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花的碎念:
(2013.9.25)無明資料整理中.....

目前分類:科學考古 (17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11/5/27

 

(中央社倫敦26日綜合外電報導)一群研究人員聲稱,他們已發現歷來所偵測到的最遙遠爆炸,在靠近人類所能觀察範圍內宇宙的最邊緣,1顆衰變的恆星釋出高能輻射脈衝。

 

美聯社報導,這場恆星爆炸最初是由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人造衛星在2009年4月發現,不過研究人員今天宣布,他們後來蒐集資料,辨識出爆炸發生在130億光年外的宇宙,意味這起事件發生在宇宙形成初期。

 

發現此事的科學家之一李凡(Andrew Levan)表示,這場過去發生的爆炸開啟瞭解宇宙初期的機會,顯示在宇宙誕生的最初幾億年內,巨大恆星早已開始步向毀滅。

 

這場特殊爆炸並非是超新星(supernova,恆星在接近演化末期時經歷的1種劇烈爆炸),而是伽瑪射線爆(gamma ray burst),後者是指短暫卻強烈的高能輻射脈衝。這類爆炸被認為是來自巨大恆星在瓦解變成黑洞的過程,會將能量噴射至宇宙各處。

 

伽瑪射線爆不僅威力比超新星龐大,速度也較快,通常持續僅數秒或數分鐘。它們的運作方式也不同。超新星會朝四面八方釋出輻射,但伽瑪射線爆只會以類似雷射的狹窄波束釋出,因此難以被偵測。(譯者:中央社陳宜君)1000527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527/5/2sb4n.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5/28

(法新社華盛頓26日電) 今天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月球上的水可能比想像中多許多,有些地點的水量也許和地球一樣多。這項發現使長期以來有關月球水如何生成的理論,遭人懷疑。

 

月球一直被認為是1個佈滿塵土而且乾燥的地方,直至數年前,首度發現月球上有凝結水。

 

如今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University)、卡內基科學研究所(CarnegieInstitution for Science)和布朗大學(BrownUniversity)的科學家認為,月球內部深處的水量較原先的想法多出100倍。

 

科學家們研究了1972年阿波羅17號任務從月球帶回的「橙色玻璃質土壤」樣本,這些土壤為37億年前月球爆炸時所形成。

 

他們運用精密的NanoSIMS 50L型離子微探針分析儀器,檢視土壤中的熔化物,也就是小片熔岩。

 

不同於大部分的火山沈積物,這些物質包覆在晶體中,因而能在爆發期間保存水份,不致揮發。

 

研究報告執筆人之一凱斯西儲大學地質科學教授奧曼(James Van Orman)表示:「這些樣本提供了觀察月球內部含水量的最佳窗口。」

 

奧曼並表示:「由我們所得知的水量豐富度而言,月球內部似乎與地球內部非常相似。」

 
這項研究結果發表於5月26日的「科學快訊」(Science Express)中。(譯者:中央社張詠晴)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528/19/2sbew.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新社 2011/05/27 陳宜君

(法新社雪梨27日電) 澳洲22歲大學生佛瑞塞麥凱維(Amelia Fraser-McKelvie),已破解數十年來困擾天文物理學家的問題,在暑假期間發現部分所謂宇宙的「消失質量」(missing mass)。

 

佛瑞塞麥凱維暑假和摩納希大學(MonashUniversity)物理學院的1支團隊實習時,達成這項突破,找出被稱為「星系絲狀結構」(filament ofgalax)龐大結構內的謎樣物質。

 

摩納希大學天文物理學家皮布雷特(KevinPimbblet)解釋,科學家過去就已偵測到出現在宇宙形成初期的物質,但現在無法確定其位置。

 

皮布雷特告訴法新社:「有消失質量存在,是一般質量,並非黑暗質量…它消失到現在。」

 

「我們不知道它的去向。現在我們確實知道它的行蹤,因為這就是佛瑞塞麥凱維的發現。」

 

佛瑞塞麥凱維是主修航太工程和科學的學生,在針對這個謎樣質量展開鎖定目標的X光搜尋後,她能證實這個質量已移動到綿延浩瀚宇宙的「星系絲狀結構」。

 

皮布雷特稍早的研究成果已顯示,絲狀結構可能就是「消失」物質的所在處,據信消失物質的密度低,但溫度高。

 

