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言
近日上完了樂府詩一課,裡頭有〈陌上桑〉及〈長干行〉兩首詩。其中,〈陌上桑〉最後結束於羅敷稱讚夫婿身形、儀表、才能廣受眾人誇讚、注意之時,並未說明使君聽完了羅敷的話之後做何反應。每次講到這裡,我都得制式化的來上一段:「這首詩最後沒有說明結局為何,而是突然收束,截然而止,給予讀者無盡的想像空間,這就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其實我總會想:「然後呢?」每次問學生,因為講全文結構時已經說明這是喜劇結局,詩中反映羅敷勇敢堅貞的形象,所以學生的回答大體不會太令人意外。可我總在想,一定是喜劇嗎?我能不能改成悲劇?不然KUSO一下,改成科幻或驚悚結局行不行?
這一次,我試著讓學生自行演繹結局(不見得一定要順著前人的解釋來走),文章字數不用多,白話文撰寫,只要能自圓其說,任何想像或創意都可發揮。字數不限,月考後交。
學生當然哀鴻遍野,畢竟突然多了一項功課,讓視作文為畏途的他們深感痛苦。可我仍堅持。我想看他們的創意發想(腦力激盪也不錯),畢竟長年被批評高中的教學太過制式化,我其實也很不服氣的呢!很期待學生們書寫出來的成果。事實上,我更延伸的思考到,既然要為〈陌上桑〉編個結局,那麼〈長干行〉能否也能為之編個結局?畢竟「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這是思婦自己說的,良人還沒回來呢,結局為何可是充滿變數。所以,如果把〈長干行〉視為思婦寫給遠行丈夫的家書呢?(這可以解釋作品以思婦第一人稱口吻敘述的立場。)或者,這番話是思婦有意講給別人聽的?例如他們此時正在公堂之上云云。公案版、閨怨版、喜劇版、悲劇版等,我不禁想了好幾個結局。……好吧,我承認。為了堅持自己的原則,我會「為難」學生。(就當我「龜毛」吧,孩子們。)但是最後我還是想說:這種幫忙想結局其實很類似所謂的「接寫」,藉由「接寫」,表達出作者的想法與觀念,並把自己喜歡的作品圓了個結局,這在文學史上其實滿常發生的,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紅樓夢》。再者,魯迅也曾就小說「娜拉出走」一文,寫了篇〈娜拉出走以後〉。有名人加持,不知孩子們有沒有比較有動力了?
兩首詩的原文如下:
陌上桑 佚名(漢樂府)
長干行 李白(唐樂府)
妾髮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低頭向暗壁, 千喚不一回。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長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十六君遠行,瞿塘灩澦堆。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八月蝴蝶來,雙飛西園草。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一、陌上桑〔大眾認同版〕
「……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羅敷義正嚴詞的說完以後,直勾勾的看著使君,想知道使君接下來會有何動作。
只見使君面色鐵青。原來羅敷的夫婿正是數年前將他從強盜手中救下,數年後高升為皇上眼前大紅人的當朝大宰相。
羅敷所描述的武功、經歷,那歷歷在目的俊爽身形,優雅從容的舉止,不是恩公大人還會有誰?更何況幾年之後,恩公便高升為自個兒的頂頭上司,權勢大如天哪!可這丫頭又是怎麼回事?好好的宰相府夫人不當,跑出來拋頭露面做啥啊?
使君越深想,臉上的冷汗便冒得越多。想打退堂鼓溜了,可四周圍都是他治下百姓,怎可丟失了他身為一方之主的的威嚴?
慌亂間,趁著周圍百姓聚集的還不夠多,而羅敷還沒動用關係去找宰相大人來的時候,使君硬著頭皮,乾笑著說:「既然不願意,那就算了。大人我要的是你的心甘情願。」說完,隨即轉頭向小吏喝道:「還楞在那兒做啥?走了!」
「呃?是、是,大人。」小吏聽到使君的低喝聲時,還站在旁邊搞不清楚狀況,但看到使君大人臉上的兇惡表情,便不敢多說一句的趕緊爬上馬車,揮鞭、趕馬。
「動作快點!此地不宜久留,快!回府!」才揮下一鞭,小吏便聽到後頭的使君低聲催促,語氣中有緊張有懊惱也有一點慌亂,雖然他不知道怎麼一回事,但根據多年追隨主子的經驗,他肯定這其中必然有鬼。不再多想,他再補上數鞭,催馬快走。
不一會兒,使君一群便迅速的走人去了。羅敷看著揚塵而去的馬車,哼的輕笑一聲,又繼續餘下的行程,她心裡只想著待會兒要如何賄賂善紡織的大姊幫他忙:「等下要把這些上等桑葉拿給大姊,這下他可不能拒絕幫我紡布了。」
二、長干行〔公案版〕
(待續...)
