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言
最近跟同事討論到(其實我自己也有疑問啦!)為何司馬遷要把「呂后」獨立為一篇本紀。我想,他的取向是因為呂后跟武則天篡位前一樣,雖名為垂簾聽政,實際上早已實質的掌握朝政大權。稍微搜查了一下網路,有文章提到:「在《史記》當中,司馬遷不立〈孝惠本紀〉,而用〈呂后本紀〉來記孝惠帝(七)、少帝劉恭(四)、少帝劉弘(四)三人在位共十五年的時間,這種作法雖頗為後世所批評。然誠如太史公所言「孝惠帝崩,呂太后稱制,天下事皆決於高后」(齊悼惠王世家),立呂后本紀實有其根據。而若照《漢書》的做法,將之分為〈惠帝紀〉和〈高后紀〉,雖無不可,然就政權行使的完整性來說,不免有破碎的感覺,因為從孝惠帝不理政事之後,實際上的政權就已經在呂后手上,這就像後世的三國時代,曹魏的政權必須上溯到曹操,而不是自曹丕始。」(註)
←呂后畫像 ←皇后之璽
再來,就是讓人感到興奮的「皇后之璽」了。說實話,大概是受了連續劇跟小說的影響吧,所以我一直以為玉璽只有皇帝才有,而且只有一塊,實際上皇后也有他的玉璽,而皇帝的玉璽其實不只一塊,看他高興刻幾顆就幾顆,而且歷代皇帝都有他的專屬玉璽。這個資訊我是從電視節目「中國神秘檔案」裡看到的,再「穀歌」一下,(其實google的中文名是這個才對,但因為簡體字中「穀」與「谷」不分的關係,台灣大部分媒體或寫者在引述時都寫作「谷歌」。雖然「谷歌」與原意「收成」不符──其實意思南轅北轍,「差很大」──,但我總覺得「谷」比「穀」有意境多了。山谷之歌,頗有悠然自適之感,也容易在眼前浮現一幅自然風景畫。至於「穀歌」就稍俗了點,不過也頗符合農村風情畫倒是了。)網路上關於「皇后之璽」的介紹有百度、中華百科(仿維基百科,不過我看了下內容,所介紹的文字跟「中國神秘檔案」的旁白內容類似)等許多網頁,我所用的是「中華百科」的資料,內容如下:
皇后之璽
中國西漢皇后玉璽。1968年發現於陝西咸陽渭河北原韓家灣公社狼家溝。正方形,邊長2.8釐米,高2釐米,重 33克,螭虎紐,四側刻雲紋,印面陰刻「皇后之璽」4字,是已發現的最重要的古代璽印之一。中國歷代皇帝、皇后都擁有自己的玉璽,可是,真正保存下來的並不多。皇后之璽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惟一一枚漢代皇后玉璽,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可以說是瑰寶中的瑰寶了。
←皇后之璽的陰刻文 ←皇后之璽印文
文物簡介
皇后之璽2.8釐米見方,通高2釐米,以和田白玉製成,精美靈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玉被古人推崇備至,正所謂「金石有價,玉無價。」而和田白玉如凝脂般溫潤晶瑩,更是玉中極品。皇后之璽的璽鈕為螭虎形,螭,是龍的一種,代表著真龍天子;虎為百獸之 長,「取其威猛以執狀」。璽體四側刻雲紋,下麵璽文為陰刻篆書「皇后之璽」四字。帝后直接使用的遺物發現很少,「皇后之璽」玉印是漢代皇后玉璽的唯一實物資料,對研究秦漢帝后璽印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其發現地點距漢高祖與呂后合葬墓長陵僅1000多米,經考證印的主人即是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呂雉。專家認為皇后之璽的發現創造了兩項之最:一是中國最早發現的皇后印璽;二是玉璽的主人是年代最早的皇后。故歷史、藝術價值很高,被列為國家級文物。
