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花的碎念:
(2013.9.25)無明資料整理中.....
2009/6/18

(路透華盛頓17日電)科學家今天指出,一個既長且深的峽谷及海岸遺跡可能是火星上有湖泊存在最明確的證據。且該湖泊顯然在火星已乾枯時,仍有水存在。

美 國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研究團隊報告指出,火星勘測號軌道太空船(Mars ReconnaissanceOrbiter)上「高解析科學實驗」(High ResolutionImaging Science Experiment,HiRISE)相機所拍攝到的影像,顯示一條長30公里長、水衝擊造成的峽谷。

研究者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中指出 ,峽谷面積80平方公里且深達1500英尺。

領導研究團隊的艾奇里(Di Achille)在聲明中指出;「海岸及地質學上所伴隨的證據可以讓我們計算出約在34億年前已然成形湖泊的大小和體積。」

水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科學家極度想在火星上尋求過去或是現在生命存在的證明,且火星上有水也有助於未來探勘者研究。中央社(翻譯)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618/16/1lhp1.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廣新聞網2009/6/18

英國科學家在格陵蘭發現了一個兩千五百年前的老鷹巢。這是目前所知最老的一個掠食鳥的鳥巢。

研究人員在一處陡峭的懸崖上,發現了這個兩千五百年前,矛隼住的鳥巢。矛隼是最大型的老鷹,多半住在北極圈附近,羽毛的顏色從白到黑都有。矛隼跟別的老鷹一樣,都不會自己築巢,他們就是那種鳩占鵲巢的鳥。

研究人員在這個巢裏找到了矛隼的羽毛,經過放射性碳分析,認定這些羽毛是兩千三百到兩千七百年前留下的。研究人員說,最特別的是這個鳥巢還繼續有老鷹使用。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618/1/1li0s.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6/18

(法新社巴黎18日電) 根據今天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長毛象在英國存活至1萬4000年前,較之前認知的時間多了約6000年。

之前一直認為長毛象在近2萬1000年前,稱為「末次冰期鼎盛期」(the last glacial maximum)的極凍時期,就在歐洲西北部滅絕。

但刊登在英國的「地質期刊」(GeologicalJournal)最新調查顯示,這史前大型長牙象存活時間至少多了6000年。

英國倫敦自然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教授、這項研究的作者李斯特(AdrianLister)指出:「我們利用新的放射性碳紀年法,測量施洛普夏郡(Shropshire)長毛象存活時間顯示,牠們返回英國並一直存活至約1萬4000年前。」

他說明,先前化石定年技術並不十分精確。(譯者:陳蓉)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618/19/1lhof.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Jun 18 Thu 2009 21:03
  • 沈默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日新聞    2009/06/05 19:16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人的演進,其實就是一部民族融合的歷史,最近大陸的考古學家在戈壁大沙漠發現了一座「魔鬼城」,挖出幾具完整的乾屍,但奇怪的是,這些乾屍有著東方人種以及非常罕見的金頭髮,其中一具頭骨還出現怪異的圓孔,研判應該跟某種原始信仰有關。

浩瀚的戈壁大沙漠,始終瀰漫著神秘詭異的氣息,在新疆哈密盆地這個入夜起巨風的地區,被當地人視為死亡之地,據說每到入夜,鬼哭狼嚎般淒厲的聲音,便從大漠深處傳來,讓經過那裡的人驚恐不安。過去蒙古族人和哈薩克人都認為這裡是魔鬼居住的地方,「魔鬼城」的稱號不脛而走,外界視此處為生命禁區。

但是在魔鬼城附近,近年來發現了一座古堡,考古學家比對城內的器物,研判此地已有三千多年歷史,然而在城東的古墓卻埋藏著更驚人的秘密,墓裡有好些乾屍全都有著金黃色的頭髮,一度被認定是來自歐亞交界的高加索人,但是從眉基和顴骨都不突出的線索追蹤,專家有了新的解讀。

