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花的碎念:
(2013.9.25)無明資料整理中.....

目前分類:科學考古 (17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中廣新聞網   2008/9/25

英國伯明罕人的英文發音蟬連最俗第一名。

英國人的英文發音南腔北調,差異很大,但是,他們普遍對發音很注意。經常調查大家對不同地區發音的看法。伯明罕通常都敬陪末座。

最近的一次調查,伯明罕人的發音只有百分之二的人覺得很酷。排名最好的還是所謂的英國標準音,也就是DJ音標標注的發音。支持的人有百分之二十。喜歡蘇格蘭英文的人也不少,有百分之十二,排名第二。排第三的是英格蘭北部音,第四名是約克夏音。

聽起來怪怪的倫敦音則有百分之七的人覺得很酷,排名第五。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925/1/16jnb.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OWnews   今日新聞  2008/9/24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如果有一部電梯可以直達宇宙太空,是否令人難以置信?遨遊太空其實可以很簡單,未來只要搭電梯就能到達另一個不同的世界。最近一個日本研究機構計畫打造一台「太空電梯」,據說從地球就可以直達天聽,也就是未來只要按鈕搭電梯就能輕鬆漫遊宇宙,而這個夢想或許23年後就能實現。

日本升降機協會預計將投入1兆日圓,約3千億新台幣打造一台「太空電梯」。首先得選擇一個航道外避免飛機干擾的地區,例如赤道,接著在上空發射一顆靜止的衛星,再垂下一條長達10萬公里的「太空纜繩」讓電梯能夠上下穿梭,這根纜繩將採用輕薄又堅韌的奈米碳管材質,它的硬度會提高到鋼鐵的180倍以確保電梯的安全性。

建造過程聽起來或許很複雜,但是「太空電梯」的藍圖卻是指日可待的,專家預估,這項浩大的工程將在2031年,也就是23年後就能完成,而且費用只有搭火箭進行太空旅行的1%,每磅的運費只需要1百美元左右,如果以重量來計算,一位60公斤的女性花新台幣42萬左右,就能搭乘「太空電梯」。

這些曾經被視為天馬行空的夢想,在科學家的努力之下,讓太空迷們看見一絲曙光,未來遨遊太空將不再是夢。(新聞來源:東森新聞)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924/17/16fxv.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新社      2008/9/25      張仲琬

(法新社巴黎二十五日電) 一項新奇的實驗讓地球生命緣起於外太空細菌的揣測遭遇挫敗。科學家提出「泛胚種論」假說,也就是帶有細菌的岩石脫離其他星球甚至其他星系,進入嬰兒期的地球,並繁衍出現在如此多樣化的生命。

主持實驗的歐洲行星科學協會今天在德國西部的孟斯特發表這篇報告。

  一九九六年,美國科學家指出南極洲發現的著名隕石可能帶有火星的細菌化石殘跡後,讓泛胚種論獲得支持。

為了尋找更多證據,歐洲科學家設計出「人工隕石」,觀察帶有化石殘跡及活體細菌的隕石進入地球大氣層時,暴露在火熱高溫中的反應。

  法國奧爾良分子生物物理學中心研究人員薇絲朵說:「『六號石』實驗顯示,如果火星沉積岩隕石帶有過去生命的殘跡,這些殘跡可能可以安全地進入地球。」

  她在記者會上說:「不過,如果將這項研究結果應用到泛胚種論時,產生更多問題。」

  「六號石實驗指出,兩公分厚的隕石在通過大氣層時,不足以保護這些有機體不受傷害。」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925/19/16j1b.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碧人:這是否表示「世界末日」的方式又多一種了?

法新社  
2008/09/24    張佑之

(法新社洛杉磯二十三日電) 美國天文學家今天說,最近有兩個距離地球大約三百光年的行星相互撞擊,這是科學家首次發現此種毀滅性撞擊的證據。

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和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表示,互撞的兩個行星是環繞著白羊座的一個恆星運行。

這些天文學家是在設法估算這個恆星的年齡時,發現這次撞擊事件,當時有不尋常的大量太空塵繞行此一恆星。

加大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朱克曼說:「這有如地球和金星相互撞擊一般。」

他說:「天文學家以往從未看過這類狀況,顯然即使在充份成熟的行星系中,仍可能發生嚴重的撞擊。」

此一研究結果將刊登在十二月號的「天文物理期刊」上,報告中說,這種碰撞是「終極滅絕事件」,兩個行星上的任何生物將在撞擊數分鐘後全數滅亡。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924/19/16hy4.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由時報  2008/09/24

