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花的碎念:
(2013.9.25)無明資料整理中.....

目前分類:歷史人文 (3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聯合報╱薛仁明】

生前死後,劉邦總被罵「無賴」;前前後後,也整整罵兩千餘年了。這罵,肯定有道理。但是,再怎麼罵,又再怎麼有理……

當年,決定念歷史系,是受了司馬遷的影響。

因程度不好,又不認真,高中時讀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其實懵懂,壓根讀不出此文的千迴與百轉。但他那三句話,「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卻讓年少的我,憧憬滿懷。後來,我果然讀了台大歷史系;但念了四年,卻完全不知如何「究天人之際」。一方面,固然是我沒用心讀《史記》;二方面,也是學院那種科學實證、主客對立的學術體制,根本與「天人之際」無緣。

所幸,大學畢業後,我就脫離了這學術體制,不再讀那二元對立、毫無生命情性的乾枯論文。後來,慢慢丟掉了包袱,像個小學生,學會虛心、學會誠懇,重新與中國的學問素面相見,一點一滴,沁入魂魄深處。這時,我再讀《史記》,總算明白,何謂「天人之際」。

中國有句老話,「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文章也好,書法、音樂也罷,只要是絕佳之作,好極,妙極,一旦達到了絕對,那都是高手假借了上天之力,在神志清明之時(譬如王維寫〈辛夷塢〉),抑或恍然有思之際(譬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剎那間,間不容髮,遂偶然得之!人有限,天無限;以有限之人力,創造了圓滿自足、無可增減的無限作品,此之謂「天幸」!這些高手,在邀天之幸的當下,恰恰就立於「天人之際」。

比起文章,更不容易,也更邀天之幸的,是打天下。譬如劉邦。劉邦在恍然有思之際,提三尺之劍,斬當徑之蛇;起義後,雖處險絕,總仍神志清明,應機決斷,終究化險為夷、絕處逢生,開創了四百年的大漢江山;至今,我們自稱「漢人」,說著「漢語」,寫著「漢字」,遺澤兩千餘年呀!《史記》寫這樣的王者,正是高手寫高手;認真說來,那是「究天人之際」的司馬遷談著「立於天人之際」的劉邦,棋逢敵手,精采呀!

一開始,先寫劉邦的敵手。世人多以成敗論英雄,但司馬遷游於天人,當然另具隻眼。他既不成王,亦不敗寇。他為失敗者項羽立傳,且立傳於「本紀」。不僅如此,他還讓項羽的英雄形象,遠遠壓倒劉邦,而且,綿亙千古。英雄氣所及,即使項羽身旁的美人虞姬,一側的駿馬烏騅,至今都仍歷歷鮮明。項王雖兵敗自刎,但那慷慨激烈、豪氣干雲,不僅讓敵手劉邦為其發哀、泣之而去,即使千載後人,讀之,都不免要悲歌數闋的。

接著,司馬遷寫劉邦。劉邦不是英雄,因此,他不會英雄氣短。他屢戰屢敗,敗了,既不慷慨,也不悲歌;他敗了,再狼狽、再不堪,也不過,就是一敗。他從小無甚「出息」,也少受「稱許」,老爸數落他,蕭何取笑他,岳母也瞧不起他;他不是人中豪傑,也不是俊彥之人,他一向鮮被認可,因他所立之處,乃「天人之際」。他雖「仁而愛人」,同時卻又好狎侮人;他入關中,盡得人心,關中父老,人人「唯恐沛公不為秦王」,然而,但凡人情所不能捨者,他又是其人如天,儘可一路拋卻。劉邦是,兵敗,父母妻子皆可棄。

人有限,天無限;無限就不好說,更不好理解。正因如此,在司馬遷的筆下,劉邦的形象,既複雜,又令人疑惑。世人讀之,或不屑,或憎惡,或詫異,或歆羨,或佩服得五體投地,就端看讀者自身。有極度佩服者,譬如石勒。石勒曾經為奴,日後卻奄有江山半壁;不識字,但一聽聞酈食其大封六國後代的餿主意,就替劉邦著急;隨後,又聞聽張良勸阻,沛公也幡然改正,他不禁又撫掌稱好。這麼個石勒,不直曹操、不直司馬懿,覺得欺人孤寡,終究不夠磊落;他看劉秀還行,聲稱若彼此相遇,「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獨獨劉邦,他死心塌地地服氣,「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信)彭(越)競鞭而爭先耳。」

像石勒這樣的擁躉,數目不多,但是,分量極重。司馬遷寫〈高祖本紀〉,似乎也無意讓劉邦的擁躉過多。反正,深者見其深,淺者識其淺,各得其解罷了。他自己的《史記》,不也如此?否則,何以言「天人之際」?又何必自稱「藏之名山」?兩千年來,儒生總嫌司馬遷對各色人等(諸如刺客、遊俠、商賈)愛廣喜泛,不及班固這等純儒來得雅正。別人如何理解,司馬遷恐怕不甚在意;若是劉邦,則壓根從不關心。劉邦這人,愛更廣、喜更泛,平日他好酒,也好色,心血來潮,還用竹皮製冠,名曰「劉氏冠」;不過,劉邦最喜歡的,則是到處狎侮人,尤其遇見了道貌岸然、自以為是的儒生,更是調皮到不行,「輒解其冠,溲溺其中」。呵呵!這群不知「天人之際」為何物的迂儒,只好滿臉怒容、一身委屈,轉過頭去,心頭不免一聲嘀咕,「這無賴!」

生前死後,劉邦總被罵「無賴」;前前後後,也整整罵兩千餘年了。這罵,肯定有道理。但是,再怎麼罵,又再怎麼有理,那堂堂四百年的漢家歲月,單單留下些陶器,都已讓成日呵斥傳統的魯迅看了就不禁讚嘆那時代的質樸與大氣。這樣的質樸與大氣,說穿了,是源於那時的人兒離天近,都還有種渾然天成。我們眼下這時代,則是離天遠了;質樸與大氣的人兒,確實也不多了。悵然之餘,我常想起年輕時對司馬遷「天人之際」的憧憬,不時,還會想起了「無賴」劉邦。



全文網址: 無賴劉邦 | 聯副‧創作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X5/7711048.shtml#ixzz2Lcr57X1m 
Power By udn.com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蘇東坡在台北/「虛舟」蘇軾展演

 

【聯合報陳義芝】2013.01.30 04:15 am

那晚蘇軾來到台北
燈光亮起,寒食剛過
他紮了頭巾掛了髯口,用皮黃腔唱道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彷彿一幢小屋正在江邊浮沉
一隻破竈因潮濕的蘆柴冒煙
一口鍋乾乾地吊掛梁上已好幾天
仰看淋濕了羽毛的
烏鴉啊
片片死灰

我從幕後走上他的舞台
卻見一撐傘女子手持書卷
與臨皐亭那滄桑的詩人倏地擦肩
她不免愕然停步,回眸
眼前不是羽衣蹁躚的孤鶴是誰
眼前,如在夢中

彷彿自夢中撐傘行來的女子
轉向西湖的山水行去
人影雜沓,消失
剩一湖瀲灩一山空濛,而月光
坐定詩人中秋那張書桌
以蜜柑酒傳呼我

這時南管幽怨
有人出場彈唱起琵琶
劇場布幕的夕光映照孟昶的宮闈
摩訶池傾斜了,疏星倒映
試問夜如何?
冰肌玉骨自清涼,他說
原是少年時的記憶

這時二胡將一曲陽關拉成飛雪
拉到燕子樓空佳人不在
兄弟的夢回,亡妻的夢斷
堂妹的夢迷,朝雲的夢碎
琴音悠悠不絕,不絕地響
天地如霜

白露橫江
清風也是一疋拉開的戲幕
一鬚生一巾生泛舟於赤壁
時序入秋我聆聽,他們唏噓辯詰
人生的變與不變
千年的水光以動畫重現

無數的年月逝去了。他知道
我在看他你在看他,我們都在看他
看時間這面巨大的牆,風雨
留下水痕一道道
有人在激湍,有人在危崖
有人仰望山頂的亭宇正在途中

時間是一座魔幻劇場
「有什麼歇不得處?」他從遠方來
心念一轉,掛鉤之魚即得解脫
彩排時正當這一幕導演喊停
和舞台總監比畫著,和音樂總監商量著
距離遠我聽不真切,彷彿是說

「蘇軾最後的字要題在哪裡?」
是在瓊州海峽的波濤裡?
是在中原瞭望的山色裡?還是
長江溽暑沉沉丹藥味的船艙中
當他來到鎮江金山寺,面目清癯
雨後的明月像虛舟漂行

卸下槁木般的身體
他,憑一幅畫像引領靈魂飛翔
黃州惠州儋州六個淋漓的字
燭照心頭
更被書家寫在一幅巨大的牆上
而瘴毒在胃中悶脹,堵住了
他最後要說的話

「不料萬里生還,卻將後事相託……
燈光亮起,霜降
耳邊有女子清亮的
播音:一蓑煙雨
藝文FUN輕鬆

全文網址: 蘇東坡在台北/「虛舟」蘇軾展演 | 聯副創作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X5/7670345.shtml#ixzz2JTuf7UTA 
Power By udn.com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06-12   中國時報  【張輝誠】
 

     愛新覺羅.毓鋆(1906~2011),滿清皇族、儒家學者,在台開辦奉元學院,民間授學六十餘年,學生敬稱其「毓老」,去年三月辭世,享壽104歲。

     毓老師晚年(指九十五歲之後)上課與早年上課大不相同,早年著重各部經書、子書之文句的細部講解,晚年只專講各種「微言」、「要道」為主。晚年上課時更經常說許多期勉之語。從這些期勉之語,著實很能窺見毓老師晚年之心境、願望與一生之堅持。因此特摘錄於後。

