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花的碎念:
(2013.9.25)無明資料整理中.....

一、參加原則

1.先檢定,後倍率篩選。

2.學測任一考科零級分(缺考=零級分),不得參加。

3.校系要求(含檢定、倍率篩選或採計)之術科項目為零分(缺考、未報考=零分),不得參加。

4.未達「檢定標準」(即各科之頂標、前標、均標、後標、底標、總級分)者,不得參加「倍率篩選」。

 

二、倍率篩選

(一)原則

1.依「倍率高」→「倍率低」之順序篩選

2.倍率相同之學科,依「級分的總和Í倍率」篩選。

3.參加第二階段甄選的人數為:招生人數Í最低倍率。

4.篩選倍率數字越低者,代表該科系越重視該科。

 

(二)範例

【甲】各科目倍率篩選「不同」時

1.假如通過「檢定標準」並申請台大外文系的人有1000人,而招生名額是47人。

2.台大外文系的倍率篩選為:英文級分Í2,總級分Í4

3.先比「總級分」:47人Í4=188人,表示「總級分」分數排名第188人之後的皆落榜。

4.再比「英文」級分:47人Í2=94人,即上列188人中的前94人,可以進入第二階段。

5.第二階段(備審資料或筆試或面試)中的前47人,正取。第48人(含)以後開始備取。

 

【乙】各科倍率篩選「相同」時

1.假如通過「檢定標準」並申請台大歷史系的人有1000人,招生名額是24人。

2.台大歷史系的國文、英文、社會的倍率篩選皆為3,則依「(國文級分+英文級分+社會級分)Í3」的公式篩選。

3.該系甄選名額為:24人Í3=72人,再依「三科級分總合的3倍」由高到低排列,第73人即落榜。

4.第二階段中的前24人,正取。第25人(含)以後備取。

 

2014/9/10 碧人整理

 

文章標籤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為強者?何為弱者?──荀子「性本惡」的延伸思考

 

在今天的課堂裡提到這個問題,是在講述人性中的「生物性」(本能)時。達爾文的進化論「汰弱擇強,適者生存」的主張,多數的人皆贊成,不假思索的。因為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強者」,是那個能夠適應環境並留存下來的人。

 

我覺得有這個自信頗好的。但還是想要刺激大家一下,所以便提問了:

 

你怎麼確定你是留下來的那一個?

什麼是強者?什麼又是弱者?

 

照舊,當下大家的反應是:沒人理我。(或許正在思考中.....)

 

我再接著說:

當環境轉變的時候,所謂的強者,有可能就會變成弱者;所謂的弱者,有可能就會轉變成強者。你是哪一種?

人類很弱,只憑生物本能根本敵不過其他強大的生物,所以人類有所謂的「社會性」,藉由比其他生物強大的組織、合作,再加上勝過其他生物的智慧的運用,才形成站在生物鍊頂端的「萬物之靈」。可是這所謂的「萬物之靈」在面對大自然的強悍時,卻又脆弱的不堪一擊,如南亞大海嘯、莫拉克水災、313海嘯等,所以,怎樣才算是強者?怎樣才算是弱者?而人,又是否該彼此互助提攜?又或者自己在那兒自立自強呢?孟子主張「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達則兼善天下」,受荀子影響的法家,卻是在施政上採取「愚民政策」,只要聽菁英的話就對了!(因為他是菁英,所以他說的都是對的。跟著他,準沒錯。)二者思考截然不同,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是強者?抑或弱者?沒有人想要當弱者?但在各種不同的社會條件之下(資源分配本就不公平),你要如何成為所謂的「強者」?

 

前一陣子的爭論正好可以成為此思考的註腳,那就是由陳文茜〈這個國家太對不起年輕人〉一文所引起的諸多爭辯。這些爭辯是因為柏克希爾哈薩維寫了篇批判此的文章〈年輕人,國家沒對不起你,是你對不起自己〉而開始的。所以我將此兩篇文章視為此一系列的雙源頭。記得當時我看了十數篇的文章,後繼者各有不同的詮釋、批判、立場、態度,有的頗有見地,有的自相矛盾,有的甚至有邏輯偏移、兩邊討好的情況,當然也有另闢戰場、重新角度詮釋的文章,以及純屬抱怨文的文章吶!但,不管如何,我認為仔細讀完這些文章,對於邏輯思考與論點陳述應有相當的幫助,前提是沒有被這些文章給弄到滿頭困惑。^^

 

以下為這些文章的連結,請參閱(同時請注意下方留言,有些回應頗為精彩):

陳文茜〈這個國家太對不起年輕人〉(蘋果日報)

柏克希爾哈薩維年輕人,國家沒對不起你,是你對不起自己〉

彭明輝〈柏克希爾哈薩維錯在哪裡〉

陳方隅〈羅賓漢悖論:國家到底有沒有對不起年輕人?〉

周俊吉〈年輕人,到底誰對不起你?〉(中國時報)

曾柏文〈「國家是否對不起年輕人」論戰──熱鬧下的有限交鋒,與當代網路論戰特徵〉(獨立評論)

膝關節〈真的是政府對不起年輕人,不是嗎?〉(聯合新聞網)

gn00116743〈洗腦經典解析─”陳文茜:這個國家太對不起年輕人”〉

滷蛇之王〈Re:「年輕人,國家沒對不起你,是你對不起自己。」----一篇廢文!〉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3.31補充說明:

平版上的evernote與HTC同步,意思是平版上建置的檔案,皆能同步上傳到網站上。如此,則可以跨平台修改記事本裡頭的資料。至於如何共筆,目前還在研究。有人要跟我合作的嗎?

by碧人

=========================================== 

evernote的網址:http://evernote.com/intl/zh-tw/

未註冊的人,點選中央大綠色按鈕註冊。已註冊的人,請看右上角,在【專業版】三個字的右邊,有個【登入】的超連結。點進去就是了。

不過,強烈建議點選下列網址:https://www.evernote.com/referral/Registration.action?uid=68775555&sig=201e87fcd70fcc4d4b50af3e1e1c6c49

這樣就能增加上傳資料的量,懇請協助。

我開了一個【高一6】的記事本資料夾,網址如下:https://www.evernote.com/pub/dringofalo/06

請試著點選進去用用看。有問題再來跟我講。

 

關於歌詞改寫活動的書面格式,我已建立一個新記事,網址如下(已公開分享):https://www.evernote.com/shard/s416/sh/b48d8655-e0ab-42ac-9c1d-83c1590dabdc/e2028a53815f4f72aee4590ee2dc4be6

操作上有問題的話,請盡早反映。畢竟我不確定這樣是否能讓大家共筆,或是需要點選【共用】這個選像才行。總之,實驗正在進行,請大家積極參與。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陳克華】2013.09.26

 

萬物皆投射。

每當我眺向天空,那彷然便是由藍色陽光編織而成的一片巨型螢幕,正上演著由心導演的無止境的白雲默劇。

當我看見黑色骷髏頭,那時我內心便藏著魔鬼。

當獨角獸,蜂鳥,白兔和貓熊列隊從我眼前經過,我知道我內心裡洋溢著幸福。

有時是山雨欲來的凝肅的待戰將士們列隊。有時是千軍萬馬如瀑直下。

我知道我心不能安靜片刻,有時它變現成滿天神佛,龍騰魚躍,有時是萬物馳騁的非洲大草原,清楚排列的食物鏈。

極地之鯨破冰追逐海獅,熱帶雨林裡蝴蝶振翅成颶風。

當遠方出現風暴的黃昏,我看見雙彩虹下天空由鵝黃至靛青的陳列,不可思議的色澤灑開後漫成一片,而雲朵如甫出柙的火牛陣,繞著暴風的中心低頭衝刺狂奔。

然後上帝的手伸過來將雲如地上的落葉一掃,天空立刻讓出一塊純度百分百的藍,像千年古礦裡出土了一塊曠世的碧玉,玉上鑲了一枚純白的月芽兒,晝月。

原來,月亮在白晝裡也如實地懸掛在那裡的。只是世人的眼睛有時得見,有時不得見。

大部分只因世人的眼睛白天太忙碌,無暇顧及天空,和天空上演的戲碼。

晝月,竟然就在此刻,如此盛大地降臨。

在風暴靠近前的晚天。我看見了前所未有的輝煌夕暉,和一顆碩大無比的晝月。

還有什麼是確實一直存在著而我們的眼睛一直是看不見的?

所有的光,色澤,形體,影子,我們雙眼所能辨認的白雲,彩虹,晝月,之外其實,天空應該在白晝裡依然銀河蜿蜒,流星閃耀吧?

據說遠古的航海人在白晝依然可以根據金星的位置來辨別航向?!

而我,究竟看見了什麼又沒看見什麼?

