓他看到中國文化、現實社會裡那麼多不合理的處境,於是發而為文進行批判。他的常識態度,在小說在雜文在歷史研究中,一以貫之。

     真正的問題反而是:為什麼我在之前會看不到柏楊的「常識一致性」?反覆思考,我明白了。那是因為台灣社會長期離開常識標準那麼遠,一個簡單想要伸張基本常識理性的人,都會在台灣變成異議者,被戴上叛逆色彩。柏楊從來不是個叛逆極端的人,他甚至不是個刻薄帶刺的人,他從頭到尾只是個堅持溫和常識立場的人。他的異議身分是和社會的錯亂對照對比出來的。

     年輕的時候,我們以為特立獨行才能突顯自我成就自我。增加了歲月領悟,我們才回頭理解,很多時候,看似沒有什麼創意光芒的常識,比刻意求新的誇飾,更有力量。而且不管在什麼顛沛流離環境中都不放棄常識判斷立場,往往也比以新奇面貌向社會討取掌聲更艱難。

     如此,我才真正懂得了柏楊的著作與柏楊生命的確實位置、確實分量。

 2008/04/30 聯合報/副刊】@ http://udn.com/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上提醒班長要把西瓜送去廚房,廚房可以幫忙切西瓜。

心想:六顆大西瓜不知道要怎麼吃才吃的完。

順口跟班長提:可以到附近問問看有沒有賣西瓜汁的可以幫忙打,到時付個工本錢就好。

班長回:不然請同學帶果汁機來學校打好了。

呵呵,與我心中的想法一致。

可是現實的問題來了:

1.西瓜很大,家庭用的刀子很小,屆時會很難切。
2.果汁機不能太頻繁的用,不然會「爆」。
3.為了切西瓜皮,屆時那些果汁會流滿地。

想想,好像不適宜在教室打果汁。

反正,靜觀其變就是,說不定因為天氣熱,所以大家吃西瓜吃得很樂,就會不知不覺的吃完了。

而且,除卻自己吃的,再加上分出去的,應該很快就可以解決了吧。

我個人是覺得分出去多一些比較好啦!不論是分給幫我們加油的同學,或是所有的任課老師們。

正是「分享」,才能把我們班那顆懂得「感恩」的心給表現出來啊!

我覺得我們班這一點很棒,一點就通。讓我頗感欣慰~~

就是這樣才可愛嘛!\^o^/

happy!

 by 碧人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早上才準備要進教室坐鎮,卻臨時接到通知要去面見山頭
才在想是怎麼回事
抱著疑問下了樓
竟然看到了三巨頭(夾藏著大佛的影子)
瞭解原因後我只能苦笑
無言以對
因為他們說的都是真的
若只有一天也就罷了
若只有一人也就罷了
若只有一物也就罷了


同樣的消息不只一人說過
類似的物品不只一處才有
同樣的辦事不力不是一日的偶然

我該反省的是
對他們的體貼是否反而成了放縱?

這麼多眼睛看著

人來人往的地方

就算不想看也會看得到
就算沒有刻意看也會看得到
即使這是別人所製造的
畢竟這是我們的領地
什麼樣的成果都是我們該負的責任
終究只能概括承受

今天誇讚了小采工作認真而且準時的逢三必到
結果跟他一樣認真的TY說:「我們都習慣了,因為國中及高一的老師都這麼要求,而且不問理由。」
不禁讓我反省:
是否我又過度體貼了?
例行的工作本來就要在例行的時間裡執行
不管任何天大地大的理由都不是理由
為何我不能堅持
反而讓難得的體貼變成了放縱
所以他們見到能鑽的漏洞便鑽
所以他們隨時都能如此的從容

愛之,適足以害之

我懂的,卻忘了,忽略了

其實我知道認真盡責的不只是小采而已
yellow、JE、TY、Sun等都很努力
只是運氣不好的在正好鬆懈的時候(大佛及眾山人正盯緊的時候)
被抓到了

督導不力
是我
的責任    

概括承受

該上緊發條
再努力一點
再多「不信任」一點
再讓更多人「習慣」一些

當別人用80分的標準看著時
做到100分讓他們沒話說,也讓我有話可回
而別是像今日一般,只有60分,甚或不及格的
只能啞口無言以對眾山人

by 鮮漓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昨天起就開始狂風大作

以為天氣變晴而已,不至於會溫度降低
懶得找外套搭配可愛風洋裝
出門後稍感不對
中午時便覺不妙
放學後冷的想哭(大勢已去也~~~)

迎著風
風灌盡
咳咳咳......

