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花的碎念:
(2013.9.25)無明資料整理中.....

目前分類:藝文創作與閱讀 (10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08/08/05 聯合報/副刊】  文\馮傑

兩者是文化史裡最經典的「通感」。

白居易〈琵琶行〉裡,有「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是錚錚錝錝、氣勢磅之聲。詩句行走的聲音。說的就是琵琶。

「可是琵琶怎麼能吃呢?」有一天,小孩子忽然問我。

對呀,我小時候第一次聽到枇杷能吃,也有這樣的感覺。音樂怎麼能吃呢?

世上一定是先有枇杷,後才有琵琶的,琵琶正是因為形狀像枇杷而得名。屬於因形賦聲。

因為想模仿古典,我就也在院子裡栽了一棵枇杷樹,五、六年了,臂膀高過屋簷,卻還沒有結果。這是一棵不孕的枇杷。

後來,別人告訴我:枇杷有雌雄兩種,竟也像男女一樣。雄的光長葉子不會結果。

大概我家的那個就是。枇杷有著植物誌裡最好的樹形,葉子輪廓優美,倒讓我做了許多書籤。在單調的書裡,讓我看到河流的走向。

知道這個情況後,我就再也坐懷不亂了,枇杷不結就不結吧,一棵枇杷自唐代走來已屬不易。那麼每天我就只好在樹下吃宋詞、吃唐詩,吃白居易製造出來的那些音樂之聲。

今年門口那棵枇杷虛晃一槍,竟結果了,是我對枇杷誤讀,就像「枇杷」與「琵琶」的通感。

*引用網址:http://udn.com/NEWS/READING/X5/4456120.s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副刊╱晶晶】

遊覽車墜落山谷,螢幕上列出死者名單,其中有一位叫林玉婷。

她想,林玉婷這個名字實在太普遍了,從小到大她認識的、知道的、聽說的,就不知有幾個林玉婷了,現在想必有親友叫林玉婷的,都緊張地打電話詢問吧。

她拿起遙控器,轉了綜藝台。

而其他有認識名叫林玉婷的人們,也同她一樣,認為新聞報導的林玉婷,不會是自己認識的那一個。

【2008/08/05 聯合報】

*引用網址:http://udn.com/NEWS/READING/X5/4456139.s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副刊/張錯】2008.08.05


西斯廷教堂創世紀的壁畫

神與人距離僅一指之遙

從無到有的差別

渾沌像原始點

指尖碰觸指尖

電光火石般便有了生命

禁果及失樂園種種。

與神的距離亦僅一指之遙

當年聖子如此囑咐:

此為聖教屹立磐石

衣冠、權杖與指環

猶如牧者放牧羊群

他在人群裡呼著聖號灑著聖水。

他揚手劃十字降福

生死亦僅一指之遙

遺址廢墟的原始點

指尖能觸及千百亡靈指尖麼?

能電光火石起死回生麼?

能重新自零到無限麼?

死者是生者歌頌的英雄

生者是死者永遠的沉默;

不會,也不能,人與神永不重疊。

他只好繼續表示,終止戰爭貧窮必須促進人權

「陷於困境和失望者及人性尊嚴被剝奪者,

很容易響應暴力號召,變成和平的破壞者……」等等。

附注:原起點 (Ground Zero) 即廢墟當地。梵諦岡西斯廷教堂(Sistine Chapel) 有義大利文藝復興畫家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壁畫〈最後的審判〉,圓頂繪上帝創造人類始祖亞當「創世紀」故事。

*引用網址:http://udn.com/NEWS/READING/X5/4456128.s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副刊╱馮翊綱】2008.08.05

二十多年前,我兩度考不上大學,難得就此事與我談談的老爸,說了:「你不上大學,爸爸就辛苦了,得找關係,給你介紹工作,說不定得照顧你一輩子。」我不解,回問道:「那我要是上了大學,難不成你就不管我了?」爸說:「那當然,連大學都考不上,恐怕是生存能力不夠,這要怪爸爸,沒生好你;但是,大學畢業,你愛去睡火車站我都不理你!能力明明夠,卻淪落睡車站,一定是懶,誰要管你。」

那一天,我就醒了過來。

覺得家裡應該罩我,給予優渥的生活,是幻覺。覺得學校應該為我負責,保障日後的發展,是幻覺。覺得社會應該熱切歡迎,提供我優厚的條件,更絕對是幻覺!

我醒著學藝術,醒著搞創作,醒著經營劇團,這和某些外行人猜想「搞藝術的都與現實脫節」不吻合。也許這麼醒著,很難迸出傑作,但是,卻也能避免執迷,走進外人不懂的死胡同。醒著的劇場人,知道作品與觀眾的相互依存關係,而不是公關與補助的不當聯想。醒著的創作人,至少能為自己與同行的夥伴,謀一份吃飯的工作,不至於睡車站。醒著的人,知道什麼是為所應為,腿長在自己身上,每一步都該自己使勁。

一個在網路販賣盜版影片的人,被逮之後,還抱怨:「我只是個底層小市民,我又不是存心欺騙,很多之前的買家也都沒有說什麼。」曾幾何時,底層,是卑鄙的等義詞?小市民,等於可以鑽漏洞?有人願意吃悶虧,是縱容繼續犯罪的藉口?但願M型社會之說,是個普遍的幻覺,但有人身陷幻覺底端,卻怪罪時代、社會,不願自救,何以致此?

我那些要好的同學、童年的遊伴,許多不曾念大學,但是他們多半也醒著,為所應為。凡有一技在身,沒聽他們抱怨窮。

二十年過去,我們這些當年上大學很難的人,當了家長,夥同一些掌控權力與適當方法的人,把大學錄取率撐成了百分之百!於是,按照老爸與我談話的邏輯,人人皆可去睡火車站。

但是真的人人甘願睡車站嗎?當然不是!他們怪罪研究所數量不夠,很多的好工作,被那些碩士、博士以及「有關係」的人占了位置呢!

*引用網址:
http://udn.com/NEWS/READING/X5/4456123.s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兩千多年前人類的智慧,我素來驚訝與景仰有加。那些智慧所累積出來的文明教養也成就了今日社會的表層面貌,他們甚至都已轉化成一種意識形態或者宗教影響著人間的秩序。例如西亞的耶穌基督、南亞的釋迦摩尼、東亞的孔丘等。

身處東亞的我們,不論是台灣香港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的社會結構政治、教育與生活觀念長期都受到儒家思想的浸染即便已脫離帝王統治,論語子曰依舊是正統價值的骨幹。光是這點,就很值得對這位兩千多年前作古的人物尊敬與喝采。

從小,除了每天必看的孫中山和蔣中正的銅像,孔子銅像應該可以排第三了。不若蔣中正銅像有站有坐、會騎馬會抬手、穿馬掛也著軍裝的姿態萬千,孔子銅像甚為統一呆板,總是同一副老臉孔同一套衣飾,駝著背交叉著雙手。
對於孔子的樣貌我沒有太多意見,但是我的疑惑在:孔夫子的鞋。



上圖,是孔夫子標準的銅像,
看到沒有?在他拖地的裙襬前緣,露出一雙鞋。
那鞋除了鞋跟部分被裙擺隱藏掉,其餘都露在外面。


這在人體姿態上是無法成立的,他駝著背站著,兩個腳掌理當在裙擺內的後方,怎鞋子跑到前面來? 
是他在裙擺內光著腳,然後把鞋擺在前面?
不,不是。
我理性的推估,唯一的答案就是:
春秋戰國時期的鞋子很長也許就有100公分那麼長。


一公尺長的鞋,你神經病啊!

哼哼!誰說沒有一公尺的鞋?雪橇不就超過一公尺嗎?
孔子穿雪橇?