風暴前的黃昏漸漸沒入了黑暗,那片從黃到紫的輝煌也詭譎地轉化為肉眼更不易辨別的色調。

在第一顆星星出現前的片刻黑暗裡,我不知道我看見了什麼,能看見什麼,想看見什麼。

終於什麼都消失了。

我的心息止了嗎?

在第一顆星星出現之前。

2013/09/26 聯合報】


全文網址: 天空傳奇 | 聯副創作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X5/8185679.shtml#ixzz2g01QwNMB
Power By udn.com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薛仁明】

生前死後,劉邦總被罵「無賴」;前前後後,也整整罵兩千餘年了。這罵,肯定有道理。但是,再怎麼罵,又再怎麼有理……

當年,決定念歷史系,是受了司馬遷的影響。

因程度不好,又不認真,高中時讀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其實懵懂,壓根讀不出此文的千迴與百轉。但他那三句話,「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卻讓年少的我,憧憬滿懷。後來,我果然讀了台大歷史系;但念了四年,卻完全不知如何「究天人之際」。一方面,固然是我沒用心讀《史記》;二方面,也是學院那種科學實證、主客對立的學術體制,根本與「天人之際」無緣。

所幸,大學畢業後,我就脫離了這學術體制,不再讀那二元對立、毫無生命情性的乾枯論文。後來,慢慢丟掉了包袱,像個小學生,學會虛心、學會誠懇,重新與中國的學問素面相見,一點一滴,沁入魂魄深處。這時,我再讀《史記》,總算明白,何謂「天人之際」。

中國有句老話,「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文章也好,書法、音樂也罷,只要是絕佳之作,好極,妙極,一旦達到了絕對,那都是高手假借了上天之力,在神志清明之時(譬如王維寫〈辛夷塢〉),抑或恍然有思之際(譬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剎那間,間不容髮,遂偶然得之!人有限,天無限;以有限之人力,創造了圓滿自足、無可增減的無限作品,此之謂「天幸」!這些高手,在邀天之幸的當下,恰恰就立於「天人之際」。

比起文章,更不容易,也更邀天之幸的,是打天下。譬如劉邦。劉邦在恍然有思之際,提三尺之劍,斬當徑之蛇;起義後,雖處險絕,總仍神志清明,應機決斷,終究化險為夷、絕處逢生,開創了四百年的大漢江山;至今,我們自稱「漢人」,說著「漢語」,寫著「漢字」,遺澤兩千餘年呀!《史記》寫這樣的王者,正是高手寫高手;認真說來,那是「究天人之際」的司馬遷談著「立於天人之際」的劉邦,棋逢敵手,精采呀!

一開始,先寫劉邦的敵手。世人多以成敗論英雄,但司馬遷游於天人,當然另具隻眼。他既不成王,亦不敗寇。他為失敗者項羽立傳,且立傳於「本紀」。不僅如此,他還讓項羽的英雄形象,遠遠壓倒劉邦,而且,綿亙千古。英雄氣所及,即使項羽身旁的美人虞姬,一側的駿馬烏騅,至今都仍歷歷鮮明。項王雖兵敗自刎,但那慷慨激烈、豪氣干雲,不僅讓敵手劉邦為其發哀、泣之而去,即使千載後人,讀之,都不免要悲歌數闋的。

接著,司馬遷寫劉邦。劉邦不是英雄,因此,他不會英雄氣短。他屢戰屢敗,敗了,既不慷慨,也不悲歌;他敗了,再狼狽、再不堪,也不過,就是一敗。他從小無甚「出息」,也少受「稱許」,老爸數落他,蕭何取笑他,岳母也瞧不起他;他不是人中豪傑,也不是俊彥之人,他一向鮮被認可,因他所立之處,乃「天人之際」。他雖「仁而愛人」,同時卻又好狎侮人;他入關中,盡得人心,關中父老,人人「唯恐沛公不為秦王」,然而,但凡人情所不能捨者,他又是其人如天,儘可一路拋卻。劉邦是,兵敗,父母妻子皆可棄。

人有限,天無限;無限就不好說,更不好理解。正因如此,在司馬遷的筆下,劉邦的形象,既複雜,又令人疑惑。世人讀之,或不屑,或憎惡,或詫異,或歆羨,或佩服得五體投地,就端看讀者自身。有極度佩服者,譬如石勒。石勒曾經為奴,日後卻奄有江山半壁;不識字,但一聽聞酈食其大封六國後代的餿主意,就替劉邦著急;隨後,又聞聽張良勸阻,沛公也幡然改正,他不禁又撫掌稱好。這麼個石勒,不直曹操、不直司馬懿,覺得欺人孤寡,終究不夠磊落;他看劉秀還行,聲稱若彼此相遇,「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獨獨劉邦,他死心塌地地服氣,「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信)彭(越)競鞭而爭先耳。」

像石勒這樣的擁躉,數目不多,但是,分量極重。司馬遷寫〈高祖本紀〉,似乎也無意讓劉邦的擁躉過多。反正,深者見其深,淺者識其淺,各得其解罷了。他自己的《史記》,不也如此?否則,何以言「天人之際」?又何必自稱「藏之名山」?兩千年來,儒生總嫌司馬遷對各色人等(諸如刺客、遊俠、商賈)愛廣喜泛,不及班固這等純儒來得雅正。別人如何理解,司馬遷恐怕不甚在意;若是劉邦,則壓根從不關心。劉邦這人,愛更廣、喜更泛,平日他好酒,也好色,心血來潮,還用竹皮製冠,名曰「劉氏冠」;不過,劉邦最喜歡的,則是到處狎侮人,尤其遇見了道貌岸然、自以為是的儒生,更是調皮到不行,「輒解其冠,溲溺其中」。呵呵!這群不知「天人之際」為何物的迂儒,只好滿臉怒容、一身委屈,轉過頭去,心頭不免一聲嘀咕,「這無賴!」

生前死後,劉邦總被罵「無賴」;前前後後,也整整罵兩千餘年了。這罵,肯定有道理。但是,再怎麼罵,又再怎麼有理,那堂堂四百年的漢家歲月,單單留下些陶器,都已讓成日呵斥傳統的魯迅看了就不禁讚嘆那時代的質樸與大氣。這樣的質樸與大氣,說穿了,是源於那時的人兒離天近,都還有種渾然天成。我們眼下這時代,則是離天遠了;質樸與大氣的人兒,確實也不多了。悵然之餘,我常想起年輕時對司馬遷「天人之際」的憧憬,不時,還會想起了「無賴」劉邦。



全文網址: 無賴劉邦 | 聯副‧創作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X5/7711048.shtml#ixzz2Lcr57X1m 
Power By udn.com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蘇東坡在台北/「虛舟」蘇軾展演

 

【聯合報陳義芝】2013.01.30 04:15 am

那晚蘇軾來到台北
燈光亮起,寒食剛過
他紮了頭巾掛了髯口,用皮黃腔唱道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彷彿一幢小屋正在江邊浮沉
一隻破竈因潮濕的蘆柴冒煙
一口鍋乾乾地吊掛梁上已好幾天
仰看淋濕了羽毛的
烏鴉啊
片片死灰

我從幕後走上他的舞台
卻見一撐傘女子手持書卷
與臨皐亭那滄桑的詩人倏地擦肩
她不免愕然停步,回眸
眼前不是羽衣蹁躚的孤鶴是誰
眼前,如在夢中

彷彿自夢中撐傘行來的女子
轉向西湖的山水行去
人影雜沓,消失
剩一湖瀲灩一山空濛,而月光
坐定詩人中秋那張書桌
以蜜柑酒傳呼我

這時南管幽怨
有人出場彈唱起琵琶
劇場布幕的夕光映照孟昶的宮闈
摩訶池傾斜了,疏星倒映
試問夜如何?
冰肌玉骨自清涼,他說
原是少年時的記憶

這時二胡將一曲陽關拉成飛雪
拉到燕子樓空佳人不在
兄弟的夢回,亡妻的夢斷
堂妹的夢迷,朝雲的夢碎
琴音悠悠不絕,不絕地響
天地如霜

白露橫江
清風也是一疋拉開的戲幕
一鬚生一巾生泛舟於赤壁
時序入秋我聆聽,他們唏噓辯詰
人生的變與不變
千年的水光以動畫重現

無數的年月逝去了。他知道
我在看他你在看他,我們都在看他
看時間這面巨大的牆,風雨
留下水痕一道道
有人在激湍,有人在危崖
有人仰望山頂的亭宇正在途中

時間是一座魔幻劇場
「有什麼歇不得處?」他從遠方來
心念一轉,掛鉤之魚即得解脫
彩排時正當這一幕導演喊停
和舞台總監比畫著,和音樂總監商量著
距離遠我聽不真切,彷彿是說

