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花的碎念:
(2013.9.25)無明資料整理中.....

目前分類:科學考古 (17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自由時報   2008/05/27

〔編譯鄭寺音綜合廿五日外電報導〕美國國家航太總署(NASA)去年八月發射的火星探測器「鳳凰號」,廿五日晚間順利降落在火星的北極區,展開探查火星是否適合生命存在的九十天任務。

 飛行10個月近7億公里

 經過十個月、六億七千九百萬公里的航程後,鳳凰號於美東時間廿五日晚間七時五十三分(台灣時間廿六日上午七時五十三分)緩緩降落火星北極平原。數小時後,傳回火星照片,讓科學家首度一窺這顆紅色星球高緯地區的地貌。

 在穿越火星大氣層後,鳳凰號開始進入緊張的七分鐘降落過程,此一過程必須借助摩擦力,並啟動降落傘與火箭推進器,將速度從每小時兩萬零四百公里,急速降到八公里,並設法利用三條腿軟著陸。

 史上首度在火星軟著陸

 依照計畫,鳳凰號在降落火星地表一分鐘後,停止傳送訊號,將有限的電池電力集中在張開太陽能板等重要活動。

 地球上的任務控制中心收到無線電訊號,證實鳳凰號完成艱難的降落任務後,辦公室內頓時響起一片歡呼聲,科學家們開心地擊掌、擁抱。太空總署署長葛里芬在聲明中說:「噴射推進實驗室小組卅二年來首度實現在火星軟著陸,這也是人類史上第三次,能夠親眼目睹這項不可思議的成就,真是快樂得不得了。」

 鳳凰號傳回的大量照片顯示,火星地貌類似地球的永凍層地區,土壤的幾何形狀可能是地面冰層結冰與融化造成。

 鳳凰號成功降落火星後,接下來一星期,將先檢查其科學儀器,此後再展開為期九十天的探測任務,探索火星北極地區是否擁有維持生命的礦物質。

 探測90天搜尋生命跡象

 鳳凰號配備有一台照相機與一支二.三五公尺長的機器手臂,可挖掘一公尺的地下尋找冰,並將其加熱以偵測碳化物、氰化物等生命體。此外,鳳凰號也配備有可供觀測火星大氣層的氣象設備。

 火星地表目前還有二○○四年起展開探測行動的「精神號」和「機會號」探測器,不過它們是在火星赤道平原活動的移動式探測器,鳳凰號則是在定點挖掘土壤。

 鑑於火星極地區有類似地球的季節變化,科學家認為,火星北極可能與地球一樣,有較溫暖、適合人居住的地質紀錄。

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527/78/100kx.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OWnew今日新聞  2008/05/25 13:07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火星是太陽系中,各種狀態與地球最接近的行星,而且美國太空總署也證實,火星上有大量的冰凍土,含有水分。因此火星成為地球之外,最有可能孕育生命的星球。

 「發動引擎,出發到火星去吧!」這是電影【火星任務】的片段,而人類對於火星的探索也從來沒有停止,近代史上,人類第一次探測火星,得回溯至1962年11月,當時前蘇聯發射了「火星一號」探測器,被認為是人類火星之旅的開端,自此人類又發射30多顆無人火星探測器,雖然其中有三分之二的探測行動均宣告失敗。

 但從未澆熄科學家探索火星的熱情,直到90年代末期,科學家才完成火星表面全部的拍攝工作,這股火星探測風潮最近又捲土重來。

 光是2003年6、7月份,歐盟和美國就先後發射3枚火星探測器「獵犬二號」、「精神號」與「機會號」前往火星探索究竟有沒有生命跡象,終於傳來了好消息。

 太空科學家艾吉特指出,「照片顯示在火星南半球的隕石坑,2001、2005年照片都出現過,2005的出現『新流動』跡象。」

 火星可以說是太陽系中各種狀態與地球最接近的行星,人類生存必須的陽光、空氣和水,火星一樣都不缺,雖然火星距離太陽比地球遠,氣溫比較低,但陽光還是照射得到,而且它的自轉速率和地球相近,在火星上過一天,只比地球多了37分鐘,火星土壤中,有大量的水份被冰凍起來,在兩極還有厚厚的冰層。