春秋戰國的齊、魯、秦、衛、宋、鄭、陳、蔡、晉不就都位於華北的山東、河北、河南、陝西等地,
那邊冬季都是要降雪的呀!孔夫子周遊列國,不穿雪橇難道開汽車嗎?
反正,這就是我想過最合理的答案。

總是,孔夫子有說過:『德不孤,必有鄰』
果然,前一陣子北京大學教授李零同志,也對孔子有了新的研究:李零他說在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裡,寫著孔子身長「九尺六寸」,因此北大教授以西漢的度量衡換算,認定孔子身高221公分。

參考新聞: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028/8/n62j.html

因應李零同志的說法,我再度欺近孔老夫子的銅像端詳研究一番後,我有了新的結論:李零同志是對的,我願意暫時放棄孔子的鞋有一公尺長的精闢理論,轉而支持李同志,證明孔子的身高和姚明差不多!!!

這理論還是在:孔子的鞋面位為何會露在裙擺前緣之外?
因為:
孔老夫子在裙擺裡,是屈膝坐在板凳上的。
所以銅像駝著背是合理的,雙腳鞋面露在裙擺前緣之外,也是合理的呀!!
如此駝背屈膝的身長,少說也有兩百多公分呀!


李零同志,
當你研究發表孔子簡直就是「姚明」時,遭到很多恥笑和非議,
卡謬佬深感同情,於是決定捐棄私見,幫你提出更有力的證據,
給你加油打氣,隔海唱和,證明兩岸其實沒有歧見,都是一家人,
既然都是一家子的,請告訴你們的頭兒,把瞄準嚇唬我們的導彈轉個方向吧!?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時電子報   2008/05/26 04:33 丁文玲台北報導

地圖與地理,是余光中書寫裡的主要意象之一,也是他重要的生命圖像。在政大舉行的「余光中先生八十大壽學術研討會」上,作家周芬伶與筆名蕭蕭的蕭水順,都強調余光中創作的這個特質。

 余光中的「星空,非常希臘」等是讀者耳熟能詳的詩句,他也有許多以地圖為名的創作,包括〈地圖〉、〈憑一張地圖〉、〈天方飛毯原來是地圖〉、〈兩張地圖,一本相簿〉等。周芬伶認為,余光中作品內的地圖,代表他感性、明朗、壯闊與陽剛的一面,

 事實上,余光中自稱「地圖精」,並曾說過他收集了兩百多幅單張地圖和廿多本中外地圖冊,建立起屬於自己的一套私房地圖學。余光中收藏地圖之外,還喜歡臨摹地圖,他認為從地圖可看出西方的帝國野心,也批判充滿西方凝視的地圖有何漏洞謬誤,堪稱是業餘的地圖學家。周芬伶認為,余光中對空間極度敏感,將夢與現實的地理完美結合,也容許兩者錯亂交織,這是他以文學的方式捕捉空間意象。

 蕭蕭則分析,一再在余光中作品裡出現的台北市廈門街、高雄等地,是地理,也是某種「地方書寫」。他的名作〈鄉愁四韻〉雖沒有明顯的地方指涉,但從其中可以看出,余光中與父母共同生活、位於廈門街的「家」。後來余光中赴高雄中山大學執教,高雄的海色、日影也成為他眷戀的主題。

 余光中對兩人的分析相當認同,也坦言周遭自然環境對他陶冶甚深,他自比為徐霞客,嗜遊成癖,靈感也由此激發。

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526/4/zxup.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緣分速配機,從迷你窩抓來的。 因為在「我的連結」的敘述列,完全無法執行。 如果放在本文的話,不知道能不能成功。測試看看。

 總覺得別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CSS是他們自己寫的。所以只要想把任何外嵌的小玩意放進去的話,寫進去更改便成了。連「連結列」的標題都能改。唉。想念我至今不知為何一直不能登入進去的痞客邦部落格了,他的介面可以讓你隨意的更改連結列的「標題」跟放置的位置呢!多貼心哪!多麼人性化哪!但是自從某次偶然的登入之後,隔一陣子再登入時,便永遠的停留在首頁,完全沒辦法進入我的網誌中,明明我的網誌還在的說。為了這個可愛的緣分速配機,我還特地去註冊。結果莫名其妙的多了一個聊天交友用的部落格。我想,我還是把主力放在無名的經營上(雖然他的缺點很多、限制很多,讓人很想罵)好了。
.
.
.

哈哈,成功!

你跟我的速配指數有多少呢?

by碧人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張小嫻

●甚麼都不是

在一些愛情小說或電影裏,都出現過以下這句話︰一人情深款款對另一人說︰

『沒有你,我甚麼都不是。』

你在人海中遇上某個人,彼此相愛,他改變了你,發掘了你的優點,幫助你了解自己,你甚至比以前更成功和出色。一天,你不禁認為,沒有他,你只是一個平凡的你。你的一切,都是因為認識了他。

然而,他卻告訴你︰『沒有你,我也不會變得比以前好。』

當你衷心感激另一個人把你改變的時候,你曾否也用心去欣賞自己?如果你本來便甚麼也不是,那麼,無論遇上任何人,你也不會蛻變。

況且,兩個人遇上了,不管誰豐富了誰,都是命運的安排。

為甚麼你會遇上他而不是別人?

為甚麼在人生某個時刻,你們會相逢?

沒有早一步,也沒有遲一步。

從前的一切,都好像是為相逢的這一刻作準備的。

你得承認,他不是孤單一人來到你面前,而是帶著不可預知的命運。

這段相逢迸發出火花,從那一刻開始,你不一樣了,他也不一樣了。

所有共同去經歷的恩愛和怨恨,使你明白,你命中早已注定會有這個人。

我們可以選擇不愛某個人,卻無法選擇不去遇上某個人。驀然回首,原來,在燈火闌珊處,命運早已有安排,只是你當時還沒察覺而已。

到底是誰改變了誰?沒有命運,我們甚麼都不是。


●醉後跌倒的微笑

西方人很容易便可以說『我愛你』,他們可以愛一個人、一條狗、一雙皮鞋或者一張床。我們的『愛』,卻千般艱難。

有時候,我們甚至不知道甚麼是愛。愛是一種感覺?一種需要?一種激情?是思念?還是慾望?

為甚麼我們非要愛某個人不可?

為甚麼當我們灰心、失意、沮喪的時候,卻仍然渴望跟那個傷害我們的人一起?

愛是醉後跌倒猶掛著微笑?抑或,愛是掛著微笑飛翔最後卻慘然下墜?

愛存在於此刻還是只存在於過去與將來?

愛是否從來也被高估了?而且總帶著一點誤解?

一天甲跟乙說:

『我要的不是一段關係。』

乙說:『那要看你怎樣理解愛情。激情是會過去的,一切會歸於平淡,平淡也就是細水長流。』

甲說:『你不了解女人。女人不僅想要一段關係,她也想要一種強烈的感情。』

愛情自然會成為一種關係,但是,關係並不等於愛情。激情是短暫的,強烈的感情卻是悠長的。

讓兩個人相依的,是那種埋在內心深處的強烈感情。

你就是非愛這個人不可。你就是不會倦他。你就是看盡大千世界之後始終想念他的懷抱。

你就是醉後跌倒猶想掛在他身上微笑,縱使笑得多麼淒涼也無悔。誰又願意僅僅滿足於一種關係?