皮布雷特表示,天文物理學家過去20年來對「消失」質量已有了解,不過最近幾年才出現明確指出其位置所需的科技。

 
皮布雷特表示,這項發現可推動打造專門設計用來研究質量的新型望遠鏡。(譯者:中央社陳宜君)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527/19/2say8.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2011/05/26  編譯朱小明/報導

 

美國考古學家利用衛星紅外線影像,發現埃及地面下埋藏的1000多棟建築與3000處聚落,包括17座前所未知的金字塔,初步挖掘已證實其中2座金字塔的確切地點。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的莎拉‧帕卡克(Sarah Parcak)在美國太空總署(NASA)贊助的伯明罕實驗室進行太空考古研究,利用距離地表700公里高空的衛星攝取影像,搜尋古代遺跡。衛星功能強大,能辨識直徑1公尺以內的地面物件,並以紅外線辨識地表以下的物體。

 

古埃及人以泥磚為建材,泥磚的密度遠比周圍泥土來得高,在衛星影像中很容易分辨。衛星成為考古學新利器,帕卡克開玩笑的說:「印第安納‧瓊斯已經過時了,我們早就超越這位電影中的考古英雄。哈里遜福特,承讓了!」

 

帕卡克是太空考古學先驅。她表示:「挖掘金字塔是所有考古學家的夢想。」她最近前往埃及薩卡拉市(Saqqara)實地參與挖掘金字塔的工作。當地政府原本 不相信地下埋藏2座古代金字塔,初步挖掘證實金字塔的存在。地方當局現在認為,這可能是埃及歷來最重要的考古遺跡之一。

 

帕卡克對塔尼斯(Tanis)的發現尤其興奮,當地出土一棟3000年前的房屋,建築物的輪廓與衛星影像完全吻合。

 

英國廣播公司追隨帕卡克的埃及沙卡拉考古之行,拍攝「埃及的失落城市」紀錄片。帕卡克認為,目前的考古發現只是九牛一毛,僅觸及埋藏在地表淺層的古代遺址,數以千計的古蹟被尼羅河淤泥掩蓋。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526/2/2s7a8.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碧人曰:這跟古人的神滅論基本上沒有太大差別。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1/05/16 20:41

(中央社倫敦16日綜合外電報導)英國理論物理學家霍金在訪談中指出,在他的宇宙觀當中,天堂並不存在,天堂只是說給恐懼黑暗者聽的童話故事。

 

霍金(Stephen Hawking)在英國衛報(Guardian)今天刊出的專訪中說,人類的頭腦就像電腦一樣,一旦重要元件失靈,就會停擺。電腦故障停擺後,便沒有來生,也沒有天堂,那只是說給怕黑者聽的童話。」

 

今年69歲的霍金,21歲時診斷出罹患運動神經元疾病,導致全身幾近癱瘓。當時醫生認為他只能再活幾年。不過,他1988年出版巨著「時間簡史」(A BriefHistory of Time)後,搖身變成聞名全球的科學家。

 

霍金告訴衛報:「過去49年,我一直活在可能英年早逝的前景中。我並不害怕死亡,但我也不急著死去,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罹患絕症,幾乎全身癱瘓的霍金,只能借助聲音合成器發聲。

 

霍金2009年在美國巡迴演講期間曾經跌倒,因傷勢嚴重而引起外界高度關注。但後來還是康復返回英國,並一直在劍橋大學從事研究工作至今。(譯者:中央社楊樹根)1000516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516/5/2rn1m.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1/05/18 00:52

(中央社台北17日電)歐洲9位最優秀科學家準備在10年內打造電腦模式的人腦。他們聲稱,若計畫成功,可能有助於巴金森氏症的治療,也有助於製造智慧型機器人和超級電腦,讓目前既有的同類產品相形見絀。

 

參 與這項「人腦計畫」(Human Brain Project)的研究團隊正在向歐洲聯盟(EU)爭取10億英鎊的補助金。這支小組是由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colePolytech Federale in Lausanne)的神經科學家馬克蘭(Henry Markram)號召成立,正聚集在瑞士和德國進行研究。

 

據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這支研究團隊可能無可避免會被媒體冠上「科學怪人小組」(Team Frankenstein)的綽號。在科幻小說「科學怪人」(Frankenstein)中,瘋狂科學家佛蘭肯斯坦(Victor Frankenstein)以人工方式賦予屍體生命,造出所謂的科學怪人。