記者劉婉君/六甲報導〕南台灣學、研單位創意十足,工研院南分院「創新蜂巢」平台,昨天展出工研院及多所大專院校近期研創出來的13件作品,「手勢滑鼠」、「互動式創意扭蛋機」等,件件都是深具商機的有趣發明,讓生活充滿創意。

 工研院南分院人機互動應用專案研發的「多點影像輸入介面系統-神奇的雙手」,透過一般的網路攝影機,捕捉使用者的手勢,目前可辨識24種雙手語意,電腦軟體會判斷手勢所代表的意義,執行拖曳、放大或縮小視窗等,以雙手取代滑鼠,幾乎可應用在操作微軟視窗系統裡的所有程式軟體,不論瀏覽網路地圖,還是操作影音軟體,都可輕鬆自如。

 工研院另一項研創「手勢滑鼠」,則是神奇雙手的精進版,跳脫滑鼠的侷限,可輕鬆以手勢操控電腦視窗,結合指尖辨識功能,每個人都有機會像電影「關鍵報告」中的男主角湯姆克魯斯一樣,輕鬆執行開啟、關閉、次選項、上下快速捲動等滑鼠功能,也可以手勢操作非接觸控制的儀器設備,協助使用者輕鬆執行各種指令。

 而南台科大研發的「具備人臉標註與搜尋功能之網路相簿」,採用人臉偵測功能,讓系統標示出所有照片臉部位置,再利用臉部姓名標註系統,可快速標註上姓名標籤,讓操作者只使用姓名搜尋,就可找到想要尋找的人,還可透過趣味大頭貼,在照片上面增加鬍子、光環、刀疤、捲捲頭等,把照片變有趣。

 崑山科大「互動式創意扭蛋機」,讓消費者藉由撞球遊戲,選擇自己想要的公仔,原型還配合台灣黑熊、台灣藍鵲、寬尾鳳蝶、櫻花鉤吻鮭、百步蛇、橙腹樹蛙等公仔,播放不同公仔的生長背景動畫,傳達動物保育的觀念,設計團隊希望未來能與地方文化產業結合,提供客製化的扭蛋內容。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924/78/16gbg.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廣新聞網  2008/09/23

英國考古學家說,英格蘭南部有名的巨石陣原來是家醫院。

 考古學家「答威」說,經過四十年的挖掘,他們發現巨石陣的遺址下面的很多遺骸都有嚴重受傷或是生病的情形。他們也發現了一些手術的痕跡。

考古教授「溫萊」說,在巨石陣下方,他們也找到了一些遠從威爾斯運來的「藍石」。四千年前的英國人相信「藍石」有魔力可以治病也可以驅魔。「溫萊」說,當時的人或許發現這堆巨石有療效,紛紛跑去求助。巨石陣就成了大家朝聖以及求診的地方。

 以往,考古學家多半認定巨石陣是一個祭拜的地方。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923/1/16ew3.html


英國神祕巨石陣 疑似「醫療站」

NOWnews今日新聞      2008/09/24 12:15     國際中心/編譯

位於英國西南部的巨石陣(Stonehenge)歷史超過4300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也是著名的觀光景點。巨石陣在古代的真正用途至今仍是個謎,根據英國科學家最新的考古發現,研判巨石陣應該是古代的「醫療站」,並非原先推測的天文台或是祭祀祖先的神廟。

 

 矗立在英國西南方的巨石陣歷史超過4300年,許多人對它用途猜測不斷,有人說是古代的天文台,也有人認為是祭祖用的神壇,不過這些說法可能都會被打破了。

 伯恩茅斯大學教授達威爾指出,「許多人來此舉行慶祝或舉行節慶,希望讓他們身體健康。」從今年3月起,科學家在巨石陣地底進行40多年來首度的考古活動,結果發現許多青石及人類的遺骸,這些在古代具有醫療效果的青石,是遠從250公里以外的威爾斯被人帶到巨石陣,出土的遺骸上有不少受傷或生病的情形,因此研判巨石陣在古代應該是類似目前的急診室或是醫院。