     讀書,是為了明理

     如講實學之重要。毓老師說:「天天我說:燃眉之急。我要提醒你們,我每次開始就提醒你們:實學。我們這個班,專要造就領袖人才,不一定要當官,造就各種行業(專業)的領袖,不是說:行行出狀元!」

     毓老師期望學生能好好利用時間讀書,經常叮嚀:「老師永遠在看書,習慣了,停也停不下來,散步時也在腦海裡回味回味。我急,是來日無多; 你們急,是書太多。你們怎麼那麼大方,不在意時光!好好為學,不要浪費時間,給人間存精華。人一無所得,就空活了一生。誰利用時間多,誰就成功多,沒讀幾 本書,就要成名?歷代都有〈藝文誌〉,要寫進史書多麼難?但這些書而今安在哉?有誰記得幾本?千萬不要以為寫兩本書就留名了,只怕還沒簽完名就絕版了。人 只有自欺,絕欺不了人。老師還有幾年活,決不浪費時間,不和外面人打交道,也不接觸記者,要變成專學,才能深入。──多少人作學問,都是逢場作戲。又有多少人不懂得從根上作學問,想從中間插隊。──清朝有文字獄,才興起『考據學』!」

     毓老師上課時提起讀書的目的,是這樣說:「我希望再健康幾年,好好陪你們一段。真的是最後一班學生了。你們這點學問,也比不上宮女,古代沒有經過准許,宮女和太監都不許認字!你們如果只為了吃飯,那就不要讀書 了,讀書是最不容易的事,最辛苦的路,要把書讀明白,比登天還難。讀書,是為了『明理』,做人有做人的道理,修身有修身的道理。書,要能用,(從前)有用 的書都教過了;現在什麼書,都打動不了你們,學什麼都沒用。讀書,不明所以,和讀〈大悲咒〉不是一樣嗎?大悲咒,每天唸二十一遍,唸多可以唸七七四十九 遍,你要發瘋,整日唸也可以。」

     毓老師又講經書的作用,說:「經書不講玄學、哲學,完全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的事、國與國之間的事,更要解決天下事。熊(十力)先生說,秦以 後都是『奴儒』之作。先秦還有言論自由,秦以後就沒有了,秦漢時,孔學就已經消失了。入聖廟者,哪個不是『名奴儒』?──你們同學個個都是入聖廟的材料, 因為對啥都沒反應;不用禪也很定心,因為不行動!」

     毓老師講「學生」的真實意涵:「學,就是覺。覺,知也,自知也。覺,也是效,『君子懷刑』,懷孔子之型,就是效孔子之型。知行合一才叫 學。學生,是要學『生存之道』和『生民之術』。學生,就得學『生下去』,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你們為什麼笨,因為沒有人教你們用腦子。我無所懼,懼的是你 們腦子『空固力』!」

     文章,辭達而已矣

     毓老師講讀書人的責任,是這樣說:「讀書人的責任在何處?國家的高級知識份子,必須知道自己的責任:一技在身,治國安邦,使國治而天下 平。天下事,說的容易,做的難。實行的結果,就是善德與惡德。得了個博士,就是得了飯票,然後你混我,我混你。學位,不是鞏固飯票,而是責任加深了。稍微用點,都知道人的責任!」

     毓老師講人品的重要,說:「人最重要的是人品。我是情報出身,交朋友先看品德。中國人如何定朋友,你們好好看看《管子》。不忠的人,什麼都不能做!」也講用人之法,說:「用人是用其長處,我們一講人就講其短處,這是我們的短處。找人專找萬能之人,此謂不知人。」

     毓老師講鍛鍊自己的方法,先說立志。「人必得自己發憤,靠別人沒有力量。人就是志的堅持,窮也可辦事。有大志,就做大事業;沒大志,就做 專業。志,不是空的;去做才叫志,空想只是妄想。要有志,必得深入,否則一事無成;沒有志,不要做,虧待自己一輩子。」然後是練習口才:「好好練說話,辭 能達意,要有中氣。人沒有陽剛之氣,娘娘腔能談判嗎?口才不好,少說話,再笨的人也要藏拙。說出口,別人就有機會破解你;不說出口,別人不知虛實。兩岸的 問題都是靠嘴談判,台灣的生存就靠你們的口才和腦子。」又說必須學習外語:「學好外國語,要和他們的知識份子一樣好,才能使他們接受中國文化。老師什麼話 都學過,以前是日德意滿華邦交,歷史上講的混蛋,我都見過。」最後還要練習寫文章:「寫文章必得天天練,必要有文氣,文章,辭達而已矣。以你們寫的信能追 到女朋友,真是奇蹟!」

     成功,少不了挫折

     毓老講如何能夠度過災難,說:「中國學問就懂得度災難,老師就在屋裡坐六十年,別人說我:『老謀深算,詭計多端!』一個人在台灣,保存到今天,不容易啊。要養成事的精神,不可以投機取巧,不忠不孝。好好努力,為台灣幸福而 努力。別人失策,你的策呢?有空讀小說,為什麼不讀《戰國策》?太平宰相容易做,亂世英雄難起。亂世才能看練達。曾文正公,其時戰火連天,還與幕僚弈棋, 養鎮定工夫。文人不怕天下亂,亂世展長才,將軍還怕打仗嗎?學文的人就是要面對亂世,只怕沒智慧,不怕天下亂。」毓老師又說必須懂得防備人,就提起一件趣 事:「老師散步到三軍總醫院旁眷村,有人問:『老先生讀過中國書嗎?』我答:『沒有,我不識字。』又問:『信基督教嗎?』『我想上極樂世界!』對方說: 『那是迷信!』我說:『不迷信能糊塗嗎?』」毓老師又說應該怎樣待人,說:「過年時,學生回來拜年,海外的也回來,都是三十年的學生,替我跑腿的都是三十 年以上的學生啊。沒有德,辦得到嗎?」

     毓老師講如何才能成功,說:「成功的人是突破障礙的人,做任何事先想失敗該如何處理。不是沒開始做就開始做夢,見縫就鑽洞,挫折一到就受 不了,一看不會成功就放棄了。貪功喜譽,決不會成功,遇到難題,要事先準備,臨渴掘井也沒有辦法。沒有不可能之事,就是不肯為。成功、快樂和榮譽要留給別 人。事業成功,沒有白得的,必得努力,努力先樹德。」

     而毓老師最常感嘆的就是:「完成文化使命的人太少。」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01/112012061200548.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2012-06-11   旺報     【特派員洪肇君/成都報導】
 ▲三星堆文明至今沒發現任何文字,這是在各式器皿上找到的7個不同符號,等待全世界專家來解謎。(記者洪肇君攝)

 ▲三星堆文明至今沒發現任何文字,這是在各式器皿上找到的7個不同符號,等待全世界專家來解謎。(記者洪肇君攝)

 ▲三星堆博物館的建築以三個螺蜁體結合,上方有縱目青銅像。(記者洪肇君攝)

 ▲三星堆博物館的建築以三個螺蜁體結合,上方有縱目青銅像。(記者洪肇君攝)

 

    中國大陸有二千多家博物館,展示各式各樣的文物,其中最神奇的當屬四川廣漢市三星堆博物館,裡頭的文物跟中原本土有顯著區別,出土形制特殊的凸眼睛青銅像黃金權杖、青銅神祕樹、青銅太陽輪等物,至今無法獲得完整解釋,是全世界考古學界的謎中之謎。

     廣漢市位於成都北方,現在是一個只有60萬人口的縣級市,屬四川省德陽市管轄。現存最早的文史資料,秦朝即置雒縣(因雒水流經而得名),到了西漢置益州廣漢郡,轄13縣,刺史治雒城,今天的成都、綿陽、德陽,都曾屬廣漢郡管轄。

     蠶叢縱目 難理解

     秦朝以前的史料付之闕如,可是四川天府之國,古代神話當中,有古蜀國、古巴國等各種文化,傳聞黃帝為兒子昌意娶蜀氏之女,另有一種傳說, 黃帝的老婆嫘祖就是蜀國所出。這與蜀國開國君王「蠶叢」有關,傳說「蠶叢縱目」,開創養蠶取絲,嫘祖嫁給黃帝,才將這項技藝傳到中原。至於「縱目」則難以 理解,不知是直立的眼睛或者指他能望遠。

     幾千年過去了,上古蜀國的傳聞只有在《華陽國志》、《蜀王本紀》寥寥幾本書中,沒有太多的記載,而且內容接近於神話,跟夸父追日差不多同 一時間,都超過中原歷史的夏商周時期。後人依據傳說與各地方誌的點滴,勉強拼湊出古蜀五代國王依序是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每個朝代都有數百年。

     神祕古國 記載少

     傳說蠶叢教會人類養蠶,魚鳧則教會人類捕魚馴鳥。杜宇最特別,已經到了公元前六百多年的春秋時期,被稱為望帝,教人製衣農耕,而且死後化為杜鵑,經常啼叫催人農事。開明本名鱉靈,是從河流上游漂下的死屍,死而復活,被杜宇救起後拜為相,但奪杜宇之國。

     上述的傳說僅存於部分史誌記載,並沒有任何古蜀國自己的文字紀錄,住過四川的李白,也僅憑傳說寫過〈蜀道難〉中有一句「蠶叢與魚鳧,開國何茫然」。總之,歷史對於這個古國,記載非常少,都是周邊部落國家的史料略有提及,沒有正史。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1/112012061100101.html

 

三星堆 北緯30度 終極之謎

  • 2012-06-11    旺報    【特派員洪肇君/成都報導】
 ▲廣漢市文物局副局長、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朱亞蓉。(記者洪肇君攝)

 ▲廣漢市文物局副局長、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朱亞蓉。(記者洪肇君攝)

 看起來像是方向盤的青銅太陽輪,被推斷是太陽崇拜的象徵物,五條輻射軸成等比例。(記者洪肇君攝)

 看起來像是方向盤的青銅太陽輪,被推斷是太陽崇拜的象徵物,五條輻射軸成等比例。(記者洪肇君攝)