第二天

準備了禦寒標準裝備
卻忘了胸口的大V領
等同門戶大開

再次迎著風
雙臂,稍涼而已
喉嚨,癢熱不已
再加上這季節必出現的過敏症狀
結果就是
甲兵盡卸(棄械投降啦!)
咳咳咳 , 痛~~
咳咳咳 , 痛~~
咳咳咳 , 痛~~

唉~~我果然是個

不禁風的人

by碧人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狂賀狂賀狂賀狂賀狂賀狂賀!

哇哈哈哈~~

天氣晴朗
家私備足
士氣高昂
情緒超high
(大聲公-大鑼-小鈸!預備~~~~~)
直落二
比賽結束!

咱班得到高二班際排球賽

男子組   冠軍  啦!

女子組   冠軍  啦!

哇哈哈哈~~

抱回6顆大西瓜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政院通過賽德克族正名案 族人:還祖先正義

(中央社/記者劉嘉泰/花蓮縣二十三日電)

行政院
今天通過賽德克族正名案,長期爭取正名的賽德克族文史工作者田貴實,一聽到消息後興奮大喊﹁終於還給祖先一個正義﹂,他表示,賽德克族一直被當做是太魯閣族的一部份,但追溯族群和歷史源頭,太魯閣族才是賽德克族的分支,賽德克族正名案獲得通過終於能回歸歷史。

 長期爭取賽德克族正名的田貴實,還特地成立文史工作室研究族群的變遷,他今天一聽到賽德克族正名案通過的消息時高呼「哇!太興奮了」,並表示多年來的努力終於回復正義,雖然是遲來的正義,但終於還給祖先一個正義。

 田貴實表示,族群歷史和起源當然是要追溯越遠越好,也才能越正確,經耆老口述和族群遷徙考證後,賽德克族當初在原居起源地就是稱做賽德克,而太魯閣族則是賽德克族的分支,並非賽德克族是太魯閣族的一支,現在正名案獲得通過,終於讓賽德克族的起源回歸歷史。

 田貴實指出,太魯閣只是一個地名,當初政府因為政治、選舉考量,草率宣布太魯閣族成為第十二族,忽視賽德克族人的感受,而現在賽德克族獲得正名,代表賽德克族才是正確的名稱。970423


 原住民第十四族「賽德克族」 南投花蓮交界處

(中廣新聞網  2008/04/23 12:00)

台灣原住民族又多一族「賽德克族」,行政院會今天上午正式通過「賽德克族」為第十四族。(黃悅嬌報導)

   「賽德克族」長期被歸類為泰雅族,根據原民會的統計,分佈的南投、花蓮交界處的賽德克族人有六、七千人,近年來積極爭取正名,原民會委託學者完成新民族認定研究後,上午報請院會討論,行政院長張俊雄最後決定尊重族人的意願,正式宣布「賽德克族」成為台灣原住民第十四族。

 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表示,官方承認賽德克族為第十四族後,原民會族群代表將納入賽德克族代表,參與原民會業務的討論。「賽德克族」成為單獨族群後,對族人的自我認同、及文化傳承將更有的保障,未來在學校教族語,也會有單獨的教材實施。


賽德克正名 研究:人為干擾分類

(原住民族電視台2008/04/24 17:09)

  其實,根據民族學者的研究,賽德克族與已經正名的太魯閣族屬於同源,是不是一定要正名,學者建議兩族應要三思而行,不過行政院基於尊重民族意願的立場,昨天就通過賽德克族的正名案,但在尊重民族意願與學術之間要如何取得平衡,正名的族人與學者各自都有不同的立場。

 賽德克族正名成為第十四族,對同源的太魯閣族與分支的teketaya.tuda群,甚至是台灣原住民族將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政大民族所教授林修澈,接受行政院原民會委託,近期研究完成一份「賽德克族正名」的論文。文中提出太魯閣族是賽德克族三個語群中的其中一支,也就是說兩者屬於同源,然而賽德克族從太魯閣族名稱獨立出來,就會產生爭議。

 其一將導致花蓮的toda群也想起來正名,原民會將窮於應付,其二原本嚴謹的民族認定工作,將流於單憑主觀意識,任意超越客觀意識的窘況,非常不利於民族的發展。第三,行政單位製造小族和大族在資源與利益上平等,許多小族就會機於利益開始想獨立。

 雖然本論文在賽德克族正名成立之前完成,不過行政院基於尊重原住民族人權的立場立場支持賽德克族正名,接受委託做研究的學者不願接受訪問,在學術與民族意願之間如何拿捏不同立場的人心中自有一把尺。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凶、兇到底該如何分辨?使用時機為何?「幫凶」的「凶」是寫成「凶」還是「兇」?