 達威爾表示,「有許多人即使到現在,還相信某些石頭可以治療疾病,我們認為古代人來此並且帶石頭過來,也是同樣的原因。」

 經過歲月的洗禮,以往被認為神祕的巨石陣,在專家的研究下,面紗被一點一滴地揭開,也終於讓人了解到祖先們的生活方式。(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陳昌輝)

News' link: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924/17/16h05.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由時報‧生活副刊  2008/9/22

文/蔡祐吉

一場會議的成敗,關鍵在於能否「達成決議」或「解決問題」;而與會者是不是能夠「迅速進入狀況」,又直接影響著決議的達成與問題的解決。因此,為了幫助與會者進入狀況,「準備詳細完整的會議資料」就成了會議達人責無旁貸的任務。

問題是,這些會議資料該在什麼時候發放?是在會議召開前?召開時?還是召開後比較好?

基本上,如果會議資料繁多,需要與會者事先研讀,或者需要與會者再去找資料補充的,就適合在「會議召開前」一段時間先發出。例如公司想要討論去哪裡進行員工旅遊,目前有澎湖、墾丁跟香港三個方案,事先就不妨先把相關資料影印(或MAIL)給同事們,大家想一想,再帶到會議桌上討論。

但會議資料先發放並不是沒有壞處。首先,會議資料先發,很多人會忘記帶進會議室,以致必須重印資料、浪費資源;其次,如果討論的議題或資料,屬於公司的機密,不宜外流,那麼提前發放資料,風險就很大。

所以,如果要討論的事情屬於公司重要機密,或者事情本身並不複雜,會議資料可以當場再發,並且在會後視情況回收,不讓資料外流。

至於「會後再發的資料」,則是屬於「結論型」的資料。比較貼心的公司或會議籌辦人,會在會後第一時間,把會議紀錄、任務分派等書面資料,送交給與會者。

這樣做的好處是,白紙黑字,有憑有據,可以控管會議討論事項的執行進度,也讓與會者明白自己的角色與任務。

總之,資料的發放是會議中不容忽略的環節,資料該怎麼發放,攸關會議效果,主事者務必要多加考慮。

 

‧會議小提醒:

1.提前發放資料,有助與會者先消化。

2.會中發放資料,有助保密討論內容。

3.會後發放資料,有助任務交辦控管。

資料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sep/22/today-work2.htm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時電子報   日期:2008/07/26 04:32 閻紀宇綜合報導

地球南北兩端的極光(aurora)不但美麗絢爛,而且不時會在夜空之中大放異彩、龍飛鳳舞,這是什麼原因?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科學家最近揭曉謎底:地球磁場延伸到太空的部分因為「磁力線重聯」(magnetic reconnection)而發生「磁層副暴」(substorm),因此讓極光更加燦爛奪目。

 這項發現來自航太總署「西蜜斯任務」(Time History of Events and Macroscale Interactions during Substorms,THEMIS mission)今年2月26日的觀測結果,論文將發表在8月14日出刊的《科學》周刊。西蜜斯5枚衛星去年2月17日發射升空,主要目標是研究磁層副暴的成因、時間與過程。台灣學者由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許志浤教授領軍參與,目前正進行3項子計畫。

 磁層副暴不僅帶來美麗的極光,釋放的大量能量還可能傷害在地球軌道作業的太空人,破壞人造衛星的電子元件,影響地面的電力供輸網絡。因此研究磁層副暴對於預防這些災將極具助益,然而40多年來科學家對於磁層副暴的成因與過程一直爭議不休,尤其是磁力線重聯的角色更是爭議焦點。

 西蜜斯2月26日觀測的磁層副暴發生在距離地球約12萬8000公里的太空,約為地球與月球距離的13,當天夜間北美洲高緯度地區都可以看到亮度突然升高,像彩帶一般舞動的北極光。研究人員結合衛星與20個地面觀測站的資料,終於證實磁層副暴的確是由磁力線重聯引發。

 「西蜜斯」首席科學家、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教授安傑洛普洛斯(Vassilis Angelopoulos)表示,地球的磁場在太空中攔截儲存來自太陽風(高速帶電粒子)的能量,導致磁力線出現彎曲與延伸,一旦超過負荷就會發生磁力線重聯,「斷裂」的磁力線有如巨大的橡皮筋奮力彈射,將大量帶電粒子送入地球大氣層,形成所謂的「磁層副暴」,也讓極光出現令人目眩神迷的變化。

news link: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726/4/13xq9.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FP  日期:2008/07/25 10:35 鄭詩韻

