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花的碎念:
(2013.9.25)無明資料整理中.....

目前分類:科學考古 (17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ETtoday   2012/5/5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古埃及人到底有多聰明?最新的證據顯示,早在3200年前他們就已透徹了解一顆俗稱為「惡魔之星」的恆星,而且還以不可思議的方式對這個恆星做精密計算,為現代科學家的研究提供了新方向,「惡魔之星」距離地球約93光年。

天文學家約翰.古德里克(John Goodricke)在1783年指出天文學上的雙星系統模型,即兩顆恒星相互圍繞著旋,他同時發現「惡魔之星」的存在,這顆恆星在現代天文學上稱為英仙 座β星,由於相互圍繞著對方旋轉,週期性地阻擋了伴星的光線,這也是第一次將雙星系統理論化。傳統上認為,古德里克是最早提出理論的人,但其實古埃及人早 已有所發現。

古埃及人熱愛觀星,而且邊看星星還會邊做筆記,隨時注意天空的變化,透過紀錄星星的移動,他們會占卜預測未來是否會發生好事或不幸。芬蘭學者研究了 開羅的日曆,雖然日曆早已斑駁損壞,但就可讀的部分顯示,早在西元前1200年埃及人就以觀星紀錄一年的好壞日子,他們不僅做出結論,還計算恆星的內部運 行機制,甚至製作圖表。

在開羅日曆中存在著兩個週期迴圈,其中一個持續29.6天,與農曆的週期完全一致,另一個則是神秘的2.85天週期。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人員將這個 週期歸結為「惡魔之星」雙星系統週期,根據現代天文學觀測發現,「惡魔之星」恆星系統共有三顆恆星。第三顆恆星距離另外兩顆較遠,相互距離最近的A星與β 星,它們之間的距離僅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一半,而第三顆與它們則有6倍的距離。

現代天文學「惡魔之星」計算至今僅200年,才得出2.867天的旋轉週期,某個程度上應該感謝古埃及人,因為他們當時早已精確計算出「惡魔之星」的旋轉週期是2.85天。

http://tw.news.yahoo.com/%E6%97%A9%E7%9F%A5-%E6%83%A1%E9%AD%94%E4%B9%8B%E6%98%9F-%E5%8F%A4%E5%9F%83%E5%8F%8A%E4%BA%BA%E7%B4%80%E9%8C%84%E6%97%8B%E8%BD%89%E9%80%B1%E6%9C%9F2-85%E5%A4%A9-040400940.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新社 – 2012年5月2日 上午12:50

(法新社巴黎1日電) 最新研究指出,在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毀滅恐龍長期主宰的地位前,大型草食性恐龍的數量就已經減少。






小行星撞地前 恐龍已江河日下


美國與德國科學家得出的這項研究結果,並未質疑大量滅絕戲劇性終結白堊紀的情況。


不過他們認為,恐龍王國或至少是部分恐龍,並非如同一般假設那樣,在其黃金時期因隕石撞擊而滅絕。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Natural History)古生物學家布魯薩特(SteveBrusatte)告訴法新社:「很多時候,人們想到恐龍滅絕時就會說:『喔,是小行星害的…恐龍本來活 得好好的,小行星飛來,毀滅了所有恐龍』。」


他說:「我想,我們現在可以說,它可能更複雜。有些恐龍活得好好的,不過也有一些像是這種大型草食性恐龍可能正面臨麻煩。」


他說:「在小行星撞擊前,那是已經歷過許多改變的世界。事情沒有我們想像般單純與美好。」


這項研究比較150種不同陸棲恐龍的骨骼結構,觀察牠們如何隨著時間演變,這個想法是要了解物種生存時,數量是增加、下降或穩定。


根據此標準,大型草食性動物,特別是有角與鴨嘴恐龍,在白堊紀最後120萬年期間,變得越來越不多樣化。


布魯薩特說,這種4腳巨型動物「變得跟彼此越來越像,牠們失去多樣性。通常,在解剖結構上看到像是這樣的變化大幅減少時,就表示這個群體有問題。」


他解釋指出,多樣性增加的群體,生存機率會升高,因為牠們可以增添新棲息地利基,或適應變遷情況。


不過,研究人員說,如果大型草食性動物的數量在白堊紀末期時下滑,肉食性恐龍與中型草食性動物就會茁壯生長。


布魯薩特說:「現在我們可以確定的是,當小行星撞擊與那些火山開始爆發時,它們所衝擊的並非完全沒問題的世界,那不是在撞擊靜止世界。」


他說:「當時,至少有一部分恐龍,正經歷重要演化改變,至少這些草食性動物正在減少。」


他說,牠們數量下滑的原因不清楚,不過「可能與生態有關」。研究結果發表於「自然通信」(NatureCommunications)期刊。(譯者:中央社張曉雯)





http://tw.news.yahoo.com/%E5%B0%8F%E8%A1%8C%E6%98%9F%E6%92%9E%E5%9C%B0%E5%89%8D-%E6%81%90%E9%BE%8D%E5%B7%B2%E6%B1%9F%E6%B2%B3%E6%97%A5%E4%B8%8B-165005801.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由時報 –2012年5月3日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科學家分析在阿爾卑斯山區冰封5000多年的天然木乃伊「冰人奧茲(Iceman Oetzi)」遺體,不僅在其體內發現世界最古老的血液,也從血液分析中證實,奧茲當年背部中箭後撐了一段時間才死,推翻先前奧茲中箭後立即死亡的理論。