 

馬克蘭接受德國新聞週刊「明鏡」(Spiegel)訪問時說:「這是人類的3大挑戰之一。我們必須了解地球、太空與大腦。我們需要了解人之所以為人的原因。」

 

這支團隊的科學家和研究人員相信,若能取得資金,他們將可在12年內仿製出大腦這個人體最重要器官。

 

不過馬克蘭說:「打造人腦並非不可能。只要10年,我們就能辦到。」「這項研究一旦成功,每年將幫助20億大腦出現某種受損的人。」

 

這項計畫如果成功,應用範圍極為龐大,例如製藥公司可在電腦模型上測試新藥,直接略過人體測試,大幅縮短測試階段。

 

德國科隆(Cologne)附近的尤利希研究中心(Julich Research Center)內的超級電腦,會在這項研究中扮演重大角色。馬克蘭說,這項研究涉及「如海嘯般龐大的資料」。

 

另外,美國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和土耳其數個研究機構合作,找到負責人類大腦獨特發展的單一基因LAGMC3。

 

人類的記憶和複雜思考能力,都是透過大腦皮質的縐褶波紋輔助,而大腦皮質特性的發展,就是由LAGMC3控制。只有腦容量較大哺乳動物的大腦有縐褶,人類最為顯著。

 

研究人員發現1位土耳其患者的大腦缺乏人類特有的盤繞縐褶現象,結果發現是該病患的LAGMC3基因出現極小變異,因而出現缺乏縐褶現象的突變。

 

研究人員表示,這顯示這個基因在人類大腦發展中所扮演的重大角色,讓科學家可以進一步揭開大腦皮質的謎團。(譯者:中央社陳宜君)1000517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518/5/2rpmd.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11/05/19 14:35 李威翰

(法新社巴黎18日電) 天文學家今天宣稱目睹不可思議的現象:部分行星似乎不會圍繞著單一恆星,而是自由地漂流在宇宙間。

 

為期2年的宇宙觀測發現,有10顆行星,重量皆相當於太陽系中最大的木星,與最近的恆星有非常遠的距離,意謂其中幾顆可能不受束縛,在銀河中自在漂流。

 

這項刊登在英國「自然」(Nature)期刊的調查,打破系外行星學的藩籬,這門學問鑽研太陽系外行星。

 

自1995年以來已經發現超過500顆這種漂流行星,不過大小直逼木星的行星倒是頭一次發現,它們的公轉半徑相當遠,好似「不受束縛」。

 

科學家在尋找公轉半徑介於10至500天文單位的物體時,發現這些行星。1天文單位等於地球至太陽距離,即1.5億公里。

 

相比下,木星距離太陽只有5天文單位,公認是太陽系最外圍的海王星,公轉半徑也只有30天文單位。

 

理論指出,行星形成,是由於塵土和瓦斯凝聚,終其一生無法脫離恆星引力束縛,一輩子圍繞公轉,直到恆星燃料耗盡死亡為止。

 
不過這項新發現顯示,這些公轉半徑非常遠的行星,早在形成初期就擺脫引力束縛。(譯者:中央社李威翰)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519/19/2rtbk.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森新聞  2011/03/04
 

神奇的醫療技術,竟然讓小嬰兒死而復生。這是英國伯明罕的一名小男嬰,出生時腦部缺氧,沒了呼吸心跳,沒想到醫生用最新的「冷藏療法」,用冷毯將小嬰兒冰了三天三夜,沒想到竟然恢復生命跡象。

 

3個月大的小北鼻傑米,圓溜溜的大眼睛,好奇的四處看,但誰能想像頭好壯壯的小傑米,這條命可是醫生叔叔阿姨從死神手上搶回來的。

 

出生時小傑米因為臍帶繞頸,失去呼吸心跳,醫護人員趕緊急救,恢復心跳,但因為腦部缺氧時間過久,醫生擔心腦部可能受損,嘗試用最新的「冷藏療法」將他包裹 在充滿冷水的毯子內,體溫下降至35度,以減緩腦部新陳代謝,增加腦細胞自行修復的時間,但溫度不能降太低,醫療團隊在72小時內,漸漸將體溫恢復正常, 療程完成之後,還住院觀察11天。

 