●又老又醜的時候……

男人的終極勝利據說是看到一個當年拒絕他的女人變得又老又醜。

歲月不饒人,那時候,她年輕貌美,沒把他放在眼裏,怎麼料到若干年後,這兩個人再次遇上,他卻差點兒認不出她來?抬頭發現他時,她顯然有點自慚形穢,一瞬間,男人臉上浮現出勝利者的微笑。

 而男人的終極深情也據說是出現在女人變得又老又醜的時候。

兩個人深深相愛的日子,他答應她:『即使有一天妳變得又老又醜,我還會像現在這麼愛妳。』她知道這是甜言蜜語,每個男人都會說這種窩心話。

時光飛逝,當她年老,失去了以前的風采和美貌,他並沒有食言,依然那樣呵護她和愛她。
然而,老了不一定會變醜。為了我們曾經拒絕和深深愛戀的男人,我們會努力老了而不醜。

要用不自然的方法留住青春麼?那可以每隔三到四個月注射一次肉毒桿菌,眼部四周的皺紋和額上的皺紋便會消失。

妳還可以拉面皮。接受激光或彩光手術來去除臉上的色斑。

沒有膽量,也不喜歡以上方法的,也有別的選擇。我已經想好了在逐漸老去的日子該穿哪一個品牌、哪一些款式和衣服,使自己看來優雅而比實際年齡年輕三到五年。

運動是不可缺少的,絕不能讓自己發胖。書要看得更多,智慧是老去的補償。最重要的,是追求靈性的進步。

衰老無可避免,我們自己的容貌,卻還是自己的責任。

下一次,當妳所愛的男人對你說:『即使有一天妳變得又老又醜……』

妳可以微笑說:『我答應你,我不會變醜。』


 ●你試過恨一個人嗎?

是真正的恨,而不是討厭、憤怒或不屑。那些傷害你的人,那些壞人,他只配得到你的討厭和漠視,配不上你的恨。

恨不是愛的相反。愛恨相生相滅,愛裏面總難免帶一點恨──一點不可理喻的恨。

直到很久之後,我才發現我恨一個人。

我恨他在我生命裏出現,我恨他教會了我很多事情,我恨他讓我知道這個世界跟我一向以為的並不一樣,

我甚至恨他對我太好,一次又一次縱容我,把我寵壞了。

 這麼好的人,我竟然會恨他,我實在無法解釋。我認識的一個男人,他患上癌症的時候,他最愛的女人不辭而別。後來,他終於找到她,她哭著說:

『我恨你患癌!』

我覺得很無辜,他並不想生病,患病不是他的錯,為甚麼一個跟他共同生活了十多年的女人竟然因為這個理由而恨他?

恨就是沒有理由的,愛也沒理由。你問一個人為甚麼愛你,他也許說不出來,只能傻氣地回答:

『我自己也不知道,我就是很喜歡你,像著了魔一樣。』

至於恨的理由,便更荒謬了。所恨的,也許不是對於缺點,而是他所有的優點。

當你反過來問他:

『你恨我嗎?』

而他卻回答說:『我不恨你。』

你不禁有點失望。他對你毫無保留的愛,實在是太可恨了。


●忽然,你明白愛情

那天,我突然想起一個朋友,她是個幸福的女人,婚後在家裏帶孩子,生活無憂,沒怎麼捱過苦。在想起她之後的幾天,我剛巧碰到她的丈夫,我們是認識許多年的朋友了。我跟他說:

『其實你老婆很幸福!』

他聽了,很滿意的說:

『她也是這麼覺得啊!她以前是不知道自己幸福的,這一年來終於明白了。』

我數了一大堆關於他的優點,稱讚他是個好丈夫。他愈聽愈高興,然後,我說:

『你只有一個缺點,就是悶!』

他瞪大眼睛:『我悶?』

我知道他不同意。對很多人來說:他也許不悶。他興趣廣泛,有才華,上進,勤力,專一,善良,愛家庭,而且很會賺錢。他老婆一定不覺得他悶,因為,他老婆也很悶。

我曾經跟他們討論一部電影,我們兩個認為好笑的場景竟然完全不一樣。這就是悶。

有一次,他叫我出去吃飯。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要不要去,就是怕悶。於是,我找另一個朋友一起去,那人說:『不要了!他很悶的。』然後,我們大笑起來。

我覺得某人幸福,並不代表我嚮往那種幸福。每個人追求的東西也不一樣。

我覺得某人悶,也不代表他真的悶,只是我們住在兩個不同的小行星之上罷了。

忽然,你明白愛情,愛情是一種非常投機的快樂 。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台中精明一街的某家露天咖啡館, 看見這樣饒富哲學意味的牆上文學, 常令路人也得停下腳步佇足欣賞, 

* 有一種高低叫勢力。
* 有一種長短叫是非。
* 有一種大小叫心胸。
* 有一種寬窄叫眼光。
* 有一種上下叫門戶。 
* 有一種左右叫創意。 
* 有一種貧富叫閱讀。 
* 有一種圓缺叫緣份。
* 有一種胖瘦叫天意。
* 有一種前後叫整型。
* 有一種來去叫機會。
* 有一種多寡叫幸福。
* 有一種快慢叫婚姻。
* 有一種鬆緊叫肚皮。 
* 有一種玫瑰叫誠意。
* 有一種萬歲叫老婆。
* 有一種大爺叫老公。
* 有一種絕配叫牽手。 
* 有一種品味叫名牌。 
* 有一種氣質叫閒俗。
* 有一種糧票叫老公。 
* 有一種台傭叫老婆。 
* 有一種老五叫曠男。 
* 有一種悶騷叫怨女。
* 有一種帳單叫面子。 
* 有一種施工叫化妝。
* 有一種聚會叫八卦。
* 有一種應酬叫乾杯。
* 有一種神話叫瓊瑤。 
* 有一種烙印叫初戀。
* 有一種自尊叫長短。
* 有一種自信叫大小。 
* 有一種緣份叫冤家。
* 有一種情人叫備胎。
* 有一種知己叫外遇。 
* 有一種飯局叫相親。
* 有一種安全叫長相。
* 有一種發洩叫刷卡。
 


我痛時    你並不痛
你痛時    我並不痛
不要忌妒別人   "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而埋怨自己的命苦 
當別人以微笑面對你時
或許 昨天他才失去他的胳臂

 人的眼光是很狹小的
當你沒有把握已看到事情的全面性以前
請不要做出傷害別人的事情
因為,你從來不知道他在你不知道的時候
是怎麼樣的煎熬渡日
因為,你從來不知道他在微笑的背後
是怎樣的孤獨無助 
請多去體諒你身邊的所有人吧!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某位婦產科醫生部落格內的笑話,朋友寄給我的。給大家笑笑。by伊笛



第一題 :

   人 =  吃飯 + 睡覺 + 上班 + 玩耍
   豬 =  吃飯 + 睡覺
   把豬代入 ---->  人 = 豬 + 上班 + 玩耍
   把玩耍挪到左邊  ------>    人 -  玩耍 = 豬 + 上班
   答案出來啦  :   不懂得玩耍的人 = 會上班的豬

 第二題 :

   男人 = 吃飯 + 睡覺 + 賺錢
   豬 = 吃飯 + 睡覺
   男人 = 豬 + 賺錢
   豬 = 男人 - 賺錢
   答案也出來啦 :  所以不會賺錢的男人等於豬

 第三題:

   女人 = 吃飯 + 睡覺 + 花錢
   豬 = 吃飯 + 睡覺
   女人 = 豬 + 花錢
   女人 - 花錢 = 豬
   答案又出來啦 : 不會花錢的女人等於豬

 

楊老師第一次教代數, 解答如下 :

   1.男人為了不讓女人變成豬而賺錢!
   2.女人為了不讓男人變成豬而花錢!
   3.男人+女人=兩頭豬

   結論是 :

   不管你是男的還是女的, 都不要打偶!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大概是大陸人寫的,作者經網路不斷轉貼的結果,已不知是誰了。但我覺得在物資氾濫的台灣,這篇文章值得大家深省。每天班上的垃圾量之多總令我搖頭,如果大家能夠多節省資源一些,少浪費一些,多壓縮一些垃圾空間,只要多幾秒的隨手做,是否垃圾量可以稍微減少一些?或至少看起來別那麼龐大一些?by鮮漓



前些天,帶兒子去逛書局,他吵嚷著要我買一個精致、昂貴但不實用的鉛筆盒給他,最後我只買了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給他,他的嘴頓時呶了起來。接著,他看中一個設計小巧玲瓏,曲線優美,尺面圖案喧賓奪主地蓋過刻度的精美塑膠尺,但我買給他的卻是一把木尺。他的嘴嘟得更有“克夫”(curve)了。我不作聲,打算晚上臨睡前才透過故事開導他。