德國慕尼黑大學團隊使用奈米級方法,分析從奧茲體內取得的古老血液。他們使用所謂的原子力顯微鏡(atomic force microscope),將影像分解成僅有奈米大小,從中發現典型甜甜圈形的健康紅血球細胞。


為確定他們發現的不是蛋白質,也不是細菌,團隊又利用研究晶格及分子的拉曼光譜儀(Raman spectroscopy)驗證,確定他們發現的東西裡有血紅素與血纖維蛋白,確實是紅血球細胞。


領導研究的辛克表示,由於血纖維蛋白只有在新鮮傷口才會發現,這項發現也同時推翻了奧茲中箭後立刻死亡的理論。奧茲的遺體在義大利阿爾卑斯山區冰封 5300多年後,1991年才被2名德國登山客發現。科學家多年來利用高科技方法分析,推斷出奧茲死時年約45歲,身高約160公分,體重約50公斤,有 棕色眼睛與頭髮,對奶製品過敏。奧茲遺體現存於義大利波札諾的「南塔羅考古學博物館」。


冰人詛咒?7人死於非命


研究也發現奧茲肩膀有箭傷,雙手、雙腕及胸膛也有傷痕,顯示冰人曾與敵人打鬥,並負傷逃走,因失血過多而死亡。奧茲被發現迄今,至少已有7名相關人士死於非命,因此有說法指冰人存在詛咒。



http://tw.news.yahoo.com/%E5%86%B0%E4%BA%BA%E5%A5%A7%E8%8C%B2-%E7%99%BC%E7%8F%BE%E6%9C%80%E5%8F%A4%E8%80%81%E8%A1%80%E6%B6%B2-203151225.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夏玲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2012年5月2日

逢甲大學蔡宜壽教授的研究團隊成功地以物理方法結合非化學液相剝離法,可以大量製造單層石墨烯片,2日宣布未來石墨烯將取代電腦晶片,已引起業界的矚目。 

蔡宜壽教授表示,他們的研究團隊簡單地利用每公斤約新臺幣1000元的材料成本即可製造出目前市價每公克11萬新臺幣以上的石墨烯片,未來更可降低至每公斤幾千元臺幣。

蔡宜壽教授指出,石墨稀是碳的新形式,由單層原子組成,排列成蜂窩般的格子狀。雖然這種物質在化學上來說相當簡單,但它的強度、導電性與散熱性能特佳。這是取代半導體晶片的絕佳材料,這也說明了為什麼IBM與英特爾等大廠要花大錢投資在這種只存在微小薄片上的材料。

目 前工業上,如晶片面板廠商,所普遍製造石墨烯的方法為化學氣相沉積法(CVD),但CVD須具備三種條件才能製備石墨烯,分別為:碳源、生長基板(鎳或 銅)和生長條件(壓力、溫度和時間)。不但生產成本高(1公克11萬元台幣),且經濟效益低。CVD製程的溫度約要1000 ℃左右,雖然已經比天然石墨必須經過 2300 ℃的溫度低很多,但若要工業化生產,耗能還是太高。

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曼 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物理學家安德烈•海姆(A. K. Geim)和俄國切爾諾戈洛夫卡微電子理工學院(Institute for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的諾沃謝洛夫 (K. S. Novoselov),兩人因「在二維石墨烯材料的開創性實驗」研究而獲獎。兩組物理團隊共同合作,首先分離出單層石墨烯。他們將石墨片放置在塑料膠帶 中,摺疊膠帶粘住石墨薄片的兩側,撕開膠帶,薄片也隨之一分為二。不斷重複這一過程,就可以得到越來越薄的石墨薄片,而其中部分樣品僅由一層碳原子構成 ——石墨烯。通常,石墨烯會隱藏於一大堆石墨殘渣中,很難會如理想一般地緊貼在基板上;所以要找到相當數量的石墨烯,猶如大海撈針。

蔡宜壽教授說,如今他們的研究團隊研究出的石墨烯不但可大量製造,還掌握整個商廠技術,且可掌握它的大小,及運用在導電度上,未來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至少已先跨出了一大步,預定五到十年內臺灣將會進入石墨烯時代,屆時也將掀起另一次的產業革命。

今天現場並展示石墨烯25公克成品,市價價值275萬元。逢甲大學表示,目前已引起臺積電、聯電、鴻海、友達、永光、長興化工等企業矚目。

 

http://tw.news.yahoo.com/%E7%9F%B3%E5%A2%A8%E7%83%AF%E5%B0%87%E5%8F%96%E4%BB%A3%E9%9B%BB%E8%85%A6%E6%99%B6%E7%89%87-%E9%80%A2%E7%94%B2%E9%87%8F%E7%94%A2%E6%88%90%E5%8A%9F-091637249.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廣新聞網

 – 2012年4月30日 

 

挪威的研究人員,在一個湖泊淤泥中,發現一種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體,這種單細胞生物大約形成於十億年前。

 

挪威奧斯陸大學研究人員,透過顯微鏡觀察這種單細胞生物體二十多年後宣布,他們發現的是生命樹上不為人知的一個分支,這種生物不屬於任何一種已知生物體, 也就是說,它不是動物,不是植物,不是寄生蟲,不是真菌,也不是藻類。研究人員還創出專有名詞來為這種生物體命名。(Collodictyon)

 

研究人員說,它生活在湖泊中,以捕食藻類為生,不易發現,獨一無二。它有四條尾巴狀的鞭毛,體長30微米到50微米。

 

科學家說,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一種比它們更接近生命樹根部的物種。這一發現可能有助人們了解幾億年前地球上的生物樣貌。

