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花的碎念:
(2013.9.25)無明資料整理中.....

目前分類:藝文創作與閱讀 (10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聯合報╱洛夫】2014.10.01

原作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

解構新作

你問我從哪裡來?

風裡雨裡
茅店雞鳴裡,寒窗下的燈火裡
從丟了魂的天涯
從比我還老的歲月裡
有時,也從淺淺的酒壺裡

孩子,別說不認識我
這鄉音
就是我守護了一輩子的胎記

 

【2014/10/01 聯合報】http://udn.com/NEWS/READING/X5/8969871.shtml

 

 

文章標籤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學相對論/楊索VS蔡珠兒:談寫作

【聯合報楊索、蔡珠兒】2014.09.29 03:05 am

【直面豐碑】

楊索

文字是小道,真正重要的是觀點,求思想深邃,是一條沒有捷徑的長路……

 

寫作像苦戀。你時時call他,他不回電,想放棄了,他忽然留言,不過隻字片語,你喜極如獲神諭。

為何而寫,困擾我許久。就如香腸製造機開始質疑做香腸的意義,一堆原料塞住,機器停產。

開頭最難。直接切入?遠兜遠轉?以否定的方式?行家說,開頭就決定故事的形式。手寫稿時代,每寫一兩句就揉掉稿紙,字紙簍滿了,大小編輯吹鬍子瞪眼睛。老練主管說,你先寫第二段。這下子要應付雙頭蛇,我更加苦惱。

寫什麼,怎麼寫?人生歷練只有這些,想像力有限,來不及讀、不及備小抄了。只能接受井底蛙也有春天。蛙鳴也要成曲,如何找到如透明介質的語調,如何鋪陳、轉折、漂亮結尾?

文章標籤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文章出處:2014-09-28【自由時報副刊】

祭樹文

 

◎李憲祈

 

我平生參加過兩次樹的葬禮,都在府城。說葬禮是有點危言聳聽,稱之為追思會倒較貼切。第一次在2007年11月間,好友因從事水果生意,半生與果樹為伍,業餘熱愛文史工作,常呼籲政府與民間共同保護珍貴老樹不遺餘力,他應邀到台南大學附小,為一場別開生面的「與莿桐爺爺說再見」音樂追思會演講,邀我同往。

文章標籤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洛夫

夜雨寄北

原作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

解構新作

別提歸期
我的心事你該明白
在這巴山濕漉漉的秋雨中
我的心事
你不明白

這夜雨呀
下得既長且深
下得又遠又近

下了一池塘的愁和悶
你等著吧
等我回來咱兩西窗敘舊時
你就知道
巴山的夜是多麼的聒噪

【2013/07/31 聯合報】

===========================

鹿柴

原作: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王維

解構新作

總以為無人
無人豈不使宇宙更為純淨
讓空虛充塞我們的內心更有了藉口
而時不時
深山中卻傳來遊客的喧譁
多麼深邃的岑寂
你聽你聽
路旁青苔的一聲幾不可聞的輕喟
多麼荒寒的一抹夕陽

【2013/08/30 聯合報】

===================

花非花

原作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白居易

 

解構新作

天一亮就走了

突然從夢中驚醒
窗台上的瓶花,剩下最後一朵
她匆匆穿上褻衣
走出煙裡霧裡
悱惻纏綿的春榻裡
那飽滿甚至腫脹的感覺消失後
她,海棠般
沾著未乾的露水
輕輕滑落


【2013/12/05 聯合報】

文章標籤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洛夫

(一)楓橋夜泊 (張繼)

【原作】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解構新作】

到岸了,
船緩緩駛入午夜的鐘聲

灰瓦的落月
灰瓦的楓橋
灰瓦的半睡半醒的漁火
灰瓦的愁

鐘聲
似乎是從唐肅宗那年傳來
啊,滿江的霜,在寒鴉
晦澀不明的啼聲中
船靠了碼頭
韓山寺的小和尚推開廟門
對著半夜來客
哈啾哈啾

(二) 錦瑟 (李商隱)

【原作】

錦瑟無端五十絃,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解構新作】

重要的是你那毫無雜質的

琴也好絃也罷
你的曲子總叫人想起三月的桃花
五月石榴內部的火燄
教人無悔地把前生賣給你
又無怨地把今世贖回來
五十絃, 豈僅僅代表
五十年華,五十又如何?

莊生迷亂中變成了蝴蝶
月亮從大海中撈上一滴淚
是淚,還是寒玉的前身?
在藍田中埋了千年
就等那
惘然的追憶
如煙升起

(三) 下江陵 (李白)

【原作】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按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解構新作】

由白帝城傾瀉而下
他的輕舟
正從千載讀者的心中
揚帆遠去
一夜便到了江陵

船行之速
嚇得兩岸的猴群驚叫不已
他因獲赦不去夜郎而豪興大發
我因服多了暈船藥
而昏昏欲睡

(2013/4/23聯合報)

文章標籤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送友人

【原作】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
──李白

【解構新作】

馬鳴蕭蕭
離愁被一陣秋風送出老遠
帶上你的乾糧,雨衣和琴
江湖水深啊,
萬里征途上還得小心擱淺
也別太相信
水裡的月亮是如何的純粹

你是遊子
披一身浮雲上路
我乃故人
懷抱一顆落日取暖
你顫顫地指著遠方
說去楚國
去聽離騷裡的一聲永恆的哀嘆
我則黯然無言
但願下次重逢時
你的琴未啞
我的酒尚溫

(2013/11/21聯合報)

文章標籤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唐詩解構    洛夫

 

最近我寫了一系列的「古詩新鑄」的創新作品,冠以總題〈唐詩解構〉,乃我個人創作的一項實驗工程,一種謀求對舊體詩中神韵與特殊魅力的釋放的企圖。我不是戀舊,更無意復古,而是希望從古舊的東西裡發掘潛在的美,一些久被忽略未曾發現過的美。首先選出一些我最喜愛,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唐詩,都是名家名作,包括杜甫,李白,王維,李商隱,孟浩然等大詩人的作品。我的做法是盡可能保留原作的意境,而把它原有的格律形式予以徹底解構,重新賦予現代的意象與語言節奏,而蛻變為一個新的生命。我這麼做用意無他,旨在使古典詩歌的藝術生命在各種不同的解讀,詮釋,與重構中得以不斷成長,不斷豐富,以證明詩歌藝術的永恆性。

 

1.登幽州台歌

原作: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

 

解構新作:

 

從高樓俯首下望

人來

人往

誰也沒有閒功夫哭泣

 

再看遠處

一層薄霧

漠漠城邦之外

寂寂無人

 

天長地久的雲

天長地久的阡陌

天長地久的遠方的濤聲

天長地久的宮殿外的夕陽

 

樓上的人

天長地久的一滴淚

 

 

2.送孟浩然之廣陵

 

原作: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

 

解構新作:

 