 

     三星堆文明遺址的發現,跟大陸其他地方很像,都是在挖地中不慎掘出文物,一路「搶救性發掘」,逐漸挖出一個大規模的格局,可是這裡又不同於墓葬,只有祭祀坑跟生活遺蹟,因此被推定為古蜀國。

     三星堆位於廣漢城西鴨子河南畔,面積達12平方公里的遺址區,又有古馬牧河蜿蜒流過,鴨子河邊一道彎土圪梁,被稱月亮灣,越過馬牧河西南,又有三個大土包,稱為三星拱月,是廣漢的風水寶地。1929年夏天,燕姓農民在月亮灣邊挖溝,不到1公尺深就挖到土玉器,全家人深夜再掘,共挖出400多件玉器。當時是北伐剛勝利的地方軍閥戰亂時期,燕家人偷偷將玉器賣了。

     此事後來被華西大學知道,派出考古學家跟廣漢縣政府連絡,由縣政府派兵保護展開考古挖掘,挖出商周時期的陶器、玉器及各項半成品,還有居住建物的基洞遺址,顯見那是一個先民生活區。其後因為戰亂頻仍,考古發掘時斷時續。

     青銅立人像高2公尺

     到了1986年,當地一磚廠為取土,不慎挖到大量器物,裡頭有象牙跟精美玉器與部分青銅器,器皿的形制跟中原本土有差異,於是四川省考古學研究院等單位介入,所掘的地點被稱1號祭祀坑。

     幾個月挖掘完畢,就在考古隊收拾行當準備要離開時,磚廠在旁邊又準備取土,這下捅到馬蜂窩,挖到大批極大型青銅面具、青銅頭像、象牙、黃金面罩、黃金權杖等物。廣漢市文物局副局長朱亞蓉形容,「估計當時的考古人員都樂瘋了」。

     這一挖,挖出石破天驚的發現,總共出土600多件青銅器,有眼睛凸出的青銅面具、29個青銅頭像、高數公尺的青銅神樹,類似方向盤、直徑 82公分的太陽輪,更有一個200多公分高的青銅立人像,雙手環於胸前,雙掌虛空,狀似握著一個物體,但雙掌中空並非在同一中軸線上。

     想不透的太陽輪

     身兼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的朱亞蓉說,她在博物館工作了15年,許許多多的文物由來至今想不透,例如太陽輪,勉強可以解釋成太陽崇拜,經過 計算,這輪軸的5條輻線,是等比例分布,她無法想像古人是如何計算鑄造出來。諸多的青銅頭像、面具,推測是以「範鑄法」澆鑄而得,但古蜀國有這麼豐富的青 銅(含銅錫鉛硅)礦嗎?至於黃金面罩和金皮權杖的來由更是奇怪,同一時期只有埃及與希臘才有,金皮權杖長度達142公分,重量近500公克,但四川的沙金 礦也不豐富,這些黃金又是從何而來。

     除了6個太陽輪看起來很現代化,出土器物還有一奇怪的「青銅菱狀眼形器」,又可分為2等分、4等分零部件,看起來很像現代機器的外飾部件,考古學家勉強解釋是眼睛崇拜的圖騰。但看過的人大部分都不相信。

     三星堆正好位於北緯30度,這一條環地球的緯度線,有馬雅文明、大金字塔、百慕達三角洲等神祕區域。這也令人對望這些三千多年前古青銅器時,不免懷疑,這是否是外星人在地球上指導過的另一個神祕部落。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1/112012061100099.html

無樂器、無兵器 三星堆最怪之處

  • 2012-06-11   旺報    【特派員洪肇君/成都報導】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銅器、玉器、陶器,大部分是生活器皿和祭祀禮器,但掌握了冶金技術的古蜀部落,沒有一件樂器或者兵器,也沒有文字遺存,令考古學家百思不得其解。

     古代人一個很大的困擾,就是生活食鹽,大陸有考古學家認為,所謂蠶叢「縱目」,應是缺乏食鹽缺碘,造成的眼睛凸出。但因此衍生出來的食鹽說,考據四川岷江地區產鹽地域,懷疑古蜀國部落有煮鹽運銷食鹽的能力,才得以換得青銅、黃金。但真正產鹽地又不在廣漢,應在岷江一帶,距離相當遠。

     更可議的是,古蜀人既然掌握了純熟冶金技巧,當時只要會鑄兵器,必然可以征伐其他部落,可是出土青銅器當中,沒有一件兵器,玉器則有玉戈、玉劍。有不實用的玉製武器,卻無真正實戰武器,極令人費解。

     再者,雲南廣西等少數民族部落,都有銅鼓等銅樂器,古蜀卻沒有任何銅鐘、響板或銅鼓,等於說這是一個沒有音樂的民族。但古蜀國極重祭祀之禮,相關古物極多,有祭祀而無樂,非常不合常理,跟以往所知的部落民族遺蹟都不相同。

     就如廣漢人常跟觀光客講的,如果你對三星堆文明有一點謎的感覺,只要你進去走一趟博物館,「會變成一團謎」,愈想愈無法破解這千年古國謎霧。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1/112012061100102.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張小虹】2012.05.17

昔 日面對風起雲湧的廿世紀,五四知識分子中的保守派不惜出言恫嚇,揚言婦女解放運動的後果,必是「男子無業,女子無家」。他們預言進入職場的女人,會搶了男 人的飯碗,造成男人的失業,而搶了男人飯碗的女人,則是註定無法結婚成家,終以悲劇收場。而廿一世紀的父權焦慮,已然成功將恫嚇預言轉換為性別標籤,堂而 皇之以「剩女」一詞做「女大當婚」的意識形態催逼。

故「剩女」表面上像是一道簡單的算術題,適婚女子總數減去已婚女子總數,或適婚女子總數減去適婚男子總數,又像是一道無解的性別議題,糾結在「男人下娶、 女人上嫁」的古老婚配邏輯與女性獨立自信、經濟自主的當下現況,更像是一道滾雪球般的社會問題,牽拖著結婚率、離婚率、生育率、高齡化、外來移民越滾越 大。

但說穿了所謂的「剩女現象」,也不過就是越來越多的女人更晚進入婚姻或根本不進入婚姻。換個角度思考,「剩女」的真正問題,或許不在於不斷攀升的統計數據或比例,不在於性別結構的變與不變,也不在於動搖國本的茲事體大,而在於「剩」作為一種無法言喻的「時間焦慮」。

更進一步逼問,「剩女」一詞所標示的重大時間焦慮,究竟是發生在被指稱為「剩女」的群體之中,還是發生在不斷指稱「剩女」為「剩女」的父權異性戀婚姻制本 身,前者被放大的是女人「適婚年齡」、「生育年齡」的稍縱即逝,而後者則反映了父權異性戀婚姻制度本身內在的危機。到底是女人嫁不不出去?還是異性戀婚姻 機制本身出現了極有可能淡出歷史(至少喪失絕對主導權)的式微掙扎?英國的單身人口超過了已婚人口,法國的非婚生子女早超過婚生子女。究竟是不在婚姻制度 中的女人,還是婚姻制度本身,正在成為剩菜殘羹呢?誰是少數,誰是多數,誰又是正在由少數形成的多數呢?

這樣的文化反思將提供一個截然不同的思考路徑,不是《敗犬女王》一類的新編羅曼史腳本,不是《大女當嫁》、《盛女愛作戰》的男女配對與形象改造,而是積極 迎向當代文化、經濟、科技變動中的新布局、新想像、新連結。例如,以異性戀婚姻為量尺所統計出來的數據:台灣的離婚率亞洲最高,生育率全球最低,適婚年齡 女性的未婚比例世界第二高,四十歲女性超過五分之一處於「沒有婚姻」狀態中。面對這些數據,我們究竟是應該感到焦慮還是驕傲?

如果有人在這些數據中讀到的,全然只是婚姻解體、家庭崩毀,國族垂危,那是否也可以另一批人能在同樣的數據中讀到自主性、選擇權、性慾取向、親密關係、伴 侶形態、家庭模式的多元變化。同樣的數據,同樣的訊息,若「婚姻制度岌岌可危」是前者的危言聳聽,那「婚姻不再是人生必要的階段」便是後者的樂觀其成。

究竟是誰將被淘汰出局?究竟是誰在拉警報?「剩女」不可能靠著文字遊戲的「盛女」而敗部復活,「剩女」也不可能靠著個人的化妝打扮或姊弟戀就找到美好歸 宿,「剩女」必須回到其作為意識形態召喚的權力慾望機制去重新設定:「剩女」是一種焦慮,「剩女」更是一種「焦慮轉移」,成功移轉了父權異性戀機制在當代 的無效性。那已然無法hold住時代變動、新興家庭形態、性愛關係、甚至生育技術模式的傳統父權異性戀婚姻制度,恐怕才是真正應該擔心害怕,怕一個不小 心,就這樣錯過了時代的脈動先機而被「剩了下來」。

那不再神聖不再獨大的「剩侶」。

(作者為台大外文系教授)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Ttoday –2012/4/29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古代星象學家到底是如何準確觀測天文?又是利用什麼儀器來測量節氣?這兩個問題在4月分有了最新發展!早在1977年,大陸安徽阜陽市出土的西 漢文物中,曾發現「不知名漆器」、「兩個圓盤」、「式盤架」,當時沒人知道這些物品的功用為何,經過大學教授石雲裏與當地博物館2年多的合作後,發現了隱 藏在2100多年前的秘密,原來這些全是全球最古老的天文觀測儀。

 

        中科大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教授石雲,近年來致力研究從阜陽西漢汝陰侯墓中出土的幾件文物,結果在日前出爐,不少中外學者都為之訝異。當初出土的眾多 古物中,有太乙九宮占盤、二十八宿圓盤和六壬栻盤等等,被稱為考古史上最早的天文設備,但兩件被命名為「不知名漆器」和「式盤架」的作用則始終不明朗。