近日上完了樂府詩一課,裡頭有〈陌上桑〉及〈長干行〉兩首詩。其中,〈陌上桑〉最後結束於羅敷稱讚夫婿身形、儀表、才能廣受眾人誇讚、注意之時,並未說明使君聽完了羅敷的話之後做何反應。每次講到這裡,我都得制式化的來上一段:「這首詩最後沒有說明結局為何,而是突然收束,截然而止,給予讀者無盡的想像空間,這就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其實我總會想:「然後呢?」每次問學生,因為講全文結構時已經說明這是喜劇結局,詩中反映羅敷勇敢堅貞的形象,所以學生的回答大體不會太令人意外。可我總在想,一定是喜劇嗎?我能不能改成悲劇?不然KUSO一下,改成科幻或驚悚結局行不行?
這一次,我試著讓學生自行演繹結局(不見得一定要順著前人的解釋來走),文章字數不用多,白話文撰寫,只要能自圓其說,任何想像或創意都可發揮。字數不限,月考後交。
學生當然哀鴻遍野,畢竟突然多了一項功課,讓視作文為畏途的他們深感痛苦。可我仍堅持。我想看他們的創意發想(腦力激盪也不錯),畢竟長年被批評高中的教學太過制式化,我其實也很不服氣的呢!很期待學生們書寫出來的成果。事實上,我更延伸的思考到,既然要為〈陌上桑〉編個結局,那麼〈長干行〉能否也能為之編個結局?畢竟「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這是思婦自己說的,良人還沒回來呢,結局為何可是充滿變數。所以,如果把〈長干行〉視為思婦寫給遠行丈夫的家書呢?(這可以解釋作品以思婦第一人稱口吻敘述的立場。)或者,這番話是思婦有意講給別人聽的?例如他們此時正在公堂之上云云。公案版、閨怨版、喜劇版、悲劇版等,我不禁想了好幾個結局。……好吧,我承認。為了堅持自己的原則,我會「為難」學生。(就當我「龜毛」吧,孩子們。)但是最後我還是想說:這種幫忙想結局其實很類似所謂的「接寫」,藉由「接寫」,表達出作者的想法與觀念,並把自己喜歡的作品圓了個結局,這在文學史上其實滿常發生的,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紅樓夢》。再者,魯迅也曾就小說「娜拉出走」一文,寫了篇〈娜拉出走以後〉。有名人加持,不知孩子們有沒有比較有動力了?
兩首詩的原文如下:
陌上桑 佚名(漢樂府)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餘。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羅敷前置辭: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青絲繫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直千萬餘。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鬚。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長干行 李白(唐樂府)
妾髮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低頭向暗壁, 千喚不一回。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長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十六君遠行,瞿塘灩澦堆。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八月蝴蝶來,雙飛西園草。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一、陌上桑〔大眾認同版〕
「……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羅敷義正嚴詞的說完以後,直勾勾的看著使君,想知道使君接下來會有何動作。
只見使君面色鐵青。原來羅敷的夫婿正是數年前將他從強盜手中救下,數年後高升為皇上眼前大紅人的當朝大宰相。
羅敷所描述的武功、經歷,那歷歷在目的俊爽身形,優雅從容的舉止,不是恩公大人還會有誰?更何況幾年之後,恩公便高升為自個兒的頂頭上司,權勢大如天哪!可這丫頭又是怎麼回事?好好的宰相府夫人不當,跑出來拋頭露面做啥啊?
使君越深想,臉上的冷汗便冒得越多。想打退堂鼓溜了,可四周圍都是他治下百姓,怎可丟失了他身為一方之主的的威嚴?
慌亂間,趁著周圍百姓聚集的還不夠多,而羅敷還沒動用關係去找宰相大人來的時候,使君硬著頭皮,乾笑著說:「既然不願意,那就算了。大人我要的是你的心甘情願。」說完,隨即轉頭向小吏喝道:「還楞在那兒做啥?走了!」
「呃?是、是,大人。」小吏聽到使君的低喝聲時,還站在旁邊搞不清楚狀況,但看到使君大人臉上的兇惡表情,便不敢多說一句的趕緊爬上馬車,揮鞭、趕馬。
「動作快點!此地不宜久留,快!回府!」才揮下一鞭,小吏便聽到後頭的使君低聲催促,語氣中有緊張有懊惱也有一點慌亂,雖然他不知道怎麼一回事,但根據多年追隨主子的經驗,他肯定這其中必然有鬼。不再多想,他再補上數鞭,催馬快走。
不一會兒,使君一群便迅速的走人去了。羅敷看著揚塵而去的馬車,哼的輕笑一聲,又繼續餘下的行程,她心裡只想著待會兒要如何賄賂善紡織的大姊幫他忙:「等下要把這些上等桑葉拿給大姊,這下他可不能拒絕幫我紡布了。」
二、長干行〔公案版〕
(待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