 此外,火星的大氣層中含有大量的碳、氮、氫和氧等元素,這4種元素不僅是食物和水的基本元素,而且可以合成塑料、木材、紙張和衣服等重要物資,火星表面有許多洞穴,非常適合建立人類移民的基地,有科學家就估計,最快在本世紀中葉前,人類就可以登陸火星,在西元3000年前,人類應該可以完全征服火星,建立美麗新世界。

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525/17/zx1k.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新聞網   2008/05/27 07:50 編譯王麗娟報導

多數研究行星與天文學的科學家相信,火星上有生物,或者曾經有過。

國泰晤士報報導,截至目前,科學家尚未發現火星有任何微生物或有機化學物存在的確切證據,但火星研究人員出奇的有信心,認為只要將對的科技使用在對的地方,火星上發現生物是早晚的事。

 有些人的信心來自一九七六年「維京號」任務蒐集的資料,雖然無法下結論,但火星似有生物。另有些人則因這十年陸續升空的火星探測器或探測車蒐集的資料顯示,寒冷、不毛的火星,毫無疑問曾經溫暖、潮濕過。

 火星至今仍有水,只是它在極區中凍成冰,且存在地表下,科學家甚至認為,這些冰層有時甚至會解凍變成激流。對照一九九九到二○○五年間拍攝的同一地區照片,可發現被水流切割,新的水道痕跡。這點非常重要,地球上,有水的地方即有生物。

 但火星可能有生物的證據,至今皆是從有相當距離的軌道觀測而來,或是探測車探測岩石的結果。人類的機器人尚未真的接觸到水氣,這也是科學家特別把「鳳凰號」送到火星地表北極區的原因。第一批送回的照片雖不見地表有冰,但可看見多角形的圖案。科學家認為它是土壤冰凍又解凍的現象。

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527/2/100tp.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碧人:難怪去配眼鏡時,眼鏡行的人都說:眼睛覺得酸澀時,不要揉眼睛,不然視力會加深。


Infor Times 時報資訊  2008/05/23 09:23 【中國時報 馮惠宜台中報導】

愛揉眼睛,小心揉掉好眼力!一名20歲少女,上周三感到視力模糊到眼科就診,醫師一驗光檢查,發現她兩眼散光爆增225度,原來長髮飄逸的她,最近因氣候變化,眼前留海扎眼,造成眼睛發癢,經常用力揉眼止癢,這一揉傷害到角膜,造成散光增加。

  台中榮總眼科部醫師袁漢良表示,這名原本正在治療近視與散光的女孩,上周三回診時竟變成一雙熊貓眼,原來眼前留海不經意飄到眼前,讓她不自覺揉眼睛,沒想到揉到雙眼變成熊貓眼不打緊,還把原本控制在150度的散光揉成325度。

  袁漢良說,天氣變化會造成眼睛因乾澀出現眼睛癢的生理反應,許多人不自覺揉眼睛,太過用力就造成角膜傷害出現散光度數加重的狀況,患者平均散光度數增加50到100度,而其中又以這名女子度數最多。

  袁漢良強調,許多女孩愛漂亮留留海,因長髮飄逸飄到眼前造成眼睛癢揉眼睛,是造成散光加重的原因之一,另也有因天氣變化造成眼睛癢揉眼睛造成角膜傷害者。

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523/57/zstl.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新聞網  2008/05/23 07:30 記者張家樂、林秀美連線報導

衛生單位長期宣導「婦女要自我檢查乳房硬塊」,署立南投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葉偉成說,錯誤的宣導不知誤了多少婦女病情,很多婦女「自摸」摸不到硬塊,認為沒問題。事實上零期乳癌連多數醫師也觸診不出,等發現已到二期。

 葉偉成呼籲相關單位,修正乳癌「自摸」的衛教內容,告知婦女「觸診無法診斷早期乳癌」,正確保健之道,應該每年做一次乳房健檢,特別是四十歲以後婦女,自我檢查只是輔助。

 受到葉偉成的影響,署立南投醫院內,就掛著「觸診無法診斷早期乳癌」的衛教看板,葉偉成自半年前開始,花了廿多萬自印宣導單四處演說,要婦女別太迷信「乳房自我檢查」。因為他發現,當婦女自己摸出硬塊時,大都已是乳癌第二期了。