檣帆遠去

帶走了黃鶴樓昨夜的酒意

還有你的柳絲

我的長亭

帶走了你孤寒的背影

還有滿船的詩稿和離情

 

孤帆越行越遠,越小

及至

更小

及至一隻小小水鳥

橫江飛去

 

再見,請多珍重

小心三月揚州的風雨

還有桃花

 

3.竹里館

 

原作: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

 

解構新作:

 

獨自坐在竹林裡當然只有一人

一個人真好

坐在夜裡

被月光洗淨的琴聲裡

 

他歌他笑

長嘯

如鷹

 

這是他唯一的竹林

唯一的琴

唯一的月色

唯一的

儲存在竹節裡的空無

 

4.鳥鳴澗

 

原作: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

 

解構新作:

 

剛拿起筆想寫點什麼

窗外的桂花香

把靈感全熏跑了

他閒閒地負手階前

 

這般月色

還有一些些,一點點……

 

月亮從空山竄出

嚇得眾鳥撲翅驚飛

呱呱大叫

把春澗中的靜

全都吵醒

而他仍在等待

靜靜地

等待,及至

月,悄悄降落在稿紙上

把光填滿每個空格

 

5.宿建德江

 

原作: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

 

解構新作:

 

與月最近?

還是與水最近?

我把船泊在荒煙裡

 

與水近就是與月近

與月近就是與人近

而更近的是遠處的簫聲

 

我在船頭看月

月在水中看我

江上有人抱著一個愁字入睡

 

 2012/2/23 洛夫〈唐詩解構〉 /聯合報

文章標籤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勸學〉「善假於物」一段的延伸閱讀資料。


 

作者:洪蘭

閱讀使你爬上巨人的肩膀

 

 在人類史上,知識的累積從來沒有像過去一百年來這樣驚人,從一九六一到八一年,這二十年間所累積的知識可以說是過去二千年的總和,從一九八一年到現在,知識又幾乎增加了一倍。難怪大家說資訊爆炸,因為現代知識的增加已經超越一般人可以負荷的能力,是前人無法想像的。比如說,在二十世紀之初,萊特兄弟(Wight brothers)剛發明滑翔機;一九二七年,林白便架著單引擎飛機「聖路易精神號」飛越大西洋;到一九六九年七月,人類更登上了月球。尼爾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當時說出所有人的心聲:「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在這短短的幾十年間,人類從不會飛到飛上月球,這種知識的累積與科技的進步真是驚人。

 

 可以設計訂製生命的世界

 

又二十世紀初的時候,我們對生命的本質、來源、結構都很不瞭解,人的平均壽命才四十八歲,連血型有種類、不能隨意輸血都不知道,但是到一九五三年,詹姆斯華生(James Watson)和法蘭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卻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開啟了分子生物學的大門。人類也是在短短的幾十年間,不但壽命延長到七十五歲,而且有複製人的能力了,一九九七年,英國成功的用成年的乳腺細胞複製出一頭羊,推翻生物學上成年細胞不再分化的定律,最近馬上要解出人類23對染色體的基因序列,可製作基因晶片以比對遺傳上的疾病。人類從萬物之靈變成可以被另一個人類設計訂製的生命,這個知識的累積不可謂不驚人。

 

當然,電腦的發明是這些科技突破的大功臣,二十一世紀最大的挑戰將會在生物科技與電子資訊方面。電腦使我們將記憶存放於外界,不再受到生理的限制(人腦只有三磅重,大約有10-10 的神經元),人腦發明了電腦,電腦又反過來研究人腦。科學家把人腦稱為人類最後的一塊處女地,我們可以複製出個一模一樣的人,卻不能使這兩個人有一模一樣的記憶。人體什麼器官都能移植,卻不能移植大腦。如今人腦最後的解碼就落在電腦身上,人類的基因圖因為有電腦幫忙,才可以在短短的幾年內將序列排出。

 

因為知識的快速累積,科技的突飛猛進,科學家對於未來世界的預測都不敢超過五年,有人甚至連預測兩年後會變成什麼樣都不敢(還記得這兩年 e-mail 和大哥大的普遍情形嗎?)因為科技的進步是成等比級數上升,人類無法看到那麼遠。我們的祖先無論如何都不可能預測到今天我們生活的方式;不要說祖先,就連生在本世紀,在馬來半島叢林中躲了四十年的人重回人間後,也不敢相信人類的文明可以在二次世界大戰後進步得這麼快。

 

科學上的發明可以進步這麼快,最主要是因為人類的知識可以累積。我們有文字,可超越時空的阻隔,將前人一生研究的心血紀錄下來,流傳後世,使我們可以站在他們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遠。還記得牛頓說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一段話嗎?[1]一個人的生命有限,如果沒有前面無數人的努力,我們今天不可能坐在這裡享受這麼進步的科技文明。因此,面對二十一世紀資訊爆炸唯一的武器,便是閱讀──在最短的時間內吸取別人研究的成果。閱讀是目前所知唯一可以替代經驗使個體取得知識的方法(這裡所指的知識是已被內化,隨時可以取用的東西)。

 

背景知識是智慧的鷹架

 

 我們吸取外界知識一般來說有兩個管道:聽和看,因為聽覺是時間性的,時間流過去,聲波就消失。因此,除非大腦中已有背景知識的架構,可以捕捉這些聲波,使它意義出現,不然有聽沒有見,好像在聽外國人講外國語一樣,雖然很努力聽仍然無法重複。一般俗語所說的「鴨子聽雷」指的便是這個現象,因為不瞭解意義,聽過聲波消失後,無法在大腦留下記憶的痕跡。(對於記憶的處理,一般可以分為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訊息經過工作記憶的處理後,轉存入長期記憶,而工作記憶需要動用到先前的背景知識或認知架構,來幫助處理新的訊息。)

 

視覺是空間性的,閱讀比聽講更能吸收較多的知識,原因是文字不會像聲音一樣消失,碰到文意不懂時,眼睛可以回去在看,這使訊息的吸收可以依照自己的步調進行。這是為什麼,聽演講時最能看出一個人對某個領域的功力,一般來說教授聽的比博士班學生多,博士班又聽的比碩士班學生多,而大學生聽專業演講大約只能聽到兩三成。在這裡,我們清楚的看到背景知識的重要性,它提供我們鷹架,讓後來的知識可以往上爬,進入它應該放置的位置。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學習不是一個連續性的曲線,而是學習到某一個程度時豁然貫通,使自己提升到另一個境界,也就是心理學所謂的頓悟----當所有的知識都放入恰當的背景架構中時,一幅完整的圖像才會浮出,我們才會恍然大悟,原來先前這些知識彼此的關係是這樣的,原來這個主題真正的意義在這裡。於是這個主題的知識便被內化成為你所了解的東西,可以經由你自己的口,說出來給別人聽了。這個知識即使改變成很多不同的形狀,你還是認得它,不會被外表的形狀所蒙蔽,你自己也能任意變換描述它的方式而不失真。這就是為什麼真正懂得人,可以深入淺出的把一個困難的概念講得別人聽得懂,而半瓶醋的人往往說得天花亂墜,聽的人卻覺得不知所云。

 

在研究裡,我們常叫學生上台做報告,當一個學生可以不看講稿、侃侃而談時,他所講的是已被他自己吸收、內化了的知識。在學習上,我們深切希望能做到這一點,因為一個死記背誦而來的知識是無法轉換的,而一個無法轉換的知識是無法觸類旁通、引發新的知識的。知識的不足,使得我們的學生無法達到批判性思考的地步或做出獨立判斷的能力,假如你不知道別人講得對不對,如何做出任何的判斷?假如你不知道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如何對它提出批判性的思考?

