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五冤︰死亡之謎

 

據正史的記載,雍正去世當天,白天他還是照樣接見大臣、使節,朱批奏摺字跡工整、思緒清晰,根本沒有任何鉛中毒的症狀……

  雍正帝於十三年八月廿一日(1735)在圓明園照樣接見大臣使節,廿二日晚召二名皇子來見,廿三日就辭世,享年五十八歲。雍正帝以未滿一甲子之年突然辭世,正史中又交待不清,因此史學界有不同猜測,野史中也有種種傳說。

  雍正帝到了晚年時,有患病的紀錄,這次在一晝夜間情況驟變,連他最倚重的大臣張廷玉都在自己的日誌中大表驚駭。關於雍正帝的死因,更成為清宮幾大懸案的頭條。

  最為風行的傳說應屬呂留良的孫女呂四娘刺殺一說,但此說毫無根據,出於武俠演義的幻想,早已被史家排除。

  另一派的說法是,雍正帝死於丹藥中毒,持這項論點的人舉證雍正帝在宮中蓄養道士。還有人舉出圓明園在哪年哪月進了多少鉛、鐵、銅等礦料,以及煤炭、木炭等等,懷疑雍正帝讓人在圓明園裏煉丹!但是這種說法實在太離奇,也完全忽視雍正帝的修為。

  鉛中毒有慢性與急性中毒二種。慢性的鉛中毒會發生貧血、牙齦表面出現特有的「鉛線」以及口腔內嗅到金屬味的表徵,同時神經系統會發生障礙,輕者則會神經錯亂或痙攣,重者會有周邊神經病變──包括手腳發麻酸痛、全身無力倦怠、末端肢體感覺異常,甚至在末期會出現手足下垂症,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腦水腫合併腦壓增 高的臨床症狀(如高血壓、嘔吐、神智障礙或精神行徑及步態的異常),最後導致昏迷而死亡。

  急性鉛中毒則不常見,一般由於吞入溶於酸中的鉛化合物或者吸入鉛蒸氣所造成,會立即引發反胃、腹痛、嘔吐急性的中樞神經系統症狀,以及腎衰竭。不論急性或慢性鉛中毒,糞便都會因為鉛化合物的關係,而呈現黑色。

  但是依據已經披露的《起居注》以及正史的記載,雍正去世當天,白天他還是照樣接見大臣、使節,朱批奏摺字跡工整、思緒清晰,根本沒有任何鉛中毒的症狀。這所有皇帝吃的東西,全都要有人試食,雍正帝不可能因為服丹,急性中毒而死。再說這古代生活每天端進端出的排遺壺,若是皇帝的排遺,全都要經過檢查的,所以也不可能讓皇帝長期中毒。

  可是那些送入圓明園裏的鉛、銅、鐵礦與煤炭、木炭是做什麼用的?很簡單,一個是做青銅與紅銅器,一個是煉琺琅釉料,燒製瓷器用的。

  因為雍正帝一年之中有半年的時間待在圓明園,因此圓明園不只是個園邸,裡面設有如紫禁城一樣的中央官員辦公處所,包括職司繪畫與工藝設計的「如意館」以及 瓷器造辦處。甚至連緊鄰在圓明園旁的怡親王府賜邸(即後來的綺春園),也設有瓷器造辦處。當雍正帝在駐錫圓明園時,官員也都移到圓明園辦公,而郎世寧等這 些畫家也一起來到圓明園裏的如意館。

  現在國際拍賣市場上極受矚目的圓明園「大水法」十二生肖牛頭、猴頭等銅像,就是原本學建築的傳教士郎世寧為乾隆帝設計的噴水池(引香山的水,在不同的時辰從不同的生肖口中噴出水來,聽說噴泉的聲音大到近身聽不到對話,名為「大水法」)。而早在雍正帝時,因為琺琅瓷的製作,每年進口的釉料不敷使用,因此就命 這些負責瓷器造辦的人員,自行研製琺琅釉料。

  青銅器為銅、錫、鉛的合金,以銅為主,色發青,故名。因其熔點較純銅低而易熔融,硬度又較純銅高二倍以上。這在圓明園裏有很多地方用到。鉛還能製作玻璃,又是琺琅釉藥必要成份,還可與油類相和成為「紅丹」,塗於鐵器可防鏽。

  做這些工藝品,熔煉金屬要大火,燒製瓷器更要上千度的溫度,這都要大量的煤與炭。這就是送入圓明園裏的鉛、銅、鐵礦與煤炭、木炭的用途。如果真要製藥,用這種有毒的重金屬來煉丹,其實只要幾公克就可以煉上一大把,同時足以毒死人,又何必把幾百斤幾百斤的鉛、銅、鐵,往圓明園裡送呢?

  傳說雍正九年,宮女與太監吳守義、霍成伺雍正睡熟,以繩縊之,氣將絕,用太醫張某之藥而愈。這是子虛烏有的事。在明朝倒發生過類似的事。明世宗在嘉靖二十 一年(1542)被宮婢楊金英等縊而未死,用太醫許紳之藥而康復。雍正和嘉靖都廟號「世宗」,民間傳說,把明世宗事安到清世宗身上,也是難免的。雍正被呂 四娘之刺說,可能由此衍化而來。再說他的孫子嘉慶倒真被人謀刺過。嘉慶八年(1803)閏二月二十日,嘉慶從圓明園返回大內,進神武門,至順貞門,突有旗 人陳德向他行刺,未及近前,已被拿獲。這個發生在宮禁的行刺案件,也可能成為後人附會刺客殺害雍正的版本。

  還有雍正遇刺于湖南盧氏婦人的說法。謂盧某謀逆被處死,其婦工劍朮,為夫報仇,進入暢春園,刺殺雍正,然后自刎。這是小說家言。說湘人被害,大約是出過曾靜案的緣故。把圓明園誤為暢春園,可見傳聞的不確實了。

 
網址:http://www.ta-lu.com.tw/big5/modules/academic.php?cate=12
 
 延伸閱讀:考古新發現:替雍正喊冤(二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