沒想到神奇的事發生了,小傑米的生命跡象慢慢回穩,最後健康出院,更令人振奮的是,小傑米恢復速度超快,3個月大的他,腦部斷層掃描一切正常,個性活潑又好動,現在只需要定期回診就可以。

 

醫療技術,日新月異,小貝比堅韌的生命力,也讓世人大開眼界。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304/142/2nfr8.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11/03/04 01:05 張佑之

(法新社巴黎3日電) 太空科學家今天說,他們可以說明太陽表面黑子消失2年的原因。這個難解之謎使有關太陽的主流理論遭到質疑。

 

太陽黑子在2008年和2009年幾乎消失無蹤,這顯示,在1個不尋常的長時期內,太陽活動減少。

 

天文學家對此感到困惑,因為在理論上,此1時期太陽活動應邁向11年週期的高潮,而此週期對地球生物有重大影響。

 

太陽黑子就是太陽表層高度磁化的帶電粒子,稱為電漿。電漿會在太陽表層流動,這種運動稱為「傳遞帶」(Great Conveyor Belt),類似地球上的洋流。

 

這個傳遞帶沿太陽表層移動,在兩極四周內陷,然後在赤道附近重新出現。

 

當太陽黑子開始消退時,表層的流動會將去磁的殘留部份捲走,並將其拖進太陽內部30萬公里深處,這時殘留黑子的磁場會重新充電。

 

這種再次磁化的電漿其後將重現表層,而太陽黑子於焉重生。

 

印度加爾各答科學教育研究所人員南迪(DibyenduNandi)提出了1個電腦模式,來說明太陽黑子消失的原因。

 

這個模式研究了2008─2009年的現象,並考慮到太陽內部、太陽的磁力「發電機」、傳遞帶以及太陽黑子重新充電並恢復浮力的方法等因素。

 

結果發現,傳遞帶將衰退的黑子拖進太陽核心進行充電,但此次過程進展太快,使黑子無法充份恢復生氣,進而無法由太陽內部浮現表層。(譯者:中央社張佑之)1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304/19/2neuu.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03/04
 

(中央社台北4日電)中國大陸江蘇省泰州市1處工地近日出土1具明代女屍,不僅五官完整,連頭髮都還在。

 

這處工地共出土3副明代棺木,其中兩副是夫妻異穴合葬墓,只有這具女屍保存完好。

 

棺材打開時,女屍幾乎全身浸泡在黃褐色的棺液裡,臉部輪廓清晰,眼耳口鼻完好無損,甚至眉毛都一根根清晰可見,宛如睡著一般。

 

從外表判斷,死者可能是50、60歲女性。女屍衣帽完整,腳上穿著棉布製成的小靴子,身下墊著棉被,被子下還有燈芯草和草紙等物品。

 

新華社引述考古人員表示,墓穴內未發現珍貴文物,也沒有墓誌等文字性文物,因此墓主身分難以辨識,只能確定是平民。

 

考古人員說,屍體保存情況如何,要待除去衣服後才能確定,但從考古人員提著棉被將女屍抬出棺木時的手感判斷,女屍比較僵硬,身上衣物也未見塌陷,保存完好的可能比較大。

 

先前,泰州已出土3具不腐屍體,都是明代人。

 

專家分析,屍體不腐主要得益於澆漿墓的密封性,這種利用熟糯米和石灰製成黏稠的混合物硬化後,強度堪比混凝土。棺液可能是滲進去的地下水,棺液的浸泡創造了相對恆定的環境,也有助於屍體保存。1000304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304/5/2nfon.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廣 更新日期:2010/12/29 09:35

一些古老的壁畫,有的顏色會斑駁不堪,但有的卻仍然栩栩如生,這是為什麼呢?澳洲科學家發現,那些顏色許久不褪的壁畫,它們是用「活著的顏料」畫上去的。

 

英 國廣播公司(BBC)報導說,科學家所謂「活著的顏料」,就是擁有獨特顏色的「真菌」和細菌。報導說,澳洲考古學家發現,有一些壁畫經過幾百年風吹雨打 後,幾乎會變得沒有痕跡,但是另一些卻是幾千年來依舊色彩繽紛;他們在西澳大利亞研究80個不同的古壁畫之後,發現那些仍然顏色鮮豔的壁畫,顏料中可能藏 著真菌的菌株,這代表著這些擁有色彩的真菌會不斷繁殖,因此才會讓壁畫顏色長久如新。