漢代冊立皇后,都要授予璽印,它是皇后合法身份的憑證。東漢衛宏《漢舊儀》:「皇后玉璽,文與帝同。皇后之璽,金螭虎紐。」這方「皇后之璽」,用優質玉料製作,雕鏤精緻,印文端莊典雅,所篆文字及紐式與衛宏所記一致,正是漢某皇后的佩印。「皇后之璽」屬西漢遺物,在學術界已無異議,但其具體時代卻有不同看法。有的認為是呂后的佩印,多數學者根據印文篆體及印面設計,推斷其時代屬文景至西漢中後期。 漢代皇后璽印的質地和紐式,兩漢書未見記載,《漢舊儀》記皇后璽的質地又前後矛盾,「皇后之璽」的出土,解決了一千多年存疑的問題。
文物發掘
西漢皇后之璽玉印出土於文革前期,地點在陝西咸陽漢高祖陵園的一條地溝邊,它是被一個小學生在放學途中偶然發現的。陝西是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建都千餘年之地,埋藏地下的文物遺存難以計數。據長期在咸陽從事文物工作的學者張德臣、張延峰介紹,事情發生在1968年9月的一天傍晚。咸陽市區東北30多公里的韓家灣公社韓家灣小學的14歲學生孔忠良放學回家,他沿著渭惠渠邊的路走到狼家溝, 無意中看見渠南邊的土坎上有個東西在夕陽斜照下閃閃發光,開始他以為是只躲在草叢中的小兔子在偷看他,就好奇地走近一看,卻什麼也沒有發現,只是那亮光仍在閃爍。於是他放下書包,用手刨挖起來,終於發現有個東西的一角露了出來,由於土質松疏,他很快便把這東西刨了出來。他擦去上面的泥土,原來是一塊光亮的玉石,玉石的上部趴著一個動物,下面四四方方的,好像刻著字,可是他一個字也認不出來,於是把它帶回了家。到家後便把玉石給哥哥看,兩人研究半天,覺得可能是顆印章,準備把上面的字磨掉,刻上自己的名字留著玩。可是這玉石特別堅硬,上面的字怎麼也磨不掉。過了幾天他們的父親孔祥發要到西安給生產隊辦事,孔忠良就把印章拿出來讓父親帶到西安,找家刻字鋪把印上的字磨平後刻上自己的名字。孔祥發向小兒子仔細問明印章的來由,端詳著印章的造型、質 地、文字,儘管他也認不出是什麼字,但總覺得這東西非尋常之物,他想到印章出土之地在劉邦陵園之內,自己在擔任大隊幹部期間,同到這裏來的文物工作者打過多次交道,有一些文物知識,再聯繫到這一帶常有人挖出古代陶盆、瓦罐、瓦當、麻錢之 類的古物,意識到這顆印章可能是文物。第二天他到西安後,先沒有辦其他的事,而是直接找到省博物館,請他們對玉璽鑒定。博物館的人一看印章上的動物造型和印面上的“皇后之璽”四個篆字,當即認定它是珍貴文物,在詳細介紹了出土地點和發現經過後,孔祥發表示願意將這方玉印上交博物館收藏,博物館給予了獎勵。 陝西省博物館的有關專家進行了研究、鑒定,結合出土地點,查閱了許多古代文獻。據《漢官舊儀》上記載:「皇后玉璽,文與帝同。皇后之璽,金螭虎紐。」而韓家灣發現的「皇后之璽」在呂后與劉邦合葬的封土之西約一公里的陵園之內,其形制、式樣、印文內容及字數均與《漢官舊儀》所載相符,當為呂后之印璽無疑了。有些專家還認為,它可能原來是放置在呂后墓旁的便殿中供祭祀之物,後來便殿被毀,玉璽遺落土中,被水沖到狼家溝,遭泥沙覆蓋而致湮沒二千餘年至今。(完整內容參見:http://www.wikichina.com/index.php?doc-view-6730)
結論