 

目前我們的社會上充滿盲從、人云亦云的現象,最基本的原因就是我們國民的知識不夠,不足以作有智慧的判斷。這點是目前大力推動閱讀的最主要原因,要使台灣成為科技島,國民的基本常識一定要提高,而閱讀,便是提昇這個能力最簡便、最快捷的方式。

 

閱讀的好處不只是它打開了一扇通往古今中外的門,讓你就你自己的時間、自己的步調在裡面翱遊,它同時可以刺激大腦神經的發展,使你的大腦不會退化。最近的研究發現,義大利北部文盲和讀過五年書的老人,在阿滋海默症(老人失智症)上的比例是十四比一,也就是說,讀過幾年書、可以看報紙的人,得阿滋海默症的機率比不認得字的人少了十四倍。十四倍在醫學上是個很大的差距,有沒有動腦筋造成這個差距,是因為大腦的神經元基本上是用進廢退。從猴子的實驗中我們發現,當把小猴子的中指頭切去,原來掌管中指的神經,便會朝兩邊伸過去掌管食指和無名指了;一個人的手臂出意外鉅掉以後,原來的手的神經便會伸到別的部門去管別人的事,神經是不會無所事事的。一個沒有與其他的同步發射過的神經元會被修剪掉。閱讀時,每一個字會激發其他的字,會聯想到過去的經驗,你的神經會像骨牌效應一樣,一個牽動一個,發射起來形成綿密的神經網路。

 

增加忍受挫折的能力

 

    閱讀的另一個好處是增加個體忍受挫折的能力,減少心理上因無知而造成的恐懼感。在遭受打擊時,我們第一個反應常是「為什麼是我?」(Why me?)認為上天對自己不公,開始怨天尤人。一個人如果把精力花到怨怪別人身上,自然沒有餘力思索解決問題之道。而且因為大家都不喜歡與愛抱怨的人在一起,所以這個人就愈來愈孤獨,愈落單,一個人獨處時就會鑽牛角尖,愈怨嘆就愈沒有朋友,惡性循環之下,憂鬱症就出現了。

 

其實,太陽底下無新鮮事,大部分的事情,過去都曾發生過,只是時間、地點、人名不一樣而已,這是為什麼讀歷史可以以古鑑今,幫助我們解決現在的問題。閱讀別人的經驗可以幫助我們克服現在的困難,激勵自己再出發。同時人一旦發現別人也曾和自己一樣受過這個苦,心中不平之氣就會消減許多,這是為什麼在醫療上「支持團體」(supporting group)這麼有效的原因了。所謂同病相憐,一旦人感到自己沒那麼孤單,挫折感就減輕了一半,這比較能正確的面對問題。

 

當我們無知時,很容易感到恐懼,算命的流行,就是因為對未來的不可預知造成心中的恐懼感,使得人願意花錢買一個心靈的平靜(大部分的算命是報喜不報憂)。事情不論多壞,如果我們知道該怎麼處理,就不會焦慮、害怕。我們可能會憤怒、悲傷,但不會惶恐、不知所措。那麼,怎麼樣才可以減少自己因無知所引起的焦慮?這個答案仍然只有閱讀,從瞭解問題本質尋求解決之道,從別人的經驗汲取教訓。

 

我們說:讀書可以改變氣質,這是因為讀了很多書,視野變得寬廣,不會再為芝麻綠豆小事煩心,眉頭不會深鎖。知識淵博,使你對問題有很多的解決方式,你的成竹在胸,使你談吐有物,進退得體,這便是風度和氣質。氣質必須經過讀書的薰陶,急促是不可得的,也無法做假的。

 

最後,做一個學生,現在應該準備的是語文能力和組織能力。語文能力是因為全球科技的進步,已經拉近人們的距離,朝發夕至已經不是新聞,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地球村化的結果,是做到了古人說的天涯若比鄰,尤其是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外國會紛紛湧入台灣做生意,國際語言的能力是我們必須的,而且有了它才能與外國人溝通,才能上網搜尋別國的資料充實自己。

 

現在所有的資料都在網上,下載便可,但如果沒有組織能力,呈交出來的便是「資料彙集」而非「心得報告」。資訊太多以後,必須知道取捨,並從取下的資料中找出彼此之間的關係,整理出自己的創見。這個趨勢已從各個大學逐漸走向開放式的考試,老師出題後,學生回去上網找資料找答案,複誦式的記憶已經落伍了。我們前面說過,電腦的記憶體比人類的大幾百倍,而且一再取用不會變形,因此,現代的教學已不再要學生死記,現在要的是組織能力,將前人或別人的東西轉化為你自己的,閱讀使你爬上前人的肩膀,有了這個實力,你才能夠在爬上去後不掉下來,並且可以高瞻遠顧,有一番創見。

 

再兩個月,二十一世紀便真正開始了,希望我們的學生能把握在校的時光,好好的充實自己,迎接二十一世紀的挑戰。

摘自《講理就好》(洪蘭,台北:遠流)



[1] 碧人案:這是牛頓寫給物理學家虎克的話:「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If I have seen farther than others, it is because I was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文章標籤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陳克華】2013.09.26

 

萬物皆投射。

每當我眺向天空,那彷然便是由藍色陽光編織而成的一片巨型螢幕,正上演著由心導演的無止境的白雲默劇。

當我看見黑色骷髏頭,那時我內心便藏著魔鬼。

當獨角獸,蜂鳥,白兔和貓熊列隊從我眼前經過,我知道我內心裡洋溢著幸福。

有時是山雨欲來的凝肅的待戰將士們列隊。有時是千軍萬馬如瀑直下。

我知道我心不能安靜片刻,有時它變現成滿天神佛,龍騰魚躍,有時是萬物馳騁的非洲大草原,清楚排列的食物鏈。

極地之鯨破冰追逐海獅,熱帶雨林裡蝴蝶振翅成颶風。

當遠方出現風暴的黃昏,我看見雙彩虹下天空由鵝黃至靛青的陳列,不可思議的色澤灑開後漫成一片,而雲朵如甫出柙的火牛陣,繞著暴風的中心低頭衝刺狂奔。

然後上帝的手伸過來將雲如地上的落葉一掃,天空立刻讓出一塊純度百分百的藍,像千年古礦裡出土了一塊曠世的碧玉,玉上鑲了一枚純白的月芽兒,晝月。

原來,月亮在白晝裡也如實地懸掛在那裡的。只是世人的眼睛有時得見,有時不得見。

大部分只因世人的眼睛白天太忙碌,無暇顧及天空,和天空上演的戲碼。

晝月,竟然就在此刻,如此盛大地降臨。

在風暴靠近前的晚天。我看見了前所未有的輝煌夕暉,和一顆碩大無比的晝月。

還有什麼是確實一直存在著而我們的眼睛一直是看不見的?