(法新社馬德里二十四日電) 研究人員今天說,他們在西班牙出土、有一億一千萬年歷史的琥珀中,發現數種早在恐龍消失在地球上前即已絕跡的不知名昆蟲。

 古生物學家裴納佛說,這塊在坎達布連省索普拉歐洞穴內發現的琥珀,狀況「極佳」。

 根據歐洲新聞通訊社,裴納佛在桑坦德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保存狀況非常好,可以研究細節。」

 裴納佛是隸屬西班牙科學部的地質與礦物研究所研究員,他說,在琥珀內發現數種已成為化石的蛛形綱動物、蜘蛛網與植物遺跡。

 他還說,這是西班牙至今發現最重要的琥珀,可能也是歐洲之最,世界各地發現的同時期琥珀數量非常少。

news link: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725/19/13w2t.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2008-07-08 中國時報 【胡欣男/專題報導】

     「大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LHC)即將正式運轉,全球科學界矚目。而國內的中央研究院、台灣大學、中央大學都有研究團隊參與這項堪稱近10年來,最大的國際高能物理科學合作計畫。透過過去的參與及未來加入實際研究,中大物理系教授張元翰表示,這項經驗對台灣科技長遠發展的人才培訓、技術、國際聲譽各方面,都是一大躍進。

     民國84年,張元翰率領的中大物理團隊因Preshower矽晶片技術,和LHC上的CMS實驗團隊緊密合作,隨後在民國89年與台大團隊共同正式加入CMS實驗,共同負責製作CMS(緊湊緲子螺管探測器)中的「矽偵測器」;中央研究院與中山科學院則參與ATLAS(超導環場探測器)中的光電通訊系統。CMS與ATLAS是LHC裡4個探測器中,初期最重要的通用探測器。

     堪稱物理史上最大實驗工程即將運轉,張元翰並無雀躍之情,因為「可能還要2到3年才有較具體成果」他冷靜地說。張元翰把LHC當做長遠投資計畫,藉由長期的製作、運行、分析數據過程,為國內培養最頂尖的物理人才。張元翰強調「我認為這很重要」。

     他不諱言,LHC何時會有重大發現,沒人能精準預測;基礎物理能走向什麼境界,誰都不知道。一旦有重要進展,須有頂尖人才因應,免得錯失良機。

     另外,由CERN(歐洲核子研究組織)主導的LHC加速器,是超大型的國際合作計畫。就以LHC上兩個重要實驗之一的CMS為例,有來自全球34個國家、2500多位物理學者投入,斥資新台幣近200億元;台灣包括台大、中大和中研院20多個學者加入,占全體約百分之一,足夠提高台灣科學能見度,樹立研究聲譽。

     至於立即可應用的研究成果,張元翰認為是LHC後端儲存、分析「粒子碰撞事件」的「網格中心」。LHC啟用後,一旦加速器中的質子束開始對撞後,每秒會產生100兆位元組的碰撞資料。要從這個天文數字般的龐大資料中,找出有意義的數據,任何人都知道其難度猶如在沙灘上尋找一顆珍珠。

     因此,科學家設計了「觸發及資料擷取系統」,由它先過濾、篩選,在每秒產生的數據中,只留下100個「事件」(也稱碰撞),送到CERN的中央電腦處理系統。但即使是這個中央處理系統,也無法獨力負責數據分析的工作。

     此時,以光纖和CERN的中央處理系統連結的「網格中心」登場;這12個計算網格中心由遍布全球幾萬台電腦組成,負責進一步的分析。經過中研院的爭取,台灣成為LHC的12個網格中心之一,也是亞洲唯一。一旦LHC啟動,台灣在國際科學界的能見度,也將因此大大提高。

     張元翰解釋,透過網格中心,全球科學家可以資訊分享,截長補短,加速分析速度。他研判,網格極可能促成新世代資訊的改革。

引用網址: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9+112008070800389,00.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2008-07-08 中國時報 【閻紀宇】

     在描述基本粒子及相關交互作用的標準模型(Standard Model)中,希格斯粒子是最後一個尚未證實的主要粒子,是物質為何具有質量的關鍵。198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雷德曼「尊稱」它為「上帝粒子」(God particle)。