自升為人父之後,我一再提醒自己要貫徹一個與東方社會價值觀反其道而行的育兒理念─「再富,也要窮孩子!」但幾年下來,我漸感難於堅持下去,直到有一天我輾轉讀到南京大學一佈告欄上,一封署名為“辛酸的父親”寫給其上大學兒子的“匿名信”之後,才又深感無論如何都得貫徹這個理念。
這封信很有轉述的價值,摘錄如下:

 親愛的兒子:

儘管你傷透了我的心,但是你終究是我的兒子。雖然,自從你考上大學,成為我們家幾代之中的唯一一個大學生後,我竟分不清咱倆誰是誰的兒子。

扛著行李陪你去大學報到,掛蚊帳、鋪被子、買飯菜票,甚至教你擠牙膏,這一切,在你看來是天經地義的,你甚至感覺你這個不爭氣的老爸給你這位爭氣的大學生兒子服務,是一件特沾光特榮耀的事。

在你讀大學的第一學期,我們收到過你的三封信,加起來比一封電報長不了多少,言簡意賅,主題鮮明,字跡通篇潦草,只一個“錢”字特別工整、而且清晰。

大二以後,從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們能感受到,言辭之急迫、語調之懇切,讓人感覺你今後大學畢業時可以去當個優秀的討債人……。

最令我痛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學收費通知,虛報學費…,沒想到你竟也運用這招,來對付生你、養你、愛你、疼你的父親母親,僅僅為了能出入卡拉OK及酒吧…。

我一想起這事就痛苦,就失眠!這已成為一種心病,病根就是你─我親手撫養大卻又倍感陌生的大學生兒子。不知在大學裡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識和社會閱歷之外,還能否長一丁點善良的心?


閱畢整封信,我想起妻懷孕時一位辛酸的父親,第一次上超音波做掃描時,我最關心的不是胎兒的性別,而是他到底是孤身上路抑或結伴而來─雙胞胎甚或四胞胎?

我執教的學校,有二男二女各取名為“歡、樂、新、年”的四胞胎兄妹。我常看到他們的爸爸拎著四份一模一樣的便當盒,在籬笆外分四次塞給四名可愛的孩子;而每次看到他們蹦蹦跳跳地回課室享用,便知道他們對便當的“內涵”相當滿意。我身為窮教員,如果孩子是結伴而來,我所能給他們準備的便當的內容,恐怕會顧得了量而顧不了質。

我之所有這種顧慮,主要受華人「再苦,不能苦了孩子!」的傳統觀念所影響。直到有一天,我那移居澳洲多年的老同學回國探親,及時給我來個當頭棒喝。

據他說,澳洲人民生活富裕,然而他們在信奉上帝之餘更信奉:「再富,也要“窮”孩子!」的教育理念。他們認為,在過份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將無法自立並且不懂感恩!

他回國的第二天,我陪他冒著風雨出外辦點事,他指著一個被包裹得像棉花團的華人小孩說:「孩子應當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他說在澳洲,即使冬天時也很難見到「棉花團」;如果是艷陽高照,母親們也會別有用心地、故意不撐開嬰兒車的遮陽棚。

我們東方家庭「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做法,看來有糾正的必要了。那天晚上,我思前想後,決定等將來孩子入學了,為他準備一些“其貌不揚”的便當,以窮他物質,富他精神。

我手頭上有這麼一則資料:美國費城納爾遜中學門口有兩尊雕塑,左邊是一隻蒼鷹,右邊是一匹奔馬。雕塑所要表達的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鵬程萬里馬到成功,而是象徵一隻餓死的鷹和一匹被剝了皮的馬。

原來,那只蒼鷹,為了加速實現飛遍五大洲七大洋的偉大理想,練就了各種高超優雅的飛行本領,結果忘了學習覓食,只飛了四天就活活餓死了。那匹奔馬嫌第一位主人─磨坊老闆給的活多,就乞求上帝把它換到農夫家;而後又嫌農夫餵的飼料少,又要求與其他馬對調,最後到了皮匠家─不必幹活,飼料又多,好不愜意。然而沒過多少天,它的皮就被皮匠剝下來做了皮革!

由此可窺見,一個缺乏起碼的獨立生存能力及不懂感恩的人,無論他有多大的才華,日後有多了不起的成就,都不算是一個健全的人,都是一個生命有缺憾的人。

動物界有一套超越萬物之靈的育兒理念,許多動物在它們的幼兒很羸弱時,會把它的幼崽含在嘴裡窩在翼下,怕它們遇險而夭折;但當它們的孩子長大些,它們會毫不留情地把孩子趕離自己身邊,讓它們獨自去經風雨、練本領,甚至不給孩子留下回頭路!只有這麼做,孩子才能經得起任何風浪之襲擊,才能夠絕處逢生。

含在嘴裡窩在翼下和趕離身邊,都是父母對孩子不同的愛的體現,連動物也深懂「慣子如殺子」的道理。

再富也要窮孩子,才能逼孩子學習獨立前行,學會感恩惜福。畢竟……孩子的後半生我們不一定能參與……。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龍應台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80505-20080506)

     為「四郎」哭泣吧

      任何圖表和統計都可能有欺騙性,任何學說都可能被推翻,這些學者以現代性作為衡量文化價值的標準,是否偏頗,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強烈反對的人也很多,但是韋伯和被韋伯所影響的學者們顯然都希望為文化的重要找出一個科學的、甚至可以量化的方法,來解釋文化的重要。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可能找得出一百個方式來回答「文化為什麼重要」這個問題,但是我願意從一場戲說起。

     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別帶了八十五歲的父親去聽。從小聽他唱「我好比籠中鳥,有翅難展;我好比虎離山,受了孤單;我好比淺水龍,困在了沙灘……」,老人想必喜歡。

     遙遠的十世紀,宋朝漢人和遼國胡人在荒涼的戰場上連年交戰。楊四郎家人一一壯烈陣亡,自己被敵人俘虜,娶了聰慧善良的鐵鏡公主,在異域苟活十五年,日夜思念母親。悲劇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潛回宋國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漢賊不兩立」的政治鬥爭之間,在愛情和親情無法兩全之間,在個人處境和國家利益嚴重衝突之間,四郎跪在地上對母親痛哭失聲:「千拜萬拜,贖不過兒的罪來 ……

     我突然覺得身邊的父親有點異樣,側頭看他,發現他已老淚縱橫,泣不成聲。

     父親十六歲那年,在湖南衡山鄉下,挑了兩個空竹簍到市場去,準備幫母親買菜。路上碰見國民黨政府招兵,這十六歲的少年放下竹簍就跟著去了。此後在戰爭的砲火聲中輾轉流離,在兩岸的鬥爭對峙中倉皇度日,七十年歲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見到那來不及道別的母親。

     他的眼淚一直流。我緊握著他的手。

     然後我發現,流淚的不只他。斜出去前 一兩 排一位白髮老人也在拭淚,隔座陪伴的中年兒子遞過紙巾後,將一隻手環抱著老人瘦弱的肩膀。

     謝幕以後,人們紛紛站起來,我才發現,啊,四周多得是中年兒女陪伴而來的老人家,有的拄著柺杖,有的坐著輪椅。他們不說話,因為眼裡還有淚光。

     中年的兒女們彼此不識,但是在眼光接觸的時候,沈默中彷彿已經交換了一組密碼。是曲終人散的時候,人們正要散走四方,但是在那個當下,在那一個空間,這些互不相識人是一個溫情脈脈、關係緊密的群體。

     在那以後,我陪父親去聽過好幾次的「四郎探母」,每一次都像是一場靈魂的洗滌,感情的療傷,社區的禮拜。

     從「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頂似地發覺,是的,我懂了為什麼「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兩千年仍讓人震撼,為什麼「李爾王」在四百年後仍讓人感動。

     文化,或者說,藝術,做了什麼呢?