        石雲裏教授與研究團隊花了兩年多時間,發現這兩件古物的秘密。根據《合肥在線》的報導,經過計算分析表明,汝陰侯墓的「式盤架」,判斷是用以支撐二 十八宿盤,二者搭配,就夠成一組「赤道式觀測儀」;這樣的發現與漢代文獻中記載的「圓儀」特徵非常相似,可判定汝陰侯墓中出土的「式盤架」,絕對與觀測天 象有關。

        過去的歷史上,不少人誤認為東漢張衡製作的渾天儀,就是中國最早觀測天象的儀器,但在阜陽西漢汝陰侯墓中出土的「式盤架」,結合一併發現的二十八宿圓盤,就可算出天空中每個星象間的距離,進步的程度,比東漢渾天儀至少早了200多年。

        相對於「式盤架」屬於夜晚,「不知名漆器」則是白天的天文儀器。「不知名漆器」命名就因當初不明瞭作用而來,但造型精巧,絕對是當代工藝極致成就, 其中更包含不少現代天文學知識。奇特的造型上有幾個特殊點位,是人工設定,附加特別裝飾。研究團隊發現,如果將「不知名漆器」安放在漢代的長安或者是阜陽 地區,只要每逢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重要節氣的正午時分,太陽投射的黑影剛好就會落在點上,因此判斷「不知名漆器」就是一具可判斷節氣的「圭表」。

        現存最早的圭表實物,是1965年江蘇儀征石碑村東漢墓出土的「銅制圭表」。西漢汝陰侯墓中發現的漆器圭表,則刷新了圭表的出現年代,並再次證明西漢時期的天文科技起,早就有不輸東漢,甚至更高的天文觀測水準。

 


http://tw.news.yahoo.com/%E8%A5%BF%E6%BC%A2%E5%8F%A4%E5%A2%93-%E4%B8%8D%E7%9F%A5%E5%90%8D%E6%BC%86%E5%99%A8-%E7%82%BA-%E5%9C%AD%E8%A1%A8-%E5%88%B7%E6%96%B0%E5%8F%A4%E5%A4%A9%E6%96%87%E7%B4%80%E9%8C%84-073900090.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前在中國時報副刊看到有人為文紀念毓老師,一直覺得這個名字很熟。查了下資料才發現他的偉大之處,以前讀到司馬遷對孔子的評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一直無法深刻的體會箇中的情感,但透過這些文章,除了稍微認識了這位當代的偉大人物,也似乎對司馬遷的心情有一些些的體會(慚愧慚愧)。可惜小輩如我,未 曾有緣得見毓老或得其指點一二。當然,也希望大家能透過這些文章,認識大師的學養,並從中學習其人格精神與處世態度。因此,蒐羅網上與毓老相關的紀念文章 與新聞,羅列其下。(拖到現在當然是因為我沒空,但我一直放在心上,趁現在稍微有空時,便開始蒐集啦!─google很好用)

 

~ 碧人 2011/6/9 ~

 


 

1.關於毓老

 

    維基百科的資料

    

2.以下文章由毓老師的學生張輝誠(網名:犬馬)所收集與撰寫:

 
張輝誠:大隱──懷毓老師

 
 
林明進:元學第一村──(一)跟毓老師說說話

 
  文章原載於林明進老師部落格:http://linminching17.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html

  

毓老真精神(原載於人間副刊2007/10/12)

 

張輝誠:泰山頹兮──悼毓老師(原載於中國時報副刊2011/4/8)

 

張輝誠:毓老師與我──悼毓老師(原載於聯合報副刊2011/4/8) 碧人案:這就是我那時看到而感動的文章。

 

劉君祖:有孚惠心─永懷毓老師原載於「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電子報 第六期http://www.tweching.org.tw/eNews/20110401/index.htm#01

 

張輝誠:那你來吧──悼先師愛新覺羅‧毓鋆先生(原載於中華日報2011/4/10)

 

張輝誠:不可思議的太陽(原載於人間副刊2008/4/2)

 

賴聲羽:懷念毓老(原載於聯合報副刊2011/4/10)

 

凡〈奉元天德〉、〈不忘本〉(原載於http://balas.typepad.com/balas/2011/04/%E4%B8%8D%E5%BF%98%E6%9C%AC-1.html

  

3.其他紀念\追述\提及毓老的文章:

 

丁凡:毓老師(一)

 

丁凡:毓老師(二)

 

黃憲宇:平凡中見堅貞-毓老

 

何英杰:真儒事君知否---念毓老

 

黃忠天:圓通經脈的身教鴻儒—愛新覺羅.毓鋆

 

唐人:毓老 其一 

 

唐人TangJen:毓老的一段話和關於他的兩件事

 

唐人TangJen:關於毓老的報導和消息(此網誌為版主在2005/8/26所收集之文)

 

呂淑雯 談 愛新覺羅1996/5/23

 

謝瓊玉:吾思吾師──毓老師,您在何方(原載於:台灣立報1995/7/1)

 

永遠的「生命導師」─毓老

 

毓老紀念網頁(公祭新聞稿。) 

 

毓老追思專輯(youtube,有毓老上課的片段與生平簡介。強力推薦!!

 

4.毓老逝世相關新聞

 

2011/4/10公視晚間新聞-經學宗師毓鋆辭世 享壽106歲(youtube)

 

經學宗師毓老最後一課 聲影震學生(聯合報2011/4/11)

 

毓老歷經三度亡國 仍帶光明給學生(聯合報2011/4/11)

 

以經解經 毓老強調要做事(聯合報2011/4/11)

 

新覺羅毓鋆走完106歲人生 馬頒褒揚令(中央日報網路報2011/4/9)

 

一生傳奇經學宗師毓老逝世(中國時報2011/3/22)

 

經學宗師毓老告別式 產官學界送行(2011/4/11中央廣播電台)

 

5.專欄

 

老講誠信(原文部分公開,天下雜誌324期,2005/6)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2011/5/27中國時報 
 
文/陳芳明
 
   黃春明接受「百年小說研討會」的邀請,五月二十四日在台南的文學館演講,題目是「台語文書寫與
教育的商榷」。在演講過程中,遭到一位據說是台語教授的鬧場,嗆聲黃春明不用台語創作是很可恥。當場還有人舉起布條抗議,顯然是有備而來。黃春明是宜蘭人,他的 小說不僅在台灣受到歡迎;而且在亞洲、在國際文壇頗受尊重。他的文學風格非常接近土地,語言也極為活潑。故事中的人物具有鄉土意識,但他從不以鄉土作家自 居,小說中的對白,也常常溶入台語句法,生動而親切,他也從不自封是台語作家。

 

    凡是閱讀黃春明的小說,都不能不受到他寬容的心懷所感動。他的台語傳播與感染,絕對毫不遜於以台語專家自命的運動者。在演講中,他特別強調,語言是在真實的生活中具體實踐,絕對不能藉由毫無統一的拼音語法訓練出來。他呼籲,如果是愛台灣就不要害台灣。

 

    在會議中鬧場的台語教授,有他一套苦心造詣的拼音系統,卻又與典雅的基督長老教會羅馬拼音出入頗大。長老教會的台語系統,已有長久的歷史 淵源,他們在每天的禮拜過程中,在日常生活確切實踐。其影響力深入民間,傳播力量非常強大。絕對不是深鎖在學院裡的僵化教育,能夠相互比並。如果黃春明沒 有使用台語創作是可恥,一位大學教授使用國語在會場抗議,才是真正可恥。

 

    台灣是一個多族群,多語言的社會。如果要定義台灣文學,就必須以台灣的歷史經驗與社會內容為依據。如果所謂台語是指福佬語,那麼如何定位 客語、外省與原住民的作家?鍾理和是美濃客家人,他的文學作品從來就是以白話文創作。依照這位台語教授的指控,鍾理和不僅不能納入台灣文學,而且還有可恥 之嫌。

 

    殖民地時期最成熟的台灣文學作品,幾乎都是以日文創作。那些令人難以忘懷的作家,楊逵、張文環、呂赫若、龍瑛宗、吳濁流,沒有一位不是依 賴日文從事創作。他們在小說中,除了少數台語對白之外,都寫出一手漂亮、流利的日文。他們藝術價值,到今天仍然呈現無可輕侮的尊嚴。他們使用殖民者的語 言,卻完全無損文學中的批判精神。

 

    黃春明的小說<沙喲娜拉,再見>、<蘋果的滋味>,道出七○年代台灣社會最深層的抗議,對於美日帝國主義的批判,到今天仍然散發令人動容 的精神。語言是負載思想的最好容器,只要能夠使藝術價值與抵抗精神真實傳遞出來,便無分台語與國語。何況,國語在現階段是各族群相互溝通的最佳平台。刻意 彰顯特定族群語言的重要,無異是在傷害其他族群的情感。

 

    所謂台灣文學,並不等於狹義的台語文學。在本島與離島的任何族群寫出的所有作品,都是屬於台灣文學。語言傳播與訓練,不能永遠抱持受難心態,不能只是以脆弱的心情抗議,而是走進生活,介入社會,寫出具有高度藝術的文學,才能使語言健康起來。

 

    (作者為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本文轉載自最新出刊的1736期《時報周刊》子午對流專欄)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1052700382.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馬驥伸】2010/12/23
  

大學和大學生是觀察時代環境很重要的多面鏡體的一角。六十年,就人類社會說,是變化滿多的時間距離。六十年前是民國39年,更上一個六十年前是1890──清光緒16年,還在科舉時代,舊制的京師大學堂都尚未成立……

一張張全身學士服的畢業照,偶爾有幾張袍角下露出牛仔褲或球鞋,從照片上乍看起來,不會想到他們是六十年前台北的大學生。

那時的牛仔褲是真正美國海軍水手服,流通到市上。身價不貲,穿得起的不多,而且多是男生。女生大多是過膝長裙、連身裙,也有人穿直桶型旗袍(俗稱大褂)。一般男生普遍的是襯衫、卡其布長褲。