考古研究員周金玲指出,「從屍體的特徵看,我認為是蒙古人種的(特徵)佔了大一點,當然也不排除也有歐羅巴人種,就是高加索人的血統,你說他是不是純純的蒙古人或者純純的高加索人,那不現實。」

這三千年前的混血兒叫作「愛斯克霞爾人」,有著獨特的墓葬制度,屍體包著厚厚皮衣,頭下枕著毛氈,身穿毛布袍、長褲,腳穿皮靴,陪葬品五花八門,然而隨著挖掘行動的進行,更大的謎團出現了,考古人員在二號墓裡找到了半塊頭骨,上頭有明顯的圓孔,邊緣還有方形鋸切痕跡,仔細觀察,孔洞旁邊光滑平整,並沒有手術之後骨頭的自然增生現象,研判應該跟某種原始信仰有關。

周金玲表示,「就和巫術啊宗教有關,就是說活著的人從死人身上把這骨頭取下來,佩戴在自己身上,也就是說求得神靈靈魂的保佑啊!屬於一種避邪。」

隨著證據的陸續出土,古墓乾屍的身世之謎有了解答,原來三千多年前,這裡曾經是一處綠洲,居民靠畜牧維生,還有水源可以發展沙漠農業,但隨著環境的惡化,城堡難以維持,最後遭到廢棄,只留下了這乾屍古墓見證著戈壁沙漠魔鬼城的滄海桑田。(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陳俊名、楊逸平)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605/17/1kqpr.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日新聞 2009/6/2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高雄英國領事館因為在清朝蠟像桌子旁,錯擺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而鬧出「時空錯亂」的笑話。事實上,清朝是真的有國旗的,名叫「黃龍旗」,而且它還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面國旗,由於古蹟展示具有教育意義,清朝蠟像應該要擺「黃龍旗」。

高雄著名觀光景點--英國領事館,竟在觀光客爭相拍照留念的清朝蠟像桌子旁,擺設了我國國旗,朝代時空背景不搭,引起網友反彈,大罵古蹟展覽怎能時空錯亂,真是教壞小孩子。

不過,清朝時期是真的有國旗的。「降大清國國旗!」影片中,從旗竿緩緩降落的鮮黃色旗幟,就是滿清帝國的國旗「黃龍旗」,也是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面國旗。

清朝要臣李鴻章在與西方列強談判、簽約等場合,看到西方列國都懸掛國旗,於是上奏慈禧太后,慈禧就命李鴻章負責設計代表大清國的旗幟。李鴻章上呈了八卦旗、黃龍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種方案,慈禧太后最後選定使用黃龍旗為大清國國旗。

黃龍旗的圖案是黃底藍龍戲紅珠,黃色與藍龍象徵皇帝,意思是天子就等於國家。而1862年最早的黃龍旗是三角形,1890年後配合世界各國國旗,改為長方形。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後,南京臨時政府使用象徵五族融合的五色旗,但黃龍旗卻趁著滿清復辟,一度起死回生。

1917年7月1日,發生「張勳復辟」事件。張勳、康有為等人,迎回清朝末帝愛新覺羅.溥儀,改民國6年為宣統9年,黃龍旗又在北京城出現。但此次復辟僅歷時12天即告結束,同年7月12日,段祺瑞率軍入京,張勳遁入荷蘭使館,愛新覺羅·溥儀再次退位,黃龍旗再被廢除。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602/17/1kjp7.html

〈獨家〉清朝有國旗! 黃底青龍追火球

TVBS     2009/6/2  林韋龍

英國領事館蠟像發生錯植國旗的現象,TVBS詢問過中學歷史老師之後,獨家找到符合時代背景的「三角黃龍旗」,製作旗幟的業者說,英國領事館裡頭的國旗,都是他們製作的,而且作一支國旗只要2、3個工作天,就能拿到,要找清朝國旗一點也不難。