 

http://tw.news.yahoo.com/%E6%8C%AA%E5%A8%81%E6%96%B0%E7%99%BC%E7%8F%BE-%E5%9C%B0%E7%90%83%E6%9C%80%E5%8F%A4%E8%80%81%E7%9A%84%E7%89%A9%E7%A8%AE-081349959.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 本報訊 | 中時電子報 –2012年4月25日 

工商時報【本報訊】

 

美商蘋果股價近期在突破6千億美元市值後連跌多日,每股失守600美元關卡,高處不勝寒。在此同時,支撐蘋果高獲利的龐大供應鏈,也正面臨血汗工廠 與環保污染的連串檢查。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死後半年,世人雖然繼續擁抱蘋果產品所創造的驚喜與便利,卻也開始省思長期啃蘋果的「副作用」,不僅僅關乎供應鏈 運作機制與權利分配的合理性,更在於以蘋果為首的科技業創新,到底把世界改變得更美好,還是弊亦隨之,甚至終將招致弊大於利的後果?

 

如果說20世紀末的科技世界,是由Wintel(微軟與英特爾)引領風騷,那麼21世紀以來的這十餘年,則無疑是蘋果呼風喚雨的年代。從2001年 iPod問世迄今,蘋果創辦人賈伯斯透過歷代iPod、iPhone、iPad,在全球發動了一場「耳眼手」革命。當蘋果資通訊產品變成比家人還親的隨身 必需品,使用者彈指間就可連上天涯海角,人類社會的互動模式也有了顛覆性改變。

 

數年前當蘋果手機剛嶄露頭角,iPhone物以稀為貴,人們的問話是讚嘆句:「你有iPhone噢?」時至今日,iPhone風靡全球,幾乎成了制 服機,人們的問話變成驚嘆句:「什麼!你沒用過iPhone?」從非主流到躍居大主流,蘋果搭配豐富多元的iTunes、成千上萬的App,日復一日,滲 透到更多世人的視聽感觀中,賈伯斯也順理成為改變世界的一代宗師。

 

當然,改造21世紀科技生活的,還有標榜不為惡的Google、以社群分享為初衷的Facebook,以及帶動數位閱讀的Amazon等等新貴。但蘋果軟硬兼施的高強本領,足堪新世紀科技世界的代名詞。

 

以蘋果為首的新世紀科技創新,利與益顯而易見:創新者因此享有極高的聲名與富貴;使用者在食衣住行育樂等各面向,獲得「揮之即來」的滿足;有志者則 對網路科技寄予厚望,希望藉此縮短城鄉差距、知識鴻溝,進而改善社會。例如泰國政府最近就準備斥資16億泰銖,為小一生配備平板電腦,以期從小提升數位學 習的效率。

 

正因為科技創新的利與益顯而易見,世人很容易忽略,甚至刻意忽視其弊。以往,Wintel餵食太多硬體與作業系統,導致消費者有時消化不良,業者也 不時踢到鐵板。現在,蘋果創造了一個封閉的「懶人包」體系,讓使用者貪圖科技便利而難以自拔,芸芸眾生看似選擇變多,其實已臣服在賈伯斯天縱英明之下,也 就自然而然跟著蘋果越來越快的換機時程起舞。

 

對於Wintel與蘋果體系而言,驅動換機潮,是在商言商,無可厚非。台商甘於微利為品牌大廠代工,也是願打願挨,無關對錯。但消費者買帳,換機頻 率加速,改變了3C產品的「耐久財」屬性,鼓舞了「用後可拋」的科技創新與消費文化,卻也導致更多人力物力的不必要浪費,此其弊之一。血汗工廠與環保污染 的指控, 正是由此延伸而來。

 

當人們仰賴科技便利成癮,就極可能被科技工具所駕馭,此其弊之二。S世代(Screen generation)與低頭族等新語彙,正是世人役於科技的最新寫照。你我周遭不乏:1、一早起床先跟iPhone、iPad(而不是跟家人)打招呼的 人;2、成天抓著智慧手機檢視郵件或上臉書打卡兼打屁的人;3、出門旅遊,盯手機比看風景興趣高的人;4、餐敘聯誼,寧可傳簡訊也不當面溝通的人;5、同 桌吃飯,媽媽聽著iPod、拿iPad當奶嘴安撫小孩、爸爸不斷滑動iPhone的一家人…。實例之多,不勝枚舉。

 

當S世代與低頭族勢力越來越龐大,這個社會將慢慢失去用心、耐性與溫度。取而代之的將是人際關係的冷漠、學習方式的速食化,以及對真實世界的冷感。若果人類社會發展到此一境地,與賈伯斯苦心營造之訴求:「人文與科技的交會口」,相差又何止千里!

 

相對科技創新的短利可觀又可期,或許此刻擔心科技創新會弊大於利,是杞人憂天,但科技創新絕非保健諺語所謂「一日一蘋果,醫生遠離我」那麼美好單 純。任何科技工具本身都是中性的,是人性使其產生偏差;要矯正役於物的偏差,關鍵還是在於使用者能有抗拒過度誘惑的體悟,以及防微杜漸的決心。

 

 

 http://tw.news.yahoo.com/%E7%A4%BE%E8%AB%96-%E8%98%8B%E6%9E%9C%E6%94%B9%E8%AE%8A%E7%9A%84%E4%B8%96%E7%95%8C-%E8%AE%8A%E5%A5%BD%E9%82%84%E6%98%AF%E8%AE%8A%E5%A3%9E-213000390--finance.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Ttoday  2012/4/29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考古迷人之處在於能夠挖掘古人的生活足跡,抱持著好奇與冒險的心態,考古讓人類對於未知的領域多了不同的視野,日前有專家在馬祖發現「亮島人」骨骸,這不僅是台灣所發現最早的人骨,也是閩江流域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人骨,可謂意義非凡。