     玻色子是一種遵循玻色-愛因斯坦統計(Bose-Einstein statistics)的粒子,包括膠子、光子、W及Z玻色子、介子等。希格斯玻色子得名自英國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他在1964年與同行提出對稱破缺(symmetry breaking)理論,建立「希格斯機制」(Higgs mechanism),解決標準模型中電弱力(electroweak force)的對稱性問題。

     電弱力(電磁力與弱作用力)由光子、Z玻色子、W+玻色子、W-玻色子4種粒子傳遞,但希格斯的理論預測還有一種玻色子,扮演類似「超導體」的角色,只參與弱交互作用,不影響電磁交互作用。如此才能解釋W玻色子與Z玻色子為何會有質量,夸克(quark)與輕子(lepton)的質量也是來自與這種粒子的交互作用,而夸克與輕子又是構成所有物質的基石。希格斯玻色子重要性不言可喻。

引用網址: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9+112008070800390,00.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2008-07-08 中國時報 【楊維敏/台北報導】

     有史以來,人類所建造的最大加速器「大強子對撞機」(LHC)即將啟用。全世界幾千名參與製造及未來將用LHC作研究,尋找唯一尚未被人類看到的基本粒子「希格斯玻色粒子」(Higgs boson)的科學及工程人員都在問一個問題:找得到嗎?

     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中央研究院院士楊振寧倒不那麼期待找到這個神祕的粒子。他甚至出人意表的說:「如果找不到的話,反而是好事!」

     花了大筆建造經費、投入無數研究人力後,找不到就是一場空,會是好事?「對年輕物理學者而言,是件好事。因為,這代表有了一個全新的、更重大的問題,要去解決。」楊振寧這麼說。

     這句簡單的話,使一個可能被視為失敗的結果,化為令人興奮的新觀念。「標準模型」(Stand Model)是物理科學解釋萬事萬物生成、存在的基礎,在所有基本粒子中,希格斯玻色粒子是唯一一個尚未現身的粒子,它的存在,目前仍僅止於理論預測。建造LHC,就是希望藉著極高能量的質子速對撞,把它由深不可測的物理謎團中「撞」出來,使基本粒子家族團圓、「標準模型」得以完整。

     如果真的撞不出來、找不到,很多人會失望。但由楊振寧的觀點,這毋寧開啟了高能物理另一個全新的研究天地。

     他說,100年前,愛因斯坦之所以有偉大的發現,就是因為物理上有不能解釋的大問題,因此促發了科學家的投入。同理,根據「標準模型」長久以來的理論,希格斯玻色粒子應該是存在的。如果LHC還是找不到,那可能就是「標準模型」有問題;也可能是LHC的設計或實驗方法有問題。

     不論是哪一種問題,都是物理界的「大問題」,楊振寧說,到時候,一定會有很多年輕的物理科學家會蜂湧而至,因為,他們會有很多問題要去解決,也有很多研究工作要進行了。

引用網址: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9+112008070800388,00.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8-07-08 中國時報 【閻紀宇、胡欣男/特稿】

     全球物理學界期待的大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 LHC)今年8月將展開對撞實驗,成為人類探索自然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小至次原子粒子的本質、大至宇宙的生成與型態,LHC都可望讓科學家收穫豐碩。科學界認為,它是對未來的一個投資!

     負責LHC興建與運作的歐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CERN)6月20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理事會,中心主任艾瑪爾(Robert Aymar)博士表示,加速器、偵測器與運算系統都已經準備就緒,只等冷卻降溫工程完成,就開始運作。

     地球毀滅一說 杞人憂天

     先前有說法指稱LHC可能會製造出微型黑洞或奇異物質(strangelet),導致地球毀滅的浩劫。CERN早在2003年就委請專家進行調查,結論是這類風險微乎其微,根本無需擔心。為了消弭公眾疑慮,CERN日前委請另一批專家進行研究,得到的結論仍與5年前相同,LHC的「威脅」是杞人憂天。

     LHC計畫從1995年啟動,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經費超過50億美元。它位於法國侏儸山脈與瑞士日內瓦湖之間,主體環型構造深藏在地下50到175公尺的隧道中。隧道周長26.66公里,直徑3.8公尺,原本是大型電子正子加速器所在地。LHC粒子加速管配備鈮-鈦合金超導體磁鐵,並以液態氮與液態氦冷卻到攝氏零下271.3度(絕對溫度1.9度)。