所有的光,色澤,形體,影子,我們雙眼所能辨認的白雲,彩虹,晝月,之外其實,天空應該在白晝裡依然銀河蜿蜒,流星閃耀吧?

據說遠古的航海人在白晝依然可以根據金星的位置來辨別航向?!

而我,究竟看見了什麼又沒看見什麼?

風暴前的黃昏漸漸沒入了黑暗,那片從黃到紫的輝煌也詭譎地轉化為肉眼更不易辨別的色調。

在第一顆星星出現前的片刻黑暗裡,我不知道我看見了什麼,能看見什麼,想看見什麼。

終於什麼都消失了。

我的心息止了嗎?

在第一顆星星出現之前。

2013/09/26 聯合報】


全文網址: 天空傳奇 | 聯副創作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X5/8185679.shtml#ixzz2g01QwNMB
Power By udn.com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簡單來說,作者認為基本功夫如形音義、成詞語等語文運用能力強的,他的閱讀能力不見得強。這篇文章的重點在「專注力」、記憶力,但我更注意到的其實是閱讀/理解能力。下學期的口頭報告,考驗的其實也是這個部分。你能否讀完一本書後,簡單的告訴我,它在說什麼,他給你的感動/共鳴是什麼?   by碧人
 
================================================================= 

閱讀力不等於語文力

作者:顏擇雅 2012.04.16 《親子天下》

相關關鍵字:閱讀  小說  吳寶春  成就  專注力

吳寶春在只有國小識字能力的階段,就能讀完《罪與罰》且銘刻至今,這對閱讀教育有何啟示?

吳寶春與劉永毅合著的《柔軟成就不凡》一書相當好看,書中許多故事都很勵志,很感人。其中,服兵役認字讀書的那一章,因為媒體經常報導,沒讀過的應該也略有耳聞:吳寶春國中畢業大概只認得五百字,後來服兵役,多虧軍中有許多大學畢業生,他向同袍借書看,看不懂就問。從此愛上閱讀,養成閱讀習慣。

吳寶春說他最愛讀商業書與勵志書,這很尋常。但他特別提到一本書,就讓我覺得不可思議了,那就是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他說讀著讀著:「不禁深受感動,心靈為之戰慄了好久。」

我覺得不可思議,是因為我知道許多愛書人,高學歷,自認為熱愛文學,但是碰到杜斯妥也夫斯基,卻頂多買來供在架上而已。就算打開來,也讀不了三十頁。吳寶春卻不只是讀下去而已,受到的震撼還銘刻至今,可見他在識字還很辛苦的階段,閱讀力已不是等閒。

其實,好好思考吳寶春的例子,就可以破解台灣常有的一種混淆——以為閱讀力等於語文力。官方民間合力推動閱讀這麼多年,投入不知多少資源,風氣卻一直不開,瓶頸可能就是這種混淆。家長以為,反正孩子將來又不從事語文相關工作,而是金融、科技、醫療這些熱門行業,不愛閱讀有何干係?

吳寶春憑什麼超越碩士生?

沒錯,多閱讀可以增進語文能力,語文優秀的小孩也較喜歡閱讀。然而,吳寶春卻在語文力還很糟糕,對形音義、成語用法的認識可能只有小六的階段,閱讀力就已經超越碩士生。憑什麼?(相信我,台灣大多數的外文系碩士是讀不下《罪與罰》的。)

首先,他的專注力一定異於常人。許多人讀報刊雜誌,卻不能讀整本書,問題就在專注力,不是語文力。專注力又有強度與持久度之分。「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是強度,「焚膏油以繼晷」是持久度。專注力強又耐久,有人靠的是熱情,有人靠意志。郎朗彈鋼琴可以六個鐘頭不抬頭看鐘,你我則半鐘頭看一次鐘,差別在熱情。蘇秦打瞌睡就拿錐刺大腿,刺個肉綻血流,這是意志。

孩子小時專注力一定不好,親子共讀的重要性就在此。孩子心一飄走,共讀的大人就把它拉回來。如果孩子大了,還是沒辦法靠自己讀完一本書,爸媽就應該替他的專注力擔憂了。

雖說閱讀力是專注力一大指標,逼讀書來提升專注力卻不見得可取。因為提升專注力的方式很多,任何必須長時勞神的工作都可以。下棋是一種,打籃球也是。籃球只打二十分鐘也許只用到體力與手眼協調力,但超過半鐘頭還要投籃不失準,表示操控手眼協調的大腦必須超時處於最佳狀態,對專注力就是考驗了。像吳寶春,他的專注力可能就是做麵包訓練出來的。想想看,配料需要精準秤重,揉好一麵團送進烤箱就必須趕忙揉下一麵團,揉得筋疲力竭還要眼觀外形美不美,憑手感判別軟、濕度夠不夠,如此每天十五小時,專注力當然變好了。

許多人可以讀小說讀十五小時不休息,但必須是《哈利波特》、《達文西密碼》那種,情節風馳電掣,不消幾頁就來個千鈞一髮。這種小說要讀完,其實並不比看完一場NBA球賽難。《罪與罰》卻不是這樣。主角在第七十頁殺了兩個人,心理反覆迴旋,四百頁之後才終於決定自首。出場人物多達二十幾位,有人跟主角說這些,有人說那些,彼此關係愈來愈複雜,忘掉一個細節,可能讀到百頁後的某一重要轉折就一頭霧水。俄國人名又特別長,許多讀者腦袋裝不下,只好半途放棄。

吳寶春可以一口氣讀完,可能是他跟主角一樣出身社會底層,主角的不平之氣他完全感同身受。但是我們也要承認,《罪與罰》畢竟有其閱讀難度,不是隨便的失學青年有辦法親近。認清這點,吳寶春的絕佳記憶稟賦就值得讚嘆了。

讀小說,有益記憶養成

許多家長雖然重視閱讀,卻只喜歡孩子讀科普、社會趨勢,總覺得小說都是二流讀物,卻不知像《罪與罰》、《紅樓夢》這種文學名著,人多事繁,對記憶力而言才是攀爬一座大山。台灣爸媽訓練孩子記憶,常把孩子送去讀經,殊不知「人之初,性本善」朗朗上口,只是聲音記憶而已;小說閱讀卻必須記住人事地物、事情原委、不同角色的性情面貌聲口。讀小說其實比死背《論語》、《三字經》更有益於記憶養成。

不過,吳寶春會讀完《罪與罰》,最重要的力量應該是貫穿《柔軟成就不凡》全書的一股向上之心。這世上當然有很多純書癡,不向上也不向下,一心只往書裡鑽。但是,一心向上的卻絕少沒養成閱讀習慣的。這向上向的也許是財富地位,也許是更廣闊的視野,或更充實的人生。而孩子如果不愛閱讀,表示他全沒發自內在的向上驅力,只能為考試、為爸媽讀書。比起專注力、記憶力有待加強,這點尤其應該令人著急。

[原文網址]
 

文章標籤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那個會吃不飽!