其實要說到非凡的考古發現,就不得不提美國知名雜誌《考古學》,因為該雜誌每年都會統計過去一年世界的考古新發現,以2011年來說,就有9個國家上榜,包括約旦發現世界第一座建築物、瓜地馬拉挖到貴族陵墓、中國發現2000多年前的飯菜及麵條等。

1英國:維京人千年船棺

這座16英呎長的船棺去年在蘇格蘭的阿德納默亨海岸(Ardnamurchan)被發現,裡頭葬著的是名維京人,死亡的時間超過1000千年,根據船棺上陪葬的飾品有佩劍、盾牌、長茅與斧頭等武器,推測死者身分可能是位高級將領。

2.約旦: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

考古學家在約旦南部的費南(Faynan)谷地,發現面積約418平方公尺的遺址,推測這個遺址距今約1萬1700年前,這個時期是人類從採集社會轉變到農業社會,也就是新石器時代。目前,這個遺址被命名為075,專家認為,新石器時代人類可能先在此地挖坑,再用泥漿混合物成圓形大牆。

3.南非:古猿化石

這個古猿化石距今約220萬年前,在南非的馬拉帕(Malapa)洞穴裡發現,經過化石掃描後可以在上頭看到薄薄的礦物層,推測是古猿的皮膚殘骸。這個古猿化石的發現可謂考古學的一大突破,因為至今還沒有人挖到原始人類皮膚的化石。

4.捷克:首隻訓化犬化石

過去專家一直認為,人類約在1萬4000年前開始養狗,但在去年終於在捷克發現證據推翻這個猜測。這批馴化犬的年代可追溯到距今3萬3000年前,特徵是有著短而寬的鼻子,以及大頭蓋骨。

5.瓜地馬拉:馬雅女貴族化石

拜盜墓者沒發現這個陵墓所賜,考古學家在瓜地馬拉發現瑪雅女貴族的墳墓,時間約在公元2-3世紀。這個墓室裡有具約1300歲的骸骨和貴重陪葬品。 此外,考古學家透過這個墓室的一條裂縫,挖到另一個墓穴,這個墓穴比起前一個規格更大,且從位置來看死者身分可能是貴族,其所屬的家族統治時間近500 年。

6.奧地利:古羅馬角鬥士

學校透過地雷探測器,考古學家在奧地利的古羅馬城市卡農圖姆(Carnuntum),發現一所鬥士學校遺址。卡農圖姆是座興盛的城市,居民約有5萬人,這個學校年份約在西元4世紀,是目前全世界發現的第四大鬥士學校,裡面有庭院、訓練區、宿舍以及墓地。此外,透過地雷探測發 現,這座學校還有負責的人行步道,以及地板供暖系統。

7.中國:2000多年前的飯菜

在陜西和新疆的兩個墓穴內,考古學家發現了古代飯菜,分別盛放在銅制容器和黏土罐中與死者一同下葬。在陜西的一座戰國墓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古人做的湯,湯已非常渾濁並且變成綠色;在新疆的蘇貝希墓則發現了有著2400年歷史的小米麵條,保存良好。

8.祕魯:戰爭是早期國家形成的證據

考古學家在祕魯的喀喀湖(Titicac)北端,找到戰爭是早期國家形成的重要證據,在一個名為「塔拉科(Taraco)」的地方,發現了35公尺長的灰燼與碎片,從灰燼與碎片來看,塔拉科曾發生過火災,時間約在西元1世紀,大火影響居民的工作形態,從石造房屋轉為田地農耕。同時,鄰近的居民領地卻 擴增60英呎,出現了國家社會的特徵。

9.夏威夷:捕鯨船

19世紀美國的捕鯨艦隊拓展疆界,還改變了當時太平洋周邊國家經濟,或許是這支艦隊實力強大,至今從未發現船隻的遺骸。直到去年,考古學家在夏威夷海域發現一艘捕鯨船的沈船遺骸,推測沉沒時間是1823年。


http://tw.news.yahoo.com/%E5%B0%8F%E7%B1%B3%E9%BA%B5%E6%A2%9D-%E9%AA%A8%E9%A0%AD%E6%B9%AF-%E6%8F%AD%E5%AF%862000%E5%A4%9A%E5%B9%B4%E5%89%8D%E5%8F%A4%E4%BA%BA%E9%A3%AF%E9%A3%9F-013300475.html;_ylt=AsM7TM_CI9baPGUiHM_5up7lBdF_;_ylu=X3oDMTQwczYwanV0BG1pdANUb3BTdG9yeSBUZWNobm9sb2d5U0YEcGtnA2VlMWM4NzUyLTY2NTktMzQxNC05OGMzLTU3OWQ3MWQzNzcyNwRwb3MDMTAEc2VjA3RvcF9zdG9yeQR2ZXIDYzRkMTMyNzgtOTFlOC0xMWUxLTlmMWQtMzdhZTE4ZmNkYzg3;_ylg=X3oDMTF2aXU4M3J1BGludGwDdHcEbGFuZwN6aC1oYW50LXR3BHBzdGFpZAMEcHN0Y2F0A.enkeaKgARwdANzZWN0aW9ucwR0ZXN0Aw--;_ylv=3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VBS – 2012年3月26日 下午10:38