三角形黃色旗子,青龍張牙爪,前頭一顆紅色圓球,這是清朝的三角黃龍旗,從1862使用到1890年,後來清朝發現其他國家都用長方形的,黃龍旗的也變成四角形,而且清朝還有國歌。

清朝就有國旗、國歌,而現在的「英國領事館」卻用青天白日滿地紅的中華民國國旗充數,歷史老師也搖頭。高中歷史老師:「回到歷史現場的話,當時用的旗子,應該是這個三角龍旗,最適合。」

吳老師說,這尊蠟像的時代背景,是中英簽署天津條約,最適合的應該是這面「三角黃龍旗」;而且要做這面旗子,根本不難,訪價之後,約略統計,印刷的旗子大概800到1000元,手工縫製的最多3000元。

TVBS 還獨家訪問到,當初製作英國領事館裡大大小小旗子的業者。記者:「有博物館找你們做旗子嗎?」業者:「有,就像英國領事館古代都是刺繡比較多,那個製作 (印刷的)大概2、3天到一個禮拜,就能完成;刺繡的話就要看,圖的複雜程度,大概2、3個禮拜到1個多月這樣。」

製作旗子最多1個月,最少只要2、3天,看來要找清朝黃龍旗,只要用心,人人都找得到。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602/8/1kjhj.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碧人曰:實在不知道這個消息算是福音還是災難?孩子,要小心了~以後你會遇見更多嘮叨的大人!

中廣新聞網  2009/5/28

父母對孩子嘮叨是有用的!

澳州研究人員說,有時候父母碎碎念,孩子似乎沒反應,不過他們還是聽進去了。雪梨大學研究員馬丁說,只要父母師長堅持下去,不輕易放棄,對孩子都會有影響。

馬丁研究了三千多個澳州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專心程度、做功課的狀況、出席情形以及在校心情。馬丁說,父母對孩子在功課上的影響比同學大,而同儕對孩子的情緒影響比較大。所以,父母千萬不要以為孩子似乎沒聽就放棄嘮叨;事實上,不斷要孩子讀書、關心孩子,對孩子確實有用。

馬丁說,父母師長對孩子的影響反映在功課上,朋友的影響在情緒上。孩子不喜歡學校,多半是交友出了問題。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528/1/1kah1.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碧人曰:近來深深覺得,台灣是個海島型國家,我們對於海洋的理解應該要更深入才行。如果科學家都在努力研究與發現,文學家又何嘗不能藉此題材來加以創作呢?希望自己也能夠逐步的邁向「實踐者」的路途。20090530

自由時報2009/5/30

〔記者林嘉琪/台北報導〕今年適逢發表物種源起的科學家達爾文誕生二百年紀念,台灣科學家、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邵廣昭研究團隊,也在此時發現新物種魚類,命名「巨體無線鰨」(音同踏),獲得國際認證採信。

博士生李茂熒投稿國際期刊 獲採信

巨體無線鰨是一種深海魚類,分布在四百五十至七百公尺、均溫四到六度的深海,以多毛類及小蝦、小蟹等甲殼類為主食,偶食魚屍或其他無椎動物。海洋大學水產養 殖學系博士生李茂熒,去年五月把發現及新種命名文章,投稿至美國魚類學家與爬蟲學家協會期刊COPEIA,確定於今年六月的Copeia 2009第二期刊登,屆時將是全球首次以新種「巨體無線鰨」為該物種命名,顯示台灣物種研究的成績。

近百年研究都被誤鑑為多線無線鰨

李茂熒說,其實這並非巨體無線鰨首次現身,只是在近百年的研究中,牠都被誤鑑為多線無線鰨,如今要向全球為牠正名。

邵廣昭說,台灣曾於二○○一年出動台灣海洋研究船海研一號,在蘇澳外海水深五百二十至六百四十公尺處拖網捕獲一尾多線無線鰨(其實是巨體無線鰨),由於外型相似,一直未能分辨其中異同。