作者:顏擇雅2012.10.01

相關關鍵字:生涯選擇  興趣  職場

當孩子自己做生涯選擇時,父母總不免有「讀那個會吃不飽」的質疑,這種聽在孩子耳中格外刺耳的勸告,卻來自父母也曾經無可救藥的單純過去。

最近在臉書上看到朋友分享一句話:「不要再說我讀那個會吃不飽,我不像你們那麼餓!」相當觸目驚心,就點進去看,原來是文創工作室的卡片文案,不到一天已上千人按讚。還有好多年輕人留言,都在抱怨父母如何不尊重自己志趣:「我爸媽還加一句你就是太年輕不會想,等你將來結婚生子就知道了。」這不是所有父母都會講的嘮叨嗎?「令人髮指」卻是這些年輕人的共同反應。

做爸媽的應該都跟我一樣,按讚按不下去。「我不像你們那麼餓」這話尤其傷人。「餓」在此應該是重視錢的同義詞。父母重視錢並非天生,而是養兒育女過程相當耗錢,如此二十年除非富豪,最淡泊的人也會視錢如命。如果父母重視錢,孩子卻不重視,那一定是父母很小心不讓孩子嘗到缺錢的委屈。這樣的小孩應該加倍感激父母犧牲才對,怎會回嘴「我不像你們那麼餓」呢?

雖然不茍同,我對卡片想傳達的挫折感卻相當熟悉。畢竟,「讀那個會吃不飽」也是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我爸是醫生,我從小就被灌輸將來要當醫生。自然都會加一句:「當然念不到我們也沒辦法。」意思很清楚:讀醫是父母的期望,用功卻考不進去,他們能理解。但如果能念卻故意不念,這是他們連想都沒想過的。

一場難以釋懷的親子風暴

我大四轉去比較文學系,事先完全沒有與父母溝通。反正答案一定是「不准」,有什麼好溝通的?半年後,當面告知母親的那一刻終於來到,接下來就是徹夜的親子風暴。我跪了,母親也以淚洗面了,她要我親自寫信告訴爸爸,「辛苦在台灣賺錢供你念書的爸爸」。兩週後接到父親回覆的航空信,開頭第一句就是:「接到來信我已經四晚沒法闔眼睡覺。」

那大概是我這輩子最黑暗的歲月。誠實說,關於那場親子風暴,我其實比父母更難以釋懷。我回國工作,聽到父母對別人介紹我:「我們要她學醫,結果她去學文學,擔心她找不到工作,沒想到竟然有出版社肯用她。」聽到這話我都生悶氣,覺得出版在我爸媽心目中一定不如醫生。後來我創業,因為媒體報導,經常有親友主動跟我爸媽說我出版的書如何暢銷,母親總興沖沖一五一十學給我聽,我不但沒有高興,還冷笑道:「你還說我讀那個會吃不飽,哼。」言下之意是質疑他們與有榮焉的資格。我這時已經三十好幾。

沒想到有一天,我聽朋友聊起小孩上大學之後的求學歷程:一開始是照志願填,考進第一志願國企系;念了三年沒興趣,降轉中文系。讀著讀著發現自己對寫作的興趣比文學研究還濃厚,畢業就去念新聞所。念到碩士後聽一場演講,才發現最大的興趣是心理諮商,準備要去考心理所。我聽了很奇怪,轉一次就好了,怎麼轉這麼多次呢?父母沒意見嗎?沒想到朋友竟然說我少見多怪,原來這年頭一直換主修的年輕人很多。他們都很會念書,想念什麼研究所都考得上。做父母的反正也說不過小孩,經濟允許都會予以支持,就當做是支持孩子的生涯探索。

原來當年的痛苦是有意義的

我覺得挨了一記悶棍。會念書又興趣廣泛,迷上什麼都全力投入,這不就是年輕時我的寫照?平生第一次,我發現父母當年給我的痛苦是有意義的。如果我當年不是事先預知會有那句「讀那個會吃不飽」,會有一場可怕的親子戰爭,轉系就不會轉得那麼慎重,搞不好轉完還會三心二意,今天考慮學電影,明天又立志當人類學家。又,我進入職場後的一帆風順,恐怕也要謝謝我爸媽那句「讀那個會吃不飽」。那句話讓我永遠都在懷疑自己沒有一技之長,隨時保持學習上的高度飢渴。

難道,我因此就鼓勵父母多跟孩子說「讀那個會吃不飽」?當然不,沒什麼真理值得冒親子失和的風險。何況,以如今產業變化之快速,讀什麼會吃得飽吃不飽,已經愈來愈難講了。五年前誰知道DRAM、面板、LED、太陽光電將成為台灣四大「慘」業,害一大堆學電機的被裁員減薪?

我贊成的,是父母應儘早讓孩子對生涯選擇感到戒慎恐懼。畢竟會有「讀那個會吃不飽」這種話,真正原因並非父母重視吃飽,而是職場閱歷多年,實在看過太多被浪擲的才華,被渺視的夢想,被踐踏的尊嚴。父母都記得自己當年是如何單純得無可救藥,才會認為孩子如今一定單純得無可救藥。如果是這樣,為何不直接把所見所聞描述給孩子聽?也許等孩子上國中,就開始讓孩子用聽故事的方式,學到外面世界的殘酷一二。別光催孩子去念書,偶爾也分享一下自己或他人的職場點滴。這樣不只對親子關係有益無害,也可讓孩子早點學會緊張,才不會到大學和研究所,還以為自己有一大堆青春可以揮霍。

 [原文網址]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閱讀讓你靈光乍現

作者:洪蘭    2012.10.01   《親子天下》第29期《贏回專注力》

相關關鍵字:閱讀  創造力  知識  通識教育

一個國中生寫信向我道謝,他母親在學校的親子座談中,聽到我說創造力與閱讀有關,今年暑假叫他看了十五本書,讓他賺了一五○○元。他說,他在看書時也很努力去想,如何把書中的知識轉化成創意,但沒有成功,他問該怎麼做才對?