      它使孤獨的個人為自己說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義。少小離家老大不回的老兵們從四郎的命運裡認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處境,認出了處境中的殘酷和荒謬,而且,四郎的語言──「千拜萬拜,贖不過兒的罪來」──為他拔出了深深札進肉裡無法拔出的自責和痛苦。文化洗了他的靈魂,療了他的傷口。

     它使孤立的個人,打開深鎖自己的門,走出去,找到同類。他發現,他的經驗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體的經驗,他的痛苦和喜悅,是一個可以與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悅。孤立的個人因而產生歸屬感。

      人是散落一地的珠子,文化是串絲線

      它使零散的、疏離的各個小撮團體找到連結而轉型成精神相通、憂戚與共的社群。「四郎」把本來封鎖孤立的經驗變成共同的經驗,塑成公共的記憶,從而增進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會的文化認同。白髮蒼蒼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兒女,原本不屬於這段歷史的外人,在經驗過「四郎」之後,已經變成一個擁有共同情感而彼此體諒的社會。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公民社會,因為不倚賴皇權或神權來堅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會最重要的黏合劑。

     政治人物可以喊一萬次口號,要漢人尊重弱勢的少數民族,但是一萬個口號比不上一支歌。我記得一場露天的原住民詩歌晚會,我們邀請了一位長老,從東部山區部落特別北上來唱原住民的古曲。他開唱時,突然雷電交加,大雨傾盆而落,雨水打在長老皺紋很深的臉上,他全身濕透、仰臉向天,閉著眼睛繼續歌唱,沒有樂器伴奏的原音,蒼老而悠遠,交織在嘩嘩雨聲中。滿滿的人群在雨中站立,雨水從頭髮流下來,流進人們的眼睛,但是沒有一個人離去。

     我看見年輕的原住民毫不遮掩地流著眼淚,眼淚和雨水混在一起──可能是一個孤獨的城市打工浪子被歌聲激起了自己對家鄉部落的無限深情。大部分仍是漢人,淋著大雨聽歌,深深被歌聲震動。

     雨夜中的一首歌,我相信,讓漢人認識了原住民,讓原住民認識了他自己。

     我也記得公元兩千年九月在台北市森林公園一場晚上的音樂會。幾天前,九月二十一日,兩千多人死於地震,倖存的孩子在瓦礫堆裡哭泣。音樂會上只有素白的野薑花,散發著甜美的近乎哀傷的香氣。夜色一沈,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入,在草坡上默默坐下。沒有政治人物的致詞,沒有明星主持人的串場,從頭到尾只有音樂和詩歌。兩旁的螢幕上寫著:「同胞,你的名字我們記得」。死難者的名字,一個一個出現。白底黑字,無言地出現。

     好安靜的夜晚。燭光裡,人們的眼淚沒有聲音地一直流,為自己其實不認識的人。

     音樂會過後,我收到很多市民的來信,其中一封,沒有署名,只有幾行樸素的字:

      我從來不知道「同胞」是什麼意思

      一直到森林公園那個晚上。

      我明白了。

      強權做不到的

      是文化的力量,將無意義的碎片組成有意義的拼圖。

      藝術,或文學,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它一方面突出個人和群體之不同──任何藝術表達都是個人創造力的舒張和個人能量的釋放,另一方面它卻又把孤立的個人結合成群體。

     你說,創造力舒張,個人能量解放,而社會卻為什麼不走向分崩離析?為什麼反而走向「有意義的拼圖」?也就是說,一個多元分歧的社會,依賴什麼來凝聚?

     除了文化的力量,還有什麼呢?

     在一個大廳裡為「四郎探母」流淚的人群,在一個廣場上為泰雅族長老的古曲頂著大雨不去的人群,在一個公園裡聽樂團演奏悲愴「江河水」紀念死難同胞的人群,或者是,在一個圖書館裡聆聽一場詩歌朗誦的人群,在政府大樓前面用行動劇來抗議示威的人群,在校園裡為一個熱門樂團尖叫暈眩的人群,其實是在進行一個重要的儀式:他們正在一個「社會共識體驗營」裡認識彼此,加深感情,建立共同的價值觀。表面上是音樂的流動、影像的演出,語言的傳遞,更深層的,其實是「生命共同體」意識的萌芽,文化認同的逐漸成形,公民社會的塑造。

     如果個人創造力和想像力被容許奔放,那麼這個社會的總體創造力也會是生機蓬勃、創意充沛的。如果這個社會的共同價值觀的形成,是透過公民的深度參與和彼此碰撞激盪而逐漸形成的,那麼這個社會的共識──也就是身份認同,也會是凝聚而堅定,向心力強大的,不易解體。反過來說,如果個人創造力和想像力是受到約束的──書可能被封,歌可能被禁,作家可能被放逐,學者可能被監禁,異議者可能被打斷脊椎,那麼這個社會的總體創造力必定是敗絮其中的。在其中,社會共識不會來自人民的想像力和自發意志而來自從上而下的政治權力的恐嚇和操縱,「生命共同體」的情感不易產生,共同承擔未來的公民意識也難以發展。這樣的社會,即使表面上和諧先進,其實脆弱得不堪一擊。

     使互不相干的陌生人成為「同胞」,使「同胞」彼此扶持,相互承擔,政治強權是做不到的。文化,才是是公民社會的基礎。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由自主的就是想推薦龍應台的文章,雖然有很多人批評他,雖然他文章的論點我也不盡然認同,但我仍是固執的想把她的文章與人分享。這終究是我的主觀,然而我總覺得她的文章總是能提起人的思考,對這個議題的思考與關想。by碧人
龍應台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80505-20080506)

      長期關懷台灣文化生態的作家龍應台,既曾經擔任過首任台北文化局局長(約四年),卸任公職後講學香港(約三年),再返回台灣任教於清大,並創辦基金會,積極從事國際交流,邀請各國文化界人士來訪,與台灣互相認識。這樣豐富的文化實務經驗,以及多元的,包括兩岸三地華人和國際文化相異的體驗,讓她對於「文化政策、文化資源」感受尤其深刻。在新舊政府交替,政經議題沸沸揚揚之際,文化層面幾乎乏人問津。我們特別從今起刊載龍應台的文化議題專文,分兩部份,今明發表第一部份,下週一推出第二部份「文化政策,為什麼?」。 ──編者

       冬夜清晨三時,台北

      曾經有一個特別難忘的場合,做為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長的我被要求當場「簡單扼要」地說出來,「文化是什麼?」

      一九九九年九月,第一次以官員身份踏進台北市議會,開始了長達四個月的質詢期,每天坐在議會裡四五個小時接受議員輪番問政。議員發言多半用一種怒吼咆哮的聲音,透過麥克風擴大音量,耳朵嗡嗡作響,一天下來,我總是在半暈眩的狀態下回到辦公室,再批公文到半夜。交通局長原是台大教授,他說他的症狀是胃絞痛,嘔吐。

     到了十二月底,事情變得迫切了,因為預算必須完成「三讀」通過,一月份開始的政務才能執行。咆哮了四個月的議會為了要表現「戮力為公」,很戲劇化地總是拖到十二月的最後 一兩 天再以「通宵不寐」的方式審查預算,從下午兩點開始連審二十四或四十八小時。在這個過程中,五十二個議員可以分批輪流上陣,回去小睡一場或者吃個酒席再回來,每個局處的首長官員卻得寸步不離地徹夜死守。

     我坐在大廳一隅,看著窗外冬夜的雨濕濕地打在玻璃窗上,戚戚作響,覺得全身徹骨的寒意。

     就在這樣的一個陰冷寒濕、焦灼不安,而且荒謬透頂的清晨三點鐘,我突然發現「龍應台局長」被喚上了質詢台,為台北市的文化預算辯護。一個議員,剛從外面進來,似乎喝了點酒,滿臉紅通通地,大聲說,「局長,你說吧,什麼叫做文化?」

     對著空蕩蕩的議事大廳,冬夜的清晨三點,台北市文化局長說:

     文化?它是隨便一個人迎面走來,他的舉手投足,他的一顰一笑,他的整體氣質。他走過一棵樹,樹枝低垂,他是隨手把枝折斷丟棄,還是彎身而過?一隻滿身是癬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憐憫地避開,還是一腳踢過去?電梯門打開,他是謙抑地讓人,還是霸道地把別人擠開?一個盲人和他並肩路口,綠燈亮了,他會攙那盲者一把嗎?他與別人如何擦身而過?他如何低頭繫上自己鬆了的鞋帶?他怎麼自賣菜的小販手裡接過找來的零錢?