骨骼、體型與眼睛尺寸辨識出不同

但是李茂熒卻從骨骼、體型與眼睛的尺寸上辨識出不同之處,與美國史密森尼博物館的比目魚專家Dr. Thomas A. Munroe通信後,確認巨體無線鰨為新物種,也因此成為這位比目魚專家跨海共同指導的學生。

研究團隊還把這隻新種魚製成副模式標本,轉送到日本高知大學標本館保存,高知大學理學部自然環境科學副教授遠藤廣光驚訝地表示,日本四國高知縣外海土佐灣也曾採集過巨體無線鰨,但是日本科學家卻也未能發現兩者歧異,顯示台灣物種研究的成績精進。

邵廣昭說,台灣位於熱帶與亞熱帶交界,具有豐富生物多樣性,有很大機會發現新種,「不過當前最大的問題,是既有的生物類群分類需要再次檢討,要不然人們誤認已知種,很有可能是未曾發表的新種。」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人說:不要跟別人談論愛情、宗教及政治,最後一定會吵架因為只要立場不同,絕對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會有交集。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中廣新聞網  2009/05/29

一名俄羅斯科學家說,一百年前有一個外星人太空船「犧牲小我」,阻止了一個巨大的隕石摧毀地球。

英國太陽報報導,俄國「通古斯太空現象基金會」負責人「雷文博士」說,他在「通古斯事件」發生地點附近,發現了一個有許多奇怪符號的石英板,他認為這應該是駕駛艙的儀表板。

所謂「通古斯事件」是指1908年六月,西伯利亞大森林因為一起不明爆炸起火燃燒,讓兩千一百多平方公里範圍內的六千多棵樹木付之一炬,全被燒毀。

「雷文博士」說,他發現的這塊石英板就是幽浮太空船蓄意撞上隕石,以阻止地球生命全體滅亡的證據。此外,他還發現矽酸鐵,這是一種地球無法製造的物質,只有外太空才有。不過英國一名幽浮專家認為,這種說法還需要進一步調查。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529/1/1kc6c.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累積了一個星期的壓力,肩膀兩顆硬球在那嚎叫著要破繭而出。

星期五晚上十一點半,家教臨時來電請假。讓我的星期六突然放空。

原本該去學校拿講義,原本該去家教學生加上課,原本該再度回去學校批改作業。

突然的一通電話全部打亂。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是我看完第二便後很想讓學生看的文章。除了朱大那熱血有勁的回信文之外,更精彩的是眾網友們的經驗分享。至於感想,以後有空再寫。(這表示現在心情五味雜陳,不知該寫啥。還有,以後有時間也不會回頭再來寫了,沒FU....

文章網址:
http://blogs.myoops.org/lucifer.php/2009/04/19/iwantmusic

碧人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04/22【蘋果日報‧痛快人生】           吳淡如

「現在的年輕人不知怎麼了?把她當朋友,她就隨便了起來。」江雲是一家報社的資深主編。小玲是大學畢業不久的特約記者,小玲採訪時,見識到了江雲的人面之廣。 

每次被訪問者都會要求小玲跟江雲問好,請小玲轉送該公司的小禮物給江雲。大方的江雲都會轉手送給小玲或其他新同事。「這我都有了,你們收下吧。」

大膽A了上司禮物 

小玲因而搞不清楚界線。她想,反正江雲什麼都不要,那麼有些東西不要帶給她也無妨。某次,有廠商轉送一條絲巾給江雲,小玲覺得那個花色應該不是江雲喜歡的,在沒有告知的情況下,轉送給自己姑媽。

不料那個廠商是江雲的老同學,她還特地打電話問江雲:「我從巴黎買的名牌絲巾,妳還喜歡嗎?」江雲當然一頭霧水,只好問小玲。小玲理直氣壯回答:「我想妳不會喜歡那個花色,我幫妳送給我姑媽了。」