「蘇軾最後的字要題在哪裡?」
是在瓊州海峽的波濤裡?
是在中原瞭望的山色裡?還是
長江溽暑沉沉丹藥味的船艙中
當他來到鎮江金山寺,面目清癯
雨後的明月像虛舟漂行

卸下槁木般的身體
他,憑一幅畫像引領靈魂飛翔
黃州惠州儋州六個淋漓的字
燭照心頭
更被書家寫在一幅巨大的牆上
而瘴毒在胃中悶脹,堵住了
他最後要說的話

「不料萬里生還,卻將後事相託……
燈光亮起,霜降
耳邊有女子清亮的
播音:一蓑煙雨
藝文FUN輕鬆

全文網址: 蘇東坡在台北/「虛舟」蘇軾展演 | 聯副創作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X5/7670345.shtml#ixzz2JTuf7UTA 
Power By udn.com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簡單來說,作者認為基本功夫如形音義、成詞語等語文運用能力強的,他的閱讀能力不見得強。這篇文章的重點在「專注力」、記憶力,但我更注意到的其實是閱讀/理解能力。下學期的口頭報告,考驗的其實也是這個部分。你能否讀完一本書後,簡單的告訴我,它在說什麼,他給你的感動/共鳴是什麼?   by碧人
 
================================================================= 

閱讀力不等於語文力

作者:顏擇雅 2012.04.16 《親子天下》

相關關鍵字:閱讀  小說  吳寶春  成就  專注力

吳寶春在只有國小識字能力的階段,就能讀完《罪與罰》且銘刻至今,這對閱讀教育有何啟示?

吳寶春與劉永毅合著的《柔軟成就不凡》一書相當好看,書中許多故事都很勵志,很感人。其中,服兵役認字讀書的那一章,因為媒體經常報導,沒讀過的應該也略有耳聞:吳寶春國中畢業大概只認得五百字,後來服兵役,多虧軍中有許多大學畢業生,他向同袍借書看,看不懂就問。從此愛上閱讀,養成閱讀習慣。

吳寶春說他最愛讀商業書與勵志書,這很尋常。但他特別提到一本書,就讓我覺得不可思議了,那就是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他說讀著讀著:「不禁深受感動,心靈為之戰慄了好久。」

我覺得不可思議,是因為我知道許多愛書人,高學歷,自認為熱愛文學,但是碰到杜斯妥也夫斯基,卻頂多買來供在架上而已。就算打開來,也讀不了三十頁。吳寶春卻不只是讀下去而已,受到的震撼還銘刻至今,可見他在識字還很辛苦的階段,閱讀力已不是等閒。

其實,好好思考吳寶春的例子,就可以破解台灣常有的一種混淆——以為閱讀力等於語文力。官方民間合力推動閱讀這麼多年,投入不知多少資源,風氣卻一直不開,瓶頸可能就是這種混淆。家長以為,反正孩子將來又不從事語文相關工作,而是金融、科技、醫療這些熱門行業,不愛閱讀有何干係?

吳寶春憑什麼超越碩士生?

沒錯,多閱讀可以增進語文能力,語文優秀的小孩也較喜歡閱讀。然而,吳寶春卻在語文力還很糟糕,對形音義、成語用法的認識可能只有小六的階段,閱讀力就已經超越碩士生。憑什麼?(相信我,台灣大多數的外文系碩士是讀不下《罪與罰》的。)

首先,他的專注力一定異於常人。許多人讀報刊雜誌,卻不能讀整本書,問題就在專注力,不是語文力。專注力又有強度與持久度之分。「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是強度,「焚膏油以繼晷」是持久度。專注力強又耐久,有人靠的是熱情,有人靠意志。郎朗彈鋼琴可以六個鐘頭不抬頭看鐘,你我則半鐘頭看一次鐘,差別在熱情。蘇秦打瞌睡就拿錐刺大腿,刺個肉綻血流,這是意志。

孩子小時專注力一定不好,親子共讀的重要性就在此。孩子心一飄走,共讀的大人就把它拉回來。如果孩子大了,還是沒辦法靠自己讀完一本書,爸媽就應該替他的專注力擔憂了。

雖說閱讀力是專注力一大指標,逼讀書來提升專注力卻不見得可取。因為提升專注力的方式很多,任何必須長時勞神的工作都可以。下棋是一種,打籃球也是。籃球只打二十分鐘也許只用到體力與手眼協調力,但超過半鐘頭還要投籃不失準,表示操控手眼協調的大腦必須超時處於最佳狀態,對專注力就是考驗了。像吳寶春,他的專注力可能就是做麵包訓練出來的。想想看,配料需要精準秤重,揉好一麵團送進烤箱就必須趕忙揉下一麵團,揉得筋疲力竭還要眼觀外形美不美,憑手感判別軟、濕度夠不夠,如此每天十五小時,專注力當然變好了。

許多人可以讀小說讀十五小時不休息,但必須是《哈利波特》、《達文西密碼》那種,情節風馳電掣,不消幾頁就來個千鈞一髮。這種小說要讀完,其實並不比看完一場NBA球賽難。《罪與罰》卻不是這樣。主角在第七十頁殺了兩個人,心理反覆迴旋,四百頁之後才終於決定自首。出場人物多達二十幾位,有人跟主角說這些,有人說那些,彼此關係愈來愈複雜,忘掉一個細節,可能讀到百頁後的某一重要轉折就一頭霧水。俄國人名又特別長,許多讀者腦袋裝不下,只好半途放棄。

吳寶春可以一口氣讀完,可能是他跟主角一樣出身社會底層,主角的不平之氣他完全感同身受。但是我們也要承認,《罪與罰》畢竟有其閱讀難度,不是隨便的失學青年有辦法親近。認清這點,吳寶春的絕佳記憶稟賦就值得讚嘆了。

讀小說,有益記憶養成

許多家長雖然重視閱讀,卻只喜歡孩子讀科普、社會趨勢,總覺得小說都是二流讀物,卻不知像《罪與罰》、《紅樓夢》這種文學名著,人多事繁,對記憶力而言才是攀爬一座大山。台灣爸媽訓練孩子記憶,常把孩子送去讀經,殊不知「人之初,性本善」朗朗上口,只是聲音記憶而已;小說閱讀卻必須記住人事地物、事情原委、不同角色的性情面貌聲口。讀小說其實比死背《論語》、《三字經》更有益於記憶養成。

不過,吳寶春會讀完《罪與罰》,最重要的力量應該是貫穿《柔軟成就不凡》全書的一股向上之心。這世上當然有很多純書癡,不向上也不向下,一心只往書裡鑽。但是,一心向上的卻絕少沒養成閱讀習慣的。這向上向的也許是財富地位,也許是更廣闊的視野,或更充實的人生。而孩子如果不愛閱讀,表示他全沒發自內在的向上驅力,只能為考試、為爸媽讀書。比起專注力、記憶力有待加強,這點尤其應該令人著急。

[原文網址]
 

文章標籤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那個會吃不飽!

作者:顏擇雅2012.10.01

相關關鍵字:生涯選擇  興趣  職場

當孩子自己做生涯選擇時,父母總不免有「讀那個會吃不飽」的質疑,這種聽在孩子耳中格外刺耳的勸告,卻來自父母也曾經無可救藥的單純過去。

最近在臉書上看到朋友分享一句話:「不要再說我讀那個會吃不飽,我不像你們那麼餓!」相當觸目驚心,就點進去看,原來是文創工作室的卡片文案,不到一天已上千人按讚。還有好多年輕人留言,都在抱怨父母如何不尊重自己志趣:「我爸媽還加一句你就是太年輕不會想,等你將來結婚生子就知道了。」這不是所有父母都會講的嘮叨嗎?「令人髮指」卻是這些年輕人的共同反應。

做爸媽的應該都跟我一樣,按讚按不下去。「我不像你們那麼餓」這話尤其傷人。「餓」在此應該是重視錢的同義詞。父母重視錢並非天生,而是養兒育女過程相當耗錢,如此二十年除非富豪,最淡泊的人也會視錢如命。如果父母重視錢,孩子卻不重視,那一定是父母很小心不讓孩子嘗到缺錢的委屈。這樣的小孩應該加倍感激父母犧牲才對,怎會回嘴「我不像你們那麼餓」呢?

