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毒奶事件爆發之初,我看報紙(我會習慣性的看好幾份報紙)說明「三聚氰胺」是化學原料,不應添加在食品中,隔天,又在報紙上看到衛生署宣布放寬標準,因檢測儀器測不到(我直覺認定有財團施壓),再隔天,報紙把三聚氰胺拿來與自然界存在的物質「黃麴素」類比,這令我不禁困惑萬分。「三聚氰胺」不是人工製造出來的嗎?為何自然界中的生物也含有?忍不住帶著疑問去問校內自從毒奶事件爆發以來,一直在跳腳的化學老師,(根據他的說法,用學校化學實驗室內的儀器,就能檢測出2.5ppb──比2.5ppm小一千倍──含量的三聚氰胺)才確認了這兩種物質根本不同(一個是從石化原料中提煉出來的人工化合物──根據化學老師的說法,三聚氰胺等同於一般人認知的「氰化物」,完全都不能添加在食用物中,若有則要考慮是否環境控制不佳,以致成品受到污染的問題,而這次事件則是人為添加的結果──,一個在自然界中如植物裡有含藏),拿來類比根本就是胡扯、亂來。

by碧人

自由時報2008/09/27

文/吳卓翰、楊惠中

 

近日,毒牛奶事件令我們十分恐慌!擔憂的問題明顯並非在於「食物」本身;而在對於「三聚氰胺」這個物質的疑慮。

 

三聚氰胺的分子式為C3N3(NH2)3,俗稱「蛋白精」,又名氰尿胺(蜜胺),是一種有機化工中間體,日常主要用途是與醛縮合,生成三聚氰胺─甲醛樹脂,屬一種耐高溫樹脂,用於塗料、層壓板、模塑料、黏合劑、紡織和造紙等。

 

該物質白色無味,與蛋白質外觀相似,但具有化學毒性,不存在於天然食品。若檢測食品中,含有三聚氰胺,即可證實為食品加工時,人為外在添加,已觸及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

 

由三聚氰胺化學式可知其含氮量約為66%,較蛋白質中含氮量高出甚多(<30%)。因蛋白質檢測較為複雜;實務上藉由含氮量檢測(Kjeldahl method)即可推估蛋白質含量。

 

該檢測方法簡單來說,是先檢測總氮含量,根據總氮含量再「間接」計算出蛋白質含量。由於含氮量檢驗並不能區分「真蛋白氮」或「偽蛋白氮」。理論上,添加三聚氰胺的食品可檢出較高的蛋白質(實際上是較高的含氮量),如此可大幅降低其製造成本,從經濟上來說有較高套利空間。三聚氫胺無法替代真正蛋白質,且沒有任何營養價值。換句話說,添加的目的僅是為了「偽裝」蛋白質含量提高的假象,並可提高販賣價格!

 

若在不知情狀況下,不小心吃到含三聚氰胺的麵包或蛋糕,怎麼辦?成人的腎發展較成熟,功能也較好,且不需將奶粉當作主要營養來源,應不至於造成如嬰兒喝毒奶粉產生的嚴重後遺症。建議成人多喝水,讓一天排尿量到達2000西西,約一天上廁所7次,排尿量約300西西。

 

(作者分別為公職醫事檢驗師、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常務理事)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927/78/16nen.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碧人 的頭像
    碧人

    這廂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