     有史最大加速器 50億美元打造

     對撞實驗開始後,2道來自CERN其他加速器的質子束以反方向進入加速管,在電流與磁力的導引之下環繞加速,能量達到7兆電子伏特(Tev),撞擊時會產生14兆電子伏特的能量,遠超出現有加速器的水平。

     為避免其他氣體分子干擾實驗結果,加速管內必須要保持極度真空,氣壓只容許標準大氣壓的10兆分之一,連月球的氣壓都比它高10倍。

     2道質子束各帶有約300兆個質子,速度逼近光速,每秒鐘繞行加速管11,245圈,每一階段實驗運作約10個小時,等於讓這些質子跑上100億公里,相當於從地球到海王星來回一趟。這些質子每秒鐘會在2個對撞點發生大約6億次撞擊,產生約為太陽中心溫度10萬倍的高溫,但侷限在極其微小的空間。

     質子對撞溫度 為太陽中心10萬倍

     4座偵測器─超環面儀器(ATLAS)、緊湊緲子螺管探測器(CMS)、LHC底夸克實驗(LHC-b)、大型離子對撞實驗(ALICE)─負責捕捉撞擊之後的蛛絲馬跡,精確度可達10億分之一秒與100萬分之一公尺。

     盼解開希格斯玻色子之謎

     LHC預計至少可以運轉15年,物理學家對它最大的期待就是解開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存在與否之謎,確定標準模型是否需要再度修正。此外對於超對稱(SUSY)粒子、物質與反物質的不對稱性、弦論預測的多維度空間、宇宙暗物質與暗能量、重力的本質等問題,LHC也將提供寶貴的研究資料。

     全球科學界花了大筆經費和資源投入LHC,除了追求基礎科學的突破之外,有任何實用價值嗎?在能源方面的應用,被視為可能之一。但我國參與研究的團隊之一,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張元翰笑說:「現階段而言,沒找到新能源,只有消耗能源!」但能源問題不可忽視,應有長遠眼光看待。

     而一旦LHC具有發現新能源的可能性,由居禮夫人發現放射性元素後40年的例子來看,基礎科學由發現到應用,需要長久時間,絕非一蹴可幾。

     張元翰說,他不知道大強子對撞機實驗的極限何在,但他以知名成功企業為例說,業者90%經費用在「明確」投資上;9%投入「模糊,但值得嘗試」的計畫;最後1%花在「毫無目的、天馬行空」的隨意實驗,卻可能是影響深遠的重大發明。LHC就是全世界共同對未來的一個投資。

引用網址: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9+112008070800387,00.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時電子報 2008/07/05 04:33 王嘉源綜合報導

英國《每日電訊報》3日報導,環繞水星(Mercury)的太空探測船「信使號」(Messenger)所傳回的新證據披露,在太陽系中各行星中體積最小、距離太陽最近的水星,正在自行收縮中,變得愈來愈小。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科學家近日發布「信使號」拍攝到的水星地表斷層及上方山崖影像,指出這是水星熔岩之核正在冷卻並固化,導致其地殼出現挫曲(buckling)現象所致。

 水星在太陽系各行星中構造很獨特,擁有一個大星核。

 據科學家估計,水星以鐵為主的星核占星球質量達60%,並占其直徑達75%。由於固態鐵比液態鐵更緻密,隨著水星星核冷卻,其內部會收縮,導致地殼向內挫曲,進而出現地表上的斷層。

 科學家認為,水星自生成以來,由於這一冷卻作用造成縮收(contraction)現象,其3000英里(約4828公里)寬的直徑可能已縮減達3英里(約4.8公里),亦即千分之一,就地質學角度來說幅度已很大。

 此外,「信使號」也披露,過去水星上火山噴發頻仍,也對該星球的地表形狀造成影響。

研究人員於最新一期《科學》周刊特刊上披露,在水星生成早期,距今約30億至40億年前,這些火山涵蓋了水星大片面積,噴發的熔岩流則形成平原。而科學家說,他們無法排除現在水星地表上仍有火山活動。