雖然不茍同,我對卡片想傳達的挫折感卻相當熟悉。畢竟,「讀那個會吃不飽」也是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我爸是醫生,我從小就被灌輸將來要當醫生。自然都會加一句:「當然念不到我們也沒辦法。」意思很清楚:讀醫是父母的期望,用功卻考不進去,他們能理解。但如果能念卻故意不念,這是他們連想都沒想過的。

一場難以釋懷的親子風暴

我大四轉去比較文學系,事先完全沒有與父母溝通。反正答案一定是「不准」,有什麼好溝通的?半年後,當面告知母親的那一刻終於來到,接下來就是徹夜的親子風暴。我跪了,母親也以淚洗面了,她要我親自寫信告訴爸爸,「辛苦在台灣賺錢供你念書的爸爸」。兩週後接到父親回覆的航空信,開頭第一句就是:「接到來信我已經四晚沒法闔眼睡覺。」

那大概是我這輩子最黑暗的歲月。誠實說,關於那場親子風暴,我其實比父母更難以釋懷。我回國工作,聽到父母對別人介紹我:「我們要她學醫,結果她去學文學,擔心她找不到工作,沒想到竟然有出版社肯用她。」聽到這話我都生悶氣,覺得出版在我爸媽心目中一定不如醫生。後來我創業,因為媒體報導,經常有親友主動跟我爸媽說我出版的書如何暢銷,母親總興沖沖一五一十學給我聽,我不但沒有高興,還冷笑道:「你還說我讀那個會吃不飽,哼。」言下之意是質疑他們與有榮焉的資格。我這時已經三十好幾。

沒想到有一天,我聽朋友聊起小孩上大學之後的求學歷程:一開始是照志願填,考進第一志願國企系;念了三年沒興趣,降轉中文系。讀著讀著發現自己對寫作的興趣比文學研究還濃厚,畢業就去念新聞所。念到碩士後聽一場演講,才發現最大的興趣是心理諮商,準備要去考心理所。我聽了很奇怪,轉一次就好了,怎麼轉這麼多次呢?父母沒意見嗎?沒想到朋友竟然說我少見多怪,原來這年頭一直換主修的年輕人很多。他們都很會念書,想念什麼研究所都考得上。做父母的反正也說不過小孩,經濟允許都會予以支持,就當做是支持孩子的生涯探索。

原來當年的痛苦是有意義的

我覺得挨了一記悶棍。會念書又興趣廣泛,迷上什麼都全力投入,這不就是年輕時我的寫照?平生第一次,我發現父母當年給我的痛苦是有意義的。如果我當年不是事先預知會有那句「讀那個會吃不飽」,會有一場可怕的親子戰爭,轉系就不會轉得那麼慎重,搞不好轉完還會三心二意,今天考慮學電影,明天又立志當人類學家。又,我進入職場後的一帆風順,恐怕也要謝謝我爸媽那句「讀那個會吃不飽」。那句話讓我永遠都在懷疑自己沒有一技之長,隨時保持學習上的高度飢渴。

難道,我因此就鼓勵父母多跟孩子說「讀那個會吃不飽」?當然不,沒什麼真理值得冒親子失和的風險。何況,以如今產業變化之快速,讀什麼會吃得飽吃不飽,已經愈來愈難講了。五年前誰知道DRAM、面板、LED、太陽光電將成為台灣四大「慘」業,害一大堆學電機的被裁員減薪?

我贊成的,是父母應儘早讓孩子對生涯選擇感到戒慎恐懼。畢竟會有「讀那個會吃不飽」這種話,真正原因並非父母重視吃飽,而是職場閱歷多年,實在看過太多被浪擲的才華,被渺視的夢想,被踐踏的尊嚴。父母都記得自己當年是如何單純得無可救藥,才會認為孩子如今一定單純得無可救藥。如果是這樣,為何不直接把所見所聞描述給孩子聽?也許等孩子上國中,就開始讓孩子用聽故事的方式,學到外面世界的殘酷一二。別光催孩子去念書,偶爾也分享一下自己或他人的職場點滴。這樣不只對親子關係有益無害,也可讓孩子早點學會緊張,才不會到大學和研究所,還以為自己有一大堆青春可以揮霍。

 [原文網址]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閱讀讓你靈光乍現

作者:洪蘭    2012.10.01   《親子天下》第29期《贏回專注力》

相關關鍵字:閱讀  創造力  知識  通識教育

一個國中生寫信向我道謝,他母親在學校的親子座談中,聽到我說創造力與閱讀有關,今年暑假叫他看了十五本書,讓他賺了一五○○元。他說,他在看書時也很努力去想,如何把書中的知識轉化成創意,但沒有成功,他問該怎麼做才對?

相信很多為了創意而去閱讀的孩子都有這個問題。很不幸的是,知識需先內化,與原來的背景知識網掛上鉤後,才能發揮作用;不是今天看了一本書,明天創造力就出來。

閱讀能影響創造力,主要是因為在閱讀時,每一個字都會激發跟它有關的連結字,而那個字又會激發跟它有關的連結字;就像骨牌反應一樣,一個活化另一個,直到兩個不相干的迴路碰在一起,活化第三條迴路時,就突然靈光一閃,說:「啊哈(aha!),我看到了!」新的點子就出來了。所以閱讀的好處是透過觸發作用,增加神經連接的密度,使它有機會去碰觸到本來碰不到的神經元。

一七五八年夏天,英國的史東牧師(Edward Stone)因為室內太熱,便拿了一本書到河邊的白柳樹下閱讀。他隨手剝了一小塊樹皮放在嘴裡嚼(這不是很好的習慣,小朋友不要學,因為不衛生;台灣早期很多人也有這習慣,隨手拔根草放嘴裡嚼),發現樹皮很苦,苦得像金雞納霜(即奎寧)一樣。他突然想到,祕魯高原的印第安人就是用金雞納樹的樹皮來治瘧疾和抽筋。他想:是否苦的東西都能治病呢(中國人也說「良藥苦口」)?白柳樹喜歡長在陰溼的地方,說不定可以治風溼痛。

他就把樹皮剝下磨成粉,給有風溼痛的教友吃,發現居然有效(現在知道樹皮所提煉出來的水楊酸有止痛、退燒和消炎的作用)。最令人驚訝的是,他很有科學精神,有系統的給五十個病人,每四小時服一次藥。他從小量開始再慢慢增加劑量,等確定有效了,才寫信給英國皇家學會,阿斯匹林就這樣被發明出來了。

你可能會想:一個鄉下的牧師怎麼懂得臨床實驗?這是因為他受過良好的通識教育。他念牛津大學時,修了很多哲學和神學的課,科學的思辨來自哲學,哲學的邏輯訓練使他的思考比一般人更周延。

如果創意來自靈機一動,那麼怎樣才能靈機一動呢?這就回歸到閱讀的神經機制了。寬廣的背景知識使大腦神經網路很綿密,很容易被看起來不相干的事觸發。

史東牧師從苦味中聯想到金雞納霜,他知道金雞納霜是從樹皮中提煉出來的;他又知道存活在某些生態中的植物常會有對抗這種特殊環境的能力。而植物可以入藥(中國南方瘴癘之氣重的地方都會長辣椒,因為辣椒素可以除瘴氣)。所以史東牧師如果不知道金雞納霜是苦的,他可能馬上把嘴裡的樹皮吐掉,阿斯匹林就不可能被提煉出來。

所以閱讀跟創造力有關係,它幫助我們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閱讀也培養我們的品格,使我們效法古人,鍥而不捨的去實踐我們的想法。

http://www.parenting.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65&nid=2491
  

文章標籤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向明】2013.01.25 

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座廟
將你自己供奉
然而你借住的那
「浪漫貴族」公寓房卻一直
香客盈門

只是起身找一本書
又傳來你摔斷右邊的手臂
和那早已無肉的髖骨
書已經禍害了你一輩子
每到年關總不忘再來一次

輸血袋裡的鮮紅汨汨流向
你瘦皮囊裡的蒼白
觀世音呀!你要再次助他
繼續為寡色的世界增添詩的顏彩
賜他幾粒小米他就會再飛起來

叫醒閉目養神的你
認了我半天才恍然的說
我還以為是醫生
我常自愧頂多當個探病的人
連安慰你的話也都很空洞

豪華落盡見真淳
而今木牛流馬都已經自動化
而你總是反向操作
只那麼頓失重心的一瞬
走路的關節從此改用人工

●註﹕已經九十四歲的詩人周夢蝶,近些年來每到年底即會因病痛緊急住進加護病房,今年一年身體狀況因雇有專人照顧極為良好,但又突然跌跤致兩處骨折,現又只能躺臥床榻過年了。

【2013/01/25 聯合報】



全文網址: 慢慢讀,詩/慰周公 | 聯副‧創作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X5/7659665.shtml#ixzz2IyGS7qoV 
Power By udn.com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洛夫】
2012.12.23 04:19 am

原作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李商隱

解構新作

他靜靜佇立在
夕陽
與黃昏之間

待月待醉待緊握怒拳待冷水澆頭
他心事重重

他揚眉,穿過一層薄霧
踟躕在

與死之間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2012.09.30】

 原作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賈島 


解構新作
 

      比松樹更高的

是一個問號

比問號更費猜疑的

是童子懵懂時的囁嚅

誰知道師父去了哪裡

採藥?未必

藥鋤還在門後閑著

雲裡霧裡

風裡雨裡

就是沒有猜到

他正大醉在

山中一位老友的酒壺裡


全文網址唐詩解構/尋隱者不遇 | 聯副創作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READING/X5/7397656.shtml#ixzz27uVvGodY
Power By udn.com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洛夫】   2012.06.13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

洛夫解構新作

到岸了
船緩緩駛入午夜的鐘聲

灰瓦的落月
灰瓦的楓橋
灰瓦的半睡半醒的漁火
灰瓦的愁

鐘聲
似乎是從唐肅宗那年傳來
啊,滿江的霜,在寒鴉
晦澀不明的啼聲中
船靠了碼頭
寒山寺的小和尚推開廟門
對著半夜來客
哈啾哈啾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張光斗】   2012/6/13

他們居然推選出年紀最小的他為該會的「會長」,理由很有趣,卻也極合理,就是要交付他一個巨大的任務——得負責將他們在百年後的骨灰背回山東菏澤去!