 專治乳癌的高雄榮總急診部主任張宏泰說,乳癌自我檢查的準確性不如儀器,確實容易讓人以為摸不到而忽略潛在的病。衛生署已逐步修正衛教宣導,呼籲四十歲以上婦女除自我檢查外,每年定期接受乳癌篩檢,明年會視結果重新擬訂宣導策略。

 葉偉成說,有好幾次他告知病患,罹患乳癌已到第二期時,被告知的婦女滿臉震驚問他:「我都有自我檢查,發現硬塊馬上來醫院,怎會已是第二期了?」事實上,零期乳癌的腫瘤很細微,也沒有任何症狀,別說婦女自己摸不出來,即使大多數醫師觸診,也摸不出來。

 他表示,當婦女自我檢查摸出硬塊時,大都已是二期,腫瘤可能已向腋下淋巴轉移。統計顯示,國內百分之七十乳癌患者為二期和二期以上,可見錯失治療黃金期的嚴重性。

 葉偉成說,過去醫療儀器不發達,大都靠自我檢查或由醫師觸診,政府因而大力宣導「婦女自我檢查」,但如今醫療環境已改變,目前乳房影像檢查的儀器很進步,乳癌偵測已達「零期發現」的效果,治療率九成五以上,過時的宣導內容,不知誤了多少婦女的病情。

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523/2/zsnh.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通訊社2008/05/21

(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東京二十一日專電)日本「朝日新聞」今天報導,日本研究地震的學者指出,被視為引起四川大地震的龍門山斷層因長期未出現明顯的震動,被視為「已死的斷層」,但事實上它是活動度很低,彷彿在「沈睡」的活斷層,這種大斷層也很可能引起大地震。

東京大學副教授池田安隆向「日本地震預知聯絡會」報告指出,從中國過去的地層調查或歷史文獻等的記載來看,龍門山斷層帶長期未出現震動,因此被視為是「已死的斷層」。

池田認為,龍門山斷層帶主要活動的時期,是在兩億年前到六千五百萬年前之間,剛好是恐龍存活的時代。這條斷層從一萬年前以後,活動情形就趨於低調,斷層的「活動度」、亦即因地震造成斷層位移的量換算起來,一年平均不到一公釐。

他說,這與龍門山斷層帶西側、常引起大地震的鮮水河斷層帶一年出現十至二十公釐位移的情況幾乎是十一之比,因此專家也都以為龍門山斷層是「已死的」斷層,未加以注意。

中國地震局也指出,從文獻等顯示,鮮水河斷層帶經常發生芮氏規模七以上的地震,但是未見有關龍門山斷層帶發生地震的記載。

池田表示,三世紀時,中國的三國時代開始,這一地帶人口多,因此如果有大地震,照理說會留下紀錄才對。

報導說,日本的地震調查委員會所調查的地震發生率、規模,是針對大約兩百萬年前以後,出現震動的活斷層。在設計核電廠時所考慮到的活斷層的調查,是以十二萬年至十三萬年前以後出現震動的活斷層。

「日本地震預知聯絡會」會長大竹政和說:「從這次四川大地震所獲得的資料,真令人感到震撼。日本不能因為活斷層的活動度低就感到安心。」970521

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521/5/zool.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通訊社  2008/05/22

(中央社台北二十一日電)媒體報導,科學家的研究顯示,要靠著睡眠不足的大腦追求完美表現,可能會帶來危險,因為學者發現,儘管睡眠不足,大腦功能還能保持一段時間接近正常,可快速完成工作,但同一時間反應會變慢,視覺處理與注意力下降,學者認為,許多災難如核電廠事故可能就是因此造成。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這項研究由英國杜克大學與國立新加坡大學共同進行,報告刊登在「神經科學期刊」。