美 國有一位9歲男童,罹患一種罕見疾病,他因為對食物過敏,不但不能亂吃東西,甚至連聞到食物氣味也可能致命,這種病叫做「嗜酸性食道炎」,一旦吃了不該吃 的東西,不但會上吐下瀉,嚴重時會過敏休克死亡,家人要煮飯,還得刻意避開,不讓他聞到味道,醫師診斷後,得到的結論是「無藥可醫」。

能打籃球,看似正常的這名金髮男孩,卻罹患罕見怪病,那就是他什麼東西都不能吃。

約書亞母親:「這種疾病稱為嗜酸性食道炎,約書亞對所有的食物過敏,薯條、披薩、花生奶油三明治、麵包、冰淇淋、牛奶,任何肉類,任何正常9歲小孩,在學校和家裡會吃的食物,約書亞從來沒吃過。」

罕病兒約書亞:「好害怕,因為我什麼都不能吃。」

不能像正常人一樣張嘴吃飯,Joshua唯一能吃的東西,就是嬰兒食物蘋果泥,其餘所需養分,就要靠特殊奶粉,從腹部的餵食管輸入。

約書亞母親:「少了這樣的食物,他就會死。」

主持人:「如果他真的吃了東西會怎樣?」約書亞母親:「他的喉嚨會閉起來,他會停止呼吸,如果他吃到食物,他以前有發生過這樣的事。」

更糟糕的是,Joshua連聞到食物的味道都不行,家人要吃飯,只能躲在陽台上烹煮。

約書亞母親:「佛羅里達要1.5美元,你有1.5美元嗎?」

因著Joshua的怪病,9歲的他從沒到過學校上課,只能在家自學,渴望上學的他,常常一大早就起床,用羨慕的眼神看著鄰居的校車經過。

約書亞母親:「因為他不能跟其他孩子一樣搭上校車去上學。」

罕病兒約書亞:「這是我的幫浦,我用它來進食,我晚上睡覺時也用它。」

為了幫Joshua加油打氣,有糖果製造商免費提供1年份他可以吃的棒棒糖,但是現實是殘酷的,醫生束手無策,找不到解藥治療Joshua的嗜酸性食道炎,只能過一天,算一天。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由 更新日期:2011/10/07 04:21

 

〔編譯陳維真/綜合報導〕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線上版六日刊出的最新研究顯示,地球上的汪洋海水很可能是數十億年前,彗星撞進地球時,帶入大量冰塊造成的。此一發現很可能推翻過去認為地球的水主要來自小行星的說法。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MPS)科學家利用赫雪爾太空望遠鏡,發現哈特利彗星二號冰塊中,氘與氫的比例值和地球海水幾乎完全相同。氘是氫的同位素,比一般水中的氫多了一個中子。

 

如果沒有水,地球上就不會出現生命。由於地球剛形成之時,十分炙熱,包括水的所有揮發物質都蒸發光,因此水只可能存在於太陽系外圍氣溫較低的地方。先前的研究認為,地球上水的主要來源是從在火星與木星附近繞行的小行星而來,只有不到十%來自彗星,新發現恐將推翻這項說法。

 

彗星是由冰塊、塵埃、氣體所組成,常被稱為「骯髒的雪球」。哈特利二號彗星可能來自冥王星附近的「柯伊伯帶」(或譯庫柏帶,Kuiper Belt),和太陽的距離是地球的三十至五十倍。該彗星是科學家第一個分析氘與氫比例的柯伊伯星帶彗星。科學家表示,他們還需要觀測更多來自柯伊伯星帶的 彗星,看看其他彗星冰塊的氘與氫比例,是否也和哈特利二號彗星相同。

 

赫雪爾太空望遠鏡近年來同時觀測的其他六顆彗星冰塊中,氘與氫的比例幾乎是地球海水的兩倍。這些慧星可能來自更遠的歐特雲(Oort cloud)。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1007/78/302bs.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由     更新日期:2011/09/24 04:21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有關微中子移動速度快過光速的研究成果震驚世界,也引起許多科學家的質疑,以下為此一研究的問與答:

 

Q:何謂微中子?

 

A:科學家是於1934年首度證實微中子的存在,這是一種幾乎沒有質量的亞原子粒子,是由輻射衰變或類似太陽上的核反應中所產生。微中子有三種,可能有自己的反粒子,從太陽射出時還可能從一種變成另一種,並且能在不被察覺的情況下穿透幾乎所有物質,即使長距離也不會受到影響。科學家表示,每天都有數以百萬計的微中子穿過人體,但物理學家至今仍摸不透微中子的性質。

 

Q:CERN科學家發現了何種研究成果?

 

A:科學家表示他們記錄到微中子移動的速度為每秒30萬零6公里,較每秒約30萬公里的光速更快。

 

Q:研究意義何在?

 

A:愛因斯坦的特別相對論主張,沒有任何物體的速度能超過在真空中移動的光速,因為光子是沒有質量的。如果科學家能證明擁有極微小質量的微中子速度比光更快,將與愛因斯坦理論發生衝突。

 

Q:連帶效應為何?

 

A:愛因斯坦的理論是物理學標準模型的根本要素,此一模型則是用來解釋宇宙間一切事物,從黑洞到大爆炸理論在內的運作方式。假如此一理論被發現有瑕疵,幾乎所有現代物理學理論及自然的根本法則都必須被重新檢驗與思考。

 

Q:研究結果是否已被證實?

 

A:此項研究結果連進行研究的CERN科學家本身也感到震驚,因此花了數個月的時間反覆檢查研究數據,最後才決定公布研究結果。CERN已請求美國與日本的研究團隊協助證實研究,然後才會正式宣布這項新發現。

 

Q:這是否表示E不再等於mc平方?