請問你(妳)今年幾歲?十五?十七?二十?二十二……

每天面對叨叨絮絮的老師,枯燥無味的教科書、喋喋不休的父母、前途茫茫的就業路……你可曾給過自己作夢的機會?

父親回鄉被謀害
年僅十三便逃亡


圖/蘇意傑
乾脆我把時間再往前挪一點,十三歲!十三歲才剛念國一,頂多國二,那個年紀更單純些、更傻一些,也許作過的夢會比較不一樣!比方說,立志做老師(爸爸說,可以有寒暑假出國旅行)、電腦工程師(媽媽說,賺錢多),或者夢想去非洲打獵(電影上看到的)。

如果,我來說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翁在十三歲時只會夢想到可以回家,只夢想著與親人團聚,你一定會立刻在鼻子前面揮揮手,不屑地說:「肯定又是阿公那個年 代的陳舊故事,沒什麼好聽的!」那麼,我再點你一下,這個主人翁後來都是鑽在墳墓堆裡拾掇他的夢想,如何?你又怎麼說呢?

哈!似乎有點趣味了,對吧?好!來聽他的故事——高秉涵。

你可曾看過《水滸傳》的小說?沒?那電視劇呢?一群造反的土匪與昏聵的朝廷官兵惡鬥、潘金蓮、武松打虎?嘿嘿!有印象了吧?沒錯!高秉涵,一位現年快八十 歲了,可是依舊耳聰目明,手腳敏捷的現任律師,而且律師樓就設在台北火車站前面的大樓裡。他,就出生在《水滸傳》故事的誕生之地——大陸山東的菏澤。

高律師在十三歲時喪父,他的父親為了回鄉替九十高壽的爺爺過壽而被謀害。(當時正是國民黨與共產黨惡鬥的年代,據說,他的父親是被同時穿了兩黨軍服的大漢 拖出去幹掉的!可見《水滸傳》的老鄉早就玩慣了爾虞我詐、烏賊吐墨的把戲了!)自此之後,還沒來得及長大的高律師開始了逃亡生涯,因為,他家背著的「國民 黨印記」比較強烈啊!

不怕麻煩不怕苦
一言九鼎能實現

當了少年兵的高律師,跟著部隊一路顛簸來到台灣,離鄉背井,思念親人的折磨自是苦不堪言!後來,當年與他一起逃到台灣來的兩百多位山東菏澤老兵組成了一個 「菏澤旅台同鄉會」;這群《水滸傳》裡的土匪(其實應該稱呼他們為「綠林好漢」才厚道點!)後代們都是天才,他們居然推選出年紀最小的高律師為該會的「會 長」,理由很有趣,卻也極合理,就是要交付高律師一個巨大的任務——得負責將他們在百年後的骨灰背回菏澤去!

偏偏高律師就將此託付當成了畢生的志業與夢想,他真的樂此不疲地承擔下來了!

數十年過去,自兩岸開放探親之後,高律師前前後後已經背了一百個以上的骨灰罈回山東!你想想,175公分高,44公斤重的高律師,每回要背每個起碼十公斤的骨灰罈,總計三個,踉蹌歸鄉;這份有形無形的重量,是要靠多少的毅力與決心才能完成?

再說了,每次過海關,上飛機,他都可能要遭遇各種不同的刁難與考驗!有一次在機場,一個罈子摔破了,他當場要分毫不少地將散落的骨灰撿乾淨;有時,海關還會懷疑他在私運毒品。

尋找骨灰的工程也很浩大!申請每一份骨灰,僅是繁複的手續就要令一般人打退堂鼓;高律師每次平均要親自出入全台灣各地機關衙門達五、六次之多。

某一回,他跑到花蓮山區的公墓去取骨灰,碰巧遇到了大雨,他被困在山上,躲在亭子裡蹲了一夜,結果,第二天一架直升機救了他。

原來,古早的《水滸傳》裡,綠林好漢的「一言九鼎」,今天依然健在!原來,《三國演義》中形容關公的「義薄雲天」四個大字,今日仍可在一位長者的身上讀到!

山高水遠回鄉路
哪門子志業夢想

2012年的四月天,我有幸跟著高律師走了一趟山高水遠的回鄉路。我們下午一點隨著他,搭乘國光號由台北車站出發,前往桃園機場。

雖然已是直航了,我們在山東的濟南下機,轉乘汽車夜奔菏澤,穿梭在漆黑的高速公路三個多小時後,才於深夜一點進了菏澤。

我實在不敢想像,當年尚未三通,還得從香港轉機,這對年邁的高律師來說,是何等繁重的任務?這是哪門子的志業與夢想?

這一趟,咱們此行的夥伴曾慶瑜替高律師分勞,將其中之一的骨灰罈抱在懷裡,直到菏澤;高律師只要顧著另一個罈子就成了!所以,高律師說,這是他最為輕鬆的一次旅程。

雖然夜深露重,我們一行在菏澤昏暗的街燈下進了一家豆漿店,端豆漿的服務員立刻就認出了高律師,稱他一聲「高會長」!然後,從旅店開始,到第二天遇見的司機、老師、小學生、大學生、官員……竟然都認得高律師,對他的崇敬與尊重,完全可以自他們的眼神、動作裡流露出來。

我這才明白,原來台灣民眾不太有興趣知道的高秉涵故事,早在他的故鄉發酵到某一個程度,這個故事絕對不比「義賊廖添丁」的血淚少,也不比「瘋女十八年」的苦難遜色!

也許,用不著等到十年二十年之後吧,就算今日,如果有人把高秉涵的故事拿出來說,說是一個怪咖把背著同鄉的骨灰回鄉作為畢生的夢想與志業,難保不會有人說:「那人頭殼壞去!」

你呢?你怎麼說呢?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06-12   中國時報  【張輝誠】
 

     愛新覺羅.毓鋆(1906~2011),滿清皇族、儒家學者,在台開辦奉元學院,民間授學六十餘年,學生敬稱其「毓老」,去年三月辭世,享壽104歲。

     毓老師晚年(指九十五歲之後)上課與早年上課大不相同,早年著重各部經書、子書之文句的細部講解,晚年只專講各種「微言」、「要道」為主。晚年上課時更經常說許多期勉之語。從這些期勉之語,著實很能窺見毓老師晚年之心境、願望與一生之堅持。因此特摘錄於後。

     讀書,是為了明理

     如講實學之重要。毓老師說:「天天我說:燃眉之急。我要提醒你們,我每次開始就提醒你們:實學。我們這個班,專要造就領袖人才,不一定要當官,造就各種行業(專業)的領袖,不是說:行行出狀元!」

     毓老師期望學生能好好利用時間讀書,經常叮嚀:「老師永遠在看書,習慣了,停也停不下來,散步時也在腦海裡回味回味。我急,是來日無多; 你們急,是書太多。你們怎麼那麼大方,不在意時光!好好為學,不要浪費時間,給人間存精華。人一無所得,就空活了一生。誰利用時間多,誰就成功多,沒讀幾 本書,就要成名?歷代都有〈藝文誌〉,要寫進史書多麼難?但這些書而今安在哉?有誰記得幾本?千萬不要以為寫兩本書就留名了,只怕還沒簽完名就絕版了。人 只有自欺,絕欺不了人。老師還有幾年活,決不浪費時間,不和外面人打交道,也不接觸記者,要變成專學,才能深入。──多少人作學問,都是逢場作戲。又有多少人不懂得從根上作學問,想從中間插隊。──清朝有文字獄,才興起『考據學』!」