民國39年,台灣只有台北的台灣大學、師範學院,和台中農學院、台南工學院,從北到南共四所大學,這一批大學畢業生,是中華民國對日抗戰勝利後,僅有的能較為安定、完整求學,而且順利畢業的幸運兒。同時期進入大陸各地大學的男女青年,都在學潮、內戰的混亂中度過三年,最後歸入中共統治下。

推前兩年──民國37年,是台灣這批畢業生大學生活明顯的分水嶺。

前兩年,台灣處於戰後及光復初期,百廢待舉,而中央政府無力也無心著力照料,台灣四所大學學生和資深教授不足。後兩年,政府逐步遷台,人力、財力、經營力何止倍增,大學情況驟變。

就學生說,前兩年,是以本地日制中學畢業生和返國插班的台籍留日學生為基幹,大陸來台求學的,是抗戰勝利後,飄散全國學生潮中的一小部分。後兩年,增添了由於政權版圖更易的狂濤、以倒海之勢沖流到這還能維持原有意識形態的一隅之地的一大股人。

就師資說,更是巨浪席捲來一大批菁英。

前此自由卻散漫的校園:壁報、海報、大型漫畫,(師院中庭走廊壁報板上膾炙人口的一幅漫畫:教授面對黑板大字寫出「三民主」,「義」字才到一半;第一排課桌椅,一個學生埋頭小睡,一個學生面對窗外,一張課桌上放著一頂學生帽,此外別無他人。)師生同學之間的言論、隨心所欲(台大壁報一首打油詩,諷刺某位院長在校方配供院長三輪包車車背大字漆書「台大×學院長×」,其中名句「風頭出盡三輪尾」。)罷課、遊行抗議(師院學生請願改制大學,聚眾在校門口堵住由南京來台在校內視察的教育部長朱家驊,校方只好把部長從後巷小門送走。)幾乎是每月一現。「二二八」事件,大學生涉入者不多;38年的「四六」事件,則是大學學潮的高峰。

對我們影響較深的是,圖書館的書原本尚未設限。喜愛文藝的,借閱的大都是三十年代的小說、詩、戲劇,大部分是左翼作家所著,魯迅、巴金、杭約赫、曹禺、田漢等的作品,充分流通。翻譯作品以蘇俄原著居多,高爾基、蕭洛霍夫、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說、戲劇,到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戲劇理論,都自由借閱。馬克思的《資本論大綱》、艾思奇的《大眾哲學》,我都從學校圖書館借過。這類作品,甚至連只是譯者或出版者左傾的,在民國38年「四六」學潮之後,都從各校圖書館消失。後續入學的大學生除了曾在中學讀過,此後至少二十年以上在台灣接觸不到這些作品。「四六」之後,我參加的「師院戲劇之友社」排演曹禺名劇《雷雨》,我這個「社長」被訓導處找去,「善意」警告:「你們這樣做,是為匪張目。」

雖然廣播一枝「略」秀,報紙也曾有過十多家;在艱困的經濟大環境下,經營和消費雙方都力道不足,大學生對媒體冷漠而疏遠,以致對時局隔膜,與現實社會互動也熱絡不起來。部分學生較常看電影,男女生交遊,電影院是最常去處。看完影片印象隨之淡出,沒有媒體渲染鼓吹,「影迷」風氣也掀不起來。

37、38年間,台北市唯一可以點選古典音樂的「朝風」咖啡館,是我們一些熱愛文學藝術的年輕人的聚會所。到那裡的人,是為音樂,它的咖啡平平。只有一架手搖唱機、不會超過一百張老舊唱片,卻是除了收音機之外,僅有的欣賞古典音樂管道。

大學生來自全省城鄉和大陸天南地北,年齡參差,背景懸殊,交往來自球友、棋友、宿舍鄰友 ……

同班之誼,要等一兩年後,才慢慢加濃。烤肉、郊遊、野餐,尚未流行,大家手頭拮据是原因之一。舞會更不必說,社交舞不受校方鼓勵,校外邀同學舉辦,校方獲知,也有麻煩。而且,會跳上幾步的,也沒幾個人,他們有自己的去處,不必邀聚同學。

台大、師院之間,老同學、老朋友不少,甚至有人跨讀兩校,都有學籍。兩校社團中,「台大話劇社」和「師院戲劇之友社」往來較多;「麥浪歌詠隊」以台大為主,隊員也有師院學生,「四六」事件中,「麥浪」隊員受牽連的很多。

校外活動,知之不詳。就我個人也曾參與的,以新生報副刊《橋》主編歌雷(本名史習枚,和聯合報系元老劉昌平、馬克任是復旦大學新聞系同學)帶動的文藝活動,薈聚的大學生最多。後來,受「四六」事件牽連,歌雷入獄,《橋》也停刊。

36年底,國民黨台灣省黨部舉辦了一次「戲劇講習班」,其中將近半數是大學生,以話劇藝術為研討主題,講師含括戲劇、電影及其他藝文界人士。這班同學有些散到戲劇界和學校劇運,但有些講師後來涉入白色恐怖。主講電影的白克被處死刑,主講詩歌朗誦的雷石榆和主講閩南語話劇的陳大禹逃亡大陸,主講舞蹈藝術的蔡瑞月是雷石榆的夫人,受牽連被囚禁綠島三年。

除了捲入學潮,大學校園內一般同學步調平徐。沒有電視吸引,也沒有手機牽制;大學四年中,學生很少打過電話。打給誰?誰有私人電話?校園、街上,目光所及看不到什麼彩色繽紛撼動心弦的人、事、景、物。

更重要的是,沒有無窮無盡的新聞、廣告剝奪時間,攪動心緒。

從講堂獲得的知識,很少連結到實質的利益──除非博取高分也算是。那時的大學與社會尚還疏離,各種企業很少寄望有大學生加入。連新聞界都不重視學歷背景,大學也不把新聞事業放在眼下,台大校長傅斯年斷然拒絕設立新聞系。事實上,大學在那時並不熱門,冷科系真的門可羅雀,比我晚一級的師院數學系只有一名畢業生,台大心理系有一個年級沒有學生。

複雜的學生來源形成紛歧的學生心情。

人數居多的本地同學,爭取到比日治時代增多的深造機會,期待著台灣人自己的主體環境到來,為本鄉本土發展努力。

35、36年隨家或個人來台就學的學生,是隨緣培育自己,期盼返鄉有日。另有少數,原有工作,半工半讀。還有一些是國共兩黨的職業學生,他們有些曾在大陸大學就讀,遷轉來台。其中還有本省籍學生到大陸讀一兩年大學後,轉回台灣;「四六」學運事件後,再潛返大陸,嗣後出任中共要職的師院同學鄭鴻溪就是其中之一。

民國37年開始,大陸政軍民商陸續擁入,學生來源驟增。除了軍公教人員和一般民眾子弟而外,還有流亡學生、退役官兵。入學方式形形色色,有大一新生、轉學生、插班生、寄讀生,還有附讀生。尤其是台大,外省籍學生人數大量增加。台大校方統計,民國35年到38年間入學學生省籍,本省籍58.1%,外省籍41.9%;文學院的外省籍學生,占72.9%。

混亂的時局加上崩潰的經濟,交織著紛歧背景的學生,使大學校園陷入煩囂惶亂。面對極不穩定的現實生活,險而難測的未來,大學生不知何去何從,無 從安定生活,更無法安心向學,對前途更不知如何期待。

這一段波動的日子因38年兩岸政權對峙之局確定,和這一年實施的新台幣改制,逐漸緩和,終於形式和表面上落實了。

劇烈動盪的時代與生活,是年輕人磨鍊與激勵的機會。這幾年的大學生裡,雖然成分紛歧、龍蛇混雜,卻也臥虎藏龍、人才輩出。前期早幾年的,有政壇領袖人物如台大的李登輝、彭明敏、辜寬敏。較後晚入學的,在師院多藝術家如楊英風、史惟亮、許常惠、李子達(李行);台大則以學術界居多,後來當選院士的李亦園、許倬雲、錢煦等人都是37、38年間考進台大。台大醫學院培養出來的前輩名醫,更是不勝「列」舉了。

比對六十年前後大學校園和學生生活,實質已多變易,但有些形式上尚還依稀的。學生身上的卡其褲、牛仔褲,腳上的球鞋;教室裡的排排坐課桌椅、黑板(多已換成白板)、講台;教授一廂情願地獨白,學生人在心不在地神遊(當然不是通例);規律的上下課鐘聲,只是多已換成電鈴,而且是錄音播放的;制式的畢業典禮和畢業證書……都沒多大改變。

相應代換的:鉛筆、沾水筆尖鋼筆、自來水筆──原子筆、電腦。蠟紙油印──影印、電腦列印。土產腳踏車、進口腳踏車──摩托車、汽車。

當年想像不到的:手機、信用卡和今日的國家社會生態。

大學生當showgirl,太匪夷所思,何來show的場所?也無此行業。戴粹倫當主任,師院音樂系學生只可在本系正式音樂會演唱、演奏,在校內一般同樂會表演都不准許。

在那百業蕭條時代,大學生極少打工機會,除非原有職業,自動進修。似乎只有藝術系同學替片商畫過電影海報(沒有能印海報的工廠,都是用人工一張張去畫),他們不是以畫家身分設計作畫,是比照畫工,甚至是學徒待遇,去一張張臨摹放大。

家庭教師輪不到大學生,那時沒有升學競爭,很少有人聘請家教。我曾和日籍考古學家國分直一教授,和後來涉入共黨嫌疑的台大醫學院助教劉沼光以國日、國台語互教,是義務交換,我只白吃過他們餽贈的糖果點心,算不上家教,而且是光復剛過半年的事。

大學四年,往事真已如雲,朦朧疏散,聚攏不出多少清晰的舊影。偶或出現我回憶中的,似乎只有師院校園那古老的鐘聲。我家距學校很近,聽到預備鐘響,還來得及趕上朝會。大三頭幾個月,兩三個知己好友一時心血來潮,相約二十年後如何如何。不久各自西東,你出國、他回大陸,隔洋、隔海、隔了歲月和滄桑,約期淡淡滑過。如今拾回記憶,已是一個、兩個、三個二十年,難道還會有第四個二十年?