研究人員說,這些發現對於必須從事夜間工作的人意義重大,例如長途貨運司機或是出診的醫生。

 報導引述研究主持人齊麥可教授說:「一段時間明顯維持正常運作,會給人自以為足以勝任且安全無虞的錯誤感覺,但事實上大腦運作的不協調會產生嚴重後果。」

 研究人員發現,睡眠不足的大腦通常可以處理簡單的視覺資料,如閃亮的西洋棋盤,然而「更高層級的視覺區域」,負責定義我們所見到的一切,卻無法正常運作。

 報導引述齊教授的話說:「睡眠不足的危險就在這裡。」

研究人員利用「核磁共振造影」的技術,測量血液流往大腦的狀況,以評估腦部活動。

 研究對象分兩群,一群人晚間保持清醒,一群則一夜好眠;研究人員要求這些人確認在他們面前快速閃動的字母。

 他們可以看見大的H或S,這兩個字母都是由許多小的H或S組成;有時候大的字母與小的字母相符合,有時則不。

 科學家要求自願受試者在兩個按鈕中擇一按下,分辨體積較小或較大的字母。

 在緩慢反應中,睡眠不足的受試者在較高層級的視覺皮質活動上出現大幅下降。同時他們的前額與頂部「控制區」無法進行慣常的修正,事實上因為注意力的下降,他們根本無法啟動這種修正功能。

 視覺處理的失靈,只會發生在睡眠不足引發的注意力下降情況中。

 報導引述哈佛大學的薩波博士說:「這項主要發現在於睡眠不足的人有時能正常工作,但中間斷斷續續會出現類似斷電的狀況。」

 倫敦帝國學院健康照護睡眠中心的康明博士說:「睡眠不足據信是造成重大災難的主因,包括艾克森瓦狄玆號油輪漏油事件,三哩島核災與車諾比爾核熔毀等重大災難。但對於這個問題,我們是否能做些什麼,實在令人懷疑,目前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確保我們都有足夠的睡眠。」970521

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522/5/zphi.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由時報   2008/05/23

當恆星演化到晚期時,由於星體內部中心停止核子反應,導致恆星進行重力塌縮,此時中心的密度變為極大而形成一個以中子為主且堅硬的核心,隨後往內坍塌的物質反彈,產生向外傳播的震波,進而形成超新星爆炸。

即將死亡的恆星形成超級新星爆炸的過程,這是最壯觀卻也最難捕捉的天文現象之一。在恆星接近末期時,發生五分鐘爆炸的瞬間,只能用X光發現,因此被稱為「X光爆」。

 由於江國興教授的觀測,使得過去四十年天文學界從未親眼看到的X光爆,透過這次機會證實X光爆的存在。

 目前可偵測到X光爆的望遠鏡,包括了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Swift、Chandra太空望遠鏡,歐洲衛星XMM-Newton、日本的Suzaku等。(記者陳英傑整理)

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523/78/zseb.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碧人:爆炸前與爆炸後的亮度與範圍,剛好差一倍。蘋果日報有爆炸前、後的對照圖。

RH中央廣播電台   2008/05/22  劉靜瑀

爆炸的恆星會產生X光爆,這個40幾年來都沒有科學家觀察到的難得景象,台灣清大天文研究所副教授江國興,利用各類太空望遠鏡,成為率先捕捉到恆星爆炸瞬間的科學家之一。而這項難得研究,也榮登最新一期的《自然》Nature期刊上。

 恆星演化接近末期時,散發出的能量,被天文學界稱之為超新星爆炸。過去40年間,天文學家普遍認為在超新星爆發的瞬間,會發生維持幾分鐘之久的X光爆,只可惜,天文學家卻從來沒有直接觀測到這個罕見現象。在國科會經費支持下,清華大學天文研究所副教授江國興利用各類太空望遠鏡,進行高能天文物理研究,成為全球率先捕捉到恆星爆炸瞬間的天文學家之一。這個發現及之後的觀測結果,讓天文學家得以更了解星體爆炸過程,而研究成果也刊登在5月22日的國際權威科學雜誌─《自然》Nature期刊上。