這件事使江雲對小玲印象轉差。她覺得小玲做人不誠實,而且不尊重她,竟然沒有問過她就處置她的東西,讓她很不高興。雖然表面上她沒有表示什麼,但也不願意再請小玲寫稿了。

有些人很隨和,不拘小節,但是你不能隨便。尤其是屬下對主管。不管怎麼熟,你永遠不該在客戶面前提起他們鬧過的笑話。不管他怎麼尊重你、信任你,你不可以替他做決定。不管他如何寬容,你不可以越級打報告。不管他太太怎麼暗示你,你不可以把他的桃花豔史告訴他太太。連他的行程也不可以。

儘管他們會請你到他辦公室裡拿東西,但這可不代表他允許你自由坐在他的位子上。記得,即使你們是朋友,也不可能真的無話不談。

來源:http://blog.1-apple.com.tw/bettywu/index.cfm?Fuseaction=PersonArticle&ArtID=96690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在網路上看到的文章,是網友gradlive寫的。感覺頗有見地,可為那些因順從別人而痛苦,或是堅持自我到想怎麼做都可以的人,提供一個出路。獨立,要付出代價,你準備好了嗎?一味順從,會湮滅自我,你願意如此嗎?或者說,我們可以在這兩者當中取得平衡?但處於莊子所謂的「才與不才之間」,是否就真的比較好呢?……看看下面的文章,你的看法為何?

http://www.wretch.cc/blog/trackback.php?blog_id=gradlive&article_id=7087159

(網誌名:研究所完全求生手冊)

碧人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很生氣。說是暴怒也不為過。
不想影響進度,不想遷怒他人,
所以忍耐。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胡淑雯】 2008/12/19

這不是性別問題,是美學問題……

走在騎樓底下,身後傳來一聲,「美女」。不知道該不該回頭。

這聲音聽起來很熟,但我跟聲音的主人其實不熟,是工作上認識的男人,沒有私誼,只有禮貌性的交談,類似辦公室裡、另一個部門的同事,偶爾在茶水間遇上了,只能聊聊天氣,或當日的頭條新聞。

「美女……」那聲音繼續追上來。我依舊不肯回頭。

回頭多可笑啊(自以為是美女嗎?),不回頭又嫌造作無禮(妳明明知道,知道他在叫妳)。

但我就是不甘心哪。不甘心遷就這一類、無趣的社交語言。

隨口將女人稱作美女,是一種語言的怠惰。表面上恭維,其實漫不經心,就像政客討好選民。

當所有的女人都成了美女,意味著,每一個女人都「應該」成為美女。就好像耶誕節就該吃大餐,情人節送金飾與玫瑰,百貨商場在過年之前大聲放送:恭喜呀恭喜,發呀發大財。(這首可憎而吵鬧的歌,下一句究竟唱了什麼,早早關上耳朵的我怎麼也記不住。)

「美麗」被推崇成為女人的義務,同時也就貶值成廉價的商品。美女教師、美女警官、美女運動員、美女檢察官……電視新聞裡的美女們,一日換過一個,彷彿電池一般的耗材,塑膠碗與免洗筷。

美麗既已成為一種基本禮儀,把女人稱作美女,則變成眾人的口頭義務。男人於是習慣性地藉由「美女」一詞,表現禮貌。

「美女」變成一個代名詞,類似妳或您,取代了個別女人的名字。

「美女」之遭到濫用,最惱人的問題不在「物化女體」,在於缺乏想像力。看看資訊展、觀光節,千篇一律便宜行事,以低廉的價格找來年輕的肉體,搶占兩秒鐘的新聞畫面,彷彿不靠女人就賣不出東西似的。再看看KTV伴唱帶(英文歌尤其驚人),幾乎毫無例外地,請來一個木頭美人,漫無目的演繹著性感的憂愁,踩著不宜散步的高跟鞋,行走於失魂落魄的風景區。就連政府辦的溫泉祭、美食展,用的也是美人計。