 

A:質能轉換公式(E=mc2 )是衍生於特別相對論,目前要質疑此項歷史上最著名的公式仍嫌太早,但科學家最新的發現顯示,此公式所仰賴的關鍵假定之一,也就是沒有任何物體可超越光速,很可能並非完全正確。

 

(資料來源:綜合外電/編譯俞智敏)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924/78/2za42.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11/08/26 11:50 李威翰

 

(法新社聖保羅25日電) 巴西科學家發現地下4000公尺處有條河流,如同著名的亞馬遜河由西往東流。巴西當局表示,這是亞馬遜廣大雨林區2條排水系統之一。科學家團隊研究了國營巨擘巴西石油公司(Petrobras)在亞馬遜地區鑿的241座井,得出上述結論。雖然地表的亞馬遜河與這條地底河路徑類似,不過地下河流速較慢,在地底直通海洋。研究人員發表聲明指出:「這條河很可能是亞馬遜河出海口附近海水鹽分低的原因。」(譯者:中央社李威翰)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826/19/2xkwv.html

 

亞馬遜地底 發現更寬的地下河
 
台灣醒報 更新日期:2011/08/29 13:23 莊瑞萌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巴西一研究團隊指出,亞馬遜河底下4公里處,有一條綿延近6千公里的地底河流,其中河流寬最長達400公里,相較亞馬遜河的100公里寬,還高出許多。

 

巴西科學家是從70年代一家石化公司在亞馬遜地區探勘時,遺留的241座油井所收集的數據分析,並利用溫度差及水流運動相關數據模組,找出這條地底河的位置,並推論出地底下有這條河流。

 

巴西國家天文台研究人員表示,這條河位在全球第2長的亞馬遜河地下約4公里處,由西向東河長共約6千公里,其中河寬約200至400公里寬,相較地表上的亞 馬遜河寬100公里高出許多,其流量則大約每秒3900立方公尺,不過,相較亞馬遜河的每秒13萬立方公尺則緩慢許多。

 

對此,長期研究亞馬遜的美國林洞研究中心(Woods Hole Research Center)研究人員麥可寇表示,「從科學觀點來看,這是一項令人驚奇的發現,俗話說的好,外表不能代表全貌。」

 

不過,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則報導,這條地下河的「河」水鹽分相當高,而且水是沿岩石間流動,與一般認知的河流有差異,因此,這條地底河被稱為「河」還言之過早。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829/115/2xqmg.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路透 更新日期:2011/08/26 09:30

 

(路透倫敦25日電)天文學家發現1顆奇特鑽石星,就在我們銀河系的自家後院,環繞著1顆迷你恆星打轉。

 

此行星的密度遠遠大於目前任何已知行星,主要成份則是碳。由於它的密度實在高到不行,根據科學家計算,行星上的碳一定是結晶體,代表這個奇幻世界到處都是如假包換的鑽石。

 

墨爾本旋賓科技大學(Swinburne University ofTechnology)的貝爾斯(Matthew Bailes)表示:「從進化史和驚人的密度來看,全都指出這顆行星由碳構成。換言之,這是1顆超大鑽石。它每2小時週轉1圈,環繞著1顆中子星,整個運 行軌道小得可以塞進太陽裡面。」

 

這顆鑽石星距離地球4000光年,大約是從地球到銀河系中心距離的1/8。

 

貝爾斯和同事今天在美國「科學雜誌」(Science)上發布報告指出,鑽石星的質量比木星稍大一些,密度卻足足是木星的20倍。

 

但這個詭秘不可莫測的鑽石世界,近看到底是什麼樣子,卻仍是一團謎。

 

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的史塔佩斯(Ben Stappers)說:「如果要說它看起來如何,我連自己有沒有辦法推測都不知道。」「但我不認為它會非常閃。」中央社(翻譯)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826/16/2xkoc.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11/08/26 01:50 王富民

 

(法新社巴黎24日電) 天文學家今天在「自然」(Nature)期刊表示,已經捕捉到銀河中心黑洞撕裂吞沒1顆恆星的天文奇觀。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史威夫特(Swift)軌道望遠鏡3月25日捕捉到從太空深處湧出的X射線,明顯出自1個強大無比的源頭。

 

近一步觀察後發現是1個「超級巨大」的黑洞,質量相當於太陽的100萬倍。

 

這種X射線閃焰是恆星遭黑洞強大引力拉扯撕裂,並吞噬時,從本身釋出的巨量高能物質。

 

「超大」黑洞通常出現在星系的中心。新發現的黑洞約與本銀河系一般大小。(譯者:中央社王富民)1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826/19/2xjxj.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VBS  2011/7/11
 
義大利
西西里島上的埃特納火山,今年第5度大噴發,不但導致當地機場一度關閉,詭異的是,火山爆發後,西西里島上的數位電子鐘、鬧鐘,全都快跑了15到20分鐘,當地民眾議論紛紛,實在搞不懂,火山爆發為什麼會讓時鐘變快?
 