 

研究人員還指出,遠古的畫家可能早就知道有這種效果,所以故意選用這種可以「自我補充」的顏料來畫畫。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229/1/2juzp.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10/12/28 11:35 陳 蓉

(法新社華盛頓27日電) 美國今天發表一份研究報告發現,人類史前遠親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食用穀物、蔬菜及肉類,且和現代人一樣用火烹煮前述食材。

 

  「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刊出這篇新的研究報告,挑戰原先普遍認為尼安德塔人過度倚賴肉類,以致在約3萬年前滅種的理論。研究人員在歐洲及伊拉克出土的尼安德塔人牙齒化石上發現累積牙斑間有包括一種野草等不同植物,和少許根莖食物痕跡。PNAS在聲明中表示,這些微粒很多「已經過物理變化,化驗結果是烹煮過的澱粉粒,意味尼安德塔人運用火的程度,和早期現代智人很像。」

 

  聲明中指出,出土石器並未證明尼安德塔人會使用工具磨碎植物,但新研究指出,他們會準備並烹調植物。

 

  矮胖低眉的尼安德塔人住在歐洲、中亞及中東約有17萬年,但證據顯示他們於大約2萬8000年前消失。 (譯者:中央社陳蓉)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228/19/2jsq8.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由 更新日期:2010/12/29 04:11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以色列考古學家二十七日表示,他們在以色列中部挖掘到約四十萬年前的人類牙齒,這可能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現代人存在的證據,若真如此,現代人起源理論就可能得改寫為起源於中東。


 


特拉維夫大學考古學研究所的戈佛教授和巴凱博士,在特拉維夫本古里昂機場十六公里外的中部城鎮羅許艾因一處名為「格西姆」(Qesem)的洞穴,挖到八個人 類牙齒,經X光、電腦斷層掃描、所在位置地質層年代,鑑定為出自四十萬年前的中更新世,是目前全球所發現年代最早的智人(homo sapiens)遺骸,這批牙齒的大小、形狀,都和現代人非常相似,這份上週在「美國自然人類學」期刊發表的報告據此認為,現代人並非如原本學界所認定的 起源於非洲,而是中東。


 


挑戰非洲起源論


 


目前學界普遍認為,現代人的直系祖先「智人」約二十萬年前源於非洲,然後逐漸往北遷徙,經過中東,到歐洲和亞洲,並演化成現代人。近期已在中國和西班牙發現的早期人類遺骸,讓這種「非洲起源說」受到質疑,但仍無人能肯定。此前,在衣索比亞中阿瓦什河谷區發現的十六萬年前智人遺骸,據信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現代」人。在以色列發現的其他人類遺骸年代都較近期,約在八萬到十萬年前。


 


「格西姆」洞穴在西元二○○○年被發現後就一直是考古重鎮。牙齒是人類骨骸中能保存最久的部位,除了這批牙齒,戈佛的團隊還發現早期複雜人類社會存在的證據, 如使用過的多樣削尖石片,和其他史前工具,顯示當時已具備有系統的製造石片、習於使用火,以及打獵、切割和分享動物的肉,及開採原物料用於將岩石製成片狀 工具。


 


劍橋大學學者梅拉爾斯認為,戈佛研究有其信譽,也很重要,因為那段關鍵時期的考古發現相當稀少,但就此下定論還言之過早,因為牙齒的可信度不及頭骨遺骸,他認為這批遺骸比較像是現代人的遠古親戚尼安德塔人。現今科學界接受的理論是,現代人和尼安德塔人都出自約七十萬年前住在非洲的共同 祖先,之後其中一支後裔遷徙到歐洲、演化成尼安德塔人,之後絕種;另一支後裔留在非洲,演化成智人,再演化成現代人。


 


戈佛說,他們將持續挖掘該處洞穴,自信將能找出頭骨或其他部位骨骸佐證,證明現代人是源於現今以色列所在地。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229/78/2jun1.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12/21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台北報導】

 

清大教授江安世建立史上最完整的果蠅全腦「神經網路地圖」,對解碼人類大腦很有幫助。圖為果蠅大腦的58條神經束,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神經束。 圖/江安世提供
 