     如果他在會議、教室、電視螢幕的公領域裡大談民主人權和勞工權益,在自己家的私領域裡,他尊重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嗎?他對家裡的保母和工人以禮相待嗎?

     獨處時,他,如何與自己相處?所有的教養、原則、規範,在沒人看見的地方,他怎麼樣?
     文化其實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如何對待他人,對待自己、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在一個文化厚實深沈的社會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智慧。

     品味、道德、智慧,是文化積累的總和。

      那微醺的議員事後告訴我,他以為我會談音樂廳和美術館,以為我會拿出艱深的學術定義。

      我當然沒有,因為我實在覺得,文化不過是代代累積沈澱的習慣和信念,滲透在生活的實踐中。

     
粉牆下一株薔薇

      清晨三時的議會其實不容許我把話說得透徹;否則,我想我會慢條斯理地繼續說:

      胡蘭成描寫他所熟悉的鄉下人。儉樸的農家婦女也許坐在門檻上織毛線、撿豆子,穿著家居的粗布褲,但是一見鄰居來訪,即使是極為熟悉的街坊鄰居,她也必先進屋裡去,將裙子換上,再出來和客人說話。穿裙或穿褲代表什麼符號因時代而變,但是認為「禮」是重要的──也就是一種對自己和對他人的尊重,卻代代相傳。農婦身上顯現的其實是一種文化的底醞。什麼叫底醞呢,不過就是一種共同的價值觀,因為祖輩父輩層層傳遞,因為家家戶戶耳濡目染,一個不識字的人也自然而然陶冶其中,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於焉形成,就是文化。

     小時候我住在台灣農村,當鄰家孩子送來一籃自家樹種出的棗子時,母親會將棗子收下,然後一定在那竹籃裡放回一點東西,幾顆芒果、一把蔬菜。家裡什麼都沒有時,她一定將籃子填滿白米,讓鄰家孩子帶回。問她為什麼,她說,「不能讓送禮的人空手走開。」

     農村的人或許不知道仲尼曾經說過「爾愛其羊,吾愛其禮」,但是他可以舉手投足之間,無處不是「禮」。

      希臘的山從大海拔起,氣候乾燥,土地貧瘠,簡陋的農舍錯落在荊棘山路中,老農牽著大耳驢子自橄欖樹下走過。他的簡單的家,粉牆漆得雪白,牆角一株薔薇老根盤旋,開出一簇簇緋紅的花朵,映在白牆上。老農不見得知道亞里斯多得如何談論詩學和美學,但是他在刷白了的粉牆邊種下一株紅薔薇,顯然認為「美」是重要的,一種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環境的做法。他很可能不曾踏入過任何美術館,但他起居進退之間,無處不是「美」。

      在台灣南部鄉下,我曾經在一個廟前的荷花池畔坐下。為了不把裙子弄髒,便將報紙墊在下面。一個戴著斗笠的老人家馬上遞過來自己肩上的的毛巾,說,「小姐,那個紙有字,不要坐啦,我毛巾給你坐。」字,代表知識的價值,斗笠老伯堅持自己對知識的敬重。

     對於心中某種「價值」和「秩序」的堅持,在亂世中尤其黑白分明起來。今天我們看見的巴黎雍容美麗一如以往,是因為,佔領巴黎的德國指揮官在接到希特勒「撤退前徹底毀掉巴黎」的命令時,決定抗命不從,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保住一個古城。梁漱溟在日本軍機的砲彈在身邊轟然炸開時,靜坐院落中,繼續讀書,思索東西文化和教育的問題。兩者後果或許不同,抵抗的姿態一致,對「價值」和「秩序」有所堅持。抵抗的力量所源,就是文化。

     日子怎麼過,就是文化

      十五歲那年,我們從台灣中部苗栗的農村搬到高雄海邊的漁村。第一次進入漁村,驚詫極了:怎麼跟農村那麼不一樣?

      如果說農村是寧靜的一抹黛綠,那麼漁村就是熱鬧的金粉。原來這世界上有那麼多的神,每一位神都有生日,每一個生日都要張燈結彩、鑼鼓喧天地慶祝。漁村的街道突然變成翻滾流動的彩帶,神輿在人聲鼎沸中光榮出巡。要辨識漁村的季節嗎?不必看潮水的漲落或樹葉的枯榮,只要數著諸神的生日,時歲流年便歷歷在前。廟前廣場有連夜的戲曲,海灘水上有焚燒的王船,生活裡有嚴格遵守的禁忌,人們的心裡有信仰和寄託。在農人眼中,漁人簡直「迷信」極了。而十五歲的我,就這樣開始了「人類文化學」的啟蒙課:農村文化和漁村文化是不一樣的。

     不一樣的背面,有原因。漁人生活在動盪的大海上,生命的風險很高,未知數很多。尤其在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時代裡,以國家安全為理由,台灣政府甚至不准許漁民擁有基本的現代海上通訊設備,怕漁民「通匪」;於是風暴一來,救援的能力很低。夜裡摸黑上船「討海」的年輕父親,並不知道自己清晨是否一定會回來看見家裡還在溫暖被子裡的幼兒。所謂「迷信」,不過是在無可奈何中面對茫茫世界的一種自救方式,為無法理解的宇宙尋找一個能安慰自己的一套密碼檢索。

     所以文化,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在特定的地理、歷史、經濟、政治條件中形成。農民不吃牛肉,因為對他而言,牛不是家畜禽獸而是一個事業合夥人。漁民在餐桌上不准孩子翻魚,因為人在吃魚神在看,他不能冒任何即使只是想像的危險。

     這個意義上的文化,我們很難說文化有高或低,厚或薄,好或壞,它是什麼就是什麼。

     但是文化還有另一個層次的意義。

     文化決定社會發展

      同樣是祭鬼酬神,為什麼有的留在「迷信」的層次,有的卻從酬神的野台戲中提煉出偉大的戲劇,從土砌的廟宇教堂中發展出精緻的建築美學,從祭祀的儀式裡觀悟出舞蹈和音樂的藝術,而祈禱經文的唸誦轉化出雋永的文學、深刻的哲學?

      人,對於自身「存在」處境自覺的程度,以及他出於這種自覺而進行反思,而試圖表達,在自覺和表達之間所激發的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強弱,就造成文化和文化之間的不同。人的自覺程度越高,反思的能力越強,表達的衝動越大,創造力和想像力的空間就越大。在這一個靈魂探索的過程裡,思想的內涵和美學的品味逐漸萌芽、摸索、發展、而成型。

     從這一個層次上來談,文化是一種特別的品質,它可能高度發展也可能嚴重萎縮。有些社會結構適合文化的發展而有些結構會造成文化的停滯。連年戰爭屠殺或是長期的獨裁暴政對文化所可能帶來的傷害,歷史裡有太多明顯的例證。龔自珍所看見的十九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就是一個因為集權控制思想到極致,整體國民創造力被侏儒化到了連盜賊都沒有創意的地步。而即使在太平的日子裡,不同社會結構裡人們在文化藝術裡滲透的程度也不同。是在這樣一個語境裡,我們可能做價值的評比,認為某些文化豐富多元,某些則呆滯而單調,某些文化充滿活潑的創造力正走向高峰,某些文化停留在一個靜態水平或者正從繁華豐盛走向一潭死水。我們也可能說,某一個歷史朝代是文化盛世而另一個朝代是文化的荒原。

     如果個人創造力和想像力被容許奔放,那麼這個社會的總體創造力也會是生機蓬勃、創意充沛的。如果這個社會的共同價值觀的形成,是透過公民的深度參與和彼此碰撞激盪而逐漸形成的,那麼這個社會的共識──也就是身份認同,也會是凝聚而堅定,向心力強大的,不易解體。

      是因為文化可能蓬勃發展也可能呆滯停頓,人的自覺的水平和努力的程度,對於文化的發展確實會造成不同,所以我們才會去強調文化多麼重要,但是,文化「呆滯停頓」有什麼不好呢?為什麼一定要「蓬勃發展」的文化呢?文化究竟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不同?也就是說,文化究竟是真的重要,或者它其實只是政治人物的美容術語,文化人的一廂情願?如果我們可以相當清楚地說出科學、經濟、醫學、科技為什麼重要,我們是否也能用同樣乾淨俐落、邏輯清朗的語言說出,文化為什麼重要?