 「信使號」於今年1月飛掠水星,迄今已拍攝到水星地表約五分之一面積影像。

 這次其探測任務也解決了圍繞水星的磁場從何而來之謎。

 科學家原先並不確定水星的磁場活動是否像地球一樣,是由熔岩之核出現攪動所導致,或者像月球一樣,只是水星內蘊含的大量鐵礦如巨磁棒般運作所引起。

 而這次探測任務則顯示,水星的磁場活動與地球類似。如此一來,現在針對水星所獲得的研究成果,未來也可望被拿來比對研究地球早期的活動和面貌。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路透華盛頓3日電)科學家分析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太空船蒐集到的資料並於今天表示,水星表面的形成,火山活動扮演重要角色。NASA太空船今年1月飛越最接近太陽的行星水星。

 汽車大小的信使號(MESSENGER)上7種科學儀器也傳回水星磁場,與密度極高的水星在萬古期間縮水幅度比預期更多的資料。

 信使號開始解出水星某些秘密。水星飽受太陽烤炙,直徑約為地球的三分之一,體積比月球稍微大一點。

 1975年,最後一個飛越水星的水手十號(Mariner 10)太空船傳回影像顯示,水星地表大都是平緩的平原。

 但是科學家一直在爭辯這些平原是否為火山活動所造成,或是太空岩石撞擊水星後的碎片回落在地表上形成。

 根據羅德島(Rhode Island)普羅維登斯(Providence)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 )地理學家海德(James Head )的話說,信使號1月14日飛越水星拍攝的影像提供火山活動在水星地表形成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有力證據。

 海德說,根據影像中的地表特徵,劇烈及大規模火山活動可能是巨大的岩漿流及劇烈的火山爆發。

 他估計火山活動發生在30-40億年前左右,並補充說沒有證舉顯示火星地表上有持續性的火山活動。中央社(翻譯)

20080704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提供你1個好方法喔: 

假如你是睡前要吹先調25度然後按"舒眠"(很多冷氣都有這功能)


舒眠是每小時會上升1度第2小時上升到27度之後就不會在上升


然後一樣要開電風扇 這樣子就算溫度到27度 一樣覺得很涼


而且其實你睡著後 25度會覺得太冷 會一直想拉棉被=.="


27度其實是比較舒適的溫度
冷氣機在25度時反而會一直運轉..比較耗電

冷氣壓縮機在27度時並不會運轉只會送風 所以很省電


就不用定時吹一下怕半夜熱醒 又可以省電啦^_<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喝水」成為一種健康口號,不過喝水喝過量對健康反而有害,甚至產生所謂「水中毒」現象。

醫師表示,不少人運動中和運動後喜歡大量喝水,還有人乾脆以啤酒解渴。

營養專家提醒,這些不正確的飲水方式都很糟糕。

專家提出,劇烈運動後如果因口渴而大量喝水,會使血液中鹽的含量降低,

運動後出汗多,鹽分本來就容易喪失,進而導致細胞滲透壓降低、鈉代謝平衡失調,

發生肌肉抽筋等現象。過多的水滲入到細胞和細胞間質中,造成腦細胞腫脹會引起腦血壓升高,

容易出現頭疼、嗜睡、心律緩慢等水中毒症狀。

如果把啤酒當水大口大口地喝,則容易使血液中尿酸急劇增加導致痛風。

運動後正確的喝水方法是「分次飲用」,一次不應超過200毫升,至少間隔15分鐘再喝水。

另外飲水速度要慢,不可猛灌牛飲。

另外補充水分最好以溫淡鹽水為主;也可以喝鹼性運動飲料,

以補充體內因出汗而丟失的鈉,緩解身體疲勞。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由時報  2008/05/27

校園封神榜 怪姓一籮「匡」

 〔記者洪美秀竹市報導〕全台特殊姓氏大集合!你見過一所學校特殊姓氏學生超多的學校嗎?新竹市建功國小校內有多達卅個特殊姓氏的學生,像姓拾、封、過、蓋、桂、翟、匡、莫、梅、儀、樓、牛、冉、靳、花、褚等姓氏的學生,成為獨特罕見的校園奇況。

 建功國小校長郭士杰說,最近幾年確實發現校內特殊姓氏的學生很多,有些姓氏他從來沒聽過、也沒看過,他認為與學校鄰近科學園區、眷村及交通要道有關,但一個學校有多達卅個特殊姓氏的學生,恐怕是全台罕見的紀錄了。