這不是性別問題,是美學問題。

似乎大家都習慣了,習慣聽成衣銷售員、保險推銷員、餐廳服務員,以「美女」稱呼任何一個,看起來還不夠老的女人。「美女」兩個字,在社交語言的操作底下,被誇張了意義,而漸漸失去了符號意義。就像一枚拾圓的硬幣,在時代的齒輪之中反覆磨擦,終於失去了刻度,抹滅了雕飾:蔣大頭不見了,梅花也凋落了,「拾圓」的字眼隨著「中華民國八十二年」的消逝而變得模糊難辨,回歸成一塊廢金屬。

這麼說來,「美女」的貶值,或許不是壞事。當女人厭倦了「美女」這個詞,或許就有機會重新定義「美麗」,將定義的權力,從「下定義」的那群人手中搶回來,還給「被定義」的那群人。一如我們這座島嶼,正在重新定義「中華民國」。 

http://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ART_ID=167362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新聞網 【文/史剝剋】 2009/04/09

靚仔靚女
走進超商 
叮咚 
決戰的開始 
機會命運 
請選擇 
一條 真幸福 
兩條 叮咚叮咚 
 男 Oh my god 
 女 Oh my baby 
 留下來 
 還是 
 趕快走 
 男孩 驚悚 
 女孩 泣訴 
 抉擇的婦產科

http://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MAIN_ID=391&f_SUB_ID=3813&f_ART_ID=188926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2009/04/06

「很多小孩上課都軟軟地趴在課桌上,以為這樣比較舒服,但其實愈坐愈疲勞,坐正反而比較輕鬆、舒服。」即將在中正紀念堂教授品格教育課程的老師石璟臻表示。

石璟臻說,現在很多孩子,甚至大人,都坐沒坐相,站沒站相,走路則是拖著鞋子走,公共場所還會看到有孩子無視他人、橫躺在沙發上打電玩,「不尊重自己的身體,就不懂得尊重他人。」

因此,在針對5歲幼兒開設的品格教育課程中,石璟臻第一個要教的就是行走坐臥。她表示,從文化大學教授陳玉秀老師進行的「雅樂舞」研究發現,無論坐立,都要維持身體的「中心軸」,內收內夾不外擴,就能維持良好的體態。

「坐」其實也需要學習。石璟臻說,重點在訓練下盤有力,上半身則放鬆,就能坐得正,省力又不累,長大後脊椎也不會側彎。

「學武術對小孩的行走坐臥都有幫助。」桃園諾瓦小學的創辦人曾雅盈表示,諾瓦將武術納入小學的正式課程,學的不只是招式的比畫,而是要孩子練精氣神、定力,走路自然也就不會駝背,而能抬頭挺胸。

學會行走坐臥後,石璟臻還要教「說話」,她表示,現在流行「嗆聲」文化,小孩也常出口就罵,她會教孩子開口之前要「沈」,先想過再講,就會得體合宜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90410)

艾蓮.麥達(Eileen McDargh)  黃玉華/譯      

        累的話,就停下來休息吧。

     當你的體力超過負荷時,

     就可能發生意外。

     當你的大腦感覺疲倦或痛苦時,

     錯誤就會增加。

     生命中到處可見效益遞減法則:

     越努力,只會讓你品質越來越差。

     當你的身體說話時,仔細聆聽。

     把吊床綁在兩棵樹之間,

     然後好好休息。

     你永遠可以明天再完成。

     而如果你真的沒有明天,

     至少把今天過得比較好。

     (摘刊自心靈工坊出版新書「山的禮物」)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隱地  (20090410)