相信很多為了創意而去閱讀的孩子都有這個問題。很不幸的是,知識需先內化,與原來的背景知識網掛上鉤後,才能發揮作用;不是今天看了一本書,明天創造力就出來。

閱讀能影響創造力,主要是因為在閱讀時,每一個字都會激發跟它有關的連結字,而那個字又會激發跟它有關的連結字;就像骨牌反應一樣,一個活化另一個,直到兩個不相干的迴路碰在一起,活化第三條迴路時,就突然靈光一閃,說:「啊哈(aha!),我看到了!」新的點子就出來了。所以閱讀的好處是透過觸發作用,增加神經連接的密度,使它有機會去碰觸到本來碰不到的神經元。

一七五八年夏天,英國的史東牧師(Edward Stone)因為室內太熱,便拿了一本書到河邊的白柳樹下閱讀。他隨手剝了一小塊樹皮放在嘴裡嚼(這不是很好的習慣,小朋友不要學,因為不衛生;台灣早期很多人也有這習慣,隨手拔根草放嘴裡嚼),發現樹皮很苦,苦得像金雞納霜(即奎寧)一樣。他突然想到,祕魯高原的印第安人就是用金雞納樹的樹皮來治瘧疾和抽筋。他想:是否苦的東西都能治病呢(中國人也說「良藥苦口」)?白柳樹喜歡長在陰溼的地方,說不定可以治風溼痛。

他就把樹皮剝下磨成粉,給有風溼痛的教友吃,發現居然有效(現在知道樹皮所提煉出來的水楊酸有止痛、退燒和消炎的作用)。最令人驚訝的是,他很有科學精神,有系統的給五十個病人,每四小時服一次藥。他從小量開始再慢慢增加劑量,等確定有效了,才寫信給英國皇家學會,阿斯匹林就這樣被發明出來了。

你可能會想:一個鄉下的牧師怎麼懂得臨床實驗?這是因為他受過良好的通識教育。他念牛津大學時,修了很多哲學和神學的課,科學的思辨來自哲學,哲學的邏輯訓練使他的思考比一般人更周延。

如果創意來自靈機一動,那麼怎樣才能靈機一動呢?這就回歸到閱讀的神經機制了。寬廣的背景知識使大腦神經網路很綿密,很容易被看起來不相干的事觸發。

史東牧師從苦味中聯想到金雞納霜,他知道金雞納霜是從樹皮中提煉出來的;他又知道存活在某些生態中的植物常會有對抗這種特殊環境的能力。而植物可以入藥(中國南方瘴癘之氣重的地方都會長辣椒,因為辣椒素可以除瘴氣)。所以史東牧師如果不知道金雞納霜是苦的,他可能馬上把嘴裡的樹皮吐掉,阿斯匹林就不可能被提煉出來。

所以閱讀跟創造力有關係,它幫助我們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閱讀也培養我們的品格,使我們效法古人,鍥而不捨的去實踐我們的想法。

http://www.parenting.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65&nid=2491
  

文章標籤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向明】2013.01.25 

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座廟
將你自己供奉
然而你借住的那
「浪漫貴族」公寓房卻一直
香客盈門

只是起身找一本書
又傳來你摔斷右邊的手臂
和那早已無肉的髖骨
書已經禍害了你一輩子
每到年關總不忘再來一次

輸血袋裡的鮮紅汨汨流向
你瘦皮囊裡的蒼白
觀世音呀!你要再次助他
繼續為寡色的世界增添詩的顏彩
賜他幾粒小米他就會再飛起來

叫醒閉目養神的你
認了我半天才恍然的說
我還以為是醫生
我常自愧頂多當個探病的人
連安慰你的話也都很空洞

豪華落盡見真淳
而今木牛流馬都已經自動化
而你總是反向操作
只那麼頓失重心的一瞬
走路的關節從此改用人工

●註﹕已經九十四歲的詩人周夢蝶,近些年來每到年底即會因病痛緊急住進加護病房,今年一年身體狀況因雇有專人照顧極為良好,但又突然跌跤致兩處骨折,現又只能躺臥床榻過年了。

【2013/01/25 聯合報】



全文網址: 慢慢讀,詩/慰周公 | 聯副‧創作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X5/7659665.shtml#ixzz2IyGS7qoV 
Power By udn.com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洛夫】
2012.12.23 04:19 am

原作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李商隱

解構新作

他靜靜佇立在
夕陽
與黃昏之間

待月待醉待緊握怒拳待冷水澆頭
他心事重重

他揚眉,穿過一層薄霧
踟躕在

與死之間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2012.09.30】

 原作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賈島 


解構新作
 

      比松樹更高的

是一個問號

比問號更費猜疑的

是童子懵懂時的囁嚅

誰知道師父去了哪裡

採藥?未必

藥鋤還在門後閑著

雲裡霧裡

風裡雨裡

就是沒有猜到

他正大醉在

山中一位老友的酒壺裡


全文網址唐詩解構/尋隱者不遇 | 聯副創作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READING/X5/7397656.shtml#ixzz27uVvGodY
Power By udn.com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洛夫】   2012.06.13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

洛夫解構新作

到岸了
船緩緩駛入午夜的鐘聲

灰瓦的落月
灰瓦的楓橋
灰瓦的半睡半醒的漁火
灰瓦的愁

鐘聲
似乎是從唐肅宗那年傳來
啊,滿江的霜,在寒鴉
晦澀不明的啼聲中
船靠了碼頭
寒山寺的小和尚推開廟門
對著半夜來客
哈啾哈啾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張光斗】   2012/6/13

他們居然推選出年紀最小的他為該會的「會長」,理由很有趣,卻也極合理,就是要交付他一個巨大的任務——得負責將他們在百年後的骨灰背回山東菏澤去!

請問你(妳)今年幾歲?十五?十七?二十?二十二……

每天面對叨叨絮絮的老師,枯燥無味的教科書、喋喋不休的父母、前途茫茫的就業路……你可曾給過自己作夢的機會?

父親回鄉被謀害
年僅十三便逃亡


圖/蘇意傑
乾脆我把時間再往前挪一點,十三歲!十三歲才剛念國一,頂多國二,那個年紀更單純些、更傻一些,也許作過的夢會比較不一樣!比方說,立志做老師(爸爸說,可以有寒暑假出國旅行)、電腦工程師(媽媽說,賺錢多),或者夢想去非洲打獵(電影上看到的)。

如果,我來說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翁在十三歲時只會夢想到可以回家,只夢想著與親人團聚,你一定會立刻在鼻子前面揮揮手,不屑地說:「肯定又是阿公那個年 代的陳舊故事,沒什麼好聽的!」那麼,我再點你一下,這個主人翁後來都是鑽在墳墓堆裡拾掇他的夢想,如何?你又怎麼說呢?

哈!似乎有點趣味了,對吧?好!來聽他的故事——高秉涵。

你可曾看過《水滸傳》的小說?沒?那電視劇呢?一群造反的土匪與昏聵的朝廷官兵惡鬥、潘金蓮、武松打虎?嘿嘿!有印象了吧?沒錯!高秉涵,一位現年快八十 歲了,可是依舊耳聰目明,手腳敏捷的現任律師,而且律師樓就設在台北火車站前面的大樓裡。他,就出生在《水滸傳》故事的誕生之地——大陸山東的菏澤。

高律師在十三歲時喪父,他的父親為了回鄉替九十高壽的爺爺過壽而被謀害。(當時正是國民黨與共產黨惡鬥的年代,據說,他的父親是被同時穿了兩黨軍服的大漢 拖出去幹掉的!可見《水滸傳》的老鄉早就玩慣了爾虞我詐、烏賊吐墨的把戲了!)自此之後,還沒來得及長大的高律師開始了逃亡生涯,因為,他家背著的「國民 黨印記」比較強烈啊!