     毓老師上課時提起讀書的目的,是這樣說:「我希望再健康幾年,好好陪你們一段。真的是最後一班學生了。你們這點學問,也比不上宮女,古代沒有經過准許,宮女和太監都不許認字!你們如果只為了吃飯,那就不要讀書 了,讀書是最不容易的事,最辛苦的路,要把書讀明白,比登天還難。讀書,是為了『明理』,做人有做人的道理,修身有修身的道理。書,要能用,(從前)有用 的書都教過了;現在什麼書,都打動不了你們,學什麼都沒用。讀書,不明所以,和讀〈大悲咒〉不是一樣嗎?大悲咒,每天唸二十一遍,唸多可以唸七七四十九 遍,你要發瘋,整日唸也可以。」

     毓老師又講經書的作用,說:「經書不講玄學、哲學,完全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的事、國與國之間的事,更要解決天下事。熊(十力)先生說,秦以 後都是『奴儒』之作。先秦還有言論自由,秦以後就沒有了,秦漢時,孔學就已經消失了。入聖廟者,哪個不是『名奴儒』?──你們同學個個都是入聖廟的材料, 因為對啥都沒反應;不用禪也很定心,因為不行動!」

     毓老師講「學生」的真實意涵:「學,就是覺。覺,知也,自知也。覺,也是效,『君子懷刑』,懷孔子之型,就是效孔子之型。知行合一才叫 學。學生,是要學『生存之道』和『生民之術』。學生,就得學『生下去』,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你們為什麼笨,因為沒有人教你們用腦子。我無所懼,懼的是你 們腦子『空固力』!」

     文章,辭達而已矣

     毓老師講讀書人的責任,是這樣說:「讀書人的責任在何處?國家的高級知識份子,必須知道自己的責任:一技在身,治國安邦,使國治而天下 平。天下事,說的容易,做的難。實行的結果,就是善德與惡德。得了個博士,就是得了飯票,然後你混我,我混你。學位,不是鞏固飯票,而是責任加深了。稍微用點,都知道人的責任!」

     毓老師講人品的重要,說:「人最重要的是人品。我是情報出身,交朋友先看品德。中國人如何定朋友,你們好好看看《管子》。不忠的人,什麼都不能做!」也講用人之法,說:「用人是用其長處,我們一講人就講其短處,這是我們的短處。找人專找萬能之人,此謂不知人。」

     毓老師講鍛鍊自己的方法,先說立志。「人必得自己發憤,靠別人沒有力量。人就是志的堅持,窮也可辦事。有大志,就做大事業;沒大志,就做 專業。志,不是空的;去做才叫志,空想只是妄想。要有志,必得深入,否則一事無成;沒有志,不要做,虧待自己一輩子。」然後是練習口才:「好好練說話,辭 能達意,要有中氣。人沒有陽剛之氣,娘娘腔能談判嗎?口才不好,少說話,再笨的人也要藏拙。說出口,別人就有機會破解你;不說出口,別人不知虛實。兩岸的 問題都是靠嘴談判,台灣的生存就靠你們的口才和腦子。」又說必須學習外語:「學好外國語,要和他們的知識份子一樣好,才能使他們接受中國文化。老師什麼話 都學過,以前是日德意滿華邦交,歷史上講的混蛋,我都見過。」最後還要練習寫文章:「寫文章必得天天練,必要有文氣,文章,辭達而已矣。以你們寫的信能追 到女朋友,真是奇蹟!」

     成功,少不了挫折

     毓老講如何能夠度過災難,說:「中國學問就懂得度災難,老師就在屋裡坐六十年,別人說我:『老謀深算,詭計多端!』一個人在台灣,保存到今天,不容易啊。要養成事的精神,不可以投機取巧,不忠不孝。好好努力,為台灣幸福而 努力。別人失策,你的策呢?有空讀小說,為什麼不讀《戰國策》?太平宰相容易做,亂世英雄難起。亂世才能看練達。曾文正公,其時戰火連天,還與幕僚弈棋, 養鎮定工夫。文人不怕天下亂,亂世展長才,將軍還怕打仗嗎?學文的人就是要面對亂世,只怕沒智慧,不怕天下亂。」毓老師又說必須懂得防備人,就提起一件趣 事:「老師散步到三軍總醫院旁眷村,有人問:『老先生讀過中國書嗎?』我答:『沒有,我不識字。』又問:『信基督教嗎?』『我想上極樂世界!』對方說: 『那是迷信!』我說:『不迷信能糊塗嗎?』」毓老師又說應該怎樣待人,說:「過年時,學生回來拜年,海外的也回來,都是三十年的學生,替我跑腿的都是三十 年以上的學生啊。沒有德,辦得到嗎?」

     毓老師講如何才能成功,說:「成功的人是突破障礙的人,做任何事先想失敗該如何處理。不是沒開始做就開始做夢,見縫就鑽洞,挫折一到就受 不了,一看不會成功就放棄了。貪功喜譽,決不會成功,遇到難題,要事先準備,臨渴掘井也沒有辦法。沒有不可能之事,就是不肯為。成功、快樂和榮譽要留給別 人。事業成功,沒有白得的,必得努力,努力先樹德。」

     而毓老師最常感嘆的就是:「完成文化使命的人太少。」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01/112012061200548.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2012-06-11   旺報     【特派員洪肇君/成都報導】
 ▲三星堆文明至今沒發現任何文字,這是在各式器皿上找到的7個不同符號,等待全世界專家來解謎。(記者洪肇君攝)

 ▲三星堆文明至今沒發現任何文字,這是在各式器皿上找到的7個不同符號,等待全世界專家來解謎。(記者洪肇君攝)

 ▲三星堆博物館的建築以三個螺蜁體結合,上方有縱目青銅像。(記者洪肇君攝)

 ▲三星堆博物館的建築以三個螺蜁體結合,上方有縱目青銅像。(記者洪肇君攝)

 

    中國大陸有二千多家博物館,展示各式各樣的文物,其中最神奇的當屬四川廣漢市三星堆博物館,裡頭的文物跟中原本土有顯著區別,出土形制特殊的凸眼睛青銅像黃金權杖、青銅神祕樹、青銅太陽輪等物,至今無法獲得完整解釋,是全世界考古學界的謎中之謎。

     廣漢市位於成都北方,現在是一個只有60萬人口的縣級市,屬四川省德陽市管轄。現存最早的文史資料,秦朝即置雒縣(因雒水流經而得名),到了西漢置益州廣漢郡,轄13縣,刺史治雒城,今天的成都、綿陽、德陽,都曾屬廣漢郡管轄。

     蠶叢縱目 難理解

     秦朝以前的史料付之闕如,可是四川天府之國,古代神話當中,有古蜀國、古巴國等各種文化,傳聞黃帝為兒子昌意娶蜀氏之女,另有一種傳說, 黃帝的老婆嫘祖就是蜀國所出。這與蜀國開國君王「蠶叢」有關,傳說「蠶叢縱目」,開創養蠶取絲,嫘祖嫁給黃帝,才將這項技藝傳到中原。至於「縱目」則難以 理解,不知是直立的眼睛或者指他能望遠。

     幾千年過去了,上古蜀國的傳聞只有在《華陽國志》、《蜀王本紀》寥寥幾本書中,沒有太多的記載,而且內容接近於神話,跟夸父追日差不多同 一時間,都超過中原歷史的夏商周時期。後人依據傳說與各地方誌的點滴,勉強拼湊出古蜀五代國王依序是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每個朝代都有數百年。

     神祕古國 記載少

     傳說蠶叢教會人類養蠶,魚鳧則教會人類捕魚馴鳥。杜宇最特別,已經到了公元前六百多年的春秋時期,被稱為望帝,教人製衣農耕,而且死後化為杜鵑,經常啼叫催人農事。開明本名鱉靈,是從河流上游漂下的死屍,死而復活,被杜宇救起後拜為相,但奪杜宇之國。

     上述的傳說僅存於部分史誌記載,並沒有任何古蜀國自己的文字紀錄,住過四川的李白,也僅憑傳說寫過〈蜀道難〉中有一句「蠶叢與魚鳧,開國何茫然」。總之,歷史對於這個古國,記載非常少,都是周邊部落國家的史料略有提及,沒有正史。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1/112012061100101.html

 

三星堆 北緯30度 終極之謎

  • 2012-06-11    旺報    【特派員洪肇君/成都報導】
 ▲廣漢市文物局副局長、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朱亞蓉。(記者洪肇君攝)

 ▲廣漢市文物局副局長、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朱亞蓉。(記者洪肇君攝)

 看起來像是方向盤的青銅太陽輪,被推斷是太陽崇拜的象徵物,五條輻射軸成等比例。(記者洪肇君攝)

 看起來像是方向盤的青銅太陽輪,被推斷是太陽崇拜的象徵物,五條輻射軸成等比例。(記者洪肇君攝)

 

     三星堆文明遺址的發現,跟大陸其他地方很像,都是在挖地中不慎掘出文物,一路「搶救性發掘」,逐漸挖出一個大規模的格局,可是這裡又不同於墓葬,只有祭祀坑跟生活遺蹟,因此被推定為古蜀國。