許多科學家常以小鼠和果蠅的腦作為人腦的先驅研究,清華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江安世最近完成果蠅腦內大多數的神經細胞連結研究,建立有史以來最完整的果蠅全腦「神經網路地圖」,這將是「解碼人類大腦」的重要第一步。

 
江安世的研究於本月二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 )期刊,美國紐約時報十四日也以全版報導。

 
江安世解釋,果蠅和人類的大腦結構類似、發育有共通性,且兩者所使用的神經傳導分子也有六種相同,「了解果蠅的腦」可說是研究人腦的指標。

 
江安世的研究團隊用「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方法「解構」果蠅腦,他們先理解每一個單元的特性,再把它們重組起來。過去三年內,研究團隊獲得一萬六千顆果蠅腦神經細胞的高解析3D影像,超過果蠅大腦的十分之一;並把每顆神經細胞都編上一個識別條碼,方便電腦運算。

江安世透過綠色螢光蛋白,標記連接果蠅大腦左右兩葉的神經元,最後建立完整的神經網路地圖。 圖/江安世提供

 
他們還發現,果蠅腦中具有四十一個「局部運作單元」,六個「轉接區塊」,之間共有五十八條神經纖維束相互連結。

 
研究團隊證實了果蠅腦袋的運作並不是一台「超級電腦」,而是許多互相連結的「地區工作站」。江安世說,果蠅腦部的運作可以透過內部單元互相連繫、執行特定功能,例如視覺就是三個運作單元聯合構成;也可在接受外界訊號後,分散在整個腦中處理,所有腦中小單元的合作就像許多人在網路世界中交換資訊、串連,達成一個共同目的。

 
「人的腦袋究竟怎麼運作?」是科學家都想了解的問題。江安世指出,光了解人腦各區域的重要功能和細胞重要特性還不夠,還要知道神經細胞間的連繫和傳導才行。在建構果蠅大腦神經網路地圖後,江安世認為他們對於「突破」有千億細胞、更複雜的人類大腦,提供了一個系統化的研究方法。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89727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10/12/20 13:05 李威翰

 

(法新社巴黎19日電) 今天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的研究指出,地球生命在大約30億年前戲劇性暴增,可能是因為原始生物能以較有效的方式從陽光獲取能量。

 

這個結論是由麻省理工學院(MIT)科學家總結得出,他們建構了「基因組化石」數學模型,輸入現存的1000組關鍵基因,計算如何從遠古時期演化。

 

研究指出,整體生命基因組在33億年至28億年前暴增,現今物種的27%早在當時就形成。

 

科學家說,生命暴增,大概要歸功1種叫做「現代電子傳遞」(modern electron transport)的生化過程。

 

這是非常重要的生命功能,包含細胞膜內的電子移動,對於植物和部份微生物尤其重要,讓它們能以光合作用從太陽光獲得能量、呼吸氧氣。

 

這個科學家稱作太古宙擴張的大變化,在發生後大約5億年,又出現所謂的大氧化事件(Great OxidationEvent),也就是地球大氣層氧氣含量逐漸增加。

 

大氧化事件可能是地球物種最大的更迭時期,不需氧氣的原始生物或微生物凋零死亡,取而代之的是體型更大、更聰明的有氧生物。(譯者:中央社李威翰)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220/19/2jb8n.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醒報 更新日期:2010/12/21 11:45 洪秀玲

 

【台灣醒報記者洪秀玲台北報導】天文學家發現,早期宇宙藏有更多的超巨大星系。中研院今天發布新聞表示,透過最新改良的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可以觀測到距離地球十分遙遠的超巨大星系「次毫米星系」,天文學家並推測,此類星系的數量,可能超過之前天文學界的估算。

 

中研院表示,次毫米星系出現在宇宙大爆炸之後20到60億年間(目前宇宙年齡推測約140億年),地球上所看到的其實是早期遙遠的宇宙所傳來的影像。

 

雖然次毫米星系比我們的銀河系明亮數千倍,但因發出的可見光幾乎全被大量塵埃吸收,需透過遠紅外線或次毫米波(submillimeter array),才能見到塵埃被加熱後放出的熱輻射。

 

這些古老星系正經歷最劇烈的生命階段,有的以無比的速度製造年輕恆星,有的其核心有著超大質量黑洞,今日宇宙中所有的大型星系都曾經歷這些過程。

 