 江國興:『我們希望能夠看到更多X光爆,因為只有一個X光爆我們可以看到(恆星爆炸瞬間),將來我相信如果我們能夠看到更多X光爆,對我們研究瞬間爆炸過程有幫助。』

 今年1月,江國興收到美國太空總署(NASA)太空望遠鏡所錄得的觀測數據展開分析,位於天貓座,距離人類9千萬光年遠的旋渦星系裡,發現一個巨大能量並為時五分鐘的X光爆。江國興表示,當他第一眼看見,就知道這一定是個重大發現,當時他腦中閃過中的第一個想法,就是要將這個訊息,在最短的時間內告訴全世界。透過全球天文學家緊密合作,一起捕捉恆星爆炸瞬間的難得景象,這重大的科學發現也將成為學界日後研究超新星的重要基礎。

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522/58/zqj5.html



萬載難逢 科學家幸運紀錄超級新星誕生過程

AFP   2008/05/22 14:05 張仲琬

(法新社巴黎二十一日電) 天文學家今天表示,他們首度目睹即將死亡的恆星爆炸成超級新星的過程。這是最壯觀卻也最難捕捉的天文現象之一。

    超級新星是能量燃燒殆盡的恆星,受到自身重力影響塌陷,轉變為高密度物體,一般稱為中子星。

  中子星接著散發震波,將這顆恆星震得四分五裂,留下一團發光的熱體。

  這個驚人的天文現象,最令天文學家感到興奮,不過它非常難以偵測。

  這個現象通常在恆星爆炸後數天或數星期才會被發現。爆炸後散射的物質、與它在爆炸前散發的氣體或塵粒相碰後,才變得清晰可見。這個高能量的撞擊發生後,會形成激烈火花,最後消失殆盡。

  不過,英國科學雜誌「自然」的天文望遠鏡研究報告顯示,一月時,天文學家巧遇「一生一度」的好運,親眼目擊超級新星誕生。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索德柏格,要求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任務控制人員,將繞行地球軌道的X光望遠鏡「史威夫特」重新定位,旨在觀察一顆兩週大的超級新星還在燃燒的餘燼。這顆超級新星,位於距地球九千萬光年遠的螺旋狀銀河「NGC 2770」內。

  然而,純然的機運下,另一顆位於附近的超級新星正在醞釀誕生,史威夫特望遠鏡立即接收到這顆超級新星散射出的X光,並展開紀錄。

  索德柏格說:「這真是一連串的幸運。它數分鐘就結束了。」索德伯格的任務是率領三十九名天文學家,研究史威夫特望遠鏡的觀察紀錄。

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522/19/zqvc.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OWNEWS今日新聞             (2008/05/08 ) 記者管淑平編譯

鴨嘴獸堪稱目前世界上最古怪的動物,他是有毛會分泌乳汁的哺乳動物,又像爬蟲類會下蛋,現在科學家解開了鴨嘴獸的基因,證明他果然很怪!

 科學家表示,鴨嘴獸混雜多類動物特徵的特色剛好反映在基因上。在鴨嘴獸之前,人類已經解開老鼠,綿羊和狗等哺乳動物的基因,但是鴨嘴獸卻是第一個基因解碼的卵生哺乳動物。

 這項研究由美國,英國和澳洲100多名研究人員參與,其中英國牛津大學基因學家龐汀博士說,之所以選擇鴨嘴獸做研究,是因為他實在太奇怪,怪到19世紀從澳洲被送給歐洲的研究員時,還被生物學家認為是用各種動物拼湊出來的假貨。

 龐汀說:「牠有非常怪異的長相,因為牠混雜了鴨子的嘴形,鼬鼠的眼睛,蜥蜴的蛋還有水獺的尾巴」,「牠是我們可以選來做研究的數種哺乳動物之一,卻肯定是每一個人都會想了解的那一個,正因為這些特徵。」

 基因解碼研究中使用的鴨嘴獸是從澳洲新南威爾斯省抓到的一隻母的野生鴨嘴獸,被取名為「葛藍妮」,然後將牠的基因與另外100隻野生鴨嘴獸的比對。研究人員花了數年時間才把鴨嘴獸的1萬8500個基因上22億個鹼基對全部破解。