埃特納火山驚天爆,岩漿、碎石噴個不停,熾熱岩漿順著火山斜坡滾滾而下,濃密的火山灰衝上高空。
 
位於西西里島東南岸的埃特納火山,今年以來第5次噴發,它三不五時就來蠢動一下,還好持續時間不長,觀光客還會搭車,近距離觀賞火山噴發奇景,一度被迫關閉的西西里島卡塔尼亞機場,隔天就重新開放,火山噴發稀鬆平常,怪就怪在當地鬧鐘,居然變快了。
 
網友:「島上所有的數位時鐘,全都快跑了15分鐘,真的非常詭異,非常詭異。」
 
島上居民一大早發現,大家都提早到班,這才曉得,舉凡電子錶、鬧鐘,甚至電腦上的時間,都快了15分鐘,到底為什麼會這樣?沒有人搞得清楚,各種揣測紛紛出籠。網友:「島上民眾有人怪罪幽浮,也有人說是太陽火焰惹禍,大家都摸不清頭緒。」
 
其實早在5月間,西西里島就有人發現數位時鐘突然變快的現象,至今沒有定論,謎團還沒解開之際,埃特納火山再度噴發,島上的數位時鐘又快轉了15分鐘。
 

link:
http://beta.tw.news.yahoo.com/%E9%9B%A2%E5%A5%87-%E5%9F%83%E7%89%B9%E7%B4%8D%E7%81%AB%E5%B1%B1%E5%99%B4%E7%99%BC-%E6%99%82%E9%90%98%E5%BF%AB%E8%BD%8915%E5%88%86-082500692.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醒報 更新日期:2011/06/13 11:53 蕭介雲
 

 

【台灣醒報記者蕭介雲綜合報導】宇宙竟然出現笑臉?原來這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用X光天文台和衛星所補捉到 兩個怪物級黑洞的畫面,這兩個超大質量的黑洞相距約11000光年,看起來雖然像是笑臉,實際上卻正以驚人的吸力拉扯和大口吞噬星系,這項研究將刊登在最 新一期的天體物理學雜誌。

 

據研究提出,這個星系距離獅子座星系約4.25億光年,研究報告指出,銀河系比太陽質量還重上百萬倍的個超大質量黑洞,NASA稱為「怪物黑洞」,除質量外有些更散發出10億倍的太陽能量。

 

科學家描述這兩個怪物黑洞,類似一張微笑的臉,一雙明亮的核心拉出電弧旋臂,實際上,這是被合併的星系處於碰撞和破壞情形,觸發出大量氣體,並以極高溫度散發出大量能量,以螺旋向內的方式,被黑洞大口大口的吞噬。

 

這兩個怪物黑洞,東部核心被命名為馬爾卡良739,另一個星系被命名為NGC 6240,對於這樣的「雙活動星系核」,科學家表示,過去十分罕見,目前也正密切觀察兩者的交互作用與發展。

 

自2004年以來,科學家以X射線探測宇宙,已達650億光年的距離,並且發現數十種過去未知的系統。

 

(圖片來源:NASA網站)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613/115/2t7zy.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11/06/10 22:20 陳宜君
 

(法新社華盛頓9日電) 天文學家今天表示,遨遊於外太空的1對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探測船發現,太陽系外側邊緣含有不尋常的磁泡(magnetic bubble),且邊緣不如過去所想的那樣平滑。

 

航太總署表示,其在1977年發射的「旅行家」雙子星太空船(Voyager twin spacecraft),目前正在太陽圈(heliosphere)的最遙遠邊緣。這裡的太陽風(solar wind)速度緩慢,受到來自銀河系其他力量擠壓而扭曲。

 

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天文學家歐佛爾(Merav Opher)表示:「由於太陽會旋轉,其磁場變得扭曲,並產生縐褶,有點像芭蕾舞裙。」

 

「距離太陽很遠很遠的地方,也就是旅行家太空船目前所在位置,裙子的縐褶擠成一團。」

 

航太總署表示,旅行家太空船目前距離地球將近160億公里,正在人類幾乎一無所知的太陽系邊界處,那裡的太陽風和磁場都受到「銀河系中我們這個角落的其他星體所噴出的物質」影響。

 

當太陽的遙遠磁場有些部分破裂,然後在壓力下重新組織時,就會發生「洶湧的磁泡之海」。

 

這些磁泡相當巨大,直徑約1億6000萬公里,這意味旅行家太空船光是要穿越1個磁泡,就須耗時數週。

 

科學家以往提出的理論是,太陽的遠方磁場彎曲方式呈現「相對優雅的弧形,最後會往回折,和太陽再度會合」。

 
不過平滑外圍日鞘(heliosheath)的影像現已被拋棄,因為科學家開始發現,這個區域其實會起泡,「彷彿泡沫一般」。(譯者:中央社陳宜君)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610/19/2t3tw.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由 更新日期:2011/06/11 04:11
 

自由時報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生產石頭紙的台灣龍盟科技有限公司,就在台南市山上區,他們研發生產環保材質的石頭紙,並取得世界四十餘個國家的專利,所生產的石頭紙又叫環保紙或龍盟紙。

 

石頭紙印製出版的書,其實外觀與一般書籍無異,類似銅版紙張,觸感較柔軟,一般人難以分辨。

 

龍盟總經理梁仙和表示,石頭紙的材料主要來自於石灰石,但生產紙不像水泥須大量開採石灰石,只需利用石灰石碎石,磨成石頭粉做為原料,再利用五十五%至八十五%的石頭粉即碳酸鈣,結合無毒樹脂,經過特殊處理後,即可成為石頭紙,與一般木漿紙一樣供印刷、出版之用。

 

他表示,德、日雖有類似技術,但碳酸鈣的用量最多只有廿餘%,該公司應用大量石頭粉製成紙張,行銷歐美日及中國各地。

 

他表示,石頭紙中的樹脂原料,透過陽光的紫外線,三個月即可自然分解,石頭粉也跟著分解回歸大自然,而且生產過程不用添加水,一般紙張生產一噸要用掉四噸的木紙漿,石頭紙相對而言十分環保。