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為豪博士最近主持一項跨國研究計畫,運用最新改良的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觀察到新的次毫米星系(dusty galaxy),這是距離地球十分遙遠的超巨大星系,其光芒被深厚的宇宙塵埃阻隔,不易透過一般可見光天文望遠鏡觀測。

 

此篇研究已於2010年12月16日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天文物理期刊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雜誌。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221/115/2jdk6.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環境資訊中心 更新日期:2010/12/16 10:59 莫聞
認股搶救彰化溼地、白海豚 第二波行動目標50萬人

本報2010年12月16日台北訊,實習記者陶曉航報導

 

今年4月,國內環保團體發起搶救白海豚、環境信託認股行動,希望藉由小額募款購買土地的方式,保護彰化沿岸溼地免於國光石化開發的破壞,進而推動台灣環境信託的實際案例。今年6月,第一波信託人次達4萬,認股的金額高達1.8億元。然而,內政部營建署以未取得國有財產局的土地讓售證明文件為由,擱置申請。但民間團體再接再厲,推動第二波認股行動,希望認股人數在年底衝破50萬,向政府再次提出訴求。

 

認股行動發起團體之一的荒野保護協會,本周六(18日)於台北市松壽廣場,將舉辦「白海豚行動日」(http://e-info.org.tw/node/61701)相關活動,包括認股人組隊競賽、「孕育新生119」彩繪活動、白海豚彎進總統府等。

 

環境信託 為龍貓買下森林

 

荒野協會理事長賴榮孝表示,在日本,許多兒童看了動畫大師宮崎駿的作品「龍貓」後,希望當森林存在,會有龍貓跑出來。因此,家長們便成立了基金會,透過小額募款的方式,買下許多森林。

 

同樣的,「英國也針對生態、古蹟、地形地貌等有許多環境信託成功的案例」,賴榮孝表示。這次的白海豚環境信託,期望以小額募款的方式,買下開發預定地的部分區塊,作為當地生物的庇護所,進一步阻擋開發。

 

119 急救美麗溼地

 

白海豚環境信託認股行動的單股金額為119元,希望以急救的概念呼籲大眾。賴榮孝表示,彰化大城溼地生態價值極高,原本應於今年2月公告為國際級重要溼地,但由於當地政府與國光石化產業的壓力而延宕。原屬亞洲四大溼地的大肚溪溼地,開發為彰濱工業區之後,生態的破壞殆盡。

 

賴榮孝表示,「彰化國光石化工業的開發,也將對當地環境居住安全、傳統文化產業、居民健康、海岸生態造成大規模的衝擊與傷害。」

 

參與信託 將影響力由自身擴大

 

賴榮孝相信,實質行動與觀察、體會,是環境保護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環。因此,他非常鼓勵志工們帶著朋友家人一起參與,並將影響力由自身為中心向外發散擴大出去。第二波白海豚認股到今年12月底,透過網路串連、訊息發佈等,期望達到50萬認股人次。

 

※ 全民來認股‧守護濁水溪 http://et.e-info.org.tw/node/119

 

※ 荒野保護協會白海豚行動日http://e-info.org.tw/node/61701

 

※本文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於台北市大安社區大學開設「環境大聲公」課程之實作作品。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216/109/2j3s2.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視 更新日期:2010/12/15 15:01

中國的陝西西安,除了兵馬俑之外,又出現另一個驚奇發現,那就是一碗肉湯!這碗骨頭熬成的湯,被放在一個青銅器當中,距今已有兩千四百年歷史,沒想到打開來的時候,竟然還有半碗沒蒸發!

放了兩千多年的剩菜,原來長這個樣子!這個直徑24.5公分的青銅鼎,12號在中國西安出土,沒想到考古學家一拿起來,覺得裡面有液體在搖晃,才把它打開。結果赫然發現半鼎的肉湯,甚至還有幾塊骨頭泡在裡面。

目 前全中國最古老的肉湯,不是煮來喝的,而是陪葬品,旁邊還放了一碗美酒,要給死者享用,這個陵寢的主人,可能是戰國時代秦國的貴族或軍官,至於為什麼放了 兩千四百多年,還能留下半鼎的湯?專家說,是因為陵寢幾乎是密閉空間,而銅鼎本身也經過密封,才沒有蒸發,只不過,到底是牛肉、雞肉還是豬肉湯,還有待進 一步的檢驗才會揭曉。(民視新聞李漢威綜合報導)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215/11/2j0xe.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OWnews更新日期:2010/12/14 11:14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四川達州宣漢柏樹鎮一位民眾發現,家裡有一本非常奇怪的書,除了幾個字能辨認之外,其餘數十個均無法考證。文物專家看完後表示,此書應屬於消失的禹王碑拓片。據說,禹王碑上的文字至今仍未破譯,有中國古文字學家鑽研3年,也只認識3個字。