      二十世紀初韋伯曾經用基督教文化裡的價值觀來解釋為什麼許多基督教國家發展出資本主義的經濟繁榮。以韋伯的理論為基礎,哈瑞森、福山、杭廷頓、普特南、英格哈特等等研究現代化的學者都不斷提出論證,認為文化在形塑一個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行為上,是一個關鍵元素。

     文化價值觀上愈重視個人自主和多元開放的地區,經濟力愈強大;愈強調集體意識、國家或宗族權力的地區,愈是窮困。文化價值觀影響人們的經濟行為。 也就是說,是的,文化很重要,因為它決定了一個社會如何面對現代化的挑戰──與自由市場能否接軌、全球化的競爭能否適應、政府管治的清廉與否、公民意識的建立有無等等。有些文化很輕易就過關,有些卻長期陷在傳統歷史的制約泥沼中,無能自拔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碧人:心有戚戚焉!

【聯合報張啟疆】2008.04.30 04:10 am

 「各位同學,我們來玩造句遊戲。」我用力扭動啤酒肚、菠蘿臀,讓自己看起來像綜藝一哥。

 「題目是卡——

 「老師!我知道我知道!」爭先恐後的小觸鬚,亂石崩雲,有人等不及老師指名,趁亂偷跑:「你娘卡好?」

 哄堂大笑中,前排的王小胖順勢接棒:「不對不對!我爸常說『妹妹卡哇伊啦!』」笑聲未歇,火藥彈又被一記冷槍接走:「老師的『卡川』菠蘿屁。」沖天一響,引爆掀屋碎瓦的叫鬧聲。

 卡川?尻川?唉!自從被他們取了不堪的綽號,每回沐浴時攬鏡自憐:又大又扁,鬆弛肉塊上遍布粉刺、斑痕和疣點……

 「停——」我擺出指揮家兩手頓停的姿勢:「老師話還沒說完,題目是『卡片』。」

 「我知道!我媽說『銀行聲稱協助卡債族都是騙人的。」

 「老師,我阿公說『麥肖想咱台灣人卡好騙。』」

 「算了算了!換個題目。」我趕忙出聲,遏阻疫情的蔓延:「有同學提到『卡債』……

 「我媽把我的酷鬥卡鎖在抽屜裡。」後排那位過動兒整個人躍起,還比出灌籃的動作。

 「同學,『卡』和『債』不能拆開——

 「老師我知道!」有人將槍口指向隔壁的男生:「他尿尿把雞雞卡在拉鍊裡。」又是一陣騷亂,男同學們紛紛互扯對方的褲頭。

 我是在教阿拉伯文嗎?還是面對著一群活躍於直立人之前的小小巧人?

 「安靜!你們有沒有聽說最近的綠卡……

 「我阿嬤常說,你卡差不多咧!」你卡?綠卡?諧音諧得太硬了吧。搖頭。

 距離我最近的小女生高舉右手,晃動雪腕上的一輪縹碧:「老師!我戴綠卡迪亞錶。」

 「不對不對!同學,『綠卡』的字義也不能任意拆解、轉接或硬拗,它是形名結構的合義複詞,有專屬的定義和效力。」抿著嘴搖頭再搖頭。

 「老師,今年的寒假很熱。」嗯?插話的是右後排美術資優班的女同學。「因為,我把窗外的綠卡在寒假作業裡。」

 我愣了愣。雖然一時間沒弄清楚這番話的斷句方式、修辭技巧,以及譜出的弦外之音。

 「我也會,老師!」班上公認程度最差的小傢伙也發難了。「一片碧綠卡在爛泥巴裡。這就是『出淤泥而不染』,對不對?」

 我居然,點頭了。第一次,教學失敗的 國文老師沉浮在既痛且癢、忽上忽下的,哭笑不得。

 
2008/04/30 聯合報】@ http://udn.com/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1世紀是新世紀。許多影響20世紀深遠的名人,竟不約而同的、或先或後的辭世。強烈的衝擊使人體認到20世紀真的遠去了。蔣宋美齡也好,孫立人、張學良也好,甚或是柏楊,不管我們對他們陌生抑或熟識,終究,他們隨著20世紀消逝了。遠揚的影子毫不留戀的在世上徒留嘆息。  by碧人

 


 【聯合報楊照】2008.04.30 04:10 am

         年代 柏楊先生開始進行他的《資治通鑑》白話版大工程時,我是個在大學裡自認為努力研讀史學的學生,也曾花過不少時間念完《資治通鑑》,寫過報告分析司馬光的史學方法與史學立場。白話版《資治通鑑》一出版,我馬上找了書來讀,讀後覺得大失所望。柏楊根本沒有什麼歷史上的創見嘛!他的白話翻譯小心翼翼,卻不見得注意到一些比較麻煩的字句解釋,而且他的評論,不脫一般的常識的歷史教訓方向。

      那個年代,同時也是個解嚴鬆綁的年代。柏楊因政治理由下獄,他早年用「郭衣洞」本名寫的小說連帶被查禁多年,到那個時候終於得以重見天日。我又熱心地將書找來讀了,還是頗感失望。郭衣洞的小說,有五年代清楚的時代氣味,卻沒有強烈的個人風格,更沒有小說技藝上的實驗突破。換句話說,跟他的歷史見解一樣,充滿了可以預見的常識看法。

     由於這樣的閱讀經驗,好多年我將對柏楊的印象,分成兩塊。一塊是寫《醜陋的中國人》、批判「醬缸文化」的柏楊,尖銳犀利,既帶點憤世嫉俗的衝動,又具備信手拈來的諷刺言詞幽默。另外一塊,則是早年寫小說的「郭衣洞」和後來翻譯《資治通鑑》的柏楊,相反地有點溫吞有點陳腐,和一般常識牽扯得很近很近。

     不必說,我欣賞佩服前一個柏楊,卻疏離後一個柏楊,而且認為理解柏楊最大的問題應該是解釋:為什麼同一個人,會表現出如此不同的兩種人格風格呢?