六十年來,精神和物質環境改變了很多,大學生活也改變了很多。但也有些改變不了或沒有改變的。

六十年來,或許還繼續若干年後,最沒有改變的是因應大學生涯的原則:不要過於寄望它、依賴它,否則你可能很失望;也不要過於輕忽它、空耗它,否則你一定失落許多。

【2010/12/23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READING/X5/6050211.s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張作錦】2010/12/23
 
 
──由此想到外國人造成「敦煌學」的歷史往事

敦煌莫高窟的文物是中華文明的具體證明。但是這些文物的精華,卻在英國、法國等外人的博物館裡。

莫高窟第十七窟的「藏經洞」於1900年發現後,官方雖然得到報告,但不聞不問,而西方人卻聞風而至。以英國探險家斯坦因和法國漢學家伯希和為首的各國人等,以巧取豪奪的方式,幾乎把藏經洞的精華文物搬運一空。這些文物在西方國家級的博物館和圖書館展出,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重視和研究,「敦煌學」於焉誕生。

國人有譴責彼等為強盜者,他們回應,如果不是他們,會有「敦煌學」這個名詞嗎?2000年盛夏,全球各地學者專家五百人齊聚敦煌,隆重舉行「藏經洞發現暨敦煌學一百周年紀念大會」。

歷史自身並不重演,是愚人重演了歷史。「蔣介石日記」的事,也許能驗證這句話。蔣經國故去,台灣大力「去中」、「去蔣」,卸下「大中至正」牌匾,慈湖撤哨,拆除兩蔣銅像,一時風聲鶴唳。如果「蔣介石日記」不適時「流放異國」,今天下場如何?殊未可知。

一手經辦此事的蔣方智怡,並不是隨便找一個「外國機構」存放先人的日記。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有一流的技術,有一流的管理,也有一流的學術地位。

因為有一流的技術,才能把部分發霉的、快要風化的、黏在一起揭不開的日記,花了一百多萬美元,一一修復,並製成複本。

因為有一流的管理,才能在一定的溼度和溫度的環境裡,循合理的制度,開放供各方學者閱覽。

因為有一流的學術地位,才能被中西方學術界接納,紛紛遠來取經。

從「蔣介石日記」中找材料,寫中國近代史的人日眾,蔣日記成了顯學,台灣這才發現它的重要性。於是有人說,這是國家的財產,應該回到台灣。蔣方智怡與胡佛研究院所簽之約,本就規定「暫存」,隨時可以回台。但回台放在哪裡?國民黨黨史會隸屬於文傳會之下,包括主任和職員總共兩人。而且自己「家無恆產」,還寄身於「張榮發文教基金會」的樓上,據說屋主已表示希望儘早搬遷。

要蔣日記「回家」的人,不僅要想到把它安置在哪裡,還要想到怎樣充分利用它。日記自公開閱覽以來,大陸學者已發表的研究成果似乎優於台灣,可見我們對它是否重視,與它典藏在哪兒關係不大。

還有一點必須想到的是,民主已成形的台灣,若蔣日記回來,又逢政黨輪替,日記會不會再度流亡?既然說它是國家文物,就應該在制度上、法律上,給它一些保障。

今天對「蔣介石日記」爭相發言的人,爭繼承權的人,就像當年罵斯坦因與伯希和是強盜的人一樣,事前好像都沒有做什麼事。

迎蔣日記回故國,先做好準備吧!

【2010/12/23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READING/X5/6050209.s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旺報 更新日期:2010/12/14 02:53 記者吳靖雯/綜合報導

旺報【記者吳靖雯/綜合報導】

「四大名著」研究學者汪宏華日前撰文指出,《三國演義》為了迎合擁劉反曹的正統觀,對張飛之死進行隱諱處理。實際上,張飛會遇刺除了「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的內因,還有缺點遭人利用的外因;除下屬范疆、張達近身操刀,還有劉備和諸葛亮的遠程攻心。

汪 宏華認為,張飛結義、參軍純粹出於一番熱血與豪情、動機無為,甘願鞍前馬後做小弟;卻錯在以為自己的子孫也會永遠甘居人下、忠於劉姓;以為兄長劉備會永遠 仁義守誓。照理三人結義,其後輩就應同享皇位繼承權,只需遵循「立長、立賢」的規矩。但劉備作為大哥、既得利益者,無法接受三姓共治,因為這會威脅到劉禪 的繼承權和統治權,破壞皇室宗親的單姓血統。

汪宏華表示,劉備於是想到借刀殺人之計,再以「雪仇」名義獲得獨生,同時贏得朝野上下同仇敵愾 的士氣與民心。諸葛亮依照主子的意思,撩撥、膨脹二人的偏才,就讓他們死於非命:關羽的正才是「義」,卻偏好逞勇,缺點是剛而自矜;張飛的專長是「勇」, 卻偏好耍智,缺點是暴而無恩。這就是「欲使其亡,先使其狂;欲使其狂,先使其盲」的道理。

汪宏華指出,在羅貫中看來,關羽和張飛的偏才和個 性原本可愛、有益:關羽「千里走單騎」、「土城約三事」與張飛「陸路取西川」均成千古美談。這說明個性太過反成缺點。實際上,在害死張飛的過程中,劉備不 僅是旁觀者、縱容者,還是積極的操刀人。表面上,他不贊同孔明送酒給瓦口隘的張飛,以免他貪杯誤事,實則並未阻止,還只管增派魏延去助張飛成功,未捎去半 句少飲的囑託。一揚一抑,後果可想而知。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214/140/2ixsp.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黑貓中隊,大時代中的小人物,為國家而犧牲。令人感佩。
這也是我挺好奇的民國近代史。
之前三立的台灣全記錄(好像吧)、民視異言堂、東森新聞都有做過類似的專題。
by 碧人

 

 

中時 更新日期:2010/10/09 03:00 吳明杰/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吳明杰/台北報導】

 

冷戰期間駕駛U-二偵察機,冒險深入大陸敵區偵照的黑貓中隊,有多人為國捐軀被俘。為感念這些黑貓戰士,國防部昨天特別於國軍歷史文物館舉辦「高空的勇者—黑貓中隊特展」。馬英九總統親自向殉職飛官家屬及隊員感謝致意。曾經淪落到在美國加油站打工的張立義感慨地說,他等這一刻等了整整二十八年。

 

黑貓中隊是冷戰時期,美台軍事合作的極機密計畫。為探查中共軍事力量,執行「快刀計畫」(Project Razor)為名的情報合作,美國提供偵察機,我國選派飛行員,進行對中共的高空偵察任務。至六十三年任務結束前,黑貓中隊的二十八名隊員有十人殉職。另有葉常棣、張立義等被俘,最後雖被中共遣送出境,卻未能被政府接納,只能流離美國。

 

八十五歲的黑貓首代飛行員華錫鈞教授說,自從U-二偵察機出現以後,情蒐改由飛行員在空中執行,除飛行員必須保密,彼此不互談論任務、也不告訴家人。若非當年前總統蔣經國追悼陳懷生,後來也不會有紀念。

 

馬總統昨天親自向當年黑貓、黑蝙蝠中隊隊員致意。他表示,這些英雄與烈士,願意在最危險的地方,在敵人地對空導彈與米格機威脅下,無武裝執行困難的空照與敵 後電子反制任務,永不熄滅的愛國熱誠,數十年來,軍民都感到非常敬佩,而當時獲得的情資,對了解中共戰略性武器的動態發展,具有關鍵性的貢獻。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009/4/2elvg.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段歷史我從沒讀過。繼國父的三個女人之後,這是第二個勾起我對近代歷史好奇心的新聞啦。by碧人
 
  
【中央社╱首爾9日專電】2010/10/9
 

南韓「朝鮮日報」在8日報紙專欄,以「蔣介石的日記」為題,呼籲南韓民眾莫忘促使南韓矗立於世界上的一些文物──包括蔣介石以及感動蔣介石的韓國先賢堅定不移的獨立意志。

 

專文指出,在日本龍谷大學任教的李相哲(譯音)教授,公開了蔣介石在1915年至1972年、共計57年間所寫的日記中與韓國有關的部分。

 

雅號「白凡」的韓國上海臨時政府主席金九在「白凡逸志」中,描寫了金九和當年中國國民黨主席蔣介石首次會面的情景。

 

當時,金九說,「日本侵略大陸的魔手,時時刻刻侵襲著中國,如果方便的話,單獨筆談幾句如何?」蔣介石說,「好、好。」金九說,「先生若資助百萬元,兩年 之內可在日本、朝鮮(指朝鮮半島)、滿洲3方面掀起暴動,切斷日本侵略大陸的後路,以為如何?」蔣介石看後提筆寫,「請以計劃書詳示。」這是1932年8 月發生的事情。

 

專文指出,蔣介石沒有接受資助百萬元的要求。他提議在洛陽的中國軍官學校中設立韓人特別班,為長期的獨立戰爭做準備。白凡回答「固所願也,不敢請耳」。

 

據瞭解,在此之前,無論韓國臨時政府怎樣請求,國民黨政府都未理睬。但是,尹奉吉義士1932年4月29日在上海虹口公園炸死日本重量級人物後,情況發生了改變。蔣介石感嘆道,「一個韓國人做了中國4億人都不敢做的事情」。

 

專文中說,蔣介石向那些在異國他鄉經常吃不上飯的韓國臨時政府官員們提供了生活補助。他還提出對韓國青年進行間諜教育,讓他們參與抗日戰爭。韓國1940年創建光復軍時,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女士還捐贈了10萬元作為慰勞金。