 參與研究的路易西安那州巴澤爾博士說:「一大令人驚訝之處是,鴨嘴獸基因混雜了鳥類、爬蟲類和哺乳類。」研究還發現,人類性染色體有兩個,鴨嘴獸則有10個,研究負責人之一歐洲生物訊息研究所基因學家伯尼說:「混雜的程度比任何人原先預期的還要多。」

 研究人員認為,藉由鴨嘴獸基因解碼,讓科學家得以了解早期哺乳動物的模樣。龐汀說:「鴨嘴獸基因非常重要,因為牠是我們了解我們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一開始是怎麼進化而來的消失的一環」,「這是我們回到過去所有哺乳動物都會下蛋,也會哺乳牠們的寶寶那個時代的車票。」

 棲息習性半水生的鴨嘴獸原生於澳洲和塔斯馬尼亞島,據信是在1億7000萬年前在演化的道路上與人類的共同祖先分道揚鑣。公鴨嘴獸可以長到50公分,約2公斤重,母的體型約小20%;牠們一天可以吃進相當於自己體重20%的食物,人工飼養的鴨嘴獸可以活到17年。

 這份研究報告在「自然」期刊發表。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owNews太空探索 2008/04/22 12:09 記者管淑平編譯

物理學大師霍金常在思考宇宙的問題,其中最讓他感興趣的一個問題就是:有沒有外星人?霍金認為,有,但是可能是非常初等的生命。


如果這個宇宙中還有其他生物,為什麼人類上太空這麼多次都不曾遇見過?霍金認為有三種理論可以解釋,第一:除了地球之外,根本沒有外星生物;第二,有外星生物,而且有智慧,但是當他們的智慧足以向太空釋出訊號時,也有能力製造毀滅性的核彈。


因此霍金比較相信第三種理論:「初等的原始生命(在太空)是非常普遍的,但是具有智慧的生命相當罕見。」


現年66歲的霍金21日在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出席一場紀念美國太空總署(NASA)50周年的講座,提出上述看法。他說,他相信「如果人類生命要延續另一個百萬年,我們就得大膽的去探索之前從未有人接觸的領域。」


那麼人類應不應該擔心外星人?例如外星人綁架人類?霍金認為,外星人綁架這種說法是「怪人」幻想出來的,但是一個確實要擔心的地方是,外星生物可能不像人類有DNA,人類與之接觸後「有可能會感染無抵抗能力的疾病。」


霍金積極提倡人類探索太空,認為移民其他星球是人類的出路,曾在2006年預言,如果人類沒有自相殘殺毀滅的話,40年後就能殖民火星。


他以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開啟新世界為例,表示現在不想花錢投注在人類的太空探索上的人,就像1492年時反對哥倫布去冒險的人,「發現新世界對舊世界帶來無比巨大的不同,只要想想我們原本可能不會有大麥克漢堡或者肯德基。」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不管年輕與否,常用腦袋才能永保腦子強健!否則會提前吃呆的。by碧人


ETtoday  更新日期:2008/02/16 10:50 記者許瑜菁編譯

我們常會罵人「不用腦袋」,事實上「不用腦袋」真的會帶來後遺症,澳洲科學家最近研究發現,像是中風或是俗稱「老人癡呆症」的阿茲海默症,都和腦細胞長期缺少刺激而退化有關係。

 

 

老人和嬰兒除了外表不同之外,腦裡面的東西也不太一樣,澳洲昆士蘭腦研究中心最近就針對腦細胞老化作研究,發現腦細胞要是常使用,就可以保持活力,研究中發現,腦細胞裡的鉀離子流失,和腦細胞死亡有著密切關係。

 

但要是長期缺少刺激,腦細胞就會退化,進而容易產生中風,或是罹患俗稱「老人癡呆症」的阿茲海默症。昆士蘭腦研究中心巴利特教授指出:「這個發現也開啟了巨大的可能性,如何讓成人腦裡的新神經細胞保持活化,因為像我這樣的老化的腦裡,假如不保持適當連結的話,細胞通常會死掉。」

 

另外,加拿大最新的研究,則提出一旦中風,腦細胞在3分鐘之內就會受損,推翻過去3小時內受損的說法,而為了避免中風或是阿茲海默症出現,保持腦細胞的活力,多多動腦,似乎是最好的預防方法。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