A:根據《國語活用辭典》云:「凶」、「兇」形體小異,且「兇」從「凶」聲,以致意思相近,故今多通用。考察二字在字典中的形、音、義及詞條,如下:

,凵(音ㄎㄢˇ)部,合體指事。「凵」象地坑,「ㄨ」象交陷其中形,故有「險惡」義。(P.228)
    → 相關詞條:行凶、吉凶、凶手凶犯、凶兆、凶凶、凶宅、凶年、幫凶、來勢凶凶、逞凶、凶器、凶暴、凶殘 、凶訊、凶徒、凶服、凶死、凶悍凶猛凶惡、凶殘、凶燄  、凶狠、凶險(末二詞條摘自《文言文字典》)

,ㄦ(音ㄖㄣˊ)部,形聲字。从人,凶聲。人陷在地穴中,故有「擾恐」義。(p.188)
   →相關詞條:兇惡兇兇兇手兇狠凶悍兇猛兇險兇犯、元兇

再從《文言文字典》裡所引用的條例(根據凡例,例子是編者所見最早出的)來看,可知「凶」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使用,比「兇」還來得廣泛。而「兇」除了一個例子之外,最早的例子是在唐代。因此可以推知:兇是後起形聲字。

所以如果不知該用「兇」還是「凶」的話,寫「凶」字比較不容易出錯。因為「凶」可涵蓋的語意層面較「兇」字來得廣。


深究篇,待續。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週末(97.4.19)去萬代福等著看電影時,偶然間在《天下雜誌》的夾頁中看到這篇文章,雖未署名為誰所作,卻深深的吸引了我的眼光。在目前恐慌中文能力低落,因而鼓勵廣泛閱讀的情況之下,直言不諱的說:我害怕閱讀的人(細讀內文才知是倒反法),著實是一新鮮的開頭,再加上文筆清麗流暢,才看了開頭,便忍不住想讀完全文才走。無奈,電影入場時間已到,同伴在旁聲聲催促,只好留待下回再說。

原本只是上網碰碰運氣而已,卻沒想到此文已在網上廣泛流傳、轉載。有的說這是簡媜在《30雜誌》中的作品,我沒看過這本雜誌,所以姑且並置兩項資料來源,留待日後查證修正。

碧人



⊙我害怕閱讀的人/簡媜


        不知何時開始,我害怕閱讀的人。就像我們不知道冬天從哪天開始 ,只會感覺夜的黑,越來越漫長。

 

        我害怕閱讀的人,一跟他們談話,我就像一個透明的人,蒼白的腦袋無法隱藏。我所擁有的內涵是什麼?不就是人人能脫口而出 ,遊盪在空氣中最通俗的認知嗎?像心臟在身體的左邊,春天之後是夏天 ,美國總統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 但閱讀的人在知識裡遨遊 ,能從食譜論及管理學、八卦週刊講到社會趨勢, 甚至空中躍下的貓 ,都能讓他們對建築防震理論侃侃而談。相較之下,我只是一台在mp3世代的錄音機:過氣,無法調整。我最引以為傲的論述,恐怕只是他多年前書架上某本書裡的某段文字。而且,還是不被螢光筆畫線註記的那一段。

        我害怕閱讀的人。當他們閱讀時,臉就藏匿在書後面。書一放下,就以貴族王者的形象在我面前閃耀,舉手投足都是自在的風采。讓我明暸,閱讀不只是知識,更是魔力。他們是懂美學的牛頓。懂人類學的梵谷。懂孫子兵法的甘地。血液中充滿答案,越來越少的問題能讓他們恐懼 。彷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習慣俯視一切。那自信從容,是世界上最好看的一張臉。

        我害怕閱讀的人,因為他們很幸運:當眾人擁抱孤獨,或被寂寞所擁抱時,他們的生命卻毫不封閉,不缺乏朋友的忠實、不缺少安慰者的溫柔,甚至連互相較勁的對手,都不至匱乏。他們一翻開書,有時會因心有靈犀,而大聲讚嘆。有時又會因立場不同而陷入激辯,有時會獲得勸導或慰藉。這一切毫無保留,又不帶條件,是帶親情的愛情,是熱戀中的友誼。一本一本的書,就像一節一節的脊椎,穩穩的支持著閱讀的人。你看,書一打開,就成為擁抱的姿態,這一切,不正是我們畢生苦苦尋找的嗎?