所以啦,果然英雄所見略同啊。而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司馬遷做為史官所謹守的歷代史官傳統──直筆實書,可惜的是《漢書》以後的史書就沒那麼「大膽」了。(這恐怕與中央集權有關吧,就算想要直筆實書,也得考慮文字的委婉程度。)這讓我想到「狸貓換太子」背景的宋代,當時那一段史事(簡言之,就是皇帝長大後知道自己不是先皇、皇后親生,執意想改封自己已死的親生父親某位王爺為皇帝,卻遭受大臣們群起反對),很明顯的被史官語焉不詳(卻又很明顯的表現出欲蓋彌彰的態度)的一筆帶過,所以雖然史官不會被宰,但後代的人還是看出這段史事有問題啦!想想,還是私人做史比較能夠彰顯出史實啊!雖然咱們中華民國還沒亡(這時候邦交國就很重要了,只要有人承認我們~),對岸卻已經認定完蛋並且出了本「中華民國史」,而本國政府卻毫無任何保存史料的動作(想想還真悲哀,歷史詮釋權永遠掌握在戰爭勝利者手裡),希望咱們民間對歷史、報導文學、紀錄片有興趣的人,能多多參與,多保留一些,讓我們的存在能夠流傳給後代知道。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及其他作者的書籍,基本上已初步做到了。(拋了磚後,希望能引些玉來。)
以上,就是碧人在下我的小小粗淺研究。目前待查清單為《史記‧呂后本紀》全文,這事恐怕得等到我找到我不知道放到哪裡去的《史記》後才能完成了。
註:參見李雲龍撰,〈最毒婦人心?─談呂后〉,《稷下電子報》二十二期。網址:http://bbs.fgu.edu.tw/cgi-bin/bbscon?board=history&file=M.1125755746.A&num=306。(另一篇文章雖內容略有不同,但大體一致,卻較為完整,唯不知作者出處,可能皆屬同一人文章,因轉載而有疏漏。網址:http://www.general.nsysu.edu.tw/linhuang/%E4%B8%AD%E5%9C%8B%E6%AD%B7%E5%8F%B2%E4%BA%BA%E7%89%A92/%E5%91%82%E5%90%8E.doc)
最近跟同事討論到(其實我自己也有疑問啦!)為何司馬遷要把「呂后」獨立為一篇本紀。我想,他的取向是因為呂后跟武則天篡位前一樣,雖名為垂簾聽政,實際上早已實質的掌握朝政大權。稍微搜查了一下網路,有文章提到:「在《史記》當中,司馬遷不立〈孝惠本紀〉,而用〈呂后本紀〉來記孝惠帝(七)、少帝劉恭(四)、少帝劉弘(四)三人在位共十五年的時間,這種作法雖頗為後世所批評。然誠如太史公所言「孝惠帝崩,呂太后稱制,天下事皆決於高后」(齊悼惠王世家),立呂后本紀實有其根據。而若照《漢書》的做法,將之分為〈惠帝紀〉和〈高后紀〉,雖無不可,然就政權行使的完整性來說,不免有破碎的感覺,因為從孝惠帝不理政事之後,實際上的政權就已經在呂后手上,這就像後世的三國時代,曹魏的政權必須上溯到曹操,而不是自曹丕始。」(註)
←呂后畫像 ←皇后之璽
再來,就是讓人感到興奮的「皇后之璽」了。說實話,大概是受了連續劇跟小說的影響吧,所以我一直以為玉璽只有皇帝才有,而且只有一塊,實際上皇后也有他的玉璽,而皇帝的玉璽其實不只一塊,看他高興刻幾顆就幾顆,而且歷代皇帝都有他的專屬玉璽。這個資訊我是從電視節目「中國神秘檔案」裡看到的,再「穀歌」一下,(其實google的中文名是這個才對,但因為簡體字中「穀」與「谷」不分的關係,台灣大部分媒體或寫者在引述時都寫作「谷歌」。雖然「谷歌」與原意「收成」不符──其實意思南轅北轍,「差很大」──,但我總覺得「谷」比「穀」有意境多了。山谷之歌,頗有悠然自適之感,也容易在眼前浮現一幅自然風景畫。至於「穀歌」就稍俗了點,不過也頗符合農村風情畫倒是了。)網路上關於「皇后之璽」的介紹有百度、中華百科(仿維基百科,不過我看了下內容,所介紹的文字跟「中國神秘檔案」的旁白內容類似)等許多網頁,我所用的是「中華百科」的資料,內容如下:
皇后之璽