     抱持著這樣的困惑,我讀了 柏楊先生後來出版的回憶錄。回憶錄還沒讀完,我領悟了自己完全走錯方向問錯問題。我以為斷裂存在的兩個柏楊,其實是再堅實不過的一個整體啊!柏楊徹頭徹尾就是個常識感常識判斷強烈的人,他的常識是非價值概念讓他看到中國文化、現實社會裡那麼多不合理的處境,於是發而為文進行批判。他的常識態度,在小說在雜文在歷史研究中,一以貫之。

     真正的問題反而是:為什麼我在之前會看不到柏楊的「常識一致性」?反覆思考,我明白了。那是因為台灣社會長期離開常識標準那麼遠,一個簡單想要伸張基本常識理性的人,都會在台灣變成異議者,被戴上叛逆色彩。柏楊從來不是個叛逆極端的人,他甚至不是個刻薄帶刺的人,他從頭到尾只是個堅持溫和常識立場的人。他的異議身分是和社會的錯亂對照對比出來的。

     年輕的時候,我們以為特立獨行才能突顯自我成就自我。增加了歲月領悟,我們才回頭理解,很多時候,看似沒有什麼創意光芒的常識,比刻意求新的誇飾,更有力量。而且不管在什麼顛沛流離環境中都不放棄常識判斷立場,往往也比以新奇面貌向社會討取掌聲更艱難。

     如此,我才真正懂得了柏楊的著作與柏楊生命的確實位置、確實分量。

 2008/04/30 聯合報/副刊】@ http://udn.com/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週末(97.4.19)去萬代福等著看電影時,偶然間在《天下雜誌》的夾頁中看到這篇文章,雖未署名為誰所作,卻深深的吸引了我的眼光。在目前恐慌中文能力低落,因而鼓勵廣泛閱讀的情況之下,直言不諱的說:我害怕閱讀的人(細讀內文才知是倒反法),著實是一新鮮的開頭,再加上文筆清麗流暢,才看了開頭,便忍不住想讀完全文才走。無奈,電影入場時間已到,同伴在旁聲聲催促,只好留待下回再說。

原本只是上網碰碰運氣而已,卻沒想到此文已在網上廣泛流傳、轉載。有的說這是簡媜在《30雜誌》中的作品,我沒看過這本雜誌,所以姑且並置兩項資料來源,留待日後查證修正。

碧人



⊙我害怕閱讀的人/簡媜


        不知何時開始,我害怕閱讀的人。就像我們不知道冬天從哪天開始 ,只會感覺夜的黑,越來越漫長。

 

        我害怕閱讀的人,一跟他們談話,我就像一個透明的人,蒼白的腦袋無法隱藏。我所擁有的內涵是什麼?不就是人人能脫口而出 ,遊盪在空氣中最通俗的認知嗎?像心臟在身體的左邊,春天之後是夏天 ,美國總統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 但閱讀的人在知識裡遨遊 ,能從食譜論及管理學、八卦週刊講到社會趨勢, 甚至空中躍下的貓 ,都能讓他們對建築防震理論侃侃而談。相較之下,我只是一台在mp3世代的錄音機:過氣,無法調整。我最引以為傲的論述,恐怕只是他多年前書架上某本書裡的某段文字。而且,還是不被螢光筆畫線註記的那一段。

        我害怕閱讀的人。當他們閱讀時,臉就藏匿在書後面。書一放下,就以貴族王者的形象在我面前閃耀,舉手投足都是自在的風采。讓我明暸,閱讀不只是知識,更是魔力。他們是懂美學的牛頓。懂人類學的梵谷。懂孫子兵法的甘地。血液中充滿答案,越來越少的問題能讓他們恐懼 。彷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習慣俯視一切。那自信從容,是世界上最好看的一張臉。

        我害怕閱讀的人,因為他們很幸運:當眾人擁抱孤獨,或被寂寞所擁抱時,他們的生命卻毫不封閉,不缺乏朋友的忠實、不缺少安慰者的溫柔,甚至連互相較勁的對手,都不至匱乏。他們一翻開書,有時會因心有靈犀,而大聲讚嘆。有時又會因立場不同而陷入激辯,有時會獲得勸導或慰藉。這一切毫無保留,又不帶條件,是帶親情的愛情,是熱戀中的友誼。一本一本的書,就像一節一節的脊椎,穩穩的支持著閱讀的人。你看,書一打開,就成為擁抱的姿態,這一切,不正是我們畢生苦苦尋找的嗎?

        我害怕閱讀的人,他們總是不知足。有人說,女人學會閱讀,世界上才冒出婦女問題,也因為她們開始有了問題,女人更加讀書。就連愛因斯坦;這個世界上智者中的最聰明者,臨終前都曾說:「我看我自己,就像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孩子,找到一塊光滑的小石頭,就覺得開心。後來我才知道自己面對的,還有一片真理的大海,那沒有盡頭。」。讀書人總低頭看書,忙著澆灌自己的飢渴,他們讓自己是敞開的桶子,隨時準備裝入更多、更多、更多。而我呢?手中抓住小石頭,只為了無聊地打水漂而已。有個笑話這樣說:人每天早上起床,只要強迫自己吞一隻蟾蜍,不管發生什麼,都不會再害怕。我想,我快知道蟾蜍的味道。

        我害怕閱讀的人,我祈禱他們永遠不知道我的不安,免得他們會更輕易的擊垮我,甚至連打敗我的意願都沒有。我如此害怕閱讀的人,因為他們的榜樣是偉人,就算做不到,退一步也還是一個,我遠不及的成功者。我害怕閱讀的人,他們知道 「 無知」在小孩身上才可愛,而我已經是一個成年的人。我害怕閱讀的人,因為大家都喜歡有智慧的人。我害怕閱讀的人,他們能避免我要經歷的失敗。我害怕閱讀的人,他們懂得生命太短,人總是聰明的太遲。我害怕閱讀的人,他們的一小時,就是我的一生。

        我害怕閱讀的人,尤其是,還在閱讀的人。


原文出處:【天下雜誌】八月號(某頁的企畫文)/  簡媜【30雜誌】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原本只是要清理一下PCHOME信箱中所訂的電子報,免得信箱又被塞滿了。結果卻又不自覺的開始看了起來。看到最後的「主編推薦」一欄有個令人感興趣的標題,雖明知道點了這個超連結後,又不知到會連到那個電子報或新聞台去,不過還是點了,反正不喜歡就把視窗點掉嘛。

結果連到了「徐玫怡張妙如的交換日記:人算不如天算」。

「交換日記」據說出到第十集了(大塊文化),可是直到今天我才看到。這樣的圖文作品,有點輕鬆又帶點詼諧,難怪受歡迎。這種小品我應該不會去買,但在網路上卻又覺得不跟人分享實在太可惜啦!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bloguide.ettoday.com/net/textview.php?file=106399

這是網路追追追裡「偵探筆記」的其中一篇。本文正好映證了孔子說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同時,他對於『國文」的理解,也讓我心有戚戚焉。

題外話

我覺得執筆人滿有深度的。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某廠生產了一種智商測試儀,獻給某知名廠商
秘書要試一試,把腦袋往裡面一伸,機器說「智商 85」,秘書很高興,
副總腦袋放裡面, 機器說「智商90 」副總也很高興,
總經理見大家這麼高興致,也去試一試。 腦袋往裡面一伸,機器說
「儀器珍貴,請大家小心使用, ---------請不要往裡面放石頭」。
------------------------------------------------------------------------

2. 上次事件發生後,廠家急忙升級,很快推出了2.0版本,
於是,秘書再來一試,機器說「智商90」,秘書大喜「長了 5分」,
副總來一試,機器說「智商95」,副總也大喜。 總經理一看,心想這次應該沒問題了,也來一試,
機器半天不說話, 最後終於說:「----------- 這塊石頭好面熟」。
------------------------------------------------------------------------

3. 連續兩次讓中央領導出醜,
廠家立刻高薪聘請專家,進行第三次升級, 經過N 位專家努力,終於推出了 3.0版,
於是,秘書又來一試,機器說「智商95」, 秘書大喜「這次測得準」,
副總來一試,機器說「智商 100」,副總也大喜,也說「現在才測得準」。

大家都叫總經理來試一試,這回總經理學乖了,先叫人往裡面放一塊石頭看機器的反應,
只見機器立刻打出5個大字 ...

歡 迎 總 經 理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生表示對寫字很有性趣
錯別字在答案卷作業簿週記
啊,借用學生の話
垂手可得

有些錯別字都感到
粉不好意思
甚至錯別字都發現
身裁、外貌已走樣
  無遠佛界
  (離佛界不遠)
  近默則黑
  (真是汙辱不說話的人)
  不自由,母寧死
  (自己得不到自由/要媽媽去死)

有些錯別字則仍無自覺
仍不客氣地
躺在回潰社會學問淵薄
躺在潛移墨化天生註定之中


碧人評: 如果將題目改成「毀人不倦」,我想,將更貼切的反映錯別字氾濫的使用情形。:)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