     三星堆位於廣漢城西鴨子河南畔,面積達12平方公里的遺址區,又有古馬牧河蜿蜒流過,鴨子河邊一道彎土圪梁,被稱月亮灣,越過馬牧河西南,又有三個大土包,稱為三星拱月,是廣漢的風水寶地。1929年夏天,燕姓農民在月亮灣邊挖溝,不到1公尺深就挖到土玉器,全家人深夜再掘,共挖出400多件玉器。當時是北伐剛勝利的地方軍閥戰亂時期,燕家人偷偷將玉器賣了。

     此事後來被華西大學知道,派出考古學家跟廣漢縣政府連絡,由縣政府派兵保護展開考古挖掘,挖出商周時期的陶器、玉器及各項半成品,還有居住建物的基洞遺址,顯見那是一個先民生活區。其後因為戰亂頻仍,考古發掘時斷時續。

     青銅立人像高2公尺

     到了1986年,當地一磚廠為取土,不慎挖到大量器物,裡頭有象牙跟精美玉器與部分青銅器,器皿的形制跟中原本土有差異,於是四川省考古學研究院等單位介入,所掘的地點被稱1號祭祀坑。

     幾個月挖掘完畢,就在考古隊收拾行當準備要離開時,磚廠在旁邊又準備取土,這下捅到馬蜂窩,挖到大批極大型青銅面具、青銅頭像、象牙、黃金面罩、黃金權杖等物。廣漢市文物局副局長朱亞蓉形容,「估計當時的考古人員都樂瘋了」。

     這一挖,挖出石破天驚的發現,總共出土600多件青銅器,有眼睛凸出的青銅面具、29個青銅頭像、高數公尺的青銅神樹,類似方向盤、直徑 82公分的太陽輪,更有一個200多公分高的青銅立人像,雙手環於胸前,雙掌虛空,狀似握著一個物體,但雙掌中空並非在同一中軸線上。

     想不透的太陽輪

     身兼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的朱亞蓉說,她在博物館工作了15年,許許多多的文物由來至今想不透,例如太陽輪,勉強可以解釋成太陽崇拜,經過 計算,這輪軸的5條輻線,是等比例分布,她無法想像古人是如何計算鑄造出來。諸多的青銅頭像、面具,推測是以「範鑄法」澆鑄而得,但古蜀國有這麼豐富的青 銅(含銅錫鉛硅)礦嗎?至於黃金面罩和金皮權杖的來由更是奇怪,同一時期只有埃及與希臘才有,金皮權杖長度達142公分,重量近500公克,但四川的沙金 礦也不豐富,這些黃金又是從何而來。

     除了6個太陽輪看起來很現代化,出土器物還有一奇怪的「青銅菱狀眼形器」,又可分為2等分、4等分零部件,看起來很像現代機器的外飾部件,考古學家勉強解釋是眼睛崇拜的圖騰。但看過的人大部分都不相信。

     三星堆正好位於北緯30度,這一條環地球的緯度線,有馬雅文明、大金字塔、百慕達三角洲等神祕區域。這也令人對望這些三千多年前古青銅器時,不免懷疑,這是否是外星人在地球上指導過的另一個神祕部落。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1/112012061100099.html

無樂器、無兵器 三星堆最怪之處

  • 2012-06-11   旺報    【特派員洪肇君/成都報導】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銅器、玉器、陶器,大部分是生活器皿和祭祀禮器,但掌握了冶金技術的古蜀部落,沒有一件樂器或者兵器,也沒有文字遺存,令考古學家百思不得其解。

     古代人一個很大的困擾,就是生活食鹽,大陸有考古學家認為,所謂蠶叢「縱目」,應是缺乏食鹽缺碘,造成的眼睛凸出。但因此衍生出來的食鹽說,考據四川岷江地區產鹽地域,懷疑古蜀國部落有煮鹽運銷食鹽的能力,才得以換得青銅、黃金。但真正產鹽地又不在廣漢,應在岷江一帶,距離相當遠。

     更可議的是,古蜀人既然掌握了純熟冶金技巧,當時只要會鑄兵器,必然可以征伐其他部落,可是出土青銅器當中,沒有一件兵器,玉器則有玉戈、玉劍。有不實用的玉製武器,卻無真正實戰武器,極令人費解。

     再者,雲南廣西等少數民族部落,都有銅鼓等銅樂器,古蜀卻沒有任何銅鐘、響板或銅鼓,等於說這是一個沒有音樂的民族。但古蜀國極重祭祀之禮,相關古物極多,有祭祀而無樂,非常不合常理,跟以往所知的部落民族遺蹟都不相同。

     就如廣漢人常跟觀光客講的,如果你對三星堆文明有一點謎的感覺,只要你進去走一趟博物館,「會變成一團謎」,愈想愈無法破解這千年古國謎霧。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1/112012061100102.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李枝桃/國中校長(南投市)】2012/6/10

昨天早上,送孩子進基測考場後,齊聚在休息場上的老師們,有的吃早餐,有的拿報紙看。我指著民意論壇上的一篇「讓默默的他站上畢業舞台」,請老師們看,看完之後,有的說,令人鼻酸;有的說,還好我們學校不會這樣;我想到了一件往事。

小女兒國小時,成績不理想,沒有上台領獎的機會。有一回,我看到她在練習上台領獎的敬禮;她告訴我,要先準備好,有一天一定會上台。

畢業典禮時,她坐在台下,笑容燦爛的為台上同學鼓掌。一位家長語帶同情的說:妳女兒沒上台,會不會覺得心酸?我說:「能欣賞別人站在舞台上,也不錯,何況舞台上的人,也需要舞台下人的掌聲,不是嗎?」

國小畢業後,女兒仍持續努力,為自己創造上台機會。因之我開始思索,要如何教導孩子創造自己的舞台,同時,也思索如何教導孩子,累積上台實力,及欣賞台上風光的優雅。

記得一次參加某會議,當天討論贊助學生參加上海世博活動。有委員提到:讓經濟弱勢孩子去參加,妥當嗎?他建議,讓義工的小孩參加就好。當時,我認為不妥, 我說:孩子們需要一雙手,引導走上世界舞台,或許站上世界舞台後,會對未來有不一樣的期許,會對自己有不一樣的要求。孩子的眼界、胸襟,與抱負,往往因不 同的牽引,而有不同的表現。

那一次,就有個孩子,在上海的東方明珠告訴自己:有一天要站上世界舞台。那個孩子,今年已申請上國立高中,正為站上舞台而準備。

孩子最容易站上的舞台,是學校的舞台,而畢業典禮舞台上站的是誰?不但學生、導師在意,家長更在意。

我當訓導主任期間,曾規畫讓每個孩子上台領畢業證書,七百多名學生,一一唱名上台,有孩子說緊張得直發抖,有孩子高興的說:想不到能上台,還能與校長合 照,我看到了大多數孩子的高興,但也收到了不少的抱怨,有的家長認為孩子認真三年,就是等畢業典禮風光上台領獎,一一頒發畢業證書壓縮了他們上台的時間。

那次讓我深深感慨,畢業典禮舞台,是屬於孩子們的;但誰該上台,因時空背景或學校文化形態,各有不同的看法或處理方式,我們無法去評論;但或許可以教導孩 子,努力爭取上台的機會、努力創造自己的舞台,在無法上台前,先練習上台的姿態,或者也可以當一名優雅的觀眾,給予台上的人熱烈掌聲吧!

【2012/06/10 聯合報】


全文網址: 無法上台前 先練習上台的姿態 |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7150019.shtml#ixzz1xU1zVzVV
Power By udn.com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王正方】2012.5.15

台灣是一個重視英語學習的地方,家長不惜血本,送孩子進雙語幼稚園,如果經濟條件夠,再讓孩子讀美語學校、國際學校,中學畢業後,他們就直接和國外大學接軌了。預算不足的家庭,好歹也得送孩子去補習英語,因為絕不能讓孩子們輸在起跑點上!

不念美語學校、沒有每天補習英文,就輸在起跑點上了嗎?很多家長連自己的孩子要往哪兒跑都不清楚,又何來輸贏?但他們篤信,不管將來幹那一行,只要英文好就有優勢。經過這許多折騰,台灣孩子的英文學得怎樣了?