 經過整理後,郭士杰說,學校內特殊姓氏除上述的姓氏外,還有聶、寇、粘、臧、敖、房、季、易、曲、衝、白等,這些特殊姓氏的學生集合起來,一到六年級應有近六十名學生,在學校雖然比例不是很大,卻是校園特殊景況。

 小六拾以叡 受封「食蟻獸」

 其中當選模範生的小六學生拾以叡說,他最常被同學叫「食蟻獸」,他有兩個姊姊、一個弟弟。而堂弟拾以兆則說,大家說他最有錢,取個「十一兆」的名字很有福氣;而拾以叡說,他父執輩祖籍是江蘇,從小就覺得自己的姓很特別。

 而獲得竹市MQ達人的小六學生花翊恩則說,他最常被叫花花公子,他有姊姊及弟弟,姊姊叫花翊筑,弟弟叫花翊修,也是從小就被稱為「花花世家」。

 而封柔均就不那麼樂觀了,擅長體育的她說,封與「瘋」同音,她最常被同學叫瘋子,也問過父母為何姓封,但她爸爸說,祖先姓封,曾是皇帝的老師,要看重自己的姓氏,她才釋懷及接受。

 郭士杰說,學校特殊姓氏學生雖多,但這些學生的表現都很不錯,就像族群大融合般,可以彼此學習,算是該校特殊的校園文化奇景。

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527/78/100o0.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碧人:有學生說我不當考古學家或法醫太可惜了。我也知道,但對於考古與科學鑑識的要求,我有幾個致命的缺點。所以,當不上,沒選擇也是正常的。我還是乖乖的讀我的書吧。

中廣新聞網   2008/05/24

浙江這塊越國後人的土地上,終於找到一把距今兩千三百多年前鑄造的「越王不光劍」,現已收藏在紹興市博物館。 這把青銅劍,長六十公分,寬五點二公分,劍首直徑四公分。劍體狹長,前鋒作兩度弧曲內斂成鋒,劍身呈柳葉形,兩側保持平衡,至劍體四分之三以後逐步收斂,線條規整,劍刃仍極鋒利。 這把寶劍並書有銘文字體,一邊是「越王越王」,另一邊是「不光不光」字樣,劍首同時環列十二字,錯金銀絲,裝飾性極強。 越王不光就是越王翳,越王勾踐第四代孫,在位長達三十六年,因此所鑄青銅劍較多。目前所知出土、有確切收藏地點的「越王不光劍」大約有七把。

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524/1/zvpl.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OWnews今日新聞  2008/05/27 12:57 記者管淑平編譯

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火星探測器「鳳凰號」成功降落火星北極,將展開極地探測任務。除了這些科學研究工作,鳳凰號其實還攜帶了一批地球人的時光膠囊,要留給未來移居火星的人類開啟。

 「鳳凰號」周日(台北時間26日上午)降落火星北極後度過的第一天都在整理裝備,並拍照了解整體環境,為接下來展開挖掘極地凍原土壤,分析生命跡象的最重要任務做準備。

 三腳的鳳凰號降落火星北極後傳回的第一批照片是眼前佈滿小石頭的火星極地荒漠景象,周二它將展開8英尺長的機械手臂,進行一周的測試後才會挖掘第一把火星極地凍原土壤。NASA根據之前的探測照片研判,火星極地地表下約30公分深處可能有冰存在。

 鳳凰號上除了精密的探測儀器外,還有一片留給未來移居火星的人類的DVD,這個數位時光膠囊內容包含今年3月過世的「2001:太空漫遊」作者、英國著名科幻作家克拉克,和著有「火星紀事」的美國科幻小說家雷布萊柏利的留言;還有一些以火星為主題的藝術作品,包括1936年飛俠戈頓影集海報,以及1938年讓地球人信以為真的歐森威爾斯廣播劇火星人入侵地球;以及成千上萬名火星愛好者的地球人名單。

 這項火星時光膠囊計劃由美國行星協會負責,該組織已逝創辦人薩根曾說:「可能要等好幾百年後,才會有人,男人或女人,甚至是小孩登上火星找到這片碟片。當這些未來的火星人收到這片看來不起眼的碟片,他她將獲得的是我們這個世界給他們的訊息。」

 鳳凰號在火星的任務預計進行92天,屆時鳳凰號配備的太陽能板將被火星惡劣天候揚起的塵土覆蓋而失去動力。

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527/17/101cu.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