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資料來源:國編本高中歷史第二冊、翰林版高中國文第一冊教師手冊

一、背景:
  1.士大夫對國勢積弱的不滿
  2.軍政措施失當(A.軍備不修 B.財用不足)

二、前導:慶曆變法(仁宗時期)
  1.主要改革者:范仲淹、富弼
  2.主張:十項改革,可分三類
    A.澄清吏治
    B.富民強兵
    C.厲行法治
  3.結果:反對者眾,失敗。主事者多遭貶逐。

三、醞釀
  1.王安石任地方官時的改革經驗(共17年)
      EX.浙江鄞縣:倡興水利,行青苗法之雛形
  2.上書言改革
    A.〈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萬言書)、〈時政疏〉→未接納
      (1)是變法之重要理論基礎
      (2)主張法先王,「改易更革」(自上而下變法)
    B.神宗熙寧元年(1068A.D.)時,上〈本朝百年無事劄子〉

四、變法過程
  1.變法時間:熙寧二年~六年(1068A.D.~1072A.D.)
  2.任命:參知政事(副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獨相
  3.設「制置三司條例司」,以制訂實施新法(直屬皇帝,取代三司使)
  4.改革內容
    A.理財方面
      (1)青苗法
      (2)市易法
      (3)免役法
      (4)均輸法
      (5)方田均稅法
    B.整軍方面
      (1)裁兵置將
      (2)保甲法
      (3)保馬法
      (4)置「軍器監」
    C.育才方面
      (1)改「貢舉法」
      (2)太學三舍法

五、變法結果:失敗

六、評價:
  1.優點:
    A.切中時弊
    B.規制宏遠
  2.缺點:施法太急、用人不當
    A.重立法,輕人事
    B.重開源,輕節流
    C.王安石為人執拗,剛愎自用

七、影響:黨爭誤國


以上為個人的重點整理,若需引用轉載,請事先告知,請求同意。

碧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