 

蔣介石於1943年在開羅會議上說服羅斯福和邱吉爾,讓他們宣佈「如果日本戰敗就讓韓國獨立」。當時,韓國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沒有人對其未來花費心 思。列強之間甚至還出現委託管理韓國的說法。於是,「開羅宣言」成為決定二戰後韓國命運的獨一無二國際法依據,使韓國走上了獨立之路。

 

專文中還說,韓國光復後,金九於1945年11月4日返韓。蔣介石在此之前設宴為金九等人送行,並給了1億5000萬法郎和20萬美元。蔣介石在日記中就這件事寫道,「我們也很困難,但我們怎麼能不厚待韓國呢?」

 

專欄作者金泰翼強調,韓國人都漸漸忘了讓韓國有今天的歷史,這包括蔣介石、也包括感動蔣介石的韓國先賢們那堅定不移的獨立決心。

 
【2010/10/09 中央社】
 
http://udn.com/NEWS/WORLD/BREAKINGNEWS5/5900365.s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 更新日期:2010/09/23 09:36 編譯組/綜合報導

美國研究人員21日表示,舊約聖經中摩西分開紅海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可能真有其事,不過分開紅海的恐怕不是摩西,而是一股強大東風徹夜吹拂,吹開了紅海。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和波爾德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小組表示,在一項風力如何影響水的大規模研究中,電腦模擬顯示,風力可將水吹開,使河水倒退與沿岸潟湖合併。

 

研究小組領導人NCAR的德魯斯(Carl Drews)說:「模擬結果與出埃及記的記載相當吻合。經由流體力學可瞭解到海水分開的機制,風力根據物理定律將水一分為二,露出中間一條安全通道,然後水又迅速倒灌合攏。」

 

對紅海分開的事蹟,各宗教版本記載略有不同,但都提到在約3000年前,摩西率領以色列人逃離埃及,後有法老王追兵,但紅海一分為二,讓摩西和族人安全走到對岸後,海水又合攏淹死追兵。

 

德魯斯和同事正在研究太平洋颱風及強大的持續風力對深海的影響。

 

研究小組看中地中海南端一處可能為摩西故事發生的地點,研究各種不同地形的模擬實驗,希望重塑當時情景。模擬條件是一處像尼羅河的U型河谷,且沿岸是瀉湖的地形。

 

模擬顯示,當每小時風速103公里的強風,連續吹拂12小時後,可將河水吹退2公尺遠,顯露出來的陸橋長達4公里、寬5公里,維持空曠達4小時之久。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923/2/2dlbk.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對歷史的研究應該要再努力才是。官方不重視的結果,許多事情的歷史詮釋權都被拿走了。這是否也算是政權轉移頻繁的後遺症之一呢?

 


 

(中央社台北17日電)能夠前無他人地接觸到中國共產黨官方檔案的荷蘭史學家馮克(Frank Kikotter)昨天說,毛澤東是世界歷史上的頭號屠夫。

 

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今天報導,現居香港的馮克表示,他發現在1958年大躍進期間,毛澤東為追趕西方經濟,而造成了「全世界歷來最大災難之一」。

 

馮克一直研究1958至1962年的中國農村史,當時中國大陸正逢大饑荒,他將農民遭到經常性拷打、虐待、飢餓以及殺害的規模,與二次大戰作比較,結果發 現,大陸農民在這4年期間因過度勞動、受飢或遭毆打致死的人數,至少有4500萬名;相較下,二戰全世界死亡人數為5500萬名。

 

馮克是自共產黨4年前重新開放檔案以來,唯一曾翻閱過這些檔案的專家。他指出,到現在還隱晦不彰的這個毀滅性歷史時期,在國際間也有成例。他說:「大躍進可與古拉格群島和納粹大屠殺並列為20世紀最大的3件事...等於是(赤柬獨裁者)波布(Pol Pot)的殺人紀錄乘以20倍以上。」

 

馮克的著作「毛澤東製造的大饑荒:記述中國的最大災難」(Mao's Great Famine:The Story ofChina's Most Devastating Catastrophe)披露,儘管大躍進已成為中共官方記憶中「最淡忘」的歷史,但在各地公安局的報告中,經過明顯而謹慎分類登錄的「暴力現象達到了驚 人的程度」,而這些報告收藏在他翻閱過的各省檔案中。

 

他從這些檔案中發現,共產黨只是將農村公社的社員看做數字,或沒有個性的勞動力。任何人若有不服從的表現,無論多麼微不足道,都會受到嚴重懲罰。(譯者:中央社張佑之)990917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917/5/2d9ff.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OWNEWS  2010/3/13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一提到歷史上的巾幗英雄,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花木蘭,在電影戲劇裡,她都是英姿颯爽的美人胚子,但歷史學家卻說,真實的花木蘭不僅長得像男人, 而且到4歲才會說話。另外,傳言隋煬帝曾經打算納花木蘭為妃,卻逼著她走上自殺一途,也因為她冒犯龍顏,正史上完全沒有她的記載。

 

趙薇在電 影裡慷慨激昂地說:「害怕,只能讓我們失去更多,但我花木蘭絕不背叛國家!」中國古代女性能夠馳名中外,而且多次被搬上螢幕的,大概也只有代父從軍的花木 蘭。不過,換上軍裝英氣颯爽的巾幗美人,到底真實性格如何始終是個謎。

 

不同版本的電影中,花木蘭的容貌都很俏麗,但史籍裡的花木蘭從軍12 年,卻沒有人發現她是女子,讓史學家對花木蘭的容貌有著不一樣的解讀。史學家指出:「花木蘭生下來以後就像個男孩,到4歲才開始說話,而且生相(長相)有 幾分男孩的生相。」

 

一個連外型容貌都很難釐清的花木蘭,到底是真實人物或虛構的,同樣眾說紛紜。不過,最近幾年,越來越多人相信花木蘭是確 有其人,而且故鄉就在河南商丘虞城,當地有座孝烈將軍廟,就是紀念花木蘭,甚至還有元代的石碑為證,上頭記載「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世傳可汗募兵,孝烈痛父耄羸,慨然代行」。

 

根據石碑記載,花木蘭不姓花,而是姓魏,隋朝人,的確女扮男裝代父從軍12年,但與外界認知不同的是,她凱旋歸國後,隋煬帝想要強納她為妃而發生了悲劇。史 學家說:「皇上看到(花木蘭)以後,這個木蘭的形象與性格與這個宮中的嬪妃別有一番韻味,欲納她為妃,木蘭性格剛烈撞柱而亡。」

 

據說就是因 為花木蘭自盡抗婚、冒犯龍顏,所以隋朝歷史沒有記載這位巾幗英雄的任何事蹟。不過,花木蘭的孝行卻以各種面貌傳唱至今,豫劇就唱道:「理太偏,誰說女子享 清閒,男子打仗到邊關,女子紡織在家園,有許多女英雄也把功勞建,為國殺敵,代代出英賢,這女子們哪一點不如兒男~」

 

事實上,不管歷史上是 否真的有花木蘭這個人,她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及教忠教孝的巾幗英雄形象已經深植人心,也會代代的傳承下去。(新聞來源:東森新聞)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313/17/21ykl.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OWNEWS  2010/3/13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在清朝正史中,順治皇帝24歲就因為染上天花病逝北京,但在金庸小說及稗官野史裡,卻都傳說順治稱病裝死,其實是出家當和尚去了。而巧合的是,河 南有一間廟也被人指出,老住持就是順治皇帝。

 

在中國成千上萬的古剎中,河南的白雲寺乍看再尋常不過,但如果仔細聽聽街邊耆老的對話,就會發 現這古剎似乎大有來頭。一位村民表示:「康熙找父,來過來過兩次、三次啦!廟上有滾龍脊,還有半朝鑾駕呢!他們都見過。」另一位村民附和說:「康熙還給過 匾呢!給這個廟上,就是有迴避牌啥的,肅靜、迴避、金瓜、鉞斧,還有個朝天燈呢!」

 

清朝皇帝康熙來過不稀奇,但村民說他是來找爸爸的,這可 就茲事體大了,因為在正史當中,康熙8歲那一年,爸爸順治皇帝就病逝北京,得年24歲,如今村民的說法暗示著順治當年根本沒死。

 

一張清朝古 畫就是村民宣稱的證據,其中的主角是白雲寺的方丈醒遲和尚,他穿的鞋子、坐的椅子卻都是帝王規格。考古學家指出:「這一個是朝靴,根據佛教的規矩,和尚是 不能穿朝靴的…這更讓我吃驚,為什麼和尚他能坐龍椅呢?龍在清朝是皇家專用,是一般人不能享有的,因為這個龍就代表皇帝,代表權位。」

 

不僅行頭被大作文章,醒遲老和尚的長相也被拿來和老年康熙對照相比。考古學家說:「通過他這個臉,臉型和身材都非常相似,你看那個康熙,他的顴骨和這個眼睛、 下巴、耳朵都非常相似。」

 

村民堅信醒遲和尚就是順治,因為史書上對順治的死因僅有寥寥數語,身後事怎麼辦更隻字未提,當時民間就流傳順治是 難忍愛妃董鄂妃病逝之慟,有意遁入空門,才會對外宣稱染天花病死,而白雲寺就是他最後得道的地方。

 

考古學家也一一檢視白雲寺的建築密碼,赫 然在翻修卸下的老屋脊中再度發現龍型圖樣。考古學家表示:「你看這個龍,它是五爪的,這個五爪龍只有朝廷能用,你個人是不敢用這個五爪龍,脊都是黃琉璃 瓦,就跟故宮的顏色是一樣的,也和孔子大成殿是一個樣 子,說明這個寺院它就是皇家寺院。」

 

另外,寺廟裡一塊康熙御賜的石碑同樣別有玄機,上頭寫著「當堂常賞」,不論是單字或名詞都有寓意。考古 學家指出:「當堂常賞這4個字,首先是上下結構,這樣看上面都是一個和尚的尚字,把和尚的尚字寫在上面,就是對和尚至高無上的尊崇,當堂只有父母才能稱當 堂,這個當堂不是隨便用的。」

 

由於康熙賜碑那一年,醒遲和尚正好過世,因此後人也揣測,康熙是透過這塊石碑隱諱地傳達對父親的思念。不過, 這些臆測之說都缺乏直接證據。考古學家說:「這一個事不會記載,這是大清朝非常忌諱的一個事,皇帝不當了,出家當和尚了,再有正史已經說明他是出痘死,你 再說他跑到這來找爹,說爹在這得道出家了,這不是一個大笑話?這事就是真的,誰也不敢說!」

 

如今順治的生死之謎仍眾說紛紜,和白雲寺之間更 是扯不「清」的關係,但這卻也意外地讓看似平凡的古剎增添許多討論話題。(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黃鈴翔、蔡清文)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313/17/21yki.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想一:如果這是真的,那真是太好了。

 

感想二:不過這讓武俠或歷史迷失望了,畢竟有謎題才有想像創造的空間啊!