不怕麻煩不怕苦
一言九鼎能實現

當了少年兵的高律師,跟著部隊一路顛簸來到台灣,離鄉背井,思念親人的折磨自是苦不堪言!後來,當年與他一起逃到台灣來的兩百多位山東菏澤老兵組成了一個 「菏澤旅台同鄉會」;這群《水滸傳》裡的土匪(其實應該稱呼他們為「綠林好漢」才厚道點!)後代們都是天才,他們居然推選出年紀最小的高律師為該會的「會 長」,理由很有趣,卻也極合理,就是要交付高律師一個巨大的任務——得負責將他們在百年後的骨灰背回菏澤去!

偏偏高律師就將此託付當成了畢生的志業與夢想,他真的樂此不疲地承擔下來了!

數十年過去,自兩岸開放探親之後,高律師前前後後已經背了一百個以上的骨灰罈回山東!你想想,175公分高,44公斤重的高律師,每回要背每個起碼十公斤的骨灰罈,總計三個,踉蹌歸鄉;這份有形無形的重量,是要靠多少的毅力與決心才能完成?

再說了,每次過海關,上飛機,他都可能要遭遇各種不同的刁難與考驗!有一次在機場,一個罈子摔破了,他當場要分毫不少地將散落的骨灰撿乾淨;有時,海關還會懷疑他在私運毒品。

尋找骨灰的工程也很浩大!申請每一份骨灰,僅是繁複的手續就要令一般人打退堂鼓;高律師每次平均要親自出入全台灣各地機關衙門達五、六次之多。

某一回,他跑到花蓮山區的公墓去取骨灰,碰巧遇到了大雨,他被困在山上,躲在亭子裡蹲了一夜,結果,第二天一架直升機救了他。

原來,古早的《水滸傳》裡,綠林好漢的「一言九鼎」,今天依然健在!原來,《三國演義》中形容關公的「義薄雲天」四個大字,今日仍可在一位長者的身上讀到!

山高水遠回鄉路
哪門子志業夢想

2012年的四月天,我有幸跟著高律師走了一趟山高水遠的回鄉路。我們下午一點隨著他,搭乘國光號由台北車站出發,前往桃園機場。

雖然已是直航了,我們在山東的濟南下機,轉乘汽車夜奔菏澤,穿梭在漆黑的高速公路三個多小時後,才於深夜一點進了菏澤。

我實在不敢想像,當年尚未三通,還得從香港轉機,這對年邁的高律師來說,是何等繁重的任務?這是哪門子的志業與夢想?

這一趟,咱們此行的夥伴曾慶瑜替高律師分勞,將其中之一的骨灰罈抱在懷裡,直到菏澤;高律師只要顧著另一個罈子就成了!所以,高律師說,這是他最為輕鬆的一次旅程。

雖然夜深露重,我們一行在菏澤昏暗的街燈下進了一家豆漿店,端豆漿的服務員立刻就認出了高律師,稱他一聲「高會長」!然後,從旅店開始,到第二天遇見的司機、老師、小學生、大學生、官員……竟然都認得高律師,對他的崇敬與尊重,完全可以自他們的眼神、動作裡流露出來。

我這才明白,原來台灣民眾不太有興趣知道的高秉涵故事,早在他的故鄉發酵到某一個程度,這個故事絕對不比「義賊廖添丁」的血淚少,也不比「瘋女十八年」的苦難遜色!

也許,用不著等到十年二十年之後吧,就算今日,如果有人把高秉涵的故事拿出來說,說是一個怪咖把背著同鄉的骨灰回鄉作為畢生的夢想與志業,難保不會有人說:「那人頭殼壞去!」

你呢?你怎麼說呢?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王正方】2012.5.15

台灣是一個重視英語學習的地方,家長不惜血本,送孩子進雙語幼稚園,如果經濟條件夠,再讓孩子讀美語學校、國際學校,中學畢業後,他們就直接和國外大學接軌了。預算不足的家庭,好歹也得送孩子去補習英語,因為絕不能讓孩子們輸在起跑點上!

不念美語學校、沒有每天補習英文,就輸在起跑點上了嗎?很多家長連自己的孩子要往哪兒跑都不清楚,又何來輸贏?但他們篤信,不管將來幹那一行,只要英文好就有優勢。經過這許多折騰,台灣孩子的英文學得怎樣了?

台灣學生的英文能力測驗平均分數,在亞洲排不上好名次。有一度還落在韓國、日本之後,不甚光彩。

英國文學大師余光中教授說,重視英語是好事,但是別忽略中文,包括文言文,最重要的是先把母語學好。身處在華語世界,卻天天送孩子去美語學校,太過分了,大可不必。

大哉斯言!我舉雙手贊成。學任何外國語,必須先奠定好自己的母語基礎。如今中文正夯,全世界有好幾億人想學好中文,苦於沒有良好的中文環境。台灣學中文的環境天下第一,有幸生於斯長於斯,不將中文扎扎實實地學好,反而要孩子在惡劣環境中硬學英語,事倍功半,真不夠聰明。

余大師認為,只要把母語學好,到了英聽、英說的國家,英語自然就會了。這種例子屢見不鮮。林徽因是民國時代少數能以中英文寫出瑰麗優美文字的才女。一首人 間四月天,多少年來億萬讀者為之傾倒。她與美國名作家費慰梅情誼深厚,書信往來數十年。費慰梅在書中屢屢提到閱讀林女士來函時的喜悅和享受。她說,讀到徽 因以第二種語文寫出如此動人、優雅的文字,止不住由衷地讚佩、感動也有些妒嫉。

林才女曾隨父親去英國,讀了幾年中學,廣泛閱讀文學作品,打下良好的英文基礎。當然,那一代人的文言文底子都很深厚。

當下在歐美知名度較高的華人作家,如哈金、張戎等,從沒聽說過他們上過美語幼稚園、英語學校之類的。是到了國外之後,努力提升英文水準,他們寫出動人的中國經歷和故事來,受到歐美讀者的喜愛。

一窩蜂的送子女念美語學校,花去大把銀子,有的口語還算溜,英文程度到底達到何種造詣,待考。可以確定的是,他們中文程度的提升大受影響。一天只有廿四小 時,又以學英文為主,中文肯定被忽視、貶低。家長說,孩子放學後,再請人補習中文,孩子的中英文都棒。沒事又逼著孩子補習,何其殘忍!