中國西漢皇后玉璽。1968年發現於陝西咸陽渭河北原韓家灣公社狼家溝。正方形,邊長2.8釐米,高2釐米,重 33克,螭虎紐,四側刻雲紋,印面陰刻「皇后之璽」4字,是已發現的最重要的古代璽印之一。中國歷代皇帝、皇后都擁有自己的玉璽,可是,真正保存下來的並不多。皇后之璽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惟一一枚漢代皇后玉璽,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可以說是瑰寶中的瑰寶了。
←皇后之璽的陰刻文 ←皇后之璽印文
文物簡介
皇后之璽2.8釐米見方,通高2釐米,以和田白玉製成,精美靈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玉被古人推崇備至,正所謂「金石有價,玉無價。」而和田白玉如凝脂般溫潤晶瑩,更是玉中極品。皇后之璽的璽鈕為螭虎形,螭,是龍的一種,代表著真龍天子;虎為百獸之 長,「取其威猛以執狀」。璽體四側刻雲紋,下麵璽文為陰刻篆書「皇后之璽」四字。帝后直接使用的遺物發現很少,「皇后之璽」玉印是漢代皇后玉璽的唯一實物資料,對研究秦漢帝后璽印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其發現地點距漢高祖與呂后合葬墓長陵僅1000多米,經考證印的主人即是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呂雉。專家認為皇后之璽的發現創造了兩項之最:一是中國最早發現的皇后印璽;二是玉璽的主人是年代最早的皇后。故歷史、藝術價值很高,被列為國家級文物。
漢代冊立皇后,都要授予璽印,它是皇后合法身份的憑證。東漢衛宏《漢舊儀》:「皇后玉璽,文與帝同。皇后之璽,金螭虎紐。」這方「皇后之璽」,用優質玉料製作,雕鏤精緻,印文端莊典雅,所篆文字及紐式與衛宏所記一致,正是漢某皇后的佩印。「皇后之璽」屬西漢遺物,在學術界已無異議,但其具體時代卻有不同看法。有的認為是呂后的佩印,多數學者根據印文篆體及印面設計,推斷其時代屬文景至西漢中後期。 漢代皇后璽印的質地和紐式,兩漢書未見記載,《漢舊儀》記皇后璽的質地又前後矛盾,「皇后之璽」的出土,解決了一千多年存疑的問題。
文物發掘
西漢皇后之璽玉印出土於文革前期,地點在陝西咸陽漢高祖陵園的一條地溝邊,它是被一個小學生在放學途中偶然發現的。陝西是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建都千餘年之地,埋藏地下的文物遺存難以計數。據長期在咸陽從事文物工作的學者張德臣、張延峰介紹,事情發生在1968年9月的一天傍晚。咸陽市區東北30多公里的韓家灣公社韓家灣小學的14歲學生孔忠良放學回家,他沿著渭惠渠邊的路走到狼家溝, 無意中看見渠南邊的土坎上有個東西在夕陽斜照下閃閃發光,開始他以為是只躲在草叢中的小兔子在偷看他,就好奇地走近一看,卻什麼也沒有發現,只是那亮光仍在閃爍。於是他放下書包,用手刨挖起來,終於發現有個東西的一角露了出來,由於土質松疏,他很快便把這東西刨了出來。他擦去上面的泥土,原來是一塊光亮的玉石,玉石的上部趴著一個動物,下面四四方方的,好像刻著字,可是他一個字也認不出來,於是把它帶回了家。到家後便把玉石給哥哥看,兩人研究半天,覺得可能是顆印章,準備把上面的字磨掉,刻上自己的名字留著玩。可是這玉石特別堅硬,上面的字怎麼也磨不掉。過了幾天他們的父親孔祥發要到西安給生產隊辦事,孔忠良就把印章拿出來讓父親帶到西安,找家刻字鋪把印上的字磨平後刻上自己的名字。