 

感想三:若建文帝是被軟禁的話,那表示他逃離京城後,就被成祖所派的追兵找到了,即使身邊有忠心護衛之人,又怎能抵擋的了撲天蓋地的追殺呢!可是為何他又能存活於福建?中國可沒有像日本般,出家為僧就能保住一命的傳統啊!(像一休大師一樣)。這中間有何轉圜之地,可值得人好好推敲一番。

==============

 

今日新聞  2009/8/29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明朝「靖難之變」後,朱元璋嫡孫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經歷史學家考證調查顯示,建文帝在位僅4年便被叔父篡位,最後逃難到福建寧德的上金貝寺,而該處發現的古墓就是建文帝的陵寢。

 

位居福建寧德市金涵畬族鄉的上金貝村,海拔350多公尺,古墓位於村的北半山腰,從內到外分舍利塔、拜亭、墓坪3部分構成,整座墓佔地近200平方公尺。墓 內建設氣勢輝煌,有著皇家的氣派。這座古墓自從去年被發現後,就被許多人猜測其主人是誰,一派認為是元代高僧的墓葬,但也有人認為它就是明建文帝的陵寢。

 

經過專家綜合各種田野考古和文獻資料調查發現,古墓塔碑上刻的「禦賜金襴佛日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珠禪師」,真實身份就是明朝第2位皇帝建文帝。專家表示,安 置於墓葬兩旁的「聖旨閉嘴龍」是關鍵之一,這與明初一貫的閉嘴龍造型一致,往上捲的龍嘴呈聖旨狀,意即聖旨封嘴,表示建文帝是遭軟禁於此地。而元代的龍嘴 則是張開,代表墓主人絕不是元代的。

 

專家說明,古墓舍利塔的蓮花基座造型與安徽鳳陽明皇陵及淮安明祖陵的蓮花座造型完全一致,這種造型在明朝只有朱家可以使用,更可以肯定墓主人是朱家。

 

上金貝古墓早在1989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被當地文物保護部門發現並登記為文物點。福建省博物館研究員王振鏞曾多次到古墓勘探,推測此墓極可能是明代建文皇帝的陵寢。

 

根據歷史記載,建文帝1402年被叔叔燕王朱棣武力逼宮,史稱「靖難之變」。燕王登位後是為明成祖,翌年改元永樂,但建文帝的行蹤也從此不明,成為明史第一謎案,也是傳說中的中國歷史四大謎案之一。

 

關於建文帝的下落,數百年來也有20多種說法,像是湖北武當、蘇州穹隆、雲南浪穹、四川廣元、青海瞿曇寺等50多處,過去也曾宣稱發現建文帝的避難蹤跡。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829/17/1q38d.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碧人:其實我對古地圖還滿有興趣的,可惜自己沒啥研究能力(地理要好)!不過我自己倒喜歡看別人因為研究古地圖而發展出來的結論(有時會以科普書籍介紹給普羅大眾),每當看到這類書籍時,總會不由自主的沈迷其中,想像其中的故事。例如:上帝的指紋一書。又記得以前在寫論文時,為了瞭解研究對象的生活背景,硬是找出當時洛陽城的古地圖,努力去揣想當時士大夫的生活情況。雖然最後那張地圖並沒有用到,但我仍覺得古地圖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線索,而那些線索有可能是我們現代人難以想像的(不管是已被發掘的或是尚未被解讀出來的)。最重要的是,現在地圖多是印刷,古地圖多是手繪,手繪與機器印刷所呈現的風情可是大不相同啊!還記得以前某台曾播過奇美贊助的紀錄片(畫質超好),說的就是歷代以來地圖學家的故事,還滿棒的,例如他說美洲為何叫做亞美利堅,因為第一個發現美洲的是哥倫布,但是第一個為美洲命名其實是地圖學家亞美利堅,可惜後來支持他的貴族不再掌權(或是不再支持他了,這部分有點忘記),所以是由另一個地圖學家繪製完成新大陸地圖的。可惜這紀錄片當時沒錄下來。以後想再看到是可遇而不可求了。

2009/6/24

(法新社墨西哥市23日電) 一項研究報告論定,古代墨西哥灣地圖上標出的不毛彈丸之地貝爾梅哈(Bermeja)島,其實並不存在。

少了80平方公里的一座島嶼也許看似小事,但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National Autonomous Universityof Mexico)的這項研究卻有較大的現實後果。

這表示,墨西哥在墨西哥灣所擁有的主權範圍較先前的想像縮小,進而使其有權開採的能源也減少。

國立自治大學的新聞稿指出,這項多學科調查結果確定,「所謂的貝爾梅哈島根本不存在,也無法推論出其在座標上的確定位置」,而這是指古代墨西哥灣西部地圖所畫出的座標。

墨西哥國會下院要求進行這項研究,以劃定該國200海里經濟活動區。

如今沒有貝爾梅哈島,墨西哥在海灣中最凸出的參考點是阿拉克蘭斯(Alacranes)群島,而這將使墨西哥在灣區的主權範圍縮小,能開採的油藏也為之減少。(譯者:中央社張佑之)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624/19/1lv92.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日新聞 2009/6/2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高雄英國領事館因為在清朝蠟像桌子旁,錯擺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而鬧出「時空錯亂」的笑話。事實上,清朝是真的有國旗的,名叫「黃龍旗」,而且它還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面國旗,由於古蹟展示具有教育意義,清朝蠟像應該要擺「黃龍旗」。

高雄著名觀光景點--英國領事館,竟在觀光客爭相拍照留念的清朝蠟像桌子旁,擺設了我國國旗,朝代時空背景不搭,引起網友反彈,大罵古蹟展覽怎能時空錯亂,真是教壞小孩子。

不過,清朝時期是真的有國旗的。「降大清國國旗!」影片中,從旗竿緩緩降落的鮮黃色旗幟,就是滿清帝國的國旗「黃龍旗」,也是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面國旗。

清朝要臣李鴻章在與西方列強談判、簽約等場合,看到西方列國都懸掛國旗,於是上奏慈禧太后,慈禧就命李鴻章負責設計代表大清國的旗幟。李鴻章上呈了八卦旗、黃龍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種方案,慈禧太后最後選定使用黃龍旗為大清國國旗。

黃龍旗的圖案是黃底藍龍戲紅珠,黃色與藍龍象徵皇帝,意思是天子就等於國家。而1862年最早的黃龍旗是三角形,1890年後配合世界各國國旗,改為長方形。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後,南京臨時政府使用象徵五族融合的五色旗,但黃龍旗卻趁著滿清復辟,一度起死回生。

1917年7月1日,發生「張勳復辟」事件。張勳、康有為等人,迎回清朝末帝愛新覺羅.溥儀,改民國6年為宣統9年,黃龍旗又在北京城出現。但此次復辟僅歷時12天即告結束,同年7月12日,段祺瑞率軍入京,張勳遁入荷蘭使館,愛新覺羅·溥儀再次退位,黃龍旗再被廢除。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602/17/1kjp7.html

〈獨家〉清朝有國旗! 黃底青龍追火球

TVBS     2009/6/2  林韋龍

英國領事館蠟像發生錯植國旗的現象,TVBS詢問過中學歷史老師之後,獨家找到符合時代背景的「三角黃龍旗」,製作旗幟的業者說,英國領事館裡頭的國旗,都是他們製作的,而且作一支國旗只要2、3個工作天,就能拿到,要找清朝國旗一點也不難。

三角形黃色旗子,青龍張牙爪,前頭一顆紅色圓球,這是清朝的三角黃龍旗,從1862使用到1890年,後來清朝發現其他國家都用長方形的,黃龍旗的也變成四角形,而且清朝還有國歌。

清朝就有國旗、國歌,而現在的「英國領事館」卻用青天白日滿地紅的中華民國國旗充數,歷史老師也搖頭。高中歷史老師:「回到歷史現場的話,當時用的旗子,應該是這個三角龍旗,最適合。」

吳老師說,這尊蠟像的時代背景,是中英簽署天津條約,最適合的應該是這面「三角黃龍旗」;而且要做這面旗子,根本不難,訪價之後,約略統計,印刷的旗子大概800到1000元,手工縫製的最多3000元。

TVBS 還獨家訪問到,當初製作英國領事館裡大大小小旗子的業者。記者:「有博物館找你們做旗子嗎?」業者:「有,就像英國領事館古代都是刺繡比較多,那個製作 (印刷的)大概2、3天到一個禮拜,就能完成;刺繡的話就要看,圖的複雜程度,大概2、3個禮拜到1個多月這樣。」

製作旗子最多1個月,最少只要2、3天,看來要找清朝黃龍旗,只要用心,人人都找得到。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602/8/1kjhj.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