        我害怕閱讀的人,他們總是不知足。有人說,女人學會閱讀,世界上才冒出婦女問題,也因為她們開始有了問題,女人更加讀書。就連愛因斯坦;這個世界上智者中的最聰明者,臨終前都曾說:「我看我自己,就像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孩子,找到一塊光滑的小石頭,就覺得開心。後來我才知道自己面對的,還有一片真理的大海,那沒有盡頭。」。讀書人總低頭看書,忙著澆灌自己的飢渴,他們讓自己是敞開的桶子,隨時準備裝入更多、更多、更多。而我呢?手中抓住小石頭,只為了無聊地打水漂而已。有個笑話這樣說:人每天早上起床,只要強迫自己吞一隻蟾蜍,不管發生什麼,都不會再害怕。我想,我快知道蟾蜍的味道。

        我害怕閱讀的人,我祈禱他們永遠不知道我的不安,免得他們會更輕易的擊垮我,甚至連打敗我的意願都沒有。我如此害怕閱讀的人,因為他們的榜樣是偉人,就算做不到,退一步也還是一個,我遠不及的成功者。我害怕閱讀的人,他們知道 「 無知」在小孩身上才可愛,而我已經是一個成年的人。我害怕閱讀的人,因為大家都喜歡有智慧的人。我害怕閱讀的人,他們能避免我要經歷的失敗。我害怕閱讀的人,他們懂得生命太短,人總是聰明的太遲。我害怕閱讀的人,他們的一小時,就是我的一生。

        我害怕閱讀的人,尤其是,還在閱讀的人。


原文出處:【天下雜誌】八月號(某頁的企畫文)/  簡媜【30雜誌】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NowNews太空探索 2008/04/22 12:09 記者管淑平編譯

物理學大師霍金常在思考宇宙的問題,其中最讓他感興趣的一個問題就是:有沒有外星人?霍金認為,有,但是可能是非常初等的生命。


如果這個宇宙中還有其他生物,為什麼人類上太空這麼多次都不曾遇見過?霍金認為有三種理論可以解釋,第一:除了地球之外,根本沒有外星生物;第二,有外星生物,而且有智慧,但是當他們的智慧足以向太空釋出訊號時,也有能力製造毀滅性的核彈。


因此霍金比較相信第三種理論:「初等的原始生命(在太空)是非常普遍的,但是具有智慧的生命相當罕見。」


現年66歲的霍金21日在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出席一場紀念美國太空總署(NASA)50周年的講座,提出上述看法。他說,他相信「如果人類生命要延續另一個百萬年,我們就得大膽的去探索之前從未有人接觸的領域。」


那麼人類應不應該擔心外星人?例如外星人綁架人類?霍金認為,外星人綁架這種說法是「怪人」幻想出來的,但是一個確實要擔心的地方是,外星生物可能不像人類有DNA,人類與之接觸後「有可能會感染無抵抗能力的疾病。」


霍金積極提倡人類探索太空,認為移民其他星球是人類的出路,曾在2006年預言,如果人類沒有自相殘殺毀滅的話,40年後就能殖民火星。


他以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開啟新世界為例,表示現在不想花錢投注在人類的太空探索上的人,就像1492年時反對哥倫布去冒險的人,「發現新世界對舊世界帶來無比巨大的不同,只要想想我們原本可能不會有大麥克漢堡或者肯德基。」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施教麟/臺北市明湖國中教師

        明年國中基測,將恢復國文寫作測驗,為了這項變革, 國文 老師群聚研習如何教作文,家長更忙著送孩子去補習,學生有人慌、有人煩;其實培養國文寫作能力,非一朝一夕,教育版蒐錄全台各縣市 國文 老師心血,每周三、四推出「基測作文秘笈」、「基測作文實戰」,幫助國中生及早掌握寫好作文的訣竅。

        作文最忌言之無物,內容空洞。凡有此問題者,若非閱讀不夠,就是日常生活缺少認真觀察。他事平時不努力,臨時還可抱佛腳,唯寫作無法急就章。染此惡疾而又勉強行文,最大症狀即是論點單調、重複。

        好比「論孝順」,首段已寫孝順的重要,往下一看,次段也是重複孝順的重要,接著每段都是重複同一論點,看到這種文章,批卷教師只能掩卷搖頭。

       學生用寫作 凌虐 老師的狀況,在國中校園愈來愈常見,三行交差者有之,整篇文章一段到底的也有。為拯救弊,特提供良方專攻上述症狀,也許不能收立竿見影之效,但只要行之有恆,他日下筆當能言之有物,論多見廣。