台灣學生的英文能力測驗平均分數,在亞洲排不上好名次。有一度還落在韓國、日本之後,不甚光彩。

英國文學大師余光中教授說,重視英語是好事,但是別忽略中文,包括文言文,最重要的是先把母語學好。身處在華語世界,卻天天送孩子去美語學校,太過分了,大可不必。

大哉斯言!我舉雙手贊成。學任何外國語,必須先奠定好自己的母語基礎。如今中文正夯,全世界有好幾億人想學好中文,苦於沒有良好的中文環境。台灣學中文的環境天下第一,有幸生於斯長於斯,不將中文扎扎實實地學好,反而要孩子在惡劣環境中硬學英語,事倍功半,真不夠聰明。

余大師認為,只要把母語學好,到了英聽、英說的國家,英語自然就會了。這種例子屢見不鮮。林徽因是民國時代少數能以中英文寫出瑰麗優美文字的才女。一首人 間四月天,多少年來億萬讀者為之傾倒。她與美國名作家費慰梅情誼深厚,書信往來數十年。費慰梅在書中屢屢提到閱讀林女士來函時的喜悅和享受。她說,讀到徽 因以第二種語文寫出如此動人、優雅的文字,止不住由衷地讚佩、感動也有些妒嫉。

林才女曾隨父親去英國,讀了幾年中學,廣泛閱讀文學作品,打下良好的英文基礎。當然,那一代人的文言文底子都很深厚。

當下在歐美知名度較高的華人作家,如哈金、張戎等,從沒聽說過他們上過美語幼稚園、英語學校之類的。是到了國外之後,努力提升英文水準,他們寫出動人的中國經歷和故事來,受到歐美讀者的喜愛。

一窩蜂的送子女念美語學校,花去大把銀子,有的口語還算溜,英文程度到底達到何種造詣,待考。可以確定的是,他們中文程度的提升大受影響。一天只有廿四小 時,又以學英文為主,中文肯定被忽視、貶低。家長說,孩子放學後,再請人補習中文,孩子的中英文都棒。沒事又逼著孩子補習,何其殘忍!

早年美國加州曾擇地實施雙語教育,英語、西班牙語並重,結果學生兩種語文都學不好,以失敗收場。

老一輩的我們十二歲才學abc,後來這幫老傢伙外語有點程度的,幾乎毫無例外,原來中文底子都厚實。有人建議,要掌握外語,先學古文。腹中有五十到百篇文 言文滾瓜爛熟、運用自如,閱讀寫作能力都強,然後再學外語,則無往而不利。何以故?學語文沒有訣竅,不能抄近道,只有下死工夫。攻下了文言文這座堡壘,登 堂入室,享受到古典文字中萬紫千紅的無窮意趣。再立志學好其他語文,輕車熟路,信手拈來,何足道哉!

逆向思考,古為今用,也是一家之言。

(作者為電影導演)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張小虹】2012.05.17

昔 日面對風起雲湧的廿世紀,五四知識分子中的保守派不惜出言恫嚇,揚言婦女解放運動的後果,必是「男子無業,女子無家」。他們預言進入職場的女人,會搶了男 人的飯碗,造成男人的失業,而搶了男人飯碗的女人,則是註定無法結婚成家,終以悲劇收場。而廿一世紀的父權焦慮,已然成功將恫嚇預言轉換為性別標籤,堂而 皇之以「剩女」一詞做「女大當婚」的意識形態催逼。

故「剩女」表面上像是一道簡單的算術題,適婚女子總數減去已婚女子總數,或適婚女子總數減去適婚男子總數,又像是一道無解的性別議題,糾結在「男人下娶、 女人上嫁」的古老婚配邏輯與女性獨立自信、經濟自主的當下現況,更像是一道滾雪球般的社會問題,牽拖著結婚率、離婚率、生育率、高齡化、外來移民越滾越 大。

但說穿了所謂的「剩女現象」,也不過就是越來越多的女人更晚進入婚姻或根本不進入婚姻。換個角度思考,「剩女」的真正問題,或許不在於不斷攀升的統計數據或比例,不在於性別結構的變與不變,也不在於動搖國本的茲事體大,而在於「剩」作為一種無法言喻的「時間焦慮」。

更進一步逼問,「剩女」一詞所標示的重大時間焦慮,究竟是發生在被指稱為「剩女」的群體之中,還是發生在不斷指稱「剩女」為「剩女」的父權異性戀婚姻制本 身,前者被放大的是女人「適婚年齡」、「生育年齡」的稍縱即逝,而後者則反映了父權異性戀婚姻制度本身內在的危機。到底是女人嫁不不出去?還是異性戀婚姻 機制本身出現了極有可能淡出歷史(至少喪失絕對主導權)的式微掙扎?英國的單身人口超過了已婚人口,法國的非婚生子女早超過婚生子女。究竟是不在婚姻制度 中的女人,還是婚姻制度本身,正在成為剩菜殘羹呢?誰是少數,誰是多數,誰又是正在由少數形成的多數呢?

這樣的文化反思將提供一個截然不同的思考路徑,不是《敗犬女王》一類的新編羅曼史腳本,不是《大女當嫁》、《盛女愛作戰》的男女配對與形象改造,而是積極 迎向當代文化、經濟、科技變動中的新布局、新想像、新連結。例如,以異性戀婚姻為量尺所統計出來的數據:台灣的離婚率亞洲最高,生育率全球最低,適婚年齡 女性的未婚比例世界第二高,四十歲女性超過五分之一處於「沒有婚姻」狀態中。面對這些數據,我們究竟是應該感到焦慮還是驕傲?

如果有人在這些數據中讀到的,全然只是婚姻解體、家庭崩毀,國族垂危,那是否也可以另一批人能在同樣的數據中讀到自主性、選擇權、性慾取向、親密關係、伴 侶形態、家庭模式的多元變化。同樣的數據,同樣的訊息,若「婚姻制度岌岌可危」是前者的危言聳聽,那「婚姻不再是人生必要的階段」便是後者的樂觀其成。

究竟是誰將被淘汰出局?究竟是誰在拉警報?「剩女」不可能靠著文字遊戲的「盛女」而敗部復活,「剩女」也不可能靠著個人的化妝打扮或姊弟戀就找到美好歸 宿,「剩女」必須回到其作為意識形態召喚的權力慾望機制去重新設定:「剩女」是一種焦慮,「剩女」更是一種「焦慮轉移」,成功移轉了父權異性戀機制在當代 的無效性。那已然無法hold住時代變動、新興家庭形態、性愛關係、甚至生育技術模式的傳統父權異性戀婚姻制度,恐怕才是真正應該擔心害怕,怕一個不小 心,就這樣錯過了時代的脈動先機而被「剩了下來」。

那不再神聖不再獨大的「剩侶」。

(作者為台大外文系教授)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2.5.19

詩人席慕蓉的「出塞曲」廣為人知,但她前晚卻說,這首詩「詩名寫錯了」,因為「王昭君才說出塞」,她身為蒙古人不該這樣寫。
詩人席慕蓉。
記者修瑞瑩/攝影

席慕蓉前晚參加成大鳳凰樹文學獎講座,以「原鄉與寫作」為題演講,提及「出塞曲」寫於一九七九年,但她一直到一九八九年,才第一次回到蒙古,感受不相同。

「我是一個蒙古人,出塞幹麼?」她說,一開始知道寫錯時,「也有點不舒服」,但錯就錯了,也不用改,只是證明她是一個漢化很深的蒙古人。

成大中文系系主任沈寶春認為,詩人寫詩原本就是經歷歲月不斷咀嚼,有不同的內容,出塞曲是席慕蓉對蒙古家鄉的思念,經過席的重新解讀,認為不應該是出塞,而是返鄉,「但要不要改,作者有決定權」。

成大中文系副教授翁文嫻說,席慕蓉早期的詩作與後來的不同,早期可能只是一種鄉愁,後來席努力為蒙古發聲,詩名有沒有錯並不重要。

席慕蓉的出塞曲經由李南華作曲,成為一首歌,一九八一年獲金鼎獎。席說,李是她的好友,但當初歌詞更動了她的原作,詩中的「英雄騎馬啊,騎馬歸故鄉」,到了歌詞裡卻變成「英雄騎馬壯,騎馬榮歸故鄉」,「我並沒有要榮歸的意思」。

李南華的解釋是「騎馬『壯』」才好唱,而「榮歸故鄉」是為了通過當時新聞局的審查,「英雄歸故鄉好像是從台灣脫逃到大陸」,若是榮歸就是統一中國。她對學生表示,「你們很難想像台灣也有那樣的年代」,但在當時卻是事實。

最近大陸民族出版社出版民族詩歌專號中,收錄她的「英雄哲別」詩作,把詩名改為「哲別」,內容也把很多英雄事蹟都刪除,對方的說法是因為要開十八大會,「英雄的字眼太過敏感」,她想到台灣幾十年前也是這麼做,也不太好抱怨。

圖/聯合報提供

【2012/05/19 聯合報】


全文網址: 席慕蓉談舊作:「出塞曲」詩名錯了 | 訊息藝開罐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102776.shtml#ixzz1vI6vSmTn
Power By udn.com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