 

他說,一般石頭紙用來印製月曆、筆記本、海報,甚至教科書,目前國外運用很多。

 

http://tw.news.yahoo.com/list.html?categoryid=tech&page=3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VBS 更新日期:2011/06/09 22:40
 

不論東方或西方都有美人魚的古老傳說,世人卻一直無法眼見為憑,美國一群科學家不斷追查,從深海中錄到的一段神秘怪聲,到大白鯊肚子裡的不明遺 骸,很可能都是來自於人魚,科學家於是利用電腦動畫,模擬出人魚的長相,牠有大眼睛和高高隆起的額頭,有如納美人一樣,現在就透過動物星球頻道,一起去看 看傳說中的深海人魚。

 

這是來自深海的神秘聲音,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1997年在太平洋錄到的這段怪聲,一直是個無解謎團,沒有人知道這是哪種生物發出的聲音。

 

2004年4月初的清晨,華盛頓州兩名男孩發現了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鯨魚群擱淺現場,沙灘上除了滿是奄奄一息的鯨魚,他們還發現了奇怪東西。

 

美國軍方和科學家趕到現場,清理善後,為了探究尋擱淺原因,科學家從深海浮標裡調出錄音檔案,結果又發現了這個奇怪的聲音。羅尼韋伯斯特博士:「這是原速的1/3,結果是這樣子,至少有6個獨立的聲紋,所以在這裡看到的是語言,牠們在對話。」

 

確認了這是不明生物的對話,更加勾起科學家的好奇心,原來汪洋之中真的暗藏高等智慧生物,從南非另一起集體擱淺事件中,大白鯊肚子裡發現的不明遺骸,有可能就是科學家遍尋不著的神秘本尊。史蒂芬皮爾索博士:「掃描片其實應該轉過來,要這樣子來看。」

 

換個角度豁然開朗,原來這個神秘生物的臀部構造和直立動物一樣,於是科學家把牠的骨頭拿來重新拚湊。科學家芮貝卡戴維斯:「不是鰭,不是鰭足,而是手。」

 

牠會發聲說話,曾經用兩條腿走路,還有兩隻手,從這些人類特徵判斷,牠和人類有遠房血緣關係,有可能就是傳說中的人魚。科學家保羅羅伯森:「我們不只找到起源於人類的生物,而且還是會製作工具的生物,牠想出了如何切下刺魟的倒刺,用來捕魚。」

 

科學家透過頭骨重建,經由電腦動畫模擬,大眼睛、隆起的額頭,重現出有如電影納美人的人魚生物。旁白:「這種生物和海豚呼朋引伴,叫喚彼此,一起在海中獵捕沙丁魚。」

 

科學家發現的真是美人魚嗎?為什麼從古至今,牠們能在深海裡躲這麼久?只在神話傳說中出現,從古老的東方到近代西方,都不約而同聲稱看到這相同的神秘生物。旁白:「即使時至今日,仍然有匆忙之中拍攝的影片,捕捉到遠洋怪異生物的畫面。」

 

信不信由你,至少這群科學家深信不疑,還找上了2004年在海邊發現奇怪生物的男孩,雖然軍方一再告訴男孩,那只是海豹,但是他手機中這張千真萬確的照片,讓人不由得心生懷疑,傳說中的人魚有可能真實存在。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609/8/2t1ea.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11/06/11 11:20 李威翰
 

法新社舊金山10日電) 電腦大廠IBM今天宣布,已經設計出1種厚度僅原子大小的電路,能大幅提高行動裝置收訊能力,甚至掃描人類身上暗藏的武器。

 

正式名稱為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的IBM科學家,以石墨烯創造出這種電路。石墨烯僅1層碳原子薄,結構狀似蜂窩,被認為是最薄的電子材料。

 

IBM指出,石墨電路具有1種寬頻混頻器功能,能改善低價智慧型手機等裝置的無線網路效能。

 

這種電路也可望讓手機在不可能的地方都收得到訊號,甚至加強安全掃描儀和醫療用X光的效能,還能減少輻射

 
IBM說,政府和企業已經等不及要發展這種技術,不過何時能商業化仍不得而知。(譯者:中央社李威翰)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611/19/2t4px.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讓我想到韓愈〈祭鱷魚文〉裡所描寫的情景。by碧人
 

民視 更新日期:2011/06/01 10:01

 

美國南方的洪水遲遲未退,引發一些意想不到的後遺症,那就是原本生活在沼澤區的鱷魚,紛紛出走、四處游晃,讓鱷魚獵人忙翻天,也意外發了一筆災難財。

 

密西西比河水位居高不退,讓平常深居在沼澤的鱷魚,搭上順風車。只是鱷魚樂了,附近居民可就慘了。

 

海南是專業的鱷魚獵人,拜密西西比洪水之賜,他被州政府請來「專釣大鱷」,意外發了筆小財,不過這種辛苦錢可不好賺。特製鉤子、釣竿、魚叉、套繩和專門套住 鱷魚血盆大口的橡皮圈,這些生財工具一樣都不能少。他船身的齒痕,就是每次與鱷魚搏鬥的證據。而他最大的報酬,就是鱷魚皮和鱷魚肉。

 

不過也不是每頭鱷魚最後的下場都是進了海南的冰箱,通常這些落跑鱷魚都會被重新安置,只有興風作浪的惡霸才會被賜死。重點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這點,海南和鱷魚倒是有志一同。(民視新聞 陳淑惠綜合報導)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531/11/2sisb.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