首先,寫作時,要有系統地陳述己見,避免內容空洞或論點重複。平常多練習修辭摹寫,例如若談「禮物」,可從視、聽、觸、味、嗅覺等各方面摩寫禮物,作為練習。 


        文章故事陳述的時間順序有各種用法,一般常用的時間布局有
3:(1)順敘法:依照時間前後順序發展。2)倒敘法:先寫現在,再回溯過往。3)鏡框法:現在─過去─現在,朱自清名文『背影』即是。平常可以試試用這些方法寫文章,以訓練對時態的掌握能力。

        文章寫完,要檢查前後情節有無矛盾唐突處,各段千萬不能各自為政。若能掌握這些原則,應該都能拿到基本的4等級分。把握住基本盤後,再多用些「成語」「名言」裝飾文辭,得高分並不難

例如若要寫「一份好禮物」,構思時可以想像在特別的日子或特別的事件後,收到別人的禮物,這禮物就記錄著那段特殊的回憶。下筆時最好能涵蓋:(1)選出一份你收到最有意義的禮物。(2)說明令你覺得有意義的原因。(3)描述禮物的內容。(4)說明禮物背後的故事(這些條件順序可自行調整)。 

──摘錄自2005-10-05【聯合報/C8/教育.文化】
引用來源:http://www.lcjh.tpc.edu.tw/enterschool/95/95article.htm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本只是要清理一下PCHOME信箱中所訂的電子報,免得信箱又被塞滿了。結果卻又不自覺的開始看了起來。看到最後的「主編推薦」一欄有個令人感興趣的標題,雖明知道點了這個超連結後,又不知到會連到那個電子報或新聞台去,不過還是點了,反正不喜歡就把視窗點掉嘛。

結果連到了「徐玫怡張妙如的交換日記:人算不如天算」。

「交換日記」據說出到第十集了(大塊文化),可是直到今天我才看到。這樣的圖文作品,有點輕鬆又帶點詼諧,難怪受歡迎。這種小品我應該不會去買,但在網路上卻又覺得不跟人分享實在太可惜啦!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bloguide.ettoday.com/net/textview.php?file=106399

這是網路追追追裡「偵探筆記」的其中一篇。本文正好映證了孔子說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同時,他對於『國文」的理解,也讓我心有戚戚焉。

題外話

我覺得執筆人滿有深度的。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現一個FLASH小遊戲:麻將連連看

總共有七關。

玩法:
用滑鼠點選相同花色的牌,使他消失。等到牌全消失,就算過關。

注意事項:
1.有時間限制,要注意時間。時間用完就算失敗。
2.如果解不出來,按「hint」,便有提示。也可按「暫停」。
3.提示次數會累積,只要破關便增加一點提示。越到後面越難,所以提示要謹慎點用。

目前記錄:
前面幾關是越完越順手,但是到了後面兩關,非得兩人合力不行啊。只有我一個人玩的結果,到了第五關還是第六關就會掛了。雖然是簡單遊戲,不過我還玩滿久的,耐玩度OK!

備註:
另外還有一個12關的麻將連連看。等進入PLAY畫面時,按右鍵,選單中會出現一個網址,點進去之後,會發現有許多小遊戲。往下拉,看到「mahjong connect」,點進去就可以玩啦!玩過7關的之後,就會覺得12關的前三關根本沒有挑戰性,你會發現點選的速度快的驚人。

這遊戲考驗你的眼力,所以如果累了,很容易死滴~~像我就不知道重玩多少次了。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一指定篇章                     高二指定篇章

參照:忠明佈告欄

版本、文字依照指定篇章的內容。

總之,大家加油囉~~~

by 碧人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到學生在社團時煮湯圓,才想到元宵節要到了耶~

春節的最後一天,很哀怨~~

初六就開學,一點過年的氣氛都沒有,唯一比較有過節氣氛的,大概就是溫度了。
真是冷到為高點~完全不想離開被窩。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這本書寫的是「情侶」間觀察與窺探,但從文摘的內容來看,我倒覺得廣義的應用在人際關係的觀照上,也可以同理可證呢!畢竟,好朋友之間,那友情有時也挺像情人的,不是嗎?by碧人


書名: 從情人言行洞知他的心
作者: 林萃芬 出版社: 圓神出版事業機構

(上略)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人際相處時有三項性格特質最重要:真誠、溫暖、能力。倘若缺乏這三項特質,別人就可能會覺得你個性不好。所以,要想增加人緣,不妨自我檢查看看,是否擁有這三項特質。(下略)

詳情請見:
http://books.sina.com.tw/publishingbook/finebedroom032/ba1778.s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