     寫完「誰寫得最多?」(三月二十三、二十四日本刊)之後,腦裡縈繞不去的是另一個吊詭的題目「誰寫得最少?」

     寫得最少的當然是詩人。詩人就算出了十本詩集或三千首詩,字數加在一起,可能還不到小說家的一個長篇;而詩人中最吝於寫詩的可能就是瘂弦,他自一九五九年在香港國際圖書公司出版首冊「苦苓林的一夜」之後,從頭到尾就只出了一本詩集,只是數易書名,同年在創世紀詩社出版,書名改為「瘂弦詩抄」,一九六八年,詩加多了,從原先的九十八頁,擴充為一九三頁,新書名為「深淵」,改由尉天驄主持的眾人出版社印行;一九七○年,白先勇的晨鐘出版社創立,「深淵」改排為四十開本印行,又增加了九首詩;一九八一年,瘂弦和楊牧、葉步榮、沈燕士自組洪範書店,「瘂弦詩集」再度上陣,以後,另有「瘂弦自選集」、「鹽」、「如歌的行板」或「瘂弦短詩選」,無論英譯或日譯,「瘂弦」成為「一本詩集」的別名,人人盼望退休後的瘂弦,能有新的詩作發表,瘂弦不寫就是不寫,所以,誰寫得最少,瘂弦一定名列其中。

     但若說瘂弦是寫得最少的作家,顯然不對,除了詩集一冊,瘂弦另有「中國新詩研究」和上下兩冊的讀書隨筆「聚繖花序」,此外還有一本「青年筆陣」(幼獅)

     和另一本有聲書「弦外之音」(聯經);而詩人之中,從未出版過詩集的至少有季紅、季野、商略、景翔、高上秦、阮囊,年輕時候,他們不但個個有文采,也常被別人稱之為天才,但總以為生命漫長,看到別人寫得多,常以「急什麼,急什麼」來引述自己的「不作為主義」,時間果真不等人,不急著寫,到後來也就真的什麼也沒寫。

     寫得少的人,對於天天在報紙上發表文章的人,總有些不屑。甚至有人說:「不寫是好事」,至少每一棵樹都會向他鞠躬。「天天寫,重覆的寫,所為何來?」

     身為作家,一旦不想再寫,當然容易找出一百個理由。

     還有寫得更少的人。我的朋友古橋,在學校裡,我們是兩個屬於競爭的人。他看到我在報上有東西發表,也會立即投寄一篇新作,我也一樣,他一旦有作品刊出,也會激勵我寫作的火花,就是這樣,兩人同學四年,我們都成了學生作家;可惜走出學校,他分到管油的單位,賭錢的人多,寫作的人少,他竟然從此不回頭,直到七十一歲過世,他僅留下「四重奏」中僅有的十首詩。

     我年輕時候就聽過周棄子的名字,特別是在夏府,作家林海音女士,更會說一些周棄子的奇人異事,他寧願坐三輪車向人借錢,就是不肯「伏案寫作」,照林先生的說法,只要他肯揮舞大筆,稿費就會源源而來,可他就惜墨如金,終其一生,只留下一本四十開本的小冊子「未埋庵短書」(文星書店),以及一九八四年他過世四年後,有一家名為合志文化公司,又替他編了一本「周棄子先生集」,早年,作家彭歌評其詩「沉哀峭奇中總有一分惘惘不甘之氣」;詩作素有台灣「首席詩人」之稱,他也是香港作家董橋所傾心的當代文人之一,更是周夢蝶最崇拜的詩人(見「二○○七台灣作家作品目錄」)。只是像這樣的「首席詩人」,一生只寫了一本書,至此,寫得少變成大多數人的一件憾事了。

     引為憾事的當然不僅止於周棄子,還有一位張白帆先生,他早年在中廣公司服務,後來是文星雜誌的主編和經理,也曾是大林書店負責人,一支健筆,連當年台灣大學校長傅斯年都為其才華驚嘆,然而張白帆直到今年二月過世,始終未能將其文稿結集(生命不如意,讓他對自己的作品也不看重,生前他就焚燬了自己一切的信件和手稿)。

     誰寫得最少?所有在逆風裡行走的人,不是寫得最多,就會寫得最少,其實寫得少和寫得多的作家一樣,都是在向社會抗議。不同的,有人是有話要說,有人是不肯再說。

     P.S.「誰寫得最多?」漏列了司馬中原(七十五種)和光泰(五十三種)兩位,因此,近六十年裡在台灣出書五十種以上的作家,總數增為三十五家。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