孔祥發向小兒子仔細問明印章的來由,端詳著印章的造型、質 地、文字,儘管他也認不出是什麼字,但總覺得這東西非尋常之物,他想到印章出土之地在劉邦陵園之內,自己在擔任大隊幹部期間,同到這裏來的文物工作者打過多次交道,有一些文物知識,再聯繫到這一帶常有人挖出古代陶盆、瓦罐、瓦當、麻錢之 類的古物,意識到這顆印章可能是文物。第二天他到西安後,先沒有辦其他的事,而是直接找到省博物館,請他們對玉璽鑒定。博物館的人一看印章上的動物造型和印面上的“皇后之璽”四個篆字,當即認定它是珍貴文物,在詳細介紹了出土地點和發現經過後,孔祥發表示願意將這方玉印上交博物館收藏,博物館給予了獎勵。 陝西省博物館的有關專家進行了研究、鑒定,結合出土地點,查閱了許多古代文獻。據《漢官舊儀》上記載:「皇后玉璽,文與帝同。皇后之璽,金螭虎紐。」而韓家灣發現的「皇后之璽」在呂后與劉邦合葬的封土之西約一公里的陵園之內,其形制、式樣、印文內容及字數均與《漢官舊儀》所載相符,當為呂后之印璽無疑了。有些專家還認為,它可能原來是放置在呂后墓旁的便殿中供祭祀之物,後來便殿被毀,玉璽遺落土中,被水沖到狼家溝,遭泥沙覆蓋而致湮沒二千餘年至今。(完整內容參見:http://www.wikichina.com/index.php?doc-view-6730)
結論
所以啦,果然英雄所見略同啊。而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司馬遷做為史官所謹守的歷代史官傳統──直筆實書,可惜的是《漢書》以後的史書就沒那麼「大膽」了。(這恐怕與中央集權有關吧,就算想要直筆實書,也得考慮文字的委婉程度。)這讓我想到「狸貓換太子」背景的宋代,當時那一段史事(簡言之,就是皇帝長大後知道自己不是先皇、皇后親生,執意想改封自己已死的親生父親某位王爺為皇帝,卻遭受大臣們群起反對),很明顯的被史官語焉不詳(卻又很明顯的表現出欲蓋彌彰的態度)的一筆帶過,所以雖然史官不會被宰,但後代的人還是看出這段史事有問題啦!想想,還是私人做史比較能夠彰顯出史實啊!雖然咱們中華民國還沒亡(這時候邦交國就很重要了,只要有人承認我們~),對岸卻已經認定完蛋並且出了本「中華民國史」,而本國政府卻毫無任何保存史料的動作(想想還真悲哀,歷史詮釋權永遠掌握在戰爭勝利者手裡),希望咱們民間對歷史、報導文學、紀錄片有興趣的人,能多多參與,多保留一些,讓我們的存在能夠流傳給後代知道。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及其他作者的書籍,基本上已初步做到了。(拋了磚後,希望能引些玉來。)
以上,就是碧人在下我的小小粗淺研究。目前待查清單為《史記‧呂后本紀》全文,這事恐怕得等到我找到我不知道放到哪裡去的《史記》後才能完成了。
註:參見李雲龍撰,〈最毒婦人心?─談呂后〉,《稷下電子報》二十二期。網址:http://bbs.fgu.edu.tw/cgi-bin/bbscon?board=history&file=M.1125755746.A&num=306。(另一篇文章雖內容略有不同,但大體一致,卻較為完整,唯不知作者出處,可能皆屬同一人文章,因轉載而有疏漏。網址:http://www.general.nsysu.edu.tw/linhuang/%E4%B8%AD%E5%9C%8B%E6%AD%B7%E5%8F%B2%E4%BA%BA%E7%89%A92/%E5%91%82%E5%90%8E.doc)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