早年美國加州曾擇地實施雙語教育,英語、西班牙語並重,結果學生兩種語文都學不好,以失敗收場。

老一輩的我們十二歲才學abc,後來這幫老傢伙外語有點程度的,幾乎毫無例外,原來中文底子都厚實。有人建議,要掌握外語,先學古文。腹中有五十到百篇文 言文滾瓜爛熟、運用自如,閱讀寫作能力都強,然後再學外語,則無往而不利。何以故?學語文沒有訣竅,不能抄近道,只有下死工夫。攻下了文言文這座堡壘,登 堂入室,享受到古典文字中萬紫千紅的無窮意趣。再立志學好其他語文,輕車熟路,信手拈來,何足道哉!

逆向思考,古為今用,也是一家之言。

(作者為電影導演)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2.5.19

詩人席慕蓉的「出塞曲」廣為人知,但她前晚卻說,這首詩「詩名寫錯了」,因為「王昭君才說出塞」,她身為蒙古人不該這樣寫。
詩人席慕蓉。
記者修瑞瑩/攝影

席慕蓉前晚參加成大鳳凰樹文學獎講座,以「原鄉與寫作」為題演講,提及「出塞曲」寫於一九七九年,但她一直到一九八九年,才第一次回到蒙古,感受不相同。

「我是一個蒙古人,出塞幹麼?」她說,一開始知道寫錯時,「也有點不舒服」,但錯就錯了,也不用改,只是證明她是一個漢化很深的蒙古人。

成大中文系系主任沈寶春認為,詩人寫詩原本就是經歷歲月不斷咀嚼,有不同的內容,出塞曲是席慕蓉對蒙古家鄉的思念,經過席的重新解讀,認為不應該是出塞,而是返鄉,「但要不要改,作者有決定權」。

成大中文系副教授翁文嫻說,席慕蓉早期的詩作與後來的不同,早期可能只是一種鄉愁,後來席努力為蒙古發聲,詩名有沒有錯並不重要。

席慕蓉的出塞曲經由李南華作曲,成為一首歌,一九八一年獲金鼎獎。席說,李是她的好友,但當初歌詞更動了她的原作,詩中的「英雄騎馬啊,騎馬歸故鄉」,到了歌詞裡卻變成「英雄騎馬壯,騎馬榮歸故鄉」,「我並沒有要榮歸的意思」。

李南華的解釋是「騎馬『壯』」才好唱,而「榮歸故鄉」是為了通過當時新聞局的審查,「英雄歸故鄉好像是從台灣脫逃到大陸」,若是榮歸就是統一中國。她對學生表示,「你們很難想像台灣也有那樣的年代」,但在當時卻是事實。

最近大陸民族出版社出版民族詩歌專號中,收錄她的「英雄哲別」詩作,把詩名改為「哲別」,內容也把很多英雄事蹟都刪除,對方的說法是因為要開十八大會,「英雄的字眼太過敏感」,她想到台灣幾十年前也是這麼做,也不太好抱怨。

圖/聯合報提供

【2012/05/19 聯合報】


全文網址: 席慕蓉談舊作:「出塞曲」詩名錯了 | 訊息藝開罐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102776.shtml#ixzz1vI6vSmTn
Power By udn.com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5.10     中國時報‧三少四壯集

【吳興文】

     陳正祥謝絕一切應酬,對於勳銜一概搖頭,甚至認為開口推卻都是對生命的浪費,只想過隱居生活,撰寫國際學界接受的著作。

     陳正祥1922年出生浙江樂清,一生在杭州、台北、香港各住過十年以上,而且只寫過《台北市誌》。他1942年中央大學理學院地理系畢 業,留校任教,同時到中國西南調研地貌,著述《廣西地理》,後到西北考察,著有《甘肅地理》、《自然與人生》。抗戰勝利,考取公費留學,進入澳洲雪梨大學 研究院,又分別到英國、日本、西德繼續深造,並作廣泛考察調研,獲得日本東京大學博士學位。

     1947年冬,陳正祥來台北市,隔年到台大農經系教書,在此居住十七年。開授課程多數比較新鮮,像土地利用、人口問題、農業區域設計,以及境態學(生態學)等。他的學生不限於農學院,遍及文學院、理學院和法學院。所發的講義,很受學生歡迎,其他學院也可索取。他於彼時提出:人口膨脹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無計劃的失控工業對生態環境的危害;其先見之明,至今愈加證明。

     他研究室(台大四號樓)門口,掛上紅漆寫「非學術談話,請限於三分鐘」木牌,傅斯年校長請他拿掉,不為所動;可見他對學術研究的著迷。美 國地理學會權威刊物Geographical Review,從1951年開始發表他的論文,1959年10月號用三頁篇幅報導該研究所,此前該刊從未作過類似報導,且連續被國際地理學會選為東南亞代 表機構。從1952年起,他應邀出席各種學術會議三十多次,並先後在英、美、法、德、日、瑞典、芬蘭、紐西蘭、澳洲和義大利,舉辦多次學術講座。

     一到台北,陳正祥便感到這個城市頗有特色。日本人只留下一些統計資料,沒有留下任何有關的著作,連最基本的人口統計資料,還是透過學生,花費不少金錢,才從日據時期退職警察手裡取得。1957年出版《台北市誌》,書中的照片,都是他初到台北,由妻子陪同,進出淡水河邊的古老陋巷拍攝所得

     1964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學擔任講座教授,並兼任地理研究中心主任。進入七十年代,國際聲望日隆,原本不重視他的香港大學,反倒邀請他 審查該大學招聘的英籍講座教授,此事在九七回歸前,亦屬空前。1979年起,又應日本學術振興會邀請,赴日本講學研究活動,總計四十多次。

     1976年因大陸特邀,從香港一直跑到哈爾濱,從此他因中國講學考察之便,到許多城市旅遊,看了無數名勝古蹟,撰寫多本雅俗共賞的遊記, 其中《西北考察記》在台出版。1984年夏季起,鑑於中國大陸所面臨的土地不足,人口眾多現況,花費十餘年時間,潛心編著《中國土地利用》,1998年麥 克美倫(中國)出版公司發行,全書大十六開,504頁,附加彩色圖片124頁,共計628頁;共有五種譯本。被學術界稱為:「見解精闢,為一劃時代巨 著。」

     1993年起,他在台陸續出版《台灣地名辭典》(增訂本)、《台灣的人口》等書。特別是《台灣地誌》下冊附錄,林高陽等五位學生,祝賀他 七十壽辰,編印《陳正祥講座教授著作目錄》,收錄1992年前中、英、德、日四種文字著作624種,包括專書和書刊256種,論文368篇。

     在此之前,他已謝絕一切應酬,對於所長、院士、委員、顧問、勳銜之類一概搖頭,甚至認為開口推卻都是對生命的浪費,只想過隱居生活,撰寫 國際學界接受的著作。據說他寫日記,常見他記載關心學生的事,有些很感動人。假如能夠將日記和書信,連同研究過程一起編寫,必定很有意義。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01/112012051000502.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