 
《華西都市報》報導,「天書」主人王體文介紹,這是他家祖輩傳下來的。書為傳統的線裝本,封面印有布料一樣的網狀花紋,整本長約40至50公分,寬約30公分,共20頁,70多個字。書前幾頁是隸書體文字,部分可辨識,其餘文字很奇怪,到目前為止,沒人看得懂。

 
書中其中一頁有兩行文字:「古帝禹書此碑於南嶽碧雲,宋朱晦翁張南軒尋訪此。」宋朱晦翁就是宋代著名的理學家朱熹,張南軒也是張栻,是與朱熹同時代的著名理學家。文管所專家稱,這本「天書」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書,而是一本古代碑刻拓本集子。

 
除去無法辨認的「天書」拓片外,還有一些可以辨認的隸書體文字拓片。經查閱相關資訊,這應該是屬於清朝後期的成書。專家介紹,禹王碑最早發現於湖南碧雲峰,曾幾經失傳。

 
相傳禹王碑是為大禹治水時所立,因史料記載母碑位於衡陽岣嶁,又名岣嶁碑。碑文分9行共77個字,形如蝌蚪故被稱為「蝌蚪文」,但至今未被破譯。據說,中國唯物史觀史學的先鋒、古文字學家、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郭沫若,鑽研了3年,也只認識碑文中的3個字。

 
專家說指出:「作為一個完整的拓片,此書具有非常珍貴的文物價值,禹王碑本來就非常重要,它的拓片也就珍貴,王先生所收藏的拓本應該說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214/17/2iyg2.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OWnews 更新日期:2010/12/10 14:46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美國東岸的「百慕達三角洲」經常發生超自然現象,以及違反物理定律的事件,被稱為「魔鬼三角區」。而大陸四川省洪雅縣一處位於瓦屋山頂的沼澤地區,因為地形複雜、地質異常,入內幾乎都會迷失方向、失蹤或死亡,當地人稱之為「迷魂凼」。

 

《中新社》記者在洪雅縣嚮導帶領下,近日跟隨瓦屋山景區管委會人員走進「迷魂凼」。沿著山路徒步一個多小時,一塊寫著「禁止通行」的木牌出現在眼前。管委會人 員小李說:「迷魂凼是以前通向一個景點的必經之路,常有遊客在經過時誤入,『我們把這條路封了,從另一個方向開闢了一條新的路』。」

 

隨著越來越接近目的地,一行人的手機訊號開始慢慢減弱。到了一處不起眼的樹叢旁,嚮導停下步伐。「這裡就是迷魂凼了,你們確定要進去?」據嚮導介紹,原來迷魂凼還有一些小路可供行走,現在罕有人跡,小路早已被樹叢、亂枝遮掩不見。

 

做好準備後,一行人從竹林間隙中鑽進了「迷魂凼」。「小心腳下!」嚮導不斷提醒著身後的人,「有可能你踩下去的就是沼澤,掉下去就很難扯出來了。」前行10 多公尺後,手機完全沒了訊號,手錶裡的指針不停左右搖擺。後來由於有人員踩到結冰斷枝而滑倒,嚮導決定終止探秘,大夥按原路離開「迷魂凼」。

 

據悉,「迷魂凼」的成因有「八卦迷魂陣」、「磁場說」、「瘴氣說」以及「幻視說」。對此,有著豐富經驗的嚮導認為,「迷魂凼」的地下磁場異常和動植物屍體在沼澤腐爛而產生瘴氣,是該處「深不可測」的主要原因。

 

目前,「迷魂凼」所在的瓦屋山國家級森林公園正在進行系列的旅遊開發。景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透露,正在考慮部分開發「迷魂凼」,形成新的探秘旅遊景點,「但一切都將以遊客的安全作為衡量的標準」。

 

註:凼音「ㄉㄤˋ」,塘、水坑之意。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